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司马(校对)第3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4/638

  当屈原找到向缭时,后者正对照一份图纸,朝着诸役卒、工匠们大喊:“不对不对!这间、这间、还有这间,要全部拆掉,日后临街都给我建排屋阁楼,对对对,门户冲着街道……什么?没人愿意住朝北的屋子?我说了这是让人住的了?日后这里是市集!记住,临街都是市集,民居通通给我建到巷子里……那边的,你在干嘛呢?我不是让你拆那间!旁边的!不对!对,是那间!”
  远远看着那位叫做向缭的年轻邑丞扯着嗓子大喊,以至于嗓音都喊得略显沙哑,屈原心中担忧之余,亦不禁有些好奇。
  因为据他所见,方城、叶邑一带的高层将领、官员,似乎都很年轻,就连那位方城令,传闻中也只是一名据说只有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魏国,竟委任如此年轻的人,为日后攻伐他楚国做准备?
  带着心中的诸般不解,屈原上前主动与向缭见礼:“在下屈……唔,见过邑丞。”
  向缭起初没在意,他甚至没有转头去看屈原,挥挥手说道:“登记户籍,去县府找朱奂。”
  见此,屈原亦不生气,毕竟对方确实忙碌地很,于是他再次见礼道:“禀邑丞,在下恳请求见方城令。”
  “唔?”
  听闻此言,向缭这才转头看向屈原,在上下打量了几眼后者道:“足下有何要事?”
  “这个……”
  屈原看了一眼周围的人群,有些为难地说道:“这里人多,不方便细说,能否请邑丞借一步说话?”
  无他,只是屈原不希望他走访方城、叶邑的消息传到楚王熊横与令尹子兰耳中,以免落下什么无须有的把柄。
  “……”
  向缭深深地看了几眼屈原,见此人仪表不凡、颇具气质,绝非寻常之人,便点点头,带着两名小吏,将屈原领到了附近一条小巷。
  此时见四下无人,屈原这才拱手拜道:“在下楚国弃臣屈原,本该被流放至江南,忽得知贵军这段时日在我楚国境内许诺田利诱我楚人投奔叶邑,不知是何缘故,特此前来一探。”
  “楚国弃臣?屈原?”
  向缭上下打量着屈原,脸上并没有露出什么惊讶。
  这也难怪,毕竟向缭根本都不认得屈原。
  自然不会知道,眼前这位乃是差一点就当上楚国令尹(国相)的大贤。
第276章
屈原(二)
  “邑丞……”
  向缭身边的两名小吏,其中一人附耳对前者细语了几句。
  原来,虽说向缭并不曾听闻“屈原”的大名,但他这边的这两名小吏却是当地人士,甚至于,若往前倒退几年,他们还是受到楚郢管制的楚民,自然知晓屈原的来历,因此立刻轻声禀报于向缭。
  『居然是楚国的重臣……』
  在听罢那名小吏附耳之言后,向缭颇为意外地打量着屈原。
  是的,向缭这些年跟着蒙仲走南闯北,前后曾过当今世上许许多多的大人物,倒也不至于因为见到了屈原这位前楚国重臣就感到震撼,毕竟,似惠盎、肥义、田文、公孙喜、暴鸢等,谁人名声在这屈原之下?
  他意外的,在于屈原那“楚国弃臣”的自称。
  据方才那名小吏所言,屈原乃是助楚怀王主持变法改革的重臣,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屈原当时的地位,相当于魏国的李悝、赵国的肥义、齐国的邹忌、秦国的卫鞅,皆是受到君主信赖,且自身才识眼界过人的人才,否则,谈什么主持变法改革?
  然而似这等人才,如今却沦落为楚国的弃臣,究竟是此人沽名钓誉,还是说,是楚国庙堂昏暗,君主昏昧而目不能见明珠?
  想到这里,向缭心中顿时就有了打算。
  记得前段时间,当剧辛写信给蒙仲,说他在燕国一人身兼三职,每日忙得焦头烂额,当时向缭还不以为意,直到如今他担任叶邑邑丞,他这才切身体会到治理一座城邑究竟有什么困难,同时也理解了剧辛何以会盛情邀请蒙仲、乐毅等人前往燕国助他一臂之力。
  实在是忙不过来!
  事必躬亲吧,自己忙不过来,可放手他人去办吧,向缭又生怕他人搞砸了——毕竟叶邑可是他“蒙家军”日后最重要的钱粮来源,他岂敢假以人手?
  然而没想到的是,上天却将一位曾在楚国主持过变法改革的大贤送到了他叶邑……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向缭决定设法将这位人才留在叶邑。
  当然了,前提是眼前这位屈先生、屈大夫确实有真才实学,倘若只是沽名钓誉之辈,那就爱哪哪去。
  想到这里,向缭拱手朝屈原拜道:“屈先生……”
  屈原方才瞧见向缭身边的两名小吏在听到他的自我介绍后微微色变,随后连忙对向缭附耳低语,他便猜到向缭大概已经得知了自己的底细。
  猜测之余,他心中亦忍不住自嘲起来。
  想他屈原立志匡扶国家,曾经不顾百般阻扰主持变法,可最终,他却只收获了一些来自楚人平民间的赞誉。
  变法失败,仕途葬送,以令尹子兰为首的楚国旧贵族势力日日诅咒他死在被流放的途中,而更让他感到寒心的是,他的变法改革仿佛只是一枚投入池中的小石子,虽一时荡起了几许涟漪,但最终仍归于死寂,仿佛从未出现过改变。
  暗自叹了口气后,屈原再次拱手对向缭说道:“向邑丞,可否代为引荐方城令?在下有要事想向方城令求证。”
  听闻此言,向缭眼珠微转,平静问道:“先生想见方城令?有多想?”
  『有多想?』
  屈原愣了愣,旋即拱手说道:“在下前来叶邑,正是为求见方城令而来。”
  “这样啊……”
  向缭恍然地点点头,旋即脸上露出几许遗憾,摇摇头说道:“那先生来得可不巧,方城令近几日不幸染了风寒,正在舞阳邑歇养……”
  屈原微微皱了皱眉,正要开口,却见向缭又说道:“舞阳邑,乃我等近族族人居住之邑,外来人不得擅入,在下虽可以为先生代为通报,但先生也看到了,在下这边实在走不开……”
  的确,为了配合蒙仲等人年后开春继续到楚国诱拐楚人的行动,叶邑这边必须在年前重新规划到街道与民居,并且加紧建造房屋,为前后投奔至此的外来楚人提供住处。
  但此时嘛,向缭纯粹就是诱屈原自己跳入坑中而已。
  只见他瞥了一眼屈原,表情浮夸地又说道:“若有人能帮在下分担一二,帮在下尽快完成了手头的事物,在下就能立刻代先生通报了……哪里有能帮在下分担的贤才呢?”
  『……』
  看着向缭满脸诡谲的笑容,屈原哪里还会听不懂,一时间哭笑不得。
  眼前这个叫做向缭的年轻人,分明就是抓他壮丁嘛。
  不过,鉴于对方说话语速很慢,颇显温文尔雅,屈原心中倒是也不气恼,最多就是在心中嘀咕一句:狡猾!
  怎么办呢?
  方城令蒙仲,还是要见一面的吧?从他口中试探魏国对楚国的态度,最好能直接询问出此人在方城部署重兵的目的。
  可协助魏国的官员治理魏城,这……
  不得不说,屈原从未遇到过这种事。
  而就在屈原面露迟疑之色时,向缭却狡猾地笑道:“先生即不回绝,在下就当先生默许了。”
  说着,他朝着屈原拜了一下。
  屈原还没反应过来,就受了向缭一拜,表情变得更加难看:受了这一拜,想推辞都推辞不了了。
  不过考虑到现如今已经是十一月,屈原亦不想冒着风雪流放至江南,他沉思片刻后,姑且也就默认了。
  就这样,向缭成功地将屈原这位楚国的前“左徒”,暂时骗为了自己的佐官,协助他重新规划整座叶邑。
  提到重新规划叶邑,屈原亦感到很奇怪,忍不住问道:“向邑丞为何要重新规划叶邑?”
  对此向缭亦不隐瞒,如实相告道:“叶邑,我等并不准备单单将其治理成一座普通的城邑,我等希望它成为像邯郸、临淄那般的大城邑……”
  听了这话,屈原半晌没缓过神来。
  也难怪他目瞪口呆,毕竟邯郸、临淄,乃当今世上屈指可数的大城邑,非但有几万户的邑民,而且商贸极为流通,赵人与齐人,足不出邯郸、临淄,便可买到天下其他地方的特产,可谓是非常繁荣。
  然而眼前这名年轻人,却夸口要将叶邑治理成像邯郸、临淄那般的大城邑?
  除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屈原实在不知该评价什么。
  可能是注意到了屈原古怪的表情,向缭笑着问道:“先生莫非认为叶邑日后终不能够比肩邯郸、临淄么?”
  屈原是一个很严谨的人,闻言摇头说道:“在下不做评价。”
  见此,向缭亦不在意,笑着说道:“或许先生并不看好,但在我等看来,叶邑却颇有潜力,首先它是连接宛地与魏韩两国的要道,若在此地设市集,便能吸引魏、韩、楚三国的商贾;再者,叶邑一带宽敞广阔,有大量的土地可以垦种;更要紧的是,此地有南北两侧的群山可以作为天然庇护,只要扼守两端,便可不惧外敌、贼寇袭掠……”
  『……吸引我楚国的商贾?』
  其实向缭说了那么多,屈原大多都没有在意,但唯独这句,他却上了心。
  据他感觉,似方城、叶邑这批人,对他楚国并没有什么恶感。
  而此时,向缭也已经结束了他对叶邑的美好预测,舔舔嘴唇意犹未尽地说道:“不过那也是日后的事了,为了日后,我等今日需更加努力,加紧治理这座城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4/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