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精校)第2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9/330

  宇文孝语重心长地说:“崔家本就是薛郎的对头,少伯要总提他难道不怕薛郎感觉你心里还挂念着旧主?”宇文孝趁机又在王昌龄面前卖个恩情,“当初崔侍郎家灭门,你不顾薛郎的反对拂袖而去为他烧纸哀悼,薛郎就很生气,然后我说‘崔侍郎世家出身,从京师到地方,多少旧交好友!而今一朝零落,人们撇清关系还来不及,谁为他说话?又有谁为他祭奠?人情冷暖,到最后了敢当众为他哭的人竟然只是一个曾经被扫地出门的门客!少伯既然对崔侍郎都能如此重情重义,那与薛郎既是主幕又是好友,薛郎还信不过他的为人’,薛郎这才舒眉而笑。”
  当初劝薛崇训的那番话根本就不是宇文孝说的,宇文孝就没有那种文人一样感叹人生的情怀,更说不出那番话来。话本来是刘安说的,本来是件小事,宇文孝却记得清清楚楚,这会儿拿出来据为己有,他连脸都不红一下一副坦然,因为他根本就不信时隔许久刘安还记得,就算记得估计也不会再提那么件小事了。
  果然王昌龄听罢很有些动容,看宇文孝的眼神也不同了,宇文孝那张饱经风霜沟壑层层的老农脸,让王昌龄颇觉此人的阅历定然有一番人情冷暖的感悟。倒是张九龄有些诧异,总觉得不对味,只是他不了解此事,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宇文孝又道:“再说灭门之事并非薛郎亲口下令,当时兵荒马乱便委托殷将军办这事儿,结果殷将军一把火把人全家几百口一块儿烧没了,还亲手捅死了崔侍郎的女儿崔莺,听说她和薛郎本来多少有些……”此话他说得就更过分了,处置崔侍郎家人时他宇文孝也在场,本来殷辞还琢磨着薛崇训的用意有点犹豫,结果宇文孝一个劲地劝说下狠手;还有那崔莺差点被玷污,殷辞一刀砍了倒也保了她的清白。
  现在倒好,宇文孝把责任全部推到了殷辞身上。反正殷辞是个武将,而且现在也不在场。
  俩人在那里扯旧事,张九龄感觉有些无趣,因为他投过来得比较晚,对那些事根本不了解。他便转移话题道:“刘相公的新税法我也仔细看过,引起士人的不满倒在其次,关键是不容易施行,可能无疾而终,也可能导致更多的问题。毕竟在地方上得不到名门大族的支持,地方官员也难以施政。可能太平公主和中书令最终决定拖延此案,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王昌龄一脸忧愁道:“子寿所言即是,不能按照财产土地多少的依据来征税,就算施行两税法也是避重就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
  张九龄道:“减少军费开支,倒也可以很容易维持下去,急于建功立业当然会动摇旧规矩的根基。但薛郎当政显然不愿意这样,否则中书令的兵制革新也得不到支持。如今看来,解决了武备兵源问题,却极大地加重了国库负担,如不治理疏通朝廷定然日趋维持困难。”
  王昌龄一时无策可出,苦思不语。不料张九龄却满面笑意,王昌龄忙问何故,他说道:“治国者如带兵者,如天下承平一切都已井然,英雄无用武之地,空有武艺又如何?”
  近朱者赤,王昌龄受他的影响,胸怀也开阔起来。
  第五十九章
季真
  宇文孝提及亲王国幕府要为薛崇训分忧,二龄也想了些办法。虽然作为薛氏一派的官员,满朝文武见了他们都得谦让几分,但是权限上各有分工,他们仍然没法干预税制国策,大略的方向仍然由中书令张说及政事堂诸相公阁老们掌握;不然还要政事堂三省六部等朝廷机构作甚?
  左右无策,一日王昌龄便在官署中对张九龄说:“自从刘相公主持革新‘三政’(盐政、河政、粮政)及钱法两税法施行以来,轻徭薄赋利国利民,天下未有怨言却大幅提高了收入,国库今年岁入预计可达三千八百余万缗。照以前的国家用度,这样的境况早已富足并有余,可而今军政两边臃肿庞大,竟到了穷窘之地。”
  张九龄时不时点点头,并不言论。
  王昌龄又道:“大头还是战争军费,数年以来屡次开边,动辄花费百万缗,尚且不算地方民夫劳力财物。本来是百年功业的大事非得短年月之内强求,若非大唐国力强盛恐已到民不聊生的地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劝谏薛郎莫要好大喜功,应该民生安泰为本,稳定周边以和外交,同时裁撤臃肿的官府及军府,盛世不远矣,这也是咱们作为谋臣的本分;而不是去怂恿他的错误。”
  他说了一大通大道理,不料张九龄不置可否,却忽然左顾而言它:“你认不认识季真?贺知章啊。”
  王昌龄愣了愣,沉默了片刻,没弄明白张九龄为什么要岔开话题,难道我说错了:或者此中不仅牵涉国泰民安的原因,还有薛崇训掌权的考虑?
  他一时没想明白,便呼了一口气冷淡地答道:“未曾见过面,但见过他的诗句和书法。不知他现在何处任职?在长安没见过。”
  “在洛阳。”张九龄平和地说,好像闲聊一样的口气,“季真和我一次外迁的,当时我觉得仕途黯淡便辞官回家修路利民去了,他却遵从了朝廷的调职去了洛阳做官。最近听说他在永业田上种棉花纺白毡,赚了不少钱呢。”
  王昌龄愕然:“不好好做官种什么棉花,为小利而舍大义。”
  张九龄微笑摇摇头:“出白毡最多的是西州,中原也可以种,不过现在还很少所以卖得贵。这是好东西,从播种到纺成一匹白毡,花费的人力物力比丝绢少很多,比麻布也费不了太多的力,却比粗麻穿起来舒适美观。少伯想想,庶民大多穿不起丝绢织物,穿那麻布却很不贴身冬天也不保暖,如果白毡不是物以稀为贵,万民皆有衣穿不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么?当国者让庶民不寒不饥便为本分也。”
  虽然他一口一个利国利民,但王昌龄也听出了弦外之音:“这也是增加收入的一个法子,况且目前中原棉少,一开始倒也是暴利。”
  张九龄微笑着点头道:“国库并非窘迫,只是薛郎近期急于对突厥用兵,从练兵治军到出征需一次花费额外的用度罢了。我们不在政事堂,只要能出一份力就尽了责任态度,而国策大事,咱们不在其位何必去白劳心思?”
  王昌龄沉吟道:“贺知章毕竟是小官,见了专相(中书令)委托他开口调回长安并非什么难事。”
  二人商量罢,便先写了一封书信送到洛阳去和贺知章联络。
  ……贺知章五十多岁的人了,仕途是越混越差,武则天时刚中进士就封授国子四门博士,在长安做京官前途一片光明,不料当了近二十年的官,现在可好混到洛阳来了。按照唐代官场的路子,如果一心要爬到顶峰实现抱负的人,外放是一件难以忍受的事儿,简直是浪费时间。贺知章不仅外放,品级也没见涨,也不知他悟到了什么道理。
  不过他平常却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在洛阳也过得逍遥自在,和当地的高门贵户结交甚好,五十余的人依然风流不羁常常光顾洛阳刘公产下的青楼酒肆欣赏音律舞蹈。刘公是洛阳数一数二的世家富户,自称汉代高祖之后,不仅富可敌国,在黑白两道的人脉也相当了得,也很会处事,比如贺知章在文人中有名气,诗词书法都不错,刘公便经常宴请结交,让他在青楼中放纵不羁还不收钱。其实贺知章也不缺银子,本来就是闲置搞了很多副业。
  以这样洒脱的心境过日子,贺知章的身体还非常好,须发有些稀疏了,脸色却红润有光泽,额头宽而饱满,加上头顶掉了许多头发更显得眉毛上方额头的那一块地方更大。
  他一收到张九龄署名的书信,当下就眉开眼笑逢人就说这回能干点正事了。好友刘公也很给面子,马上就招呼官场士林的三朋四友在晓金楼为他庆贺。晓金楼在洛阳有“销金窟”的名头,里面非常奢侈富贵,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好地方,同时在这里设宴也是刘公的面子。
  贺知章笑呵呵地当众大言不惭道:“写信来请我回长安的人是故人张子寿,刘公定然知道现今张子寿已是晋王跟前的红人……哈哈,老夫做了几十年的官,在官场总是有人的嘛。”
  贺知章本来就是个狂士,众人也见怪不怪,纷纷附和道:“恭喜醉仙,贺喜……”
  刘公举杯道:“先饮为敬,预祝贺兄在京师大展宏图一鸣惊人。”
  陪坐在贺知章旁边的名妓步非烟笑嘻嘻地说道:“妾身自小未出过洛阳,只知洛阳繁华似锦,醉仙觉得京师比洛阳如何?”
  每次贺知章来晓金楼,非烟几乎都要陪他饮酒。不仅贺知章很看得起非烟的艺术造诣,非烟也很敬仰他的诗文文采,俩人言谈之间引为知己,关系很好。
  贺知章一杯酒下肚,很快就吟诵起来:“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他一口气唱完长诗依然气不喘神情自若,非烟笑道:“愿作鸳鸯不羡仙那一句是最好的。”
  欢乐的酒宴一过,主人刘公便与掌柜商议道:“河东晋王权势如日中天,文治武功堪称人中之龙,观之更有帝王之象。我洛阳刘家三代而不衰,不仅因为数代苦心经营,更是家主常有远见之故,今番定不能放过结交京师权贵的机会。季真要去京师,一定要厚待之,路费盘缠各项细则都要考虑周全,以表我心。”
  掌柜的忙躬身道:“老奴谨遵阿郎的吩咐,把事儿办妥。”
  刘公想了想说道:“除了周全礼数,还得送一件让季真额外惊喜的礼物,才能足够显示我刘家的情谊之诚。”
  掌柜豁然道:“贺明公好像很喜欢非烟,本来她已过气了,在晓金楼的作用越来越小,还不如做个人情干脆送给他好了。”
  刘公沉吟片刻便点头道:“如此也好,我也觉得非烟的身价还会下跌,留着也沽不出好价。李三郎被平定之后,东都已不是仕途落魄的官吏墨客们借酒消愁之地,官场世面上的风气一变,大有追捧长安风气的趋向,丰腴热情的妇人会更受欢迎,而轻盈娇弱者非追捧者主流,再翻不出太大的浪头。咱们凡事要走在前头才有先机,晓金楼的那两个体态丰腴的新人,你多给些机会。”
  掌柜的忙一脸崇拜道:“阿郎见识广远,老奴敬之肺腑。”
  刘公对手下的马屁坦然受之,淡然道:“不过非烟怎么也是我刘家名义上的义女,这个身份足见我对她的呵护看重,如今送与季真,希望他能明白我的一番心意。”
  他吩咐完便要走,掌柜的又忍不住问道:“非烟一朝出了洛阳,更不知何日才能与阿郎重逢,阿郎要单独见她一面说说话儿么?”
  “不必了,我还有其他要紧的事。”刘公头也不回地说道。
  掌柜的本来是想让刘公亲自去和非烟说这事儿,省得他去说不好办,毕竟非烟以前是晓金楼的红人,一直受这里所有人的尊重,虽然只是个歌妓却是摇钱树,谁也不敢对她太过无礼……但现在掌柜的只有自己去说了,不过既然主人都表了态,也由不得非烟怎样。
  晓金楼的掌柜是刘家的家奴出身,他才是这里实质的掌权人,那几号鸨儿什么的人物虽然抛头露面常常与人结交,却是说话算不了数的人。他便亲自去了非烟的房门口拜访。
  非烟听出是掌柜的声音,也很快就开门接见了,她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对里面的当权人物当然清楚得紧。要是来的是妈妈鸨儿之类的人,她如果不想见完全可以不给那面子,可对于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头却要相互尊重。
  第六十章
价格
  东都繁华,因为关东(潼关)经济的发展,洛阳杭州等运河渠沿线的国际化大都市民间的繁荣景象犹胜长安,形成了一个个经济文化中心,而长安的地位主要还是因为政治和军事。这里百年以来又鲜有天灾人祸,承平之下人们追逐的东西便五花八门,声色犬马应有尽有,其中艳名远播的女子也是人才辈出。
  她们的名气就像四季盛开凋零的花朵一般,有市井人尽皆知的时候,也有被淡忘在烟云之间的时候。旧的去,新的来,一季季地轮回,长江后浪推前浪。
  几年前洛阳就连一个长得漂亮的女道士也曾被士人追捧过,但如今几乎没人谈起,已经淡出大家的视线了,也许偶尔有人提起在洛阳官场待得久的人还会“哦”地一下好像记起了尘封的往事。而今非烟也逃脱不了这样的轮回,洛阳大众的口味不再喜欢她这样轻盈娇弱的类型,大家有更多的选择,她在烟花之地的地位也就是靠以前的花魁名头撑着。
  她的房间布置得就像她的人一样如诗如画,犹如一袭水墨涂抹的轻彩,美丽中带着淡淡的哀愁。这在以前太合那些仕途落魄的文人墨客的口味了,感受她的气质就如能触及心境,人人欲引之为知音。
  浅浅的笑意、浅浅的丝衣,这里没有大红大紫的色调,静心下来却能让人沉沦其中。不过晓金楼里仅此一间屋是这么布置,现在流行的风格是得意热烈,能感受到纵情快意,能看到玉白的肉波在红蛸间的晃荡,有光灿灿的金盏银器,有长安贵族喜欢的一切。但非烟以前修习的就是她那种风格,所以她不能改变,否则也做不到最好。
  她大方地把掌柜迎进门,随手把门关了,她见不常出面的老头过来她知道有什么正事说,不便被人听见。至于与掌柜的孤男寡女在一间房里会担心什么?她却丝毫不担心,因为她之前一直挂的是“卖艺不卖身”的噱头,不过是待价而沽,晓金楼要这样才能提高她的身价,把最让人期盼的东西用在需要的地方,比如以前为了救姚崇的性命就差点利用了。
  掌柜的端起茶杯客气地说道:“让非烟亲自沏茶,老夫有福气得很。”
  非烟轻笑道:“您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什么要紧的事么?”
  掌柜一副难以启齿的样子,叹了一口气道:“老夫还是直说吧,‘阿郎’给你寻了一个归宿,你觉得贺季真怎么样?”他提到刘公的称呼时顿了顿用强调的口气。
  非烟的浅笑马上凝固在脸上,吃惊之下脱口道:“可是贺季真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须发都花白掉了一大半……我虽与之谈得来,不过是在诗词歌赋和音律上颇有话题,绝无其他想法!”
  掌柜的劝道:“季真虽然岁数大了些,可身体还硬朗,况且这回去京师定然有一番作为,你好好侍奉左右定然亏待不了你。说句不当的话,老夫也是一大把年纪了在刘家产下当差多年,见过的事很多,红颜易老,你红了好些年已经到头了,该想想归宿的问题。要是将来有幸为贺家生产一子半子,贺家也是会稽(浙江)一带有产有业的大户人家,总不会让你下半辈子抛头露面太过凄凉。再说了红颜配名士,也是士林间的一段佳话。”
  非烟面有凄色道:“就是那有门楣的世家最是讲究,我出身风尘连他们家门也进不了,顶多是贺季真在外的侍宠玩物罢了,我还不知道这些路数?”
  掌柜的又道:“你与季真相处甚久,还不了解他的为人,他定会善待你的。”
  非烟冷笑。
  掌柜的见状也拉下脸来,心说敬酒不吃吃罚酒,口气便生硬了一些:“阿郎把你当女儿一般养了这么多年,何曾给你吃过苦头?如今贺季真要进京投身当朝第一权臣的门下,正是你报效阿郎的机会!又没让你上到山下火海,送与贺季真不同样锦衣玉食?”
  他见非烟不说话,又道:“别嫌人家岁数大,总比那轻狂少年靠得住一些,起码季真还是说话算得了数的人,不想让你受委屈别人也不敢把你怎样。”
  非烟冷冷道:“你都不是说了是阿郎的意思吗,还和我说这么多作甚?你说的都是道理,我并非真的什么刘公的千金闺秀,还能图那公子郎君明媒正娶不成?”
  掌柜的没好气道:“市井间那贩夫走卒之辈肯定愿意明媒正娶你,还能得你带过去的一大笔嫁妆。你大可以挑选年轻俊朗的,还可以做正妻,你可愿意?”
  “就算我愿意,你们愿意?”
  ……贺知章所在官署收到吏部公文,他要启程离开洛阳西去时,刘公待之甚厚,交情是做足了的,既有车马盘缠,还送了美人在路上消磨寂寞。他能想到的做到了,不能想到的也做到了。
  官场上的同僚好友也是盛情送别,场面上大家都恭喜贺喜,背地里有的人羡慕他高升,也有的人议论他投身权奸自污名节,不一而同。
  非烟虽然以前和敬仰贺知章的艺术修为,但现在身份一变却有些情绪抵触,毕竟算起来如果步非烟的父亲在世的话贺知章比她父亲岁数还大了甚至有接近爷爷辈的可能。不料贺知章却以礼相待,丝毫没有轻薄之意,倒让非烟有些意外。
  贺知章虽然有狂士的名士,平日里也放荡不羁,到底出身士族饱肚圣贤书,骨子里仍然有君子之风,未有那猥亵的言行。从洛阳到长安一路上,每逢在驿站歇息过夜,贺知章都是吩咐家奴为她单独准备一间房,礼遇未曾有半点疏漏。
  这样经历了一段日子,非烟感动之余便渐渐对贺知章产生了好感,心里想命运如此,遇到的人是贺知章也算好运气,虽说年老却也是个好人。况且贺知章又是知书达理的人,与她很有共同语言,非烟如得他的宠爱也不失为心灵伴侣。
  她便有心仪之向,在无趣的车马路途中已经开始幻想跟着贺知章生活时的情景,服侍他起居衣食,把他的官服洗得干干净净的,每日等阿郎上朝归来琴瑟吹笙,谈论那诗歌音律风雅之物……
  渐渐的她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这样一路到了京师,贺知章始终没碰她一个手指头。一日旁晚贺知章屏退左右问她:“听刘公言非烟一向洁身自好,如今还是处子之身?”
  非烟脸上微微一红,垂头温柔地小声应了一声。她这身子可是有市无价之物,以前名声红透洛阳的时候,刘公是不愿意卖作金银钱财的。
  过得片刻,她又一副羞涩的样子道:“如今既委身阿郎,便是阿郎的了,任取任夺非烟也无半点不情愿。”
  今晚她就像一个新娘,虽然没有正式隆重的礼仪,但有伴侣的爱怜不就是非常美好了么?
  贺知章道:“我已年迈,家中有糟糠之妻足够,消受非烟这样的人间尤物得减寿不可,而且我这把年纪要是糟蹋了你不是害了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9/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