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司马(校对)第3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5/638

  只不过在大部分中原将领眼里,骑兵稍显华而不实,不像战车那样能够刚正面罢了。
  一百辆战车对敌军发起的冲阵,在战场上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换一百名骑兵试试,怕是眨眼间就在敌军步卒那些长达一丈半的长戈下死伤大半。
  说实话,这个观点倒也没错,毕竟战车是战术兵种,在战场上的威力极大,而骑兵是战略兵种,在重甲与马挂甲诞生之前,骑兵朝着敌军阵型冲锋纯粹就是死亡冲锋罢了,基本上是无法作为战场主力的。
  除非人数多到一起程度,比如像赵国与匈奴的战争,动辄就是几万骑兵的对决,能跑能打,在那样灵活的战场上,短腿的步卒才难以生存。
  总而言之,司马错对骑兵的评价,充其量也就是“可堪一用”、“不堪大用”这种程度,并不用作主力而用作防备骚扰的激动军队,纯粹就是用来应付一下方城的骑兵——方城有骑兵,这一点司马错也是清楚的。
  鉴于司马错的这道命令并未超出自己的决定,白起稍一犹豫便答应了下来。
  但事后,白起却叮嘱了胡郁,命胡郁不必与方城的骑兵死磕,只要看好方城的农田,不要让方城的军队偷偷把成熟的稻谷收了即可。
  不错,他虽然有心让自己麾下的骑兵与蒙仲麾下的骑兵一较高下,但目前还不是时候——他何必为了司马错,而使他麾下的骑兵损失过重?
  除非司马错肯低头向他认错。
  九月二十五日前后,二十三万秦楚联军浩浩荡荡地逼近了宛城。
  而在此期间,游荡于附近一带的方城骑兵,除了立刻将秦楚联军的动向告知方城,亦告知了宛城的守将韩骁。
  当得知对面有多达二十几万的秦楚联军直奔宛城而来时,宛城守将韩骁亦是心中惶惶。
  他手底下仅一军兵力,满打满算万把人,如何招架地住多达二十几万的联军?
  倘若联军的数量在十万左右,那他倒是还有心搏一搏,看看配合方城的蒙仲,是否能守住宛城,但二十几万……
  他简直连一战的心思都没有。
  可不战而逃,这又不符合韩骁的性格。
  而就在他犹豫之际,他的部将劝他道:“军将,反正宛城的城民已迁至国内,此城已成为一座空城,何必为死守一座空城而让麾下儿郎牺牲?不如放火烧掉城中建筑,退守汝水,与大司马汇兵一处,共同抵挡秦楚联军。”
  韩骁皱着眉头仔细想想,觉得部将的主张很有道理。
  是的,早在四月初白起进攻方城之后,韩骁与蒙仲便都意识到秦楚两国接下来必然将组织联军攻伐宛城、方城,因此韩骁也早早将宛城的民众都迁往了国内,只不过韩骁本人仍不愿轻易丢掉宛城罢了。
  毕竟宛城怎么说也是一座较大的城邑,无论是城墙、河渠、还是城内的各种建筑都很完善,没道理白白就舍弃这样一座城池。
  当然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韩骁当时想看看能否有守住这座城池的机会。
  可如今面对那二十几万秦楚联军,他实在不敢再报以乐观的态度。
  在犹豫时,他对部将说道:“我若舍弃宛城,秦军必定侵占此城而对方城用兵,宛城距方城仅百里,周围皆是平坦之地,无险可守,我这一撤,方城必被秦军攻陷。”
  听了这话,那位部将也是着急,心说咱们已经自身难保了,还顾得上方城的魏军?
  左劝右劝之下,韩骁终于说道:“容我写一封信给蒙仲……”
  说罢,他亲笔写了封信,派人送到方城,旋即,便下令麾下军队烧掉了整座城池内的建筑,以及城外农田那些再过不久便能成熟的稻谷。
  随后,韩骁便率领麾下军队撤向了析北,准备返回国内,退守汝水。
  仅仅只过了大半日,韩骁的书信便送到了方城的蒙仲手中。
  蒙仲收到书信后摊开一瞧,只见信中只有寥寥几行字,信中大意,无非就是韩骁向他表达了歉意,在二十几万秦楚联军面前不战而撤,留下他方城单独面对二十几万联军。
  看完书信后,蒙仲暗自叹了口气。
  从方城的利益角度来说,他当然希望韩骁能死守宛城,更希望韩骁带着他麾下的一军兵力撤退到方城,但这些不过是奢望罢了,以韩骁的立场,自然是最优先考虑其韩国的利益,这是无可厚非的。
  长吐一口气,蒙仲召见了蒙遂与武婴二人,对二人说道:“我方才收到了韩骁的书信,韩骁已放火焚烧了宛城,带着麾下兵卒撤回了韩国。”
  “什么?”蒙遂闻言皱了皱眉,在沉默了半晌后开口道:“虽然可以理解,但这样一来,我方城的处境就更加凶险了。”
  蒙仲默默点了点头,叮嘱道:“姑且做好最坏的打算吧。”
  所谓最坏的打算,即放弃方城、退守阳关。
  倘若连阳关都被秦军攻破,那就是彻底的战败了。
  此时,武婴开口说道:“前两日我便已提起过……近几日,有疑似秦国的骑兵在我方城一带活动,蒙虎、华虎几人表示,这些骑兵的马术,倒也娴熟,但并未与我军的骑兵交手,目前尚不知对方是什么意图。”
  “骑兵啊……”
  蒙仲环抱着双臂沉思了片刻。
  秦将司马错麾下有骑兵?说实话蒙仲并不清楚。
  但他直觉地认为,这些秦国骑兵,十有八九是白起麾下的骑兵,毕竟白起在伊阙之战时吃了他麾下骑兵的大亏,因此回国后组建了一支骑兵准备用来对抗他,这并非什么说不通的理由。
  证据就在于,那些秦国与他方城的骑兵非常相似,也是背着弩具,以长戈、短剑作为兵器,仿佛跟他方城骑兵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唯一的不同,即在于那些骑兵的马镫,仍然只是单边的那种马镫,而并非是方城骑兵这边的双边马镫。
  记得对此蒙虎还耻笑白起,偷学也学不完全,明明打算效仿他方城骑兵打造一支骑兵,却偏偏漏下了最最关键的东西。
  的确,单边马镫与双边马镫之间这仿佛天壤之别的差距,若非是深有体会的老骑卒,否则一般外行人确实很难注意,甚至于,纵使注意到了,也未见得会引起重视。
  但事实上,那却是骑兵最最重要的东西。
  也正因为如此,蒙虎前几日大放厥词,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打地那些秦国骑兵满地找牙。
  可能白起自信满满地认为他麾下两千骑兵能吃定蒙仲麾下的千余骑兵,可问题是,蒙仲如今有整整六千骑兵!
  正要打起来,方城这边最多损失几百骑,就能将白起的两千骑兵全歼。
  但蒙仲阻止了蒙虎,因为他忽然意识到,白起——或者说秦军,并不清楚他麾下的骑兵已经从一千名飙升到了六千名,因此这完全可以作为一张底牌,在关键时候发动。
  尽管新增的五千骑兵在蒙仲、蒙虎等人看来只能算新丁,但不管怎么,那毕竟是五千骑兵,拥有着双边马镫这种能加强马术的神器,又经过了整整数月的磨练,未必不能作为一支杀手锏。
  正因为这,蒙仲约束了蒙虎、华虎等人,使他们并未与那些秦国骑兵发生冲突。
  但让蒙仲感到有些奇怪的是,对面的秦国骑兵也并没有与他们死磕的意思,比如有几次两军的骑兵在荒野撞上,双方在彼此用弓弩试探了几次后,都是很有默契地各自退后,并未一上来就跟逮住了杀父仇人似的,一脸狰狞地冲上来拼死拼活。
  说实话,这在蒙仲看来有些不合常理。
  换做一般人,此前在方城骑兵手中吃了大亏,如今拥有了明面上两倍于方城的骑兵,那还不得是碰到就往死里打,以报复先前受到的憋屈?
  但那支秦国骑兵却没有。
  这只有两个解释:其一,那是司马错麾下的骑兵;其二,白起并不打算在这个时候与他方城骑兵死磕。
  第一种解释倒算了,第二种解释,那就值得蒙仲为此沉思了。
  为什么?
  为什么白起要放水?
  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白起与司马错不合,对后者的命令阳奉阴违。
  想了想,蒙仲对武婴说道:“据我猜测,那些秦国的骑兵,十有八九是白起麾下的骑兵,奉司马错的命令而来我方城,至于目的,我猜就是城外军屯田的那些稻谷了……这些秦骑,原本可以强行逼近,利用火矢烧掉田地里的稻谷,让我方城颗粒无收,但他们并没有这么做,仔细想想只有一种解释,即秦军打算抢收这些稻谷,补充其军粮……”
  “唔,有可能。”武婴点点头附和道:“秦国去年与魏韩两国开战,今年逼降了楚国,还与楚国组建了二十几万联军,粮草应该并不宽裕,虽我方城田里的稻谷不足以养活整个联军,但好歹也是粮食,若有机会,我想秦军不会放过。”
  “我也是这个意思。”蒙仲点了点头。
  此刻,唯有蒙遂恨得咬牙切齿。
  也难怪,毕竟方城的军屯田,基本上都是蒙遂负责的,他这边带着兵卒辛辛苦苦耕种了大半年,可待等临近收割,秦军却舔着脸准备前来抢收粮食,相信换谁都咽不下这口气。
  九月二十七日,司马错、白起、昭雎各率大军纷纷抵达宛城。
  入眼处,是早已被一场大火烧得精光的宛城,以及宛城城外那积着厚厚一层草木灰的焦黑农田。
  除此以外,瞧不见一个韩军兵卒。
  有提前进城打探情况的秦卒回来禀报司马错:“启禀国尉,此地的守军已烧了城池逃离了。”
  此时白起亦在旁,闻言撇了撇嘴,低声嘀咕了几句,大概是类似“跑得倒快”这样的讥讽之词。
  司马错微皱着眉头打量着眼前的空城,当看到宛城城外那些积有厚厚草木灰的焦黑农田时,他眼眸中闪过几丝惋惜。
  平心而论,这样的结果并不出乎他的意料,但他仍然惋惜于这些被大火烧掉的粮食。
  毕竟巴蜀之地的粮食,司马错估摸着大概要等到临近十一月时才能运到,此前他麾下二十几万联军,得靠武关、楚郢两地供应粮食,虽然还不至于短缺了军中士卒的口粮,但说实话确实勉强,得做精细打算。
  倘若此番能抢到方城这边待收的粮食,那么联军的粮草自然能宽裕许多,但显然,宛城守将韩骁并非那种会将粮食资敌的蠢货,临走前一把火将所有的一切都烧了个精光,只给秦军留下了一座空有城墙的宛城。
  “宛城那边呢?他们也应该已得知我联军出动的消息。”司马错问白起道。
  白起起初没反应过来,毕竟近两年只有他这么问部将,哪有人这么问他?直到司马错唤了一声“白左更”,他这才反应过来,眼中闪过几许不适,如实说道:“方城那边,蒙仲并没有撤退,也没有放火放火焚烧即将收成的稻谷。”
  “哦?”司马错闻言眼眸中闪过几许异色,捋着髯须笑道:“看来是打算在方城守一阵了……明知我联军有二十几万之众,仍敢据城而守,有胆色!不愧是……”
  说到这里,他瞥了一眼身边的白起,对蒙仲的称赞戛然而止。
  白起当然知道司马错半途收口是考虑到他的颜面,但平心而论,他一点也不介意司马错当着他的面称赞蒙仲,哪怕蒙仲在秦国的名声是踩在他白起的头上获得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5/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