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精校)第1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3/330

  见门打开,众军纷纷侧目,薛崇训便一脸喜色道:“陈都尉,果然是你。”
  “晋王!”陈大虎也是松了一口气,“我一接到宫里来的圣旨,就急忙点兵而来,正遇北面叛兵不说分说便率部攻打,敌兵一触即溃。我便率部进麟德殿来了……”
  这时高氏也走了出来,只见她身穿一身宽大的紫袍,下面还被割了小半截,那不是官员的圆领官服么?又见薛崇训上身白绸里衬,大伙用脚指头都猜得出来皇后身上穿的是他的衣服。
  薛崇训忙上前躬身抱拳道:“薛某护驾不周,致使皇后受了惊吓,但听皇后责罚。”
  “晋王忠心可嘉,实乃社稷忠良;陈将军救援及时,亦功不可没,日后朝廷定然公平赏罚。”高氏神色从容仪态端庄地说道。她虽然衣衫不整,一头青丝散在肩上,但举止得体依然有些气度。
  陈大虎面有欣色,上前跪倒而拜,口上却道:“臣救驾来迟,乞皇后恕罪。”
  “都起来罢。”高氏道,“随我去前殿看看陛下。”说到这里她的脸上流露出悲伤的神情,自然而来的,虽然没有奥陶大哭却能让人感受到她的伤心。
  薛崇训见状心里疑窦,她的悲伤是真是假?实在分辨不出,也许连她自己也搞不清楚?如此一来将领们本来因立功而喜悦的表情也急忙按奈了下去,跟着垂头黯然,不然就是不敬啊。
  众军簇拥着二人往主殿那边走,薛崇训走在高氏的侧后,虽然他是亲王,但和皇后还是有一点身份差距,众目睽睽之下当然要注意身份礼仪。他一面走一面说道:“陛下驾崩国之大丧,臣谏议皇后先换丧服再去前殿。”
  皇后应了一声,自然明白自己衣冠不整。
  薛崇训又回头问道:“太子在哪里?”
  陈大虎回答道:“在结邻楼上,被咱们包围了,将士们怕逼急了他跳下楼去……虽然我等奉召讨逆,可究竟是怎么回事却不甚明了,毕竟是太子,大伙担不起责,只好围住了等上边下令。”
  薛崇训听罢赞许道:“陈都尉识得大体,国家之材可堪重用。”
  陈大虎顿时一喜,忙道:“晋王过奖,过奖……除了太子,其他叛兵没有顽抗,听人宣读了圣旨,就丢兵器投降了。”
  叛乱平息,那些宫人也出来了,皇后便带着人去更衣,薛崇训和陈大虎往后殿一侧的比邻楼走。
  不一会便遇到了陆象先张说等几个宰相,他们大多被抓住但没死,援兵一来就无事了,只有户部尚书崔湜被乱兵所杀。众人说起崔湜自然是一脸惋惜,又因皇帝挂了,宰相们多半表现出沉闷的样子,并未因平安无事就弹冠相庆。
  众人一起上了飞桥,果然见阁楼上只剩李承宏一个人站在那里。他身穿黄色袍服,腰间挂着佩剑,无限郁闷地凭楼而立……是在感叹功败垂成,没做成皇帝?不过他一开始就没什么机会吧,一个漏洞百出的策划,实在太过冒险。
  与崔湜交情甚好的窦怀贞低声道:“多半要跳楼自尽,也只有走这条路。”
  薛崇训喊道:“以臣谋君大逆不道,速速过来就缚!”
  本来大家都觉得此时李承宏一死了之最好,不料他听得喊话居然说道:“好,我投降。”众人顿时面面相觑。
  薛崇训心道:吗的你不是多此一举么,都这样了我会让你好好活着?就算律法不治你,我也要让你疾病身亡。
  李承宏把佩剑取了出来,“当”地一声扔地上,摊开手以示无反抗,然后昂首向飞桥上走来。众臣自然默不作声,随他如何。他的脸色很白,但神情举止倒也没什么异常,除了发髻一侧被风吹乱了一些,身上干净整洁仪表堂堂。他走到众人面前说道:“抓我之前,我想再看父皇一眼。”
  一个大臣没好气地说道:“太子如今还不觉得愧对陛下?”
  虽然只是一声抱怨,但李承宏在大臣们心里的形象可见一斑,薛崇训心说就算放了你,你这辈子也没前途了。
  李承宏面对责问只有默然不作回答,过得一会才说道:“只看看他老人家。”说罢便径直往楼下走,左右禁军将士跟着。众臣没人阻拦,毕竟没啥必要,无人出面阻止也就随他去了,大伙也跟着下楼去前殿看汾哥。
  众人来到前殿时,见李守礼已被端端正正地放在了软塌上,地板上他吐的血迹还没来得及清洗,一切都像刚刚才发生一样。李承宏扑通一声跪倒在榻前,众臣也急忙伏倒在地,向李守礼的尸体叩拜。
  李承宏忽然嚎道:“李唐的基业便这般葬送……”大殿上一时非常安静,那是因为在皇帝的尸体面前不敢喧哗,于是李承宏的声音听着瘆人得慌。
  这时一个大臣怒道:“举兵犯禁毒害天子,此等逆子还留在这里作甚!”众人纷纷附和,又一个声音道,“禁卫何在,将前太子及王贵妃拿下,等候新君降罪。”
  【第七卷
薛氏之心,路人皆知】
  第一章
晚饭
  羁押王贵妃太子及参与犯禁文武官员等事有人去办,高皇后在宫里定然不会放过王贵妃,非得逼她供出以下犯上谋害皇帝的细节不可。失败者自当身败名裂,怨不得谁。
  大臣们操持着安排官员负责国丧的各项事情,宫门上的丧钟一响,整个长安都笼罩在悲伤的气氛之中,主要通过各种白事仪仗道具体现出来,就算有人哭,但真正感到痛彻心扉的人恐怕没几个。比如对于薛崇训来说,李守礼的死给他带来的真实悲伤甚至比不上家里一个通房丫头死掉来得真切,不得不让人内心唏嘘。
  本来按照正常的皇位更替情况,先君一死,太子就该在灵柩前及时继位。但现在的太子自然是无法继位,就得拥立新君。没有名正言顺的皇储情况下,扶谁上位是个麻烦事儿,估计一天两天办不下来。薛崇训感觉有些疲惫,就没去管这事,由得朝臣们处理眼前的情况。
  他到承香殿看了母亲太平公主,然后和金城公主、道姑玉清等人说了一会话,便从丹凤门出去了。
  走到宫门时忽然感觉脸上被滴了几点冰凉冰凉的雨点,这才注意到天色不知什么时候已变得灰蒙蒙的。明明早上还看见太阳了的,天气变化真快,春天来临或许有一阵子阴雨绵绵的天气。
  方出丹凤门,便见到宫门前大街上整齐排列着一二十排披甲执锐的骑兵部队,当头一骑高头大马的人正是张五郎,其身后还有许多熟悉的面孔,原来是飞虎团在这里。张五郎目前在金吾卫任职,飞虎团校尉换了几任如今是李逵勇,但张五郎作为飞虎团组建时最早的统帅,在将士们面前仍然具有威信。
  众将士见薛崇训衣衫不整地走了出来,纷纷侧目齐刷刷地看过来,倒把薛崇训看得愣了一下。
  薛崇训顿时明白了眼前的状况,多半宫廷政变的消息传了出去,家奴传回王府了。然后飞虎团将帅便率军来接应,但他们目前的建制是划归亲王国,自然没有权限进入皇城,只能在这里等着。
  “薛郎……”张五郎抱拳于胸,在马上执礼,他见着薛崇训毫发无伤便眼露喜色,却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张五郎虽然模样长得不错,但口舌有点木纳,还不如鲍诚会说话(鲍诚现在还在东都,做护河军将军去了)。
  薛崇训便开口道:“形势真是出人意料,好在有惊无险。”
  张五郎抬头看了一眼天色,默不作声。薛崇训见状不禁觉得好笑,大概以前自己经常忽悠他,本来在战场上却偏要说天气,张五郎这回恐怕也觉得要忽悠他。
  薛崇训便露出一个笑容道:“太子谋逆,现在已经无事,回府。”说罢便向自己那辆松木马车走去,刚要上车时他又回头问道,“对了,算日子你家媳妇应该生产了吧,得消息了么是男的女的?”
  张五郎松了一口气道:“前段时间收到书信,生的是一个女娃,贱内养养身子就回长安。”
  薛崇训点点头,低下头上了马车,敲敲车厢木板,赶车的庞二便扬鞭赶马。这时听得一个将领大声吆喝道:“启程,前后护卫!”
  随即便是一阵命令与应答,马蹄骤响,骑兵队列调动有序。在都城长安的大街上,一辆车居然有两百全副武装的骑兵护卫,阵仗已是十分强大,在屋檐下躲雨的官吏行人都被吸引了注意,多数人默然观看,也有的交头接耳。
  一众人向南而行,薛崇训挑开车帘看时,只见雨下得更大了,雨水落在那些铁盔肩甲上溅起一朵朵的水花,卫队的队列步调依然毫无凌乱井然有序。
  回到安邑坊晋王府时,刚停车便有一个奴仆拿着伞跑过来,薛崇训刚探头出来,就看见门厅外面站满了,除了亲王国官吏还有府里的家眷。很显然他们都是等自己的,薛崇训见状心下一阵宽慰,心道:原来已有这么多人关心自己的死活,从这方面看竟比皇帝都还强一点。官吏幕僚们纷纷作礼鞠躬,家眷们也面有喜悦之色,薛崇训左右一看,见宇文孝家的宇文姬都来了。宫廷里出了点事,薛崇训自己没觉得有多危险,觉得更像一场闹剧;但是外头的人却是紧张,一出来就见着这么多人等自己就可想而知。
  无论大伙是不是因为安全和利益联系的原因,才这么在乎,薛崇训心里还是微微有些感动,至少在这个世上还有那么多人记得自己不是。
  就在这时,忽见一个女子奔到雨中,逾下愈大的雨顿时就把她的头发淋湿了。薛崇训定睛一看,这才看清跑过来的人是侧妃程婷。
  她奔过来之后不顾众目睽睽,竟然一头扑进了薛崇训的怀里大哭起来。薛崇训被拦腰抱住,抬头看时,只见众人的目光都有些异样,不过抱他的女子是妃子没什么好奇怪的,大伙惊讶之后很快就恢复了常态。
  唯有孙氏很是动容,看着这边脚下挪了两步,她虽然没有什么举动也没有言语,但薛崇训倒是看出了她的情绪急剧的波动。人心微妙,他不禁又想起了高皇后也是同样如此,就算她们表面上很平静,实际上有时内心在翻江倒海吧?而有的人言行夸张,但心里或许没什么想法。
  程婷紧紧抱着薛崇训呜呜哭泣起来了,薛崇训便轻轻拍着她的肩膀柔声安慰了几句,无非就是“别担心”“没事了”之类的。
  她哭了一会才平息下来,大约这时才意识到在场有许多人,遂尴尬地低着头。薛崇训不以为意,拉着她的手接过奴仆的伞便打着向门厅走去,一面说道:“大伙散了吧,时候不早了各自归家。”众官吏这才上来唏嘘温暖一阵,纷纷抱拳告辞。
  薛崇训一一应付和众人说了一会话,并说要休息了明日到亲王国再说。此时他确是感觉有些疲惫,走到孙氏时停了一下,孙氏道:“薛郎安然回来就好。”
  “大人刚做的新衣服弄破了没找回来,实在抱歉啊。”薛崇训道。
  孙氏愕然道:“只是一件事衣服,再做新的就是……难得薛郎竟想着如此小事。”
  薛崇训随口应了一声,便进了门,“晚饭做好了么?”
  “哦……厨房应该做了,早上薛郎说过能赶上晚膳的。”
  “这不我没有食言呀。”薛崇训露出一个笑容。
  ……几个人一边说着无关紧要的闲话一边进了府邸,孙氏本来非常担心薛崇训,见他平安回来仿佛有许多的话,不料又是这样……只能说些无关紧要的小事。
  起先她看见程婷扑过去,她仿佛有种错觉,仿佛不是程婷,而是自己。其实听到宫变消息之后担惊受怕,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孙氏了,因为她经历过政变前后生活变化的一系列过程,深有体会。当初是李成器丧命导致她们孤女寡母无依无靠任人鱼肉,好不容易运气不好,李妍儿嫁得了依靠;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母女都走寡妇的路子,孙氏就真不知还能如何坚持下去了。
  所以她觉得喜极而泣,甚至一头扑到薛崇训怀里的应该是自己才对,虽然只是错觉,岳母众目睽睽之下到了女婿怀里,那就真要笑煞天下了……不料到了见面的时候却是这么副光景,说了新衣服和晚饭的事儿,仅此而已。
  于是孙氏也没什么话好说了,连问宫里的情况都没心思,沉默着一同进府。
  走到薛崇训的起居室南边的长廊上,他回头说道:“大人和我们一起吃晚饭吧。”
  “好。”孙氏答了一句,看过去时薛崇训已回过头去,只能看见他的侧脸。看起来确实有些疲惫,孙氏甚至感觉有点沧桑。
  她十二三岁就嫁入李唐宗室,位高权重者也见过不少,有的过得非常愉快,荣华富贵纸醉金迷每天都沉浸在享乐之中;有胸怀大志如李三郎,自信沉稳行事果决,一副大丈夫的左派……却鲜见薛崇训这种样子的人,她既没觉得薛崇训穷奢极欲沉迷声色犬马,又没感觉出他有天将降大任的自信,回家了却常常这么一副模样。很奇怪,既非伤春悲秋,又非怀才不遇(都异姓亲王了)。孙氏百思不得其解。
  不知不觉中,她心里老是注意着薛崇训,大概是因为他关系到自己的生活前景,也可能有别的缘故。
  今晚难得一家子团聚在一块儿吃饭,除了人事不醒的太平公主和住大明宫的金城,薛崇训家几乎齐了。在起居室一旁的小厅里摆上一张案,也没几个菜,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大伙坐一块儿了之后其实也没几个人,薛崇训这一房并不怎么热闹。岳母孙氏,正妃李妍儿,侧妃程婷,还有个迟早要封侧妃的宇文姬,寥寥数人而已。
  ……房顶上沙沙的小雨声连绵不绝,薛崇训觉得在唐朝确实没那么浮躁,比如在后世他就断然不能静下心看进去没有标点的繁体书。
  第二章
麻孝
  次日薛崇训一早便进宫去了,汾哥驾崩后要选新君,权力格局微微有些变化,薛崇训必须要去参与过问的。
  他没有从丹凤门进去,而是绕道玄武门见了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常元楷询问如何处置东宫六率被俘的将士,是否要移交南衙。薛崇训拒绝移交,建议将东宫兵队正以上的将领全部斩首,士卒遣散,同时叫宦官把处置方法通知宫里的高皇后,并不理会政事堂。
  北衙禁军自武朝后就不受南衙三省六部制约,通常是大将军督掌兵权,调兵直接听命于皇帝(唐朝后期才被宦官把持军权)。
  本有四军:左右厢飞骑、左右厢万骑。其中左右万骑在数年前的宫廷政变中支持李隆基,太平公主执政后就一直不得信任,几年来陆续被削弱,直至李隆基最后一次在东都起兵后,万骑已被彻底扯散,也就是被撤销番号了。将领多半被安置在南衙十六位任虚职,低级将校和士卒中老弱者被遣散,青壮者打散安排到京畿守备及各地方军中。
  如今北衙保持常备武力的实际上就只有左右羽林(飞骑),左军大将军常元楷、右军大将军李慈都是以前太平旧党,中级将帅如都尉陈大虎等多半与薛崇训、张五郎等人私交。经过太子李承宏政变后,薛崇训成功调动禁军,虽然是用圣旨明诏,但其实是他提议的事儿……造成的现状是北衙禁卫尽落薛崇训之手。李承宏之后,新上位者要想翻起什么浪子就更加困难,兵权政权全部旁落,根本没借力的地方。
  果然薛崇训尝试着单独处置叛将问题时,给常元楷“建议”直接清洗六率,常元楷二话不说就下令将东宫将帅押至北苑斩首。
  薛崇训见状十分满意,便站在玄武门城楼呆着观看行刑。被押解到场的将领包括校尉、旅帅、队正等,总共二十余人,全部反缚其手跪成两排。待常元楷一声令下,城下的禁军将领吆喝着“行刑”,军士们便挥舞着长刀冲上去将罪将砍倒,另外一队士卒又拿着步槊上前捅刺确保全部杀死。
  薛崇训见此状况忍不住感叹了一句:“真是危险的游戏。”
  一旁的常元楷估计没听明白,一本正经地点了点头算是作为附和。
  薛崇训看完行刑便向常元楷告辞,下了玄武门坐车向麟德殿赶去。因皇帝驾崩在麟德殿,灵堂便设在那里,有的唐朝皇帝在洛阳驾崩,丧礼也就在洛阳皇宫置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3/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