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精校)第1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8/330

  李毖道:“近日因感世人在‘华夷之辩’中是非不分,在下与好友十数人欲凑办一个书社,但房屋场地、印刷纸磨等需耗不小,吾等无力承担,欲请王爷扶持一二,实乃澄清黑白的义举。”
  薛崇训“哦”了一声,心下道:原来是文人找人出钱来的,想来自己也不缺钱,给钱买个名声也不错,著书立说者得了你的好处自然会帮衬着说几句好话,就当花钱买名声呗;且上回在程千里府上断断续续地听了一些这个李毖的言辞,是支持血统论的立场,这种立场或许以后在大事上用得着,虽然是太远的可能,但凡事先铺个路子总没有坏处。
  不过他又有另一层考虑,自己要是出钱支持他们开什么书社,官场文人届会不会认为我是站在血统论一方的?
  ……薛崇训可是明白一些道理,在权力场,能不表态就别表态,免得担责任;如果非到站位时候,就要看清形势明确站位,免得两头不讨好大伙认为你这人的政治立场不够成熟稳定,靠不住。
  好坏参半,他便试探地说道:“你们文人引经据典的东西,我既不想搞清楚谁对谁错,为何要掺和?”
  李毖怔了怔,随即便劝道:“在下希望王爷资助,是因耳闻您在陇右的赫赫功绩。置吐谷浑为羁州,既省事省力,又符合朝廷在边关的一向国策;但王爷为何抛却此种,舍近求远,而在吐谷浑王城伏俟城驻汉军?在下斗胆,在华夷之辩上,王爷和在下等应是同一见识罢?您扶持‘夏社’有益无害也。”
  薛崇训呵呵一笑,心道这年轻人倒是有点意思,想作为找的契机也很巧妙,他不靠李鬼手的关系去找贬官的姚崇等人,独独抓住“华夷之辩”的契机入手。不论得失如何,这份自力更生的勇气也是值得肯定的,辩才也是不错,正好抓住了薛崇训的心理。
  这是薛崇训对李毖已经有点兴趣了,不过他当然不会因此就把自己给兜进去,“治理边关地方,哪像你说得如此简单,因为某书本上的言论便影响大局?我不与慕容氏和谈,如何借兵取石堡城?”
  李毖现在不甚了解陇右地区的实际状况,这么一忽悠倒把他给问住了,一时便皱眉思索如何继续游说。
  薛崇训笑道:“好了好了,你们有才华,引经据典还行,可对于实务却不甚了解,咱们就不说这个。不是要我资助书社的经费么,咱们只说这事儿,我同意借款……是借款,要写明缘由,我是因李鬼手的关系才借款,并不是因为什么见识观点,你们那辩论我压根就不懂。明白么?”
  最后那一句“明白么”问得是颇有深意,也不知李毖是不是真的明白了,不过他点了点头,然后抱拳道谢。
  无论是因为熟人的关系还是因为英雄所见略同,反正李毖要凑钱的目的是达到了。李毖正待要走时,忽然薛崇训又叫住他,他转身执礼道:“王爷还有何事要交待?”
  “我怕你不明白……”薛崇训的微笑仿佛从未改变,一直就是那么个表情,“钱虽然是借款,但我不叫你们还,你们就不用还,也不谈利息的事儿。”
  李毖拱手表示感激时,薛崇训又道,“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伯父与王爷的交情?”
  薛崇训笑道:“我就知道不把话儿撂明了你是猜不清楚的,也罢,反正我不会承认现在说的话……你说得对,华夷之辩咱们英雄所见略同,但我不想世人确定我的立场,所以我在实处支持你们,场面上你我并无瓜葛。”
  李毖皱眉愣了愣,忙道:“王爷果然是胸怀坦荡之人,多谢实言相告。”
  薛崇训笑而不答,这个李毖看起来比王昌龄结实高大,可有些见识实在还是不如王昌龄有头脑,暂时没发现可重用的必要,不过先把缘分结下,可以瞧瞧那个书社究竟能不能在士族中发展出影响力。
  “具体的事儿,需要多少款项,如何拨付,你找薛六说,拟好章程条目给我过目便是。”薛崇训说道。
  待李毖走了之后,他端起茶杯毫不文雅地大喝了一口,搁在案板上便站了起来,差不多又该出去和来客们谈笑应酬了。
  帘外的嘈杂声一直“嗡嗡……”的,让薛崇训这宅子就跟菜市场一样吵闹,颇让他有些烦躁。不过也是没法子的事,就当是工作的一部分好了。
  他抖了抖紫袍,戴上帽子便向外走。大厅里的歌舞还在继续,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乐工歌姬们换着花样表演乐不知疲。那些身作低胸薄裙的女子脸上都挂着甜甜的笑意,但谁也不知道她们心里究竟喜欢在众人面前抛头露面卖弄身姿。
  在人来人往的火热环境中,薛崇训反倒觉得有些寂寞起来,各人挂着各人的面具,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仿佛都像程序一样早就定好了。
  第九章
风起
  秋天是一个好季节,倒不是因为它代表丰收,它的好处能让人感受到万物的荣枯交替。不久前才枝叶繁茂的树木,转眼间叶落飘零,洒在长街上被风一吹便四处飘荡,说不出的凄清。
  薛崇训对于这样的凄清却是很受用,他的喜好很奇怪,像昨儿在府里开的那种欢宴,他很不习惯;反倒是现在这样的寂静,虽然无趣了点,却反而能心平气和一些。
  上午他去含元殿参加过朝会,当时拜完汾哥后正想和宰相们去见太平公主,不料被宦官鱼立本告知太平偶感不适,今天不见朝臣了,细问之下是腹痛,但御医说是受凉所致并无大碍。宰相们回身去政事堂,薛崇训只得回家。他身上的职务除了陇右节度使,在京里还挂着左卫大将军的头衔,但南衙十二卫平时是没兵的,几乎无甚正事,他也就懒得去管南衙里的琐事。
  现在朝会比以前要有乐子一些,除了有板有眼的规程,大伙主要是看皇帝汾哥李守礼出洋相,留心一下会发现他很多好笑的小动作或者疏漏。
  好在李守礼到底皇帝,大伙只是在心里笑,平时在公众场合并不敢拿他取笑……要是某朝臣落下那样的笑柄情况就不同了,那些官员平时坐一起肯定要说出来当办公之余的调剂,比如某人上朝时帽子戴歪了,善意的人也会拿出来玩笑,遇到古板的御史还会弹劾一二。
  汾哥经常失礼,初时御史台的官吏还直谏一下,后来发现他本来就是那样的人,说了也白说。而且每次大臣们当面说汾哥的不是,皇后高氏会很不高兴。汾哥虽然无实权,但听说高氏和太平公主的关系不错,常常还有往来,于是众人也多少有点忌惮。
  高氏是洛阳人氏,在汾哥做幽州刺史的时候是他的偏室,因贤淑而素有美名。后来汾哥的正妻亡故,而高氏的出身人品都还不错,汾哥便把高氏扶正做了正室。他登基之后,高氏便自然而然地册封了皇后。汾哥有个正派的正妻也是福分,高氏没少为他与太平公主亲近关系稳定宫廷格局。
  ……薛崇训在家吃过午饭,一面回忆上午半天的见闻一面准备休息一会,但他躺下之后毫无睡意。无聊之下看见书案上放着一本册子,便随手拿起来翻看。
  原来是昨日来参加宴会的人的名单,主要是记录送礼的名目。应该是薛六找董氏或者裴娘送进来给薛崇训看的,关系财务的账目问题……不过这种东西薛崇训平时是不看的,后来放权让自己的丈母娘参与管账,与薛六相互牵制,他就更不管账了。
  只不过巧好这时薛崇训不知该做什么,看看史书吧心里又懒洋洋的没心思,便随手翻看账目。
  这份册子明显是整理过的,名单的先后顺序按照官职大小地位高低。薛崇训一路看下去时,忽然见到黄门侍郎那一处写着“缺”字。他心里异样:自己现在正到了当红的时候,大凡在京的大臣,就算本人有事没来,礼金是会送来的,这黄门侍郎是怎么回事?
  本来就算有人不给面子,薛崇训不会计较这样的小事,但他很快想起来,黄门侍郎不是催日用么?
  薛崇训想起是崔日用,就不得不多注意了一下,崔日用确是老熟人,去年和他们家发生过不小的矛盾,薛崇训还谋害人家的嫡长子;另外他的幕僚王昌龄以前也是崔日用的门客。
  他越想越不太对劲,崔日用平日看来是能屈能伸的主,怎么这会竟明摆着不给面子?他想罢便唤人把管家薛六叫来问。
  待白胖的薛六进屋之后,薛崇训便指着册子问道:“黄门侍郎崔日用这处写着个‘缺’字,你们有没有下请帖?”
  薛六忙道:“大凡京里四品以上的官,老奴都下了请帖。”
  “确定?”薛崇训又问了一句。
  薛六不得不重视起来,沉吟片刻抬头恍然道:“老奴忽然想起一件小事,当时写帖子的时候,有人问我崔家和郎君不甚对路,要不要写?老奴便说郎君没有额外吩咐,自然都要写。所以确定是给崔侍郎发了请帖的……郎君,崔侍郎那边有何问题?”
  薛崇训拍了拍书案上的册子笑道:“也不是什么大事,不来就不来罢,下回他们家有个红白事,咱们也省了份礼金便是。”
  “是,郎君说得是。”薛六附和道。
  “没什么事了,你下去忙你的罢。”薛崇训挥了挥手,靠在椅背上随意地说了一声。
  这种小事要是在薛崇训忙碌的时候他肯定是不会去多想的,偏偏在安静孤独的时候人就容易多想。他寻思:去年崔日用的嫡长子崔莫被雷劈死了,难道崔日用知道了真相?
  虽然整件事做得比较严密,但并不是一点马脚都没有。当时堪劾现场的有两个官员,一个京兆府的官,另一个是已经做了宰相的李守一,他们都发现了蛛丝马迹,只不过后来为了顾全大局掩盖下来了。
  如果崔日用现在才知道真相,很显然就是从李守一他们俩人中的某人口里漏出去的……不过这些猜测毫无凭据,薛崇训只是从册子上那个“缺”字靠直觉想出来的而已,或许只是自己多想了而已。
  正想着,家奴送信进来了,是在陇右的宇文孝的信。他有了事儿,就把刚才无聊瞎猜的那茬暂时给抛诸脑外了。
  但过了几天上朝薛崇训碰到李守一时,又想起了那件事。走到龙尾道上的当口,他便追上叫住李守一:“我有件小事想问问李相公。”
  李守一这人平时很古板,和他私交不错的人很少,听得薛崇训上来说话,便站定反问:“王爷有何事?”
  薛崇训看了一眼他紫袍下摆上的泥点和未烫平的衣料皱褶,说道:“去年崔侍郎家出了事,李相公和京兆府某官去现场堪劾……那件事你可记得?”
  “记得。”李守一突然眉头一皱,“王爷……”他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正巧后面有几个官员陆续上来,他便说道,“一会朝会之后咱们再说几句如何?老夫也正好想对王爷说那事,可一直没找到机会。”
  “如此甚好。”薛崇训一肚子纳闷和好奇,但还沉得住气。
  等无甚趣味的朝会之后,大员们习惯性地往北走,薛崇训和李守一反倒向南行了一段路,在一处空地上说话。
  李守一的神色不太好,有些愧疚地说道:“两月前京兆府一旧僚生辰,因未逢整十,就在家中请了几个以前几个交好的旧友饮酒,不料酒后大伙说异闻趣事说得兴起,王少尹就把去年崔家以银丝引雷的事儿说了出来……”
  薛崇训的脸色骤然一变,冷冷道:“李相公不是说此人靠得住,不会泄漏?”
  李守一正色道:“我是嘱咐过王少尹事情利害,叫他切勿说出去的,哪想得他酒后失言。”
  薛崇训责问道:“两个月前的事,你竟然瞒我这么久?”
  “事发当晚老夫便叫几位同僚勿要提起,而王爷尚在陇右,哪来得及告知?时日一长,发现并无异样也无流言,老夫便未特别重视,只待机会恰当之时知会王爷……您今日为何突然问起,难道有何风声?”
  薛崇训道:“前几日我在府中设宴遍请同僚宴饮,独有黄门侍郎崔日用没有来,连份礼都没有。我只是直觉不太对劲,今日正逢李相公,便随口一问,哪想得果然事出有因。”
  李守一的神情有些惊讶,大抵是没料到薛崇训竟然如此细心,嗅觉很强。他皱眉沉吟片刻:“凡事都要真凭实据,此案已结,就算有何风声也只是空穴来风。”
  薛崇训冷笑道:“李相公做了丞相之后果然分不清黑白了。”
  李守一老脸微微一红,吹着凌乱的胡须瞪眼道:“老夫帮着王爷掩盖此事,可曾得过什么好处?不过在其位谋其职而已!若非顾及本分,老夫便将此案刨根问底有何不可?”
  “李相公这会可没有以前管冯元俊时那般底气十足了,您可知为何?”薛崇训心里很不爽,便挖苦道,“因为您现在自己也分不清正义……李相公可以分不清,可崔日用他们家发现亲儿子死得不明不白,他们可分得很清。后面会发生什么事?”
  李守一皱眉道:“崔侍郎应能顾全大局。”
  “你敢保证?”薛崇训瞪眼道。
  其实薛崇训也不认为崔日用会干什么,要在桌面上闹,他没证据;谋反?他们家是山东门阀,干这种高风险的事儿也得掂量掂量整个家族的兴衰存亡不是。
  让薛崇训心里添堵的是,这件事如果私下里流传出去,对他的名声不好,主要还是担忧自己在士族门阀心里会留下很不好的印象。这对他的前程安危十分不利,因为此时的世家大族很有影响力,就如明朝的文官集团一样的能量,连皇帝都会明智地拉拢他们。
  第十章
秋高
  从李守一口里确认到那事儿让薛崇训心里有些添堵,但总算不是什么太大的麻烦;当他们说完话准备去紫宸殿见太平公主时,又被告知太平身体不适不宜见客,没见着人,这时候薛崇训心里就很有些不安了。
  五天前的朝会就没见到母亲,当时听御医说无碍,人总是有伤风感冒等微恙的时候,薛崇训也没在意,可是这都五天了怎么还没好?他是明白母亲的,她虽然掌权但自知是女人与法理不符,所以平日并无懈怠,入住大明宫后几乎没有闭门谢客的时候。
  一行宰相等七八人听宦官鱼立本传了旨意,都回身准备去政事堂,唯有薛崇训叫住鱼立本道:“我想去寝宫视探母亲大人。”
  鱼立本那清瘦的脸上的神情有些为难:“王爷是殿下的长子,杂家自然不好劝阻,但是……这样罢,王爷随杂家去承香殿,杂家进去禀报说王爷已经到门口了,瞧瞧殿下见您不。”
  “如此就有劳鱼公公了。”薛崇训客气地说道。其实此时的唐朝宦官没什么权力,一个官宦根本没胆子和能耐阻拦勋亲大臣,鱼立本不让大伙见太平公主,只是充当了个报信的角色,传递太平公主的命令而已。不过薛崇训有前世记忆,知道宫里的宦官有时候是很强大的,所以平时对鱼立本等人还算客气。
  “没事没事,嗨呀,杂家和王爷是什么交情?只要杂家能做到的,自然尽心。”鱼立本那张清秀而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红色,心情的很好的样子。他总觉得大臣们内心在鄙视他是个宦官,独独这个王爷薛崇训对自己一向都很尊重,让他感觉很好,话里流露出的友谊倒有好几分发自内心。
  二人一面向承香殿走一面说话,薛崇训想从鱼立本口中打听点实情,但很快发现鱼立本也不甚清楚,也就作罢。
  走到承香殿外面可作马球场的空地上时,薛崇训忽然抬起头看了看天色,鱼立本见状也好奇地抬头看,只见天空中乌云重重,仿佛要压住宫殿的飞檐一般。
  薛崇训叹了一气道:“本应秋高气爽的季节,不料天儿这么低。”
  鱼立本没搭腔,也不知道他是在感叹天气,还是在感叹世事无常风云莫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8/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