战国大司马(校对)第1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638

  说到这里,他摇了摇头,语气低落地说道:“寡人的王位,是我的母亲为我求来的,在这世上,亡母是对寡人最好的人,我不允许任何人说她的坏话,哪怕她确确实实做了一些不好的事……”
  他用警告的眼神注视着蒙仲。
  不过对此,蒙仲倒是并无反感,反而点点头说道:“母亲对于自己的子女,确实无私奉献,臣的母亲,她不像惠后那样身份尊贵,但自家父过世后,母亲含辛茹苦将我兄弟二人抚养长大,辛劳于农事,臣年幼时时常想帮母亲一起参与农事,但她总是以臣年纪太小而拒绝……”
  听着蒙仲的话,赵王何的眼神逐渐变得温和了许多。
  因为昨日他就听蒙仲讲述过前者家中的事,当然也知道自蒙仲的父亲蒙瞿过世后,是其母葛氏含辛茹苦抚养蒙伯、蒙仲兄弟二人,当时赵王何就觉得,那是一位可敬的母亲。
  聊着聊着,二人又料到「赵王何与赵主父的矛盾」这一话题,对此赵王何摇摇头说道:“寡人对主父,其实并无怨恨,虽然主父宠爱的只是我的母亲,但亦不曾亏待寡人,更何况主父将寡人立为太子、随后又传位于寡人,寡人对主父唯有感激……”
  “只是感激,而没有亲近么?”蒙仲插嘴问道。
  赵王何看了一眼蒙仲,在沉默了半晌后,这才说道:“是主父不愿与我亲近。”
  蒙仲想了想,微微点了点头。
  虽然这只是赵王何的一面之词,但蒙仲好歹也在赵国呆了大半年,也曾多次看到赵主父与赵王何接触时所发生的事,他必须得承认,赵王何确实已经做到了作为儿子该对父亲的尊重,问题在于赵主父那边——惠后死后,赵主父后悔将王位传给性格不像自己的次子赵何,而希望传位于更像自己的公子章,这是其一。
  其二,即此刻还在壮年的赵主父,后悔这么早就传下了王位。
  只是这两个原因而已。
  不过即便如此,蒙仲还是觉得,赵主父与赵王何矛盾,其实还是可以化解的,只是过程不是那么容易而已。
  “君上想过与赵主父化解矛盾么?”蒙仲想了想问道。
  听闻此言,赵王何轻笑着反问道:“卿以为寡人没有尝试过?”
  “臣的意思是,君上好好与赵主父谈一谈,推心置腹地谈一谈。”说到这里,蒙仲顿了顿,最终还是决定将他所猜测的一些原因告诉赵王何:“君上,这只是臣的猜测,不过君上可以作为参考:臣觉得,赵主父如今与你的矛盾,大概有这么两点。其一,当初赵主父将王位传给君上您时,一方面是因为惠后的恳求,而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能专心对付中山国,对付齐国……只是赵主父没有想到,当他将王位传给君上您后,他逐渐失去了权力。臣这话,不是说赵主父贪恋权力,您要知道,赵主父是在赵国最危难的时候继位,挫败了诸国的阴谋,此后,联合宋国、燕国,乃至秦国,使赵国发展到如今的地步,臣认为,没有赵主父,就没有今日的赵国。”
  “唔。”赵王何点点头。
  这一点,他也是承认的。
  “……然而这样一位带领赵国走到今日的雄主,在壮年时就逐渐失去权力,出于世人趋炎附势的人性,赵国的臣子逐渐拜投到君上这边,君上且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您是赵主父,是否会对此心存怨恨?”
  “唔……”赵王何微微点了点头。
  见此,蒙仲又说道:“但是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化解。古人云投其所好,既然赵主父希望被人拥戴,您就从这方面满足他即可……比如说,宫筵时的坐席,如今您与赵主父平起平坐,但臣建议,您不妨让赵主父处在更尊贵的位置,比如让赵主父的案几更大些,更奢华些。再比如,哪怕赵主父已搬到了信都,但君上仍然可以将邯郸王宫中最大的一座宫殿留给赵主父。臣听说齐国的君主田地,不惜大兴木土为其父建造宫殿,尊敬自己的生父,这也是孝顺,谁会为此指责什么呢?毕竟,哪怕是一国之君,也是有父亲的!总而言之,君上只需让人能确确实实感觉到,赵主父比您更尊贵一些,而不仅仅只有一个‘主父’的称谓,长此以往,赵主父就会满足。”
  “卿这个建议……”
  赵王何眼眸中闪过几丝异色,因为蒙仲所提出的建议,此前还真没有人向他提出过。
  “不过,那第二点呢?”他询问蒙仲道。
  所谓的第二点,即「赵主父希望性格更像自己的公子章来继承王位」这件事,这也是父子二人的矛盾中,最难被化解的一点。
  蒙仲想了想,回答道:“这第二点,有两个解决的办法。最上策,君上与公子章和解,其次,说服赵主父……”
  “……”
  赵王何闻言皱了皱眉,毕竟这两个解决办法,都不是能够容易办到的。
  “这可……都不容易。”他皱着眉头说道。
  “事在人为。”蒙仲正色说道:“尝试了,至少有一线可能;不尝试,那就连一线可能都没有。”
  听闻此言,赵王何微微点了点头。
  确实,说服赵主父,很难!
  而说服公子章,更难!
  但若是真能调和他赵氏王室内部的矛盾,那么他赵国,就确确实实有了变法改革的机会。
  这确实,值得尝试。
第137章
傍晚
  ……
  傍晚,在蒙仲向赵王何告辞离去之后约大半个时辰左右,赵相肥义来到了宫中,请见赵王何。
  其实肥义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就是想了解一下赵王何与蒙仲接触的过程——他虽然看好蒙仲,但也并非就丝毫没有防备,毕竟蒙仲终归还是赵主父那边的人。
  于是在见到赵王何后,肥义就笑着询问道:“方才老臣遇到了信期,听信期说,今日君上将蒙仲领到了偏殿,还屏退了左右,不知聊了些什么?”
  赵王何最信赖的便是肥义,听后者问起,便一五一十地和盘托出:“最初聊了些有关于诸位变法的事,蒙卿认为,我赵国也必须施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超齐赶秦。”
  “超齐赶秦?”
  肥义捋着髯须琢磨了一下,旋即微微点头说道:“很不错的说法,不过……他觉得我赵国如今有变法的条件么?”他略显惆怅地又摇了摇头。
  前文就说过,事实上肥义也希望赵国施行全面的改革,将「胡服骑射」改革中留下的漏洞与隐患通通弥补上,但遗憾的是,赵国的内争太严重,不具备施行改革的条件。
  而赵王何显然也知道这一点,见肥义露出惆怅之色,便将蒙仲与他的对话中最重要的一点提了出来:“是故,蒙卿建议寡人设法与赵主父和解。”
  “哦?”
  听闻此言,肥义愣了愣,旋即颇感好奇地问道:“他有什么好计策么?”
  见此,赵王何便将蒙仲提出的建议告诉了肥义,即设法让赵主父“满足”,而不仅仅只是一个“主父”的称谓。
  “这个……”
  在听了赵王何的话后,肥义仔细分析着蒙仲提出这项建议的初衷。
  倘若是换作别人提出这个建议,肥义多半会怀疑这个建议的“威胁性”——即赵主父一方是否是想借这个名义逐步夺权,但既然是蒙仲提起,肥义多少对此抱有几分信任,更何况,蒙仲建议“满足赵主父”的,大多数都是物质与虚荣方便的满足,至于实权,蒙仲是建议「在赵王何认可的前提下满足赵主父」,换句话说,即“器”与“名”还是在赵王何手中。
  “器”,指的是礼器,延伸下来即君王的仪仗,包括出行、祭祀、丧葬等等。
  而“名”,指的是君王册封臣子名爵的权力。
  《左传》曾有言,「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这就是说,作为君主什么都可以赐给别人,但唯独器礼与册封臣子名爵的权力是不可以借给别人的,否则君王就会失去自己的地位。
  就拿周天子来说,晋国称霸中原的时候,周国就已经衰弱地连诸侯国都不如了,但为何强如晋国,都不敢取代周国呢?就是因为周天子的威仪尚且保留着。
  曾记得,晋国的某位君主希望自己死后能以天子的规格下葬,便派使者恳求周王室。
  当时周王室的实力根本比不上晋国,但在位的周天子却表示,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我不会给你允许。
  最终,那位晋国君主还是诸侯的规格下葬了。【PS:作者忘记是谁了,反正是一位对周国有很大贡献的晋国君主。】
  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允许,强如晋国的君主也不敢逾越,此后也不敢有诸侯国——除了郑国——冒犯周国,这就是“器”的威力。
  这是正面例子,而反例就是「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后,魏、韩、赵这三家窃夺了晋国的“反臣”,最后都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认,册封为诸侯,至此,周王室威仪丧尽,再没有诸侯把周国放在眼中——这就是因为周王室开了向臣属“妥协”的先例。
  至于“名”的例子,这就太多太多,自古以来君王失去地位,都是从失去了“名”开始的,远的不说,就说赵主父,他传给于赵王何,就是给予了赵王何「册封臣子」的权力,而结果呢?就导致赵主父被不断边缘化。
  是故《左传》才有这句警告与提醒: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而如今,既然蒙仲并没有要求赵王何将“器”与“名”还给赵主父,那么,这件事倒还是可以商量的,毕竟肥义也不希望与赵主父为敌。
  问题在于,赵王何是否能与赵主父和解呢?要知道这父子当中,还夹着一个安阳君赵章呢。
  但尝试看看,这终归是没什么大碍的。
  不过在此之前,肥义先要询问赵王何一件事:“君上,您认为蒙仲此人,可信吗?……莫要在意是老臣向您推荐了此人,您要有自己的判断。”
  “蒙卿……”
  赵王何仔细回忆着他与蒙仲谈聊的过程,最终,他点了点头:“他曾在寡人面前直言不讳,说他不会背叛主父,他敢将这心中的实话告诉寡人,相信是诚信之人……寡人认为可信。”
  听闻此言,肥义那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那您就与他协力吧。”
  赵王何重重点了点头。
  而与此同时,蒙仲也已经回到了赵主父身边。
  刚到赵主父居住的宫殿时,蒙仲正好碰到鹖冠子、庞煖师徒二人从殿内出来。
  “鹖冠子,庞煖兄。”
  蒙仲率先拱手施礼。
  “原来是小友。”鹖冠子微笑着看着蒙仲,他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他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与蒙仲颔首告别。
  至于庞煖,他在离开前告诉了蒙仲一件事:“我将我麾下的五千名兵卒,命名为「檀卫」军。”
  说完,他就跟着鹖冠子离开了。
  “檀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