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精校)第1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1/330

  可惜没有红夷大炮,薛崇训以前从哪里看到红夷大炮能打几里远,那玩意对付悬崖上的石堡完全够射程……
  幕僚们想了个办法,在悬崖下的湟水边修个土山,然后把投石车弄上去缩短投掷距离。但究竟要修多高的土堆?鄯州长史王昌龄到处找关于石堡城的卷宗,都没有找到这悬崖的准确高度,只能目测?那误差得多大。
  上面有敌兵,现场去丈量自然不可能。
  姓赵的司工功曹说,须得要直到悬崖的确切高度才能开始建筑施工。因为要修多高的土山,关系到打多宽的地基。没有准确高度,万一修上去高度不够就白费力气;而地基打得太宽,又太浪费人力。
  这时薛崇训一拍脑袋,乐道:“悬崖的高度交给我来办。”
  众人都是好奇,这卫国公用什么法子去丈量高度?薛崇训胸有成竹,立马找来几个木工协助。现场就有各种工匠,木匠、铁匠、砖瓦匠啥都不缺……这不是战场,好像施工工地一般。
  薛崇训先让木匠用他们手里的工具做了个木头量角器。这东西构造简单,在薛崇训的指点下做出来完全没难度,只是量角器的精度可能不是十分理想。
  工具弄好之后,他选了块平地,准备好竹竿等物,便开始了工作。这时周围的官吏将帅非常多,纷纷好奇地跑过来看稀奇,一时热闹极了。
  第四十一章
高度
  薛崇训在沙地上摆上了竹竿、量角器、还有一些木工用的工具,让几个木匠打下手,就在那儿忙活起来。旁边的军中将领、衙门的文官见老大在那里做些很稀奇的事儿,都好奇地在一旁围观。工科房的官吏最是期待,抱着一种求知的态度仔细瞧着,就瞧卫国公要怎么测量悬崖高度……在这沙土上捣鼓一阵,就能捣鼓出远处的崖高几何?那也太玄乎了!
  只见薛崇训先在地上立了块木板,然后拿来挂着铁锥的墨线,垂直后轻轻一弹,便在木板上留下了一条垂直的墨线。照此方法,他又在靠后的位置的木板上画了一根垂直的墨线。
  接着在两块木板旁边分别立了一根竹竿,和那两根墨线保持平行;然后在两根竹竿上横放了另一根竹竿。
  如此捣鼓了半天,薛崇训调整角度,让横放的那根竹竿斜向上瞄准了悬崖顶。接着他开始用木工工具记录斜竹竿的角度,画在宣纸上,用量角器测量出角度……角度约五十度。
  就在这时,一骑飞奔而来,大声喊道:“明公,赵司判报,已测出到山脚的距离。”骑士奔至人群外面跳了下来,大步走进来,双手拿着一张宣纸躬身呈了上来。
  一个书吏接了宣纸,复拿到薛崇训面前。他接过来一看:一百一十三丈。
  薛崇训默不作声,拿了自己测量的角度和赵司判的数据离开了原地,走到一旁的大伞下,大模大样地说道:“笔墨伺候。”
  “得令!”
  这哪里是战场,就跟某王公贵族出门郊游一般!周围的胥役军士忙活着侍候薛崇训,搬书案的搬书案,磨墨的磨墨,场面实在好笑至极。
  薛崇训刚坐下,就有工科的官吏急忙围住刚才递宣纸的书吏,问道:“多长?”
  “一百一十三丈。”
  众官吏急忙在自己的本子上记录,边伸长了脑袋去瞧薛崇训在写划什么。他们的求知欲来源于应用,新的测量高度的办法(虽然粗糙),只要学到手,就是一项本领,对工科官吏的仕途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薛崇训将周围的事儿看在眼里,一面写写算算,一面像教书匠一样讲解道:“《九章算术》云勾三股四弦五,就是说这种三角图形。只要形状相似、角度一样,三条线的长度都成比例……”
  有的官吏若有所悟地点头记录薛崇训的理论,有的正抓住机会大拍马屁,什么卫国公博闻广记、学富五车云云,反正什么词儿恶心就说什么,听得薛崇训恨不得跳起来扇他丫几巴掌。
  薛崇训一面讲解一面开始运算。现在他手里有两个数据,直角三角形的角度、距离山下的平行距离,两个条件算出悬崖的高度毫无压力。至于正切五十度的数值,因为没有函数表不能查,但也无压力:画一个锐角五十度的直角三角形,用对边长度除邻边长度,不就算出来?
  就在这时,有军士来报:吐谷浑盟军前锋距离湟水十里,汗王慕容氏亲率卫队拜会来了。
  一旁的幕僚建议道:“如今吐谷浑是我友军,为展现大唐礼仪之邦,主公该迎出辕门。”
  薛崇训沉吟片刻道:“知道了。”然后继续写写画画。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他总算算出正切五十度的数值大概是一点一九。
  然后带入距离山脚的长度一百一十三丈,得出了悬崖高度一百三四丈半。
  后面的乘法运算大家倒是明白,“九九歌”在周朝就有了,只是薛崇训用阿拉伯数字列算式让众人看得一头雾水。薛崇训少不得解释用列式计算复杂乘法的好处。
  薛崇训没有穿官服,也没有穿盔甲,身上穿着他那件青色三十六揩的葛衣,真有些像一个传道授业的贤士一般,他自坐于众青红袍衣的官吏中间侃侃而谈,不知不觉中感觉自己和孔子、孟子和众生一样在传播大道,一时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他把手里的结果交给司工赵司判:“悬崖高一百三四丈半,相差不会太大,不信等拿下石堡城你们用绳子丈量,看我算错没有……你用这个高度来设计建造土山即可。”
  这是行军总管亲手给的数据,就算造错了也不关他们司工房的事,能推卸责任的事儿,赵司判哪里有不愿意的,当下就毫不犹豫地答道:“明公深算,焉有不准之理?果然神!咱们目测这悬崖,差不多就高百余丈,神算呐!”
  薛崇训笑道:“甭尽说好听的,我不知道你心里想啥?”赵司判顿时有些尴尬。
  他这人说话就是经常不循规矩,把人说得哑口无言不知如何作答,好生无趣。
  薛崇训的屁股离开胡床,站了起来伸个懒腰,心下一阵高兴,没想到做数学题能做得这么爽……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他意犹未尽地回顾众官道:“投石车的投掷加速度、抛物线的计算等等你们肯定不懂,到时候需要估算投掷高度的时候尽管来问我,我给你们算。”
  众官吏一副五体投地的表情,马屁震天响,“一切都在主公的妙算之中,攻城焉有不胜之理?”“真乃诸葛出世、孔明再生……”
  王昌龄淡然地等大伙的马屁都拍够了,才谏言道:“那吐谷浑汗王慕容氏快到了,主公是否要换身衣裳。”
  薛崇训低头一看身上的麻布,回顾众人道:“我需要换衣服吗?”
  大伙不明所以,不知如何作答。
  薛崇训拍了拍王昌龄的肩膀笑道:“我要不是大唐的国公,穿得再花俏那汗王也不会正眼看一眼,可我不是国公么?瞧瞧,陈兵列马多壮观,我穿麻布有何关系?”
  众人顿时哈哈大笑,好像遇到了什么极大的乐子,只有薛崇训立刻收住了笑容,一点笑容也没有。
  他当即便点了兵马出营迎接慕容宣,旌旗猎猎铁甲如云,众军前后簇拥下,薛崇训心情大好,差点就诗性大发,高唱“老子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擒苍……”
  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洁白的云,青藏高原这边的天是额外得干净,就像刚刚被洗涤过一样,蓝天绿地、蜿蜒的湟水,薛崇训胸中一阵开阔,“驾!”喊了一声,一抖缰绳,脚下轻轻一踢马腹,便沿着河岸的路奔了出去。众军急忙跟上,一时尘土飞扬烟雾弥散,给纯净宁静的高原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远远地看见了一拨人马向这边过来,正是慕容宣的队伍,斥候已经探明了。待人马走得近了,才看清吐谷浑人群前面有个穿白袍的人,应该就是汗王慕容宣。这是薛崇训第二次见这个汗王,知道他还是个年轻的少年。
  两边的人马相距几百步时,薛崇训抬起手臂示意众人停下来,对面也停了下来,只见那白袍少年后面有个骑士扛着个金光闪闪的动物图腾,那玩意薛崇训也见过,记得上回是插在王帐上面的。
  看不清白袍人的脸,那人带着罗幕,吐谷浑人兴戴那玩意,可以遮蔽风沙。
  薛崇训策马上前时,那白袍人也单独骑马迎面而来,两人在中间相遇。白袍人掀开头上的罗幕,露出一张瘦削清秀的脸来,深深的眼窝,面相果然和慕容嫣有些相像,不愧是亲姐弟,不是慕容宣是谁?
  慕容宣安静地坐在马上,苍白的脸色好像有些病容,他淡然地说道:“西海慕容氏应大唐皇帝的诏书起兵十万,在石堡城共襄大举。”是不是真有十万人,可就不好说了。
  薛崇训微笑着看着慕容宣道:“长安会知道汗王的忠诚和功劳,请。”
  慕容宣放下头上的罗幕,轻轻一回头,后面的人马便缓缓启动,跟了上来。这时薛崇训看到了熟人,吐谷浑大相伏吕,这胖子实在是个悲剧,老婆都成薛崇训的情人了。薛崇训见到他便满面堆笑道:“大相别来无恙?”
  伏吕哈哈笑道:“无恙无恙,不想没几个月又和卫国公见面啦。”
  “缘分啊。”薛崇训和这伏吕说起话来倒是觉得轻松,不似和慕容宣那般拘谨,用开玩笑的口气道,“对了,公主没来么?”
  伏吕道:“之前还嚷着要来,可王上说这回要和各族会盟,军中带个女人怕惹人笑柄,她便没来成。”
  薛崇训的心里微微一阵失落。
  慕容宣与薛崇训兵马而行,这时说道:“卫国公在书信中言,会给予我族以军械援助,希望能因此降低伤亡。”他一面说一面抬头看着远处的悬崖,“此城艰险……”
  “我在信中所书绝非虚言,这回死不了多少人。”薛崇训胸有成竹地说道,“像以往那样死个几万,就算取胜也太惨烈了点。”
  一众人马靠近驻扎在湟水边的唐军军营时,薛崇训指着那边道:“我们打算在那边筑几个土城,得以用攻城兵器直接攻击悬崖上的要塞。兵力不是问题,只是修城需要大量人力,这就得借汗王的人马……出汗比流血好不是?”
  第四十二章
工地
  夜空下火光灿烂,真是热闹到了极点。一堆堆的篝火、一点点的火把相映成辉,仿佛在这边陲之地突然平地而起一座生机勃勃的闹市。人们分作两班,连晚上都不停息,彻夜赶工,开始建筑三座土山。
  薛崇训站在一个山坡上俯视热闹的景象,感觉这幅热闹的场面仿佛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用诗人的目光看它,确实如此,天地间是如此壮丽;但事实现在的一切毫无诗意可言,不过是两个文明为了生存空间你死我活的争夺罢了。
  没有怜悯、没有感情,制造出绚烂的夜色不过是因为薛崇训等人觉得设法用远程攻击更实用。假如换一种办法,用人命上去填,血肉横飞血流成河,恐怕更能表现出这场游戏的本质。
  就在这时,只见有个人影正从山坡下面上来,侍立的卫士没有丝毫阻拦,定是熟人。待近些了,薛崇训果然看清来人是王昌龄。
  “这边视线挺开阔。”薛崇训很随意地说了一句。倒是王昌龄不慌不忙地抱拳一礼,很有礼节。
  王昌龄的体力没薛崇训好,爬上来有点累,长呼一口气道:“这地方难攻,难就难在没法展开,人马再多都没有用。三十里狭地,地势险要……谁控制了这地方就能将河湟甚至陇右地区控于股掌之间。”
  薛崇训苦笑道:“所以这么大点一个城能闻名朝野,如果这次我们攻陷了石堡城,定能闻名天下。”
  王昌龄道:“此城号称铁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城中有数百军据守,不伤亡两三万人别想染指……主公的战法如能凑效,当称奇功。”
  听到这里,薛崇训的心情好了起来,脸上露出了笑意,用期待的眼神极目望去,心中充满了期待。希望那些火药球能凑效,能顺利拿下石堡城,这样没有消耗太大国力就为大唐取得一处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回到长安该多风光!
  ……西石峡至药水沟的几十里地方忙个不停,战争已经开始了,但并未开始厮杀,唐朝这边的人只顾日夜筑山。联军主力在东面的湟水线上驻扎,没有往里挤,他们的作用就是防备吐蕃援军从石堡城过来导致攻城的人马全军覆没。
  不过吐蕃几个月前才在积石山大败,估计还没缓过气来,并没有调大军再次在石堡城争夺。
  三座人工土山的工地距离石堡不足两百丈,唐人早已计算清楚,只要减少高度落差,这个距离就在重型投石车的射程内。但吐蕃人居高临下却拿工地没办法,他们的技术实在有限得很,虽然从汉人那里学到了一些工匠技巧,也能做弩炮投石车云梯等器械,但质量就不敢恭维,射程也大打折扣,完全达不到两百丈那么远,精度更差。吐蕃人想阻止建筑工地继续施工,只能从方台上出来,用近战解决问题。
  薛崇训接受了剑南军部将的建议,调了二百步军常驻崖下防备。这地儿部署太多兵也没用,只能纵向摆列在谷地里根本摆不开,布二百人就可以抵挡好一阵了,出事儿了临时从后面增兵都来得及。
  此时没有起重机等各种设备,修工事的速度实在慢得可以,就算日夜赶工,转眼间忙活到六月间了还没修完。双方在药水沟谷地中对峙了一个月,连一仗都没打。
  终于在六月中旬一天晚上发生了第一次战斗。吐蕃人大概无法再忍耐唐人鲜卑人在眼皮底下修工事,而且一修就是一个多月,他们从方台上趁着月黑风高摸出来想毁工事,又正巧唐军守军久来无事麻痹大意,让其偷袭得逞。吐蕃军杀将过来时,那二百唐军还没形成战阵,当下就没抵挡住。
  混战之下,一部分吐蕃人冲到了三座人工土山下,那里只有一些担土干苦力的吐谷浑奴隶,毫无抵抗力,顿时就被杀得四散逃跑。吐蕃人在木架和劳动工具上撒上油,放起火来,一时火光冲天把那些木头的东西烧了个精光。但对已经修上去的土山他们没办法,此时又没有炸药不能直接炸掉,情急之下找不到办法破坏。
  于是他们抬起粗木柱去撞,想像撞城门那样把土山撞塌,无奈唐人的建筑方式是以土夯严实为基础,那些泥土被夯得十分结实,被冲撞之下一时半会都不会动弹。
  薛崇训也听到了突袭的消息,当即责令张五郎调兵迅速增援,同时和吐谷浑大相伏吕汇合,叫他调吐谷浑军为后续部队继续跟进。
  张五郎调了三个团骑兵迅速赶到石堡下,当即发生激战,后面的吐谷浑军也来了,把狭长的谷地塞了个满满的,果然是人多也无法。
  薛崇训爬到高处去看战场上的情形,但是晚上看不甚清楚,只看到前面火光闪动,耳朵里听到嘈杂一片,反正是打起来了。他心里也是有点着急,主要不太懂建筑,不知那土山究竟能承受什么程度的破坏,要是辛辛苦苦修了一个多月的工地被彻底破坏,不是瞎忙活了?
  他找来司工房的赵司判问:“你修的那土城会不会塌?”
  可赵司判这人最怕担责任,相处一个多月以来薛崇训也知道。果然不出所料,赵司判支支吾吾地说:“用料、构造都没有问题,一般不会坍塌,但是如果被人为破坏,下官就不好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1/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