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精校)第1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9/330

  左右有些犹豫之际,薛崇训也没经验这种情况怎么处置才好。但他最不喜左右摇摆,沉吟片刻便当机立断道:“多说无益,斩首!”
  几个将军忙伏倒道:“王爷三思。”
  思你妹!薛崇训暗骂了一句怒道:“来人,将罪将拖下去。”
  这时张五郎建议道:“敌军屯兵慈涧守住门户,以逸待劳,非取了此地不能兵临城下。我军远道而来,不如就此扎下阵营稳住之后再图进取。”
  殷辞也赞同道:“新安地处谷水北岸,我大军驻在南岸,又占住城池,两岸自在来往。即可威逼慈涧,又可随时调军渡河迂回威胁黄河岸边的粮仓,一举两得。”
  薛崇训以为善,遂下令全军停止就此扎营。他是第一回带这么多人,对于如何扎营布阵实在没有经验,好在身边有学过兵法的将帅,只需放权给恰当的人便成……对于张五郎,薛崇训是有心培养的,便给予五郎锻炼的机会,让他负责指挥布营,然后让两个见过阵仗的官健将领为副在旁查漏补缺。
  张五郎选好了利于防守的地方,便叫人去砍木头先围起一道临时的木墙。军队随行带着各自工具,除了生火造饭的,还有木锯斧头砍刀锤子等物,这会儿倒是派上了用场。行军打仗却不是光砍人就中,有时候还得干砍木头等生活工作。
  出去伐木的人砍了许多树干回来,分作两种,一种长一种短。然后把树干底下烧焦以后埋二分之一入土,长树干排成紧密的一排在外,短树干排成一排在内,然后在两排树干之间架上木板,分为上下两层,这样长树干长出的部分就成为护墙,木板上层可以让军士巡逻放哨,下层可以存放防御武器和让人休息。
  人多办事就快,小半日工夫便构造起了兵营的构架,吃完午饭大伙便开始建设营内设施。唐军平日行动的组织基本一个小队五十名士兵再加上队长队副各一,扎营的时候也是这样,五十多个人组成一个营帐、大家的营帐两两相对,在营帐的周围和营区之间挖排水沟。
  张五郎又下达军令:严禁军士在各个营区之间乱窜,本营区以内也不许各个帐篷乱跑;各营(团)挖茅房需远近适宜,远离水源和贮粮,亦不能太远,不合格者鞭笞校尉。
  如此忙活了一整天,军营框架便大致建设完成了,约四万人住到了一块儿,非常热闹。河水之旁的空地上就像凭空拔起了一座低矮的城池一般,如再待两日,了望塔箭楼等建筑修起来就更加像模像样。
  到得晚上,薛崇训与诸将来到高处,只见方圆数里内火光通明,巡逻的队伍整齐划一,又有鼓声指挥换岗设哨严谨有度,薛崇训非常有成就感不由得心下大快,把前几日刚吃败仗的阴郁给忘得一干二净。
  ……
  但此时交通信息不便,长安却不太清楚实地情况,他们得到的消息只是官军在慈涧首战失利,然后驻扎在新安按兵不动,毫无建树。朝廷的气氛自然不太好,以为遇到李隆基很能打,一时没法平息。
  薛崇训的事儿干得也慢,他自知经验不足,生怕有什么疏忽导致全军大溃,行动起来也是谨小慎微,进展就更加缓慢了……实际上他们好像在新建的兵营里住上了瘾,一直到腊月间都迟迟不动,连一点进展都没有。
  这时长安方面就有些坐不住了,朝廷派御史到新安看情况,问薛崇训是否增兵。金城县主也写信来嘘寒问暖,就连高皇后都以私人的名义给薛崇训写亲笔书信,对战事尤为重视。
  高皇后心里也没底,上朝的时候在帘后听到朝臣们说李隆基拥兵十万,建立了三省六部,很厉害的样子。又听见内给事的宦官们说薛崇训根本没打过大仗,在陇右全靠程相公撑南线才能抵挡住吐蕃吐谷浑联军。
  加上首战失利按兵不动造成的舆情,这些日子以来宫廷内外的风言风语,也让高皇后心里没底。她还不到二十岁的年纪,以前也就是在争宠中和女人们内斗上有点修炼,对于兵事更是闻所未闻,自然是弄不清楚战场上的状况。
  不过她身在这个位置,就算搞不清战事,也能明白战争的后果:这场仗要是打输了……长安政权必将江河日下,汾哥的皇位还坐什么?
  此时此刻高皇后倒觉得汾哥有点大智若愚的样子,不论权力如何更替,应该是没人想取他性命的,他就压根没管朝政,坐皇位也是别人扶上去的。当初汾哥在幽州做刺史,撒手不管政务,只管吃喝玩乐狩猎,日子过得好好的,结果收到长安太上皇的一纸诏书要他继承大统,做个皇帝有什么错?
  高皇后想了汾哥,又反思自己是不是太急功近利?刚要掺和政权,就遇到这档子事,以后万一李隆基真要夺回了大权,他们就算不为难汾哥,绝对不会放过她!
  要是直接赐死还好,如果幽禁到冷宫,日子还怎么过?高皇后想着自己年纪轻轻正当好时候,却要终日与孤灯作伴,心下便不寒而颤。
  于是她便提笔亲自给薛崇训写信,提笔却不知说什么好,这时只见内给事鱼立本正垂手侍立在御塌之侧,她便问道:“我想给河东王写信,该写什么好?”
  鱼立本见高皇后这些日心神不灵,他又不好贸然进言,听得问话便趁机说道:“薛郎是个明白人,手下又有不少猛将,娘娘不必太过担忧,风言风语那都是无知之辈煽乎起来的。您要是传递书信,奴婢觉着不应过问战事,以免薛郎认为宫里不信任他。”
  高皇后听罢觉得有理,不由得轻轻点了点头。
  鱼立本又拿捏着语气,平和地说道:“奴婢听人说薛郎在新安按兵不动,心想罢他定然是慢中求稳,咱们倒不担心他出差错,进展缓慢反倒是他们太过重视谨慎,缚住了手脚……此时娘娘如答应薛郎战胜回朝加官进爵,便是励他大胆进取,一举两得啊。”
  “一举两得?”高皇后沉吟片刻,转而浅笑道,“不仅让他放开手脚,也能表明我的信任。”
  鱼立本躬身道:“娘娘明鉴。”
  高皇后给鱼立本这么一说心情好了些,笑道:“我看你还有另外的心思,想为薛大郎争点好处……你终归是跟太平殿下的人,对旧主可比对我忠心。”
  鱼立本忙道:“皇后娘娘可别见外了,当今天下,除了薛郎他们家,谁还诚心要帮衬着您?”
  第二十九章
出发
  唐军在新安一住就是个多月,一直到腊月间都没有动静。但薛崇训并不是无所事事,他成日都要过问很多事情,一回管理这么多人,实在比较复杂棘手。他手里的部队四万人,实际作战兵力步骑二万四千一百余人,其他的都是辎重兵及干后勤的,一般并不上战阵。
  洛阳军主力驻扎在慈涧据工事而守,因怕唐军绕道劫北邙山的黄河大仓,遂不敢主动出击。于是薛崇训便把那两万多中军主力又分成左右二军,分别让张五郎和殷辞率领每日列阵协同训练;又让王昌龄率领文职官吏管军需和粮草,宇文孝节制斥候硬及细作打探消息。
  两万多匹马吃得比人还多,实在是烧钱货,不仅要吃草,每天每匹都要支取粟米一斗、盐三合,加上几万人的伙食,大股运粮队每个月都要从潼关来回一趟补充粮草。所以当有将领建议薛崇训放弃慈涧从黄河南岸迂回包抄洛阳时,薛崇训担心后勤线被切断,拒绝了他人的建议,继续待在兵营里叫人每日训练。
  日复一日都是如此,直到腊月初六日,天下忽然下起了小雪,纷纷扬扬的雪花十分漂亮,这天薛崇训收到了高皇后的私人信札。他有些惊讶,虽说信中只叫他早日战胜回朝云云,有催战的意思,言的都是公事,但皇后亲自写信确实让他有些意外。
  正好在一旁的王昌龄问道:“皇后所言何事?”
  薛崇训本想把信递给他看,但一瞧那字体瘦而清隽,好像是高皇后的亲笔,沉吟片刻也就作罢,只说道:“催我们早日开战。”
  王昌龄道:“她是相信主公能够取胜方才如此。大凡催战无非两种缘由,一是战胜心切,二是怕将在外拥兵自重尾大不掉。”
  薛崇训摇头笑了笑,不置可否。他现在当然不会乱来,否则是自寻死路,李隆基那样正的血统名分成功的可能都很小,别说他姓薛的人了。手里的几万兵马能不能跟着造反还两说,要是敢称帝肯定是众矢之的,到时候拿什么去打败仍旧归心唐朝的几十万边军、京畿地区的禁军、南衙控制的番上府兵?
  王昌龄见薛崇训面露笑意,也跟着笑道:“所以皇后是战胜心切,想让主公早日除掉心头之患。”
  就在这时,张五郎等人从营地外面策马进来,走到薛崇训面前下马,说道:“薛郎,这天气忽变,将士们已经列阵训练,是否要撤回来?”
  薛崇训听罢爬上旁边的一处高地去看营外的场面。只见雪花之中的旷野上站满了人,就像一大片乌云一般,这两万多人的规模竟然摆得这么宽,就像黑压压的一片人海一般。天气阴霾视线也不太好,人海的左右都看不到头。
  他在高地上没有避风的地方,被寒风一吹身上起了一层鸡皮,寒冷难耐。却见外头那些将士站得一动不动的,任凭雪花飘落寒风呼啸也保持着肃静。薛崇训顿时意识到这是在古代,军队有这样的纪律当真不易。
  薛崇训不由得叹道:“唐军耐战,观此阵营可见一斑。”
  张五郎等将帅好言道:“薛郎身为主将与将士同甘共苦,事无巨细都常常过问,关切之心大伙深有体会,又严明军纪从未徇私,方有今日之士气。”
  薛崇训笑道:“这么说,我这主将的当得还算合格?可别光捡好听的说,说实话。”
  众将纷纷说好话,什么不骄不躁、治军严谨、善于纳谏云云。薛崇训道:“昨儿还有人进言让我出兵北邙山,我没有听从。”
  大伙听罢面面相觑,一时无言以对,对于薛崇训的说话方式很多人都不太适应,只有王昌龄张五郎等熟人笑而不语。
  虽然薛崇训不太信那些马屁话,但此时信心已经到达了巅峰,当下便说道:“传令各军回营休息,从今日起三天不用出操,三天之后四更造饭,五更出发,直取慈涧!”
  因为这个决定太过突然,众将愕然,有人劝道:“我为攻敌为守,敌军为合兵防我锋芒,粮道等处多有薄弱,王爷何不出奇制胜?”
  薛崇训收住笑意,指着营外铁盘一般的庞大队列断然道:“我强敌弱,谁和他们玩奇谋诡计?先正面灭了敌军主力,一战定乾坤,打完了再慢慢计较。吾意已决,多说无益!”
  大伙相处了个多月,多少了解了薛崇训的性子,有时候挺谦虚的对别人言听计从,有时候却刚愎自用,一旦决定了把头驴都拉不回来,说得再多也是白费口水,要是把他惹急了说不定还得挨罚。
  于是将令传达下去,各军收兵回营修整三日。但这三天时间也不是呆在帐篷里睡大觉,要开战有诸多准备,每人最少有三样兵器,弓箭、短兵人人配备,主战兵器或拿长枪双刃大刀或持盾牌。大伙便忙着拾掇各种军械,清点箭矢,箭壶三十支箭,射生还背着箭囊一百支箭,缺了就申报支取,将领们临战前须得检查。
  初八日,军需专门发了红豆、胡桃、松子、柿、粟、黄米、糯米、小米、菱角米、枣等物,让大伙煮腊八粥吃,晚上还有肉吃,一时其乐融融。薛崇训对众人言,打了胜仗正好过个好年。
  好伙食之后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便拔营行动了,营地上号角阵阵鼓声擂擂,场面分外壮阔,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
  薛崇训吃得饱饱的之后才开始收拾衣甲物品,出征前他从军械府领了一身大将军穿的盔甲,今日还是第一回穿。身上的各部位构造差不多,只是头盔有点奇怪,居然有三个角,戴上之后他在铜镜里一照有种是曾相识的感觉……忽然想起来,这头盔和电视里那些扶桑武士戴的有点相像,这让薛崇训有点纳闷,但转念一想肯定是东岛人从唐朝学去了,心里才舒坦了一些。
  穿戴好之后,他又挂了一把障刀和一把横刀配上,然后取了一柄两刃陌刀拿在手里,全副武装这才从大帐里出来。众将及飞虎团卫队已在外头等待,马夫牵马过来,薛崇训翻身上马,喊了一声:“出发!”
  实际上各军各营的协调都是部将们分别指挥,薛崇训根本没管,人太多了,他看都看不过来,别说一一指挥了,只管带着卫队走便是。
  走了好一阵,东边的曙光才刚刚破开夜幕,有点光线之后,薛崇训回顾前后,只见中军旗帜飘扬,队伍衡平竖直十分整齐,步骑都穿了盔甲,极目望去满眼都是铁货,就如一大股钢铁洪流一般。各营一边走一边敲牛皮鼓,众军便听鼓声协调步伐,沉重的脚步声踏得大地仿佛都在颤抖。
  从新安到慈涧相去不远,路上就有斥候来报,慈涧敌军已闻得风声,已有所准备,倾巢出动在营外列阵以逸待劳。
  薛崇训回顾众人道:“李三郎倒是有点胆气,如此正好摆开了一决高下。”
  卯时过后,唐军全军到达慈涧,以轻骑及弓弩手为前锋,用箭矢稳住前线,中军陆续摆开整队。
  这地方早已视探过了,方圆二三十里的空旷地势北边是谷水河,南面有些小山,正适合大军布阵。
  薛崇训下令张五郎指挥左军一万二千余众在前布阵,右军部署在后方作为预备队。
  分派了指挥权之后,正当他右顾盼想找个高点的地方看大场面时,忽然听得马蹄轰鸣,前面全是人马旗帜完全看不清楚状况,他便问道:“发生了何事?”前面来了将领报道:“敌军骑兵趁我立足未稳,前驱冲阵,前锋将军已准备迎战。”
  张五郎说道:“洛阳战马数目有限,马队定然不多,光凭骑兵冲阵多半吃够了箭矢就回去了;而敌军主力并不敢浪战奔袭,否则相聚太远,自乱阵脚而已。所以薛郎不必担忧。”
  薛崇训点点头道:“左军继续整队,如何打全听五郎,只管放开手脚便是。”
  张五郎抱拳一礼,便策马来到一架两层高的战车前面,翻身下马从木梯上往上爬。那便是一架指挥车,上层有各色旗帜,底层有大鼓、金、锣、号等等物什,并有一些将士在里面防御。
  薛崇训见状心道:这平原地区左右找不到山,一会打将起来老子什么也看不到,这不有辆大车不是。于是他也骑马过去,跟着上了指挥车,飞虎团骑兵只得护卫在战车左右。
  站在高处果然是看得真切了,这车子当真是造得实用,虽然在高处显眼但位于大军中央,远远在普通弓弩的射程之外,并无危险,如果有重型兵器能打这么远的射程,还能正好命中目标……那应该导弹,不是冷兵器应该拥有的精度。
  薛崇训极目望去,只见前面马匹奔腾,箭矢乱飞,已经打将起来。今日倒是个好天气,天色放晴,但地上的雪还没化完,不然这种土地被万马一踏非得烟尘弥散影响视线。
  第三十章
人海
  朝阳红艳,照射着斑驳的旷野。大地上留着前夜未化的积雪,加上神色的土地和一望无际的人群,变得斑斑点点。
  薛崇训站在高处俯视战场,成片的人群以团为方阵面对前方陆续排开,骑马的将领在阵营前方来回奔走,鼓声、号声、吆喝声,还有各营团的喊声响成一片,非常热闹,随着迎面吹来的寒风四处飘散。
  此时的环境对长安军不太有利,太阳在东边影响视线,而且是逆风;不过地势西高东低,居高临下俯攻显然更省马力人力。这世道很公平,哪能啥好处都占尽的?
  第一线部队一万余人,约有步骑战阵六十个团,成长方阵摆开之后横宽几里地。最角落那边的战阵,位于中军的薛崇训看都不太看得清楚,远处的人就像蚂蚁一般小。一线兵力后方又成列着右军一万二千余众,后方还有辎重部队……薛崇训这回是倾巢出动,没有布置任何兵力袭扰其他地方,他的考虑便是集中全部力量对洛阳军主力进行一击明目张胆的重拳。
  铁甲如云浩浩荡荡,对面的人数并不比这边少,双方相聚半里多地。薛崇训第一回亲眼看到几万部队在一个战场上,没想到也能摆这么大的地儿。他心道史书上记载的战争动辄数十万人马,那得占多大的地方?那样的大战估计边角那边溃败了,中军半天都还不知道,根本不可能一眼看得见。
  也许这场战争完全可以作为历史的转折点,薛崇训以为亲临大事件时会有厚重的深沉的感想,实际上他此刻竟然毫无感觉,不过见到这么大的场面有些情绪上兴奋罢了。
  他以前又觉得大战之前应该策马奔腾于大军之间喊点什么激动人心的口号,诸如“保家卫国”“为XX而战”之类的,但这是内战……毫无意义的同族厮杀,为了权力为了富贵和生存,喊什么好呢?况且这么多人,要是一面骑马一面喊话,奔走一个来回得喊多少遍,费多少时间?
  这时站在右边的张五郎遥指东面说道:“薛郎请看,敌军前方人人披甲阵法整齐,定是把洛阳守备精锐布置在前;后方人马却衣甲不全,连长兵器都不够,或是临时招募的丁壮及世家胁从人马。这种布置前重权轻、虎头蛇尾。请集中右军骑兵布置在南,如稍后正面作战进展缓慢,便以马队从南侧绕道攻击敌军侧后乱其阵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9/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