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司马(校对)第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638

  不过,眼见在井阑车的帮助下,己方的兵卒能那般轻易攻上城墙,就连景敾亦暗暗吃惊。
  要知道他打滕城打了足足两年多,能攻上滕城城墙的次数寥寥无几——每次攻上城墙,都需动用数千乃至过万的兵卒,分三面攻城以分散城内的守兵,可即便如此,仍要付出巨大的伤亡才有机会攻上城墙。
  而今日,借助四架井阑车的便利,他只不过是出动了一千名士卒,就办到了曾经需要成千上万兵卒才能办到的事——更不可思议的是,由于井阑车只有四架,这千名士卒当中最起码有一半只是站在城下,再次面对着滕城的乙壁无计可施而已,真正参与攻城的兵卒,仅仅只有五百人左右。
  这是何等不可思议的战果。
  “今日就到此为止吧,鸣金收兵。”
  景敾下达了鸣金收兵的命令。
  期间,他身边有部下称赞道:“军司马,这种名为「井阑车」的攻城器械当真厉害。非但能视乙壁于无物,还能帮助我军的步卒快速攻上城墙,这等奇物,当立即上报大王。”
  “唔……”
  景敾闻言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遗憾。
  他很清楚,对于他耗时两年余都未能攻陷滕国,宋王偃是非常不满的,若是能由他献上“井阑车”这种奇物,必能大大降低宋王偃对他的不满,甚至于还能得到嘉奖。
  因此,倘若换做是其他人,说不定他还会考虑将此物“占为己有”,以他的名义上报宋王偃。
  但遗憾的是,提出井阑车构想的人,乃是庄子的弟子、惠盎的义弟蒙仲,纵使再给景敾两个胆子,他也不敢将这份功劳占为己有——庄子倒还好,但惠盎,他景敾可得罪不起。
  想了想,景敾还是决定将这份功劳“还”给蒙仲,而他自己嘛,就争取得到一份“慧眼识人”的功劳就好,毕竟他也是冒着风险支持了蒙仲的井阑车,日后宋王偃因此奖励那蒙仲的时候,他景敾也能沾点光。
  『还是这样最好。』
  因为年老而愈发稳健的景敾在心中暗暗想道。
  “叮叮叮——”
  “叮叮叮——”
  随着宋兵敲打「铜钲」的声音逐渐响彻战场,宋军丢下了四家熊熊燃烧的井阑车,陆陆续续地撤退了。
  滕城再一次取得了胜利。
  但是跟以往几次不同,这次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滕虎也好,墨家钜子丘量也罢,他们的脸上满是凝重、担忧之色。
  因为从宋兵干脆果断的撤兵就能看出,今日景敾攻打滕城,只是为了测试一下那种楼车的威力,而事实证明,这种楼车的确能对滕城造成巨大的威胁。
  因此不难猜测,待下次宋兵再次前来攻打滕城的时候,到时候那种楼车的数量将不仅仅只是四架,而是四十架,甚至还要更多。
  到那时,或许就是滕城被攻破的时候了。
  想到这里,滕城城墙上的诸人心情都难免变得沉重起来。
  随后,待等宋兵尽数撤离之后,滕虎回到了自己宫殿,让宫人拔掉身上的箭矢,并且敷药,包扎伤口。
  而墨家钜子丘量,则回到自己的住处,将宋郡的楼车在一块布上绘了出来,旋即皱着眉头盯着这种比他们墨家“楼车”更加完美的井阑车。
  据他仔细辨认,宋军的楼车,与他墨家发明的楼车非常相似,确切地说,应该是在他们墨家楼车的基础上给予改良后的造物。
  问题是,谁改良了他墨家的楼车,并且改良的如此……完美?
  “莫非又是「公输氏」?”
  丘量心中立刻就想到了他们墨家的老对手「公输氏」,因为据他所了解,论匠造手艺,当世就只有公输氏能与他墨家相抗衡。
  “可公输氏……不是据说投奔秦国了么?难道有族人留在宋国?”
  看着手中的布图,丘量暗暗思量着。
第054章
墨者与井阑(三)
  墨家钜子丘量所想到的「公输氏」,即曾经在鲁国负责匠造的那个公输氏,亦是姬姓之后,其家族的代表人物,莫过于「公输班」,又名公输盘、班输、公输子,也就是世人所熟知的「鲁班」。
  公输班出身于匠造家族公输氏,他的一生发明了锯子、曲尺、墨斗、石磨等许多工具,且发明了在山区打井的方法,甚至还发明了云梯、钩拒等战争兵器,被誉为匠人的鼻祖。
  公输班出生时的鲁国,国家仍被「三桓」所操纵——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个家族,这三个家族源自鲁桓公的支子、叔子、季子,即除了能继承王位的鲁桓公长子以外的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儿子。
  当时的鲁国,三桓专权,操纵国事,但公室已开始反击:鲁昭公讨伐季氏而被三桓联合击败,逃亡他国;鲁定公启用孔子抗衡三桓却使孔子被三桓赶出鲁国;鲁哀公再次讨伐三桓再次失败;鲁悼公代表公室第三次讨伐三桓却再失败;然后鲁元公再伐、一直到鲁穆公时期,公室这才击败三桓,使国家大权重新归于公室。
  而公输班就诞生于鲁昭公时期,亲身经历国内公室与三桓长达一百年的斗争的前半段。
  大约在公输班五十几岁的时候,其家族实在无法忍受公室与三桓的斗争,便带着家人离开了鲁国,投奔楚国,投靠「楚惠王熊章」。
  楚惠王熊章的父亲,即「楚昭王熊壬」,其祖即「楚平王熊居」。
  楚平王昏昧,杀害大臣武奢满门,逼得其子伍子胥逃亡吴国,辅佐吴王阖闾报复楚国,这导致在楚昭王熊壬继位后,楚国频繁被吴国所进攻,继而吴国成为霸主之国。
  待等楚昭王过世,楚惠王熊章继位,他迎娶了越王勾践的女儿为妻,联合越国抗衡吴国——当时吴王阖闾已死,由其子夫差继位。
  正是在这段时期,公输班带着家族定居楚国。
  当时,公输班为楚国发明了一种名为「钩拒」的水战兵器,帮助楚国的战船击败了吴国的战船。
  而后,吴国被越王勾践覆灭,楚国作为越国的同盟国,终于摆脱了吴国的梦魇,对北边的宋国发动了攻势。
  那时,公输班又为楚国发明了「云梯」,准备用在攻伐宋国的战争中。
  然而就在这时,墨家初代钜子墨翟(即墨子)正在楚国,得知楚国准备攻伐并未失德的宋国,便出面劝阻,并且告诉楚王,纵使有云梯这种奇物,楚国攻打宋国也不会容易。
  楚王与公输班都不相信,于是,墨子便与公输班在城外演习了一场攻城战,由墨子率领弟子守城,而公输班则借助云梯作为攻城的一方。
  在这场演习中,墨子击败了公输班,终于使楚王改变了主意,放弃进攻宋国。
  从这一刻开始,公输氏与墨家的梁子算是架上了。
  当然,公输班本人与墨子倒没有什么恩怨矛盾,因为此后没过几年,公输班就过世了,但是他的后人,却难以忍受其公输氏一族的匠造工艺,竟然会被墨家所击败。
  更要紧的是,在墨子死后,墨家分裂成三派,其中最好行侠仗义的「邓陵氏之墨(楚墨)」,它也留在楚国。
  公输氏当时是楚国的士大夫家族,楚国的兵器打造几乎都出自该家族的手笔,而楚墨豪侠则每每阻止楚国讨伐他国,甚至于有时候难以避免地得面对公输氏一族所打造的攻城兵器,这一来二去的,两家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到后来,彼此直接视为对手,公输氏尝试打造更厉害的攻城器械去击败墨家,而墨家则研究更厉害的守城兵器去抵挡公输氏一族的兵器,双方以楚国攻伐他国的战役为战场,一次又一次地较量。
  不得不说,论匠造的水平,公输氏一族与墨家不相上下,但前者是一脉相承的家族,而后者却是当世的显学,门下弟子众多,在集思广益之下,公输氏就难免渐渐不是墨家的对手,故而逐渐失去了楚国的信任。
  而此时,秦国在经「商鞅变法」后,迅速崛起,成为中原诸国的心腹大患,于是,逐渐在楚国失势的公输氏一族,便陆续迁往了秦国,使公输氏与墨家的恩恩怨怨,暂时告一段落。
  而今日,墨家钜子丘量看到了宋军的井阑车,这种完美的攻城兵器,使他再一次想到了公输氏一族这个老对手,并对此心生警惕,毕竟公输氏是非常擅长打造进攻型战争兵器的家族,倘若该家族果真有人投奔了宋国,这对滕城而言,怕是一场灾难。
  更要紧的是,丘量实在想不出该如何克制宋军的这种“楼车”。
  想了想,他决定与滕虎去商量一番。
  待等丘量来到滕王宫见到滕虎时,滕虎已在宫人的帮助下拔除了身上的箭矢,此刻正赤裸着上身,由几名年轻的宫女在他身上伤口涂抹药膏。
  不得不说,任由宫人从他体内拔除箭簇而他却面不改色,仍旧喝着酒与殿内所坐的一人谈笑,真不愧是猛士。
  而他所谈笑的对象,即他的弟弟「滕耆(shì)」。【PS:耆字今念qí,但古通嗜,念shì,属通假字(本质上算错别字)。】
  滕元公滕弘有三个儿子,长子即滕虎,三十岁上下,正是身强力壮的岁数。
  次子即滕耆,比滕虎年纪小四岁,不像兄长滕虎那般孔武有力,平日里喜好观阅儒家的经典。
  兄弟俩还有个弟弟叫做「滕昊」,还不满弱冠之龄。
  自从父亲滕弘死后,滕虎继承了国家,致力于联合臣民抗击宋军,而滕耆则帮助兄长处理国内——确切地说是滕城城内的事物,以便兄长能全身心地投入抗击宋军的事业。
  今日,滕耆忽然听说其兄长滕虎身中数箭,大惊失色,是故连忙跑来看望,直到看到兄长笑容自若,一边喝酒,一边让宫人为其拔除箭簇,这才知道是虚惊一场,但他仍然用诸如「兄长乃滕国之君,竟如此不爱惜自己?」的话,将兄长责怪教训了一通。
  这也难怪,毕竟滕虎现如今是滕国上上下下抵抗宋军的底气所在,大部分滕人都相信,他们这位勇猛的君主最终能带领他们击退宋军,倘若滕虎亡故,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
  面对着弟弟的唠叨,滕虎浑不在意地摆了摆手。
  见此,滕耆皱着眉头劝道:“兄长,你是我滕国的君主,上上下下的滕人都仰仗着你,望你爱惜自己,日后莫要再只身犯险……倘若你有何不测,让臣弟,还有上上下下的臣民该怎么办呢?”
  滕虎闻言笑着说道:“我若死了,就由你来继承国君之位……”
  听闻此言,滕耆愤怒地瞪向兄长,唬得滕虎连忙改口说道:“不过你放心,我没有那么容易死的……上天会庇佑我的。”
  滕耆还要再说几句,此时,有宫人进殿禀报道:“滕侯,钜子求见。”
  滕虎闻言面色一正,连忙说道:“快进。”
  不多时,墨家钜子丘量便来到了宫殿,此时滕虎已披上外衣,起身相迎。
  “滕侯,公子。”
  在向滕虎、滕耆二人抱拳行礼后,丘量从怀中取出了绘有宋军那种楼车的布,将其平铺在滕虎面前的矮桌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