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司马(校对)第3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9/638

  不得不说,自卫鞅在秦国推行了「军功爵制」后,秦国就变得极具侵略性,连番进攻魏韩楚三国,几乎没有一刻停歇。
  似这等密集的征战,让中原诸国都感到震惊:难道如此密集的战事不会使秦国的军队奋起反抗么?
  可事实却是,秦国的军队依旧保持着高度的士气与战斗力,令人望而生畏。
  而此时,暴鸢也说出了他此番的来意,他想知道蒙仲对「秦国攻伐楚国」一事抱持怎样的看法。
  虽说屈原就在旁边,但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蒙仲自然不会因公废私,他摇头说道:“除非魏王有令,否则,我方城不会干涉此事……我现如今终归是魏国的军将,理当为魏国的利益考虑。”
  这最后一句话,明摆着就是说给屈原听的。
  屈原听罢暗自叹了口气,但也不好说什么,毕竟蒙仲说得没错,哪怕是二人的立场调换过来,他屈原也不会在没有王令的情况下,无端端介入他国的战争。
  但暴鸢却似乎对蒙仲的回答并不满意,摇头说道:“老弟,愚兄问的是你的心中看法,并非是问你会如何对待……你我都清楚,伊阙之战,使秦国对我韩魏两国稍生了几分敬畏,因此献地求和,与我韩魏两国暂时化解干戈,转而进攻楚国。楚国……”
  他歉意地看了一眼屈原,旋即继续说道:“楚国是挡不住秦国的。据愚兄所知,楚王横虽在国内征集重税,但却用于王室的享乐,以及兴修庙宇楼阁,不肯花费钱财在国家与军队上,以至于几年下来,楚国的实力非但没有起色,反而越来越弱……”
  听到这些话,屈原亦痛苦地闭上了眼睛,毕竟暴鸢所说的这一切都是不争的事实。
  而对此,蒙仲则沉思不语,他问暴鸢道:“贵国有意介入秦国攻伐楚国的战事?”
  “不!”暴鸢摇了摇头,解释道:“我国并不打算记录秦国与楚国的战事,我家大王只是对此感到担忧。楚国挡不住秦国,但反过来说,秦国也很难一口气吞并楚国,毕竟前几年秦国刚刚吞并巴蜀,无论从军队还是驻军将领方面考虑,秦国都很难吞并楚国,因此这场仗最终的结局,无非就是楚国再次割地求和,屈服于秦国。而这,正是我家大王所顾虑的。楚国若臣服于秦国,必然助涨秦国的野心,使其再次对我韩魏两国心生非分之想。”
  稍稍一顿,他继续说道:“为了此事,国相前一阵子亲赴大梁,与魏王以及田文商议此事,希望魏韩两国能共同出面,调停这场仗。”
  所谓调停,即指通过邦交逼迫一方或两方停止相互兼并,这也是历代大国防止小国崛起的一种招数。
  比如晋国、齐国,甚至时宋襄公时的宋国,就时常介入其他国家的战争,设法使征战的双方停止征战。
  顺便提及一句,似调停这种介入他国战争的事,有的国家会买账,有的国家则不会,比如当初宋襄公,楚国就不买账,原因就在于当时楚国的实力,要比以宋国为首的诸小国联盟要强。
  而现如今,暴鸢却说想要调停秦国进攻楚国的战事,这真的办得到么?
  要知道,秦国不是没有跟魏韩两国一战的实力,秦国之前向两国割地求和,只是想尽快结束这场仗,不希望再损失更多的军队罢了。
  倘若真激怒了秦国,使秦国倾尽举国之兵讨伐魏韩两国,说实话,魏韩两国的胜算顶多只有六成,不能再多了。
  或许是注意到了蒙仲那古怪的表情,暴鸢笑着解释道:“调停嘛,无论成与不成,试试又有何妨?”
  这倒是,调停属于比较柔和的抵制,就算秦国不答应魏韩两国的调停,也不至于能抓到什么把柄立刻对魏韩两国开战,更何况,秦国输了伊阙之战,如今对魏韩两国多少还是有几分顾忌。
  而这,也是魏韩两国目前能和平介入秦楚战争的唯一办法了。
  “至于私底下嘛……”
  暴鸢笑了笑,在转头看了一眼韩骁后,继续对蒙仲说道:“今日愚兄带韩骁前来,就是希望老弟与他能就此熟络,待日后秦军侵入这一带时,韩魏两军能联手给予秦军一些妨碍,尽可能地拖延秦军进攻楚国……老弟且考虑一下,虽然这有违王令,但却是有益于我韩魏两国,楚国迟一日被秦军击败,就迟一日向秦国割地臣服,秦国也就迟一日会对韩魏两国用兵。”
  蒙仲若有所思。
  当日,在谈完正事后,蒙仲陪暴鸢喝得大醉,直到临近傍晚,暴鸢这才被宛城守将韩骁扶上来时的马车,就此返回宛城。
  但公仲侈却在方城留了下来。
  看得出来,公仲侈决定暂留方城,也是临时起意,这不,当他提出此事时,宛城守将韩骁都愣住了,显然公仲侈事先并没有与他们提及过。
  晚上,待用饭时,蒙仲针对此事询问了公仲侈。
  公仲侈很坦率地回答道:“与屈大夫类同,在下亦与韩王不合,其留在国内,不如暂留方城令这边。”
  听了这话,蒙仲自然不会再细问什么,不过公仲侈却主动说出了他与韩王咎不合的原因,即他当年支持公子虮虱,认为公子虮虱比公子咎——即韩王咎——更具才华,只可惜最终是公子咎继承王位,公仲侈因此失去相位,被支持公子咎的重臣公叔痤所取代。
  虽然时隔多年,但考虑到公子虮虱仍在楚国作为质子,有国难回,公仲侈心中不忍,想方设法要帮公子虮虱返回韩国,奈何韩王咎担忧公子虮虱返回韩国与其争抢王位,几次回绝公仲侈的恳求,这才导致公仲侈对韩王咎越来越不满。
  这个秘密,公仲侈原本并不打算透露给蒙仲,毕竟蒙仲帮不上他什么——或许日后的蒙仲可以,但现如今还帮不上。
  可没想到,此番前来方城,他却碰到了楚国的前重臣屈原,这让他心中微动:或可寻求这位屈大夫的帮助?
  面对公仲侈的恳求,屈原犹豫了一下后说道:“公子虮虱确实正在楚郢,在下可以让昭睢代为照顾,不过,公仲先生想要迎公子虮虱返回韩国,却非但要得到楚王的允许,还要得到韩王的认可,此事在下就无能为力了……”
  “无妨。”公仲侈感激道:“只要屈大夫肯为在下引荐,使在下能与昭睢相见,其余之事,在下自有考虑。”
  看着公仲侈成竹在胸的模样,屈原不禁有些纳闷。
  要知道,现如今公子虮虱留在楚国,不是楚国强迫,而是韩王咎不允许其兄弟返回韩国,因此,纵使楚王熊横允许公子虮虱离开楚国,后者也无法回到韩国。
  试问,公仲侈要如何安置公子虮虱?
  转念又一想,屈原忽然就明白了:公仲侈多半是准备将公子虮虱迎到叶邑。
  当然,这事无论对蒙仲、还是对他屈原,亦或是对楚国都没有什么危害,屈原也乐得卖公仲侈一个人情。
  毕竟在经过蒙仲的指点后,屈原已经幡然醒悟,再也不会死脑筋地想通过影响楚王熊横来保护楚国——既然楚国这条路走不通,那就走“结交其他国家重臣”这条路。
  合纵!
  屈原的心中忽然浮现了一个在前些年相当火热的词汇。
  惠盎、苏秦、公孙衍,可以合纵抗秦,他屈原未尝不能联合各国的显贵,接纳其中可以信赖的大人物,彼此间结成一个联盟,以个人的方式采取合纵之策,达到保护己国、抗击秦国的最终目的。
  而魏国的蒙仲、韩国的公仲侈,这两位无疑就是很好的合作同伴。
  只要他们三人能达成一致,徐徐发展,招募盟员,日后或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想到这里,屈原忍不住对蒙仲以及公仲侈说道:“方城令,公仲先生,倘若两位不反对的话,我三人不如私下结个盟约……”
  “盟约?”
  与公仲侈对视一眼,蒙仲心中闪过诸般念头。
  恐怕屈原万万也没有想到,其实他与蒙仲想到了一处,只不过蒙仲觉得现如今时机尚不合适,因此不曾去细细琢磨。
  然而没想到的是,屈原却主动提了出来。
  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件好事。
  倘若公仲侈与屈原日后能回到己国担任国相、令尹等要职,这无疑将大大增强他蒙仲的影响力,再不会发生似先前田文刻意针对他那种事,甚至还能因此影响魏、韩、楚三个国家;而倘若公仲侈、屈原最终未能有机会返回故国担任要职,这两位贤才多半也会选择留在叶邑,因闲着无事而帮他处理事务。
  无论如何,他都不会吃亏。
第279章
诸事俱备
  适日,当屈原提出他的建议后,蒙仲、公仲侈二人与其一拍即合,三人立刻就缔结了盟约。
  鉴于公仲侈目前在韩国只是白身,而屈原在楚国更是惨遭流放的戴罪之身,二人皆推荐蒙荐担任“三人合纵”的纵长。
  而对此蒙仲也不过于谦让,当仁不让接受了这个纵长的虚名,并在与屈原、公仲侈二人商议之后,给这所谓的“三人合纵”起了个名字,叫做“方城议会”。
  考虑到方城议会现如今就只有蒙仲、蒙仲、公仲侈三人,因此三人制定的规矩亦相对宽松许多,总结下来即一句话:彼此不做有害于对方国家的事。
  拿蒙仲举例,即他不能做危害于韩国与楚国的事,倘若日后魏王命他攻打韩国或楚国,则他必须事先通知公仲侈或屈原,双方合力想办法尽量化解这场战争。
  当然,这里所说的“尽量想办法”,必然是屈原想办法使楚国减少损失,比如割让土地向魏国求和,而蒙仲所要做的,便是配合屈原,想办法说服魏王“见好就收”。
  毕竟彼此都是成年人,倘若以为这所谓的口头盟约就能让蒙仲不顾一切阻止魏国攻击韩国或楚国,那实在是太不现实了。
  而除了彼此合力维持诸国间的和平以外,方城议会内的成员还要履行尽力帮助彼此达成目的的义务。
  比如,蒙仲想要成为河东守,甚至是魏国的大司马,公仲侈与屈原就要想办法帮助他达到目的;而公仲侈现阶段的目标是希望从楚国迎回作为质子的公子虮虱,蒙仲与屈原二人亦要想尽办法使公仲侈达到目的。
  成员间彼此互助互利,互通消息,这正是“方城议会”的本质,亦是最大的规章。
  虽说日后随着方城议会继续招募成员,在影响力逐渐增大的同时,未必不会出现成员间彼此产生矛盾的弊端,但就目前来看,这个盟约的形成,是大大有利于蒙仲的。
  可别小看公仲侈与屈原。
  公仲侈虽然目前是白身,但他好歹是当过韩相的大才,且韩国现如今的国相公仲珉就是他的兄长,只要公仲侈在出使魏国时,在魏王面前称赞蒙仲几句,这比田黯、段干寅在魏王面前称赞蒙仲还要管用。
  屈原亦是如此,虽说他被贬流放,但他在楚国的人脉可不小,在昭氏、景氏两族中都有相识的好友,这也正是楚国令尹子兰忌惮他、想方设法要把屈原流放至千里之外的江南的原因。
  总之只要运用得当,蒙仲日后未必不能借韩、楚两国的声势来对抗薛公田文,即是不能将田文驱赶出魏国,也至少能加强魏王对他的重视。
  在经过简单的商议后,初具雏形的三人合纵终于结成,蒙仲、公仲侈、屈原三人都很高兴,又忍不住喝了些酒水助兴。
  既然三人彼此结了盟,屈原对于公仲侈的托付自然更加上心,次日他就写了一封信,托几名本该押送他前往江南的楚卒返回楚郢,交给他的妻兄昭雎,委托昭雎照看韩公子虮虱,倘若日后有机会的话,便劝说楚王熊横将公子虮虱释放,使公子虮虱能搬至叶邑居住。
  对此,公仲侈万分感谢,旋即又请求蒙仲,恳请蒙仲日后待时机成熟,允许韩公子虮虱在叶邑居住。
  似这种顺水人情,蒙仲自然不会拒绝,当即爽快地答应下来。
  至于何时算做“时机成熟”,蒙仲没有追问,但他心底多少也猜得出来:大概就是秦国攻打楚国的时候。
  在他看来,公仲侈肯定打算到时候借这件事达到他的目的,即使公子虮虱脱离楚国的掌控。
  不过考虑到公仲侈并未开口向他恳求,蒙仲暂时也不打算去干涉,他仍在权衡着利弊,希望能从这场注定爆发的「秦楚战争」,获取一些利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9/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