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女如菊第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646


一群妇人咋咋呼呼地围着杨氏去了厨房。菊花见了这么些妇人便不肯到厨房去了——那不是送上门让人评头论足么?于是,她便拉了梅子往自己房间来坐。
梅子见了菊花连连惋惜道:“菊花,你昨儿也没来瞧我家做花生糖。我给你带了些,香的很哩。”
说着她打开手中的小罐子,果然是切得方方正正的花生糖。吵得黄灿灿的炒米混着花生,沾在一起,闻着就香。
菊花也不跟她客气,找了个小罐子,洗净擦干,把糖倒进去,拿草纸盖了,再压上小沙袋,这才把腾出来的罐子还给她,一边问道:“昨儿忙了一天?”
梅子道:“可不是么,炒米,熬糖稀,炒花生,做糖,一直忙到晚上哩。累得我腰酸背疼。”说着一屁股坐在菊花的床上,又四下打量这房间。
菊花这可是第一回带外人来她的房间。
这简陋的房间连个妆盒也没有,就一把断齿的梳子,表明这是女娃的闺房。哦,现在床上的被子也有些女人味了。
梅子却一眼瞧见那个小抱枕,忙拿了起来,夸赞道:“这个枕头好看的很,就是小了些。”
菊花微笑道:“这是放在背后靠着的。要是冷的话,抱在怀里也成。
梅子抱了一下,果然暖和,欣喜地说回家也要做一个,晚上抱着睡觉。
菊花听了忍不住微笑,她瞧着梅子叽叽喳喳不停开合的小嘴儿,心道,这世上,女孩子的模仿能力和意愿是最强的。这在哪个时空都一样。
第八十二章
槐子娘的苦心
杀了猪,杨氏第二天便叫青木送了十斤肉到外婆家,两个舅舅一家五斤,又特别给汪氏带了两斤猪油。
她也是发了狠,往年家里穷,多亏娘家照应着,明里贴暗里塞的,让她总是愧疚不已。谁也不愿意老让人接济不是,那不是表明你穷的过不下去了么?所以,今年家里日子好些了,便送了肉过去,要孝敬老娘跟哥哥们。
这搁一般人家可是过年的肉都不用买了哩;还有那两斤猪油,那可是珍贵的东西,比肥肉还要好。
今天菊花家要做炒米糖。
这做炒米糖可是件大事,也不是一般人家舍得做的。光熬糖稀就要费好些米;还有煮糯米饭晒硬米子,也要费粮食;条件好些的加些芝麻、花生,那可是更费钱了。
可是做糖不光是为了过年待客、平常哄小娃儿,就是春上的时候,在田地里干活累得腰酸背疼、饥肠辘辘地回来了,抓些炒米糖嚼几口,那身上也马上有劲了。
往年菊花家是没可能做这东西的——米都不够吃哩,还做糖?顶多炒些焦香的玉米粒嚼嚼。今年杨氏真是扬眉吐气,把庄稼人过年该做的东西全做了,尤其是这炒米糖,是第一样要做的东西。主要是她见菊花爱吃青木买回来的点心,还有汪氏过来带的花生酥,那时就下定决心过年一定要做这炒米糖了,所以,早早地跟人换了糯米备用。
因这做炒米糖可是个累人的活计,菊花那小身板可累不下来,所以,她就请了张槐的娘何氏过来帮忙。她家不做糖,所以也没那么忙。
再说,杨氏准备了好些花生,可是家里没种芝麻,她便想着跟何氏换些。何氏却直接把几斤芝麻拎把她,说也别换了,做好了糖把点给她,也好叫她家杨子有些零嘴吃。
杨氏当然没意见。两家一直亲厚的很,也不会计较那些掐斤掐两的事。
当灶洞里烧起了茅草——这炒花生、炒米啥的可不能火大了——锅里翻起了花生、芝麻时,满厨房便飘起了香味。这香味又不同于肉香、鱼香,只是同样的勾人。小娃儿要是吃多了这类炒货,那嘴里会败味儿,不想吃饭的。
菊花端着大簸箕,坐在小板凳上剥炒花生,时不时地塞一粒进嘴,又把剥出来的花生仁揉碎,以便待会做糖能分布均匀些;小黑狗儿见大家都忙个不停,仿佛感受到了这欢喜愉悦的氛围,撒着欢儿地跑进跑出,一刻也不停歇。
杨氏炒完了花生炒芝麻,炒完了芝麻炒硬米子,那手就没停过,连她也觉得胳膊酸了,便跟烧火的何氏互换了一下。
炒硬米子的时候,倒了点儿香油刷锅。待锅里烧热了,腾起一阵青烟,便抓了两把硬米子放下去。顿时,那晶莹青润的硬米子遇到热油锅,立时玩了个大变身——腾起一片爆米花似的炒米。
这时,便要猛炒起来,不然这炒米就要糊了。也不需要翻几下,就能起锅。那黄亮亮的炒米也是香浓扑鼻。
有那不舍得做糖的人,光炒了这炒米哄小娃儿。饿了的时候,用开水一泡,也是很香的,跟锅巴一样好吃;要是再放点儿猪油跟盐,那更是美味了。
何氏一边炒硬米子,一边跟杨氏说话儿。
她乐呵呵地说道:“这香味儿,甭说是小娃子了,便是咱大人闻了也馋的慌。往年我家杨子老是念叨‘娘,咱啥时候做炒米糖哩’。今年我要做,他倒不让了,说他又不是小娃儿了,都这么大了,念书了,哪能还那么嘴馋哩。你瞧这娃儿说的话,叫人听了心酸。我就想着搭你一块儿做些,也好叫他看书累了的时候,有个东西垫垫。”
杨氏接道:“那是,读书可是费脑子的很。我听青木说,你家杨子念书可能耐了,这回夫子考较他们还得了第一哩?”
何氏便笑得见牙不见眼:“嗳!这娃儿喜欢读书。这学堂里停学了,他也不歇会儿,见天捧着书,不是读书就是写字。我怕他晚上熬坏了眼睛,就叫他晚上早点睡,天明早起读书。”
杨氏振奋地说道:“你呀,好好地栽培他,不定就给你挣个秀才娘当当。”
何氏更高兴了:“我倒不是想当秀才娘,我想着他要是考了秀才,自个日子不就好过了?”
杨氏连连称是,她们这些人,忙来忙去的不都是为了娃儿么。
何氏瞥了一眼正剥花生的菊花,又说道:“谁不想过好日子哩?前儿我娘家那边有一户人家,见过槐子的,看中他了。悄悄地托人打听槐子的事,想把闺女嫁过来哩,说也不要彩礼。你说吧,这可是求不来的好事?槐子哩,听了这话,头一扭甩了一句‘不想成亲’就跑没影儿了。呵呵,这娃儿!”
她最近算是弄明白了,儿子是真的想娶菊花了。可是,以菊花家现在这个条件,要是她家不多挣些银子,就甭想提这门亲。
倒不是说郑长河两口子会贪图彩礼,而是槐子先前传出不想娶菊花的闲言碎语,如今忽然又要改主意,乡下人可不会细想你是怎么转过弯儿来的,他一定会议论你瞧见郑家日子过好了,又跑来袱上水。
何氏见儿子最近整天围着猪栏转,察看那新抓的两头小猪;又砍了竹子跟他爹编鸡笼,好为明年养鸡用。她便也知道儿子是顾忌郑家的家境了。
如今,要是不挣出一份家私来,是万万不能上郑家来提亲的,不然只怕连郑长河两口子都要怀疑他们的诚意。
她心里苦涩不已,都是儿子死脑筋,说出那样的话。也就她当娘的晓得儿子不是有意的,旁人才不管这些,都道槐子是如何如何瞧不上菊花。不过,儿子当初到底还是对娶菊花有些膈应,所以才脱口而出说了那样的话,眼下受苦也是他自找的。
这死小子就该让他受些苦,菊花是多勤快能干的女娃,她恨恨地想道,瞧着菊花是越瞧越喜欢。
所以,她不敢明说槐子的心意,只能若无其事地把他不想娶亲的事说出来,不过是想引起菊花的注意罢了。
却见菊花半点儿动静也没有,一边剥花生一边听她跟杨氏说话儿,还听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她就满脸失望。
她哪里知道菊花听这些家长里短都是很津津有味的,大概是女人的八卦天性吧。聊着这种不涉及人身攻击的过日子的闲话,听了很容易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温馨;这跟前世节奏紧张的城里生活相比,有另外一种悠闲的意趣。
谁料她瞧菊花顺眼,那杨氏也是瞧槐子无比顺眼。虽说现在求他做女婿没指望了,但乍一听居然有人要把闺女嫁他,那也是心一抖,立马就提了起来;待听到槐子回绝了,这才放下心来,又感觉说不出的舒畅。
杨氏就问道:“他想是瞧不上人家?”
她也是想女婿想疯了,竟然忘了菊花还在这,要是先前一定不会问这话的。倒不是说她想马上就把菊花嫁出去,而是她心大的很,觉得自己的菊花这么乖巧,那一般人是根本配不上的,非得要槐子这样有品貌的男娃才能配得起。
要是菊花晓得她的心思,一定会笑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自己脸上那大一块疤痕,亏她还觉得自己好的不得了。看来,一切父母眼中,儿女都是好的;就有不好的,也只能自己说,别人要是说了,那可不行。
何氏见杨氏这样问,却道:“哪能哩?他又没见过。他不过是想多攒些钱,把日子过好些。眼下跟他爹整天琢磨那猪去了;又编了大大的两个笼子,明年好养鸡。我说,槐子,你也不学你弟弟,多看看书,瞧你整天忙这些,把夫子教的几个字都忘光了。你猜他说啥?他叫杨子到外边大声念书,他顺便听着;念完了他再背一遍给杨子听,手上还不耽误干活。大早上的,就听院子里一片读书声,俩兄弟念得热闹的很。”说着却自豪又得意地笑个不停。
杨氏听了张家两兄弟这么出息,也高兴。因说道:“这也是好事情。我家青木也是这么想的,说不定槐子就是跟青木商量好了。”
何氏道:“这么做也对。穷的要命,就娶了媳妇家来,再生一堆娃儿,日子越发难了;把娃儿跟养小狗似的喂大了,还是穷。倒不如咬咬牙,挣些家私,添些田地,再娶亲生娃,娃们长大了也不得受穷了。”
杨氏笑道:“是这个理。你孵小鸡了?”她听何氏说槐子编鸡笼,所以问这话。
何氏一边把锅里的炒米铲到筛子里晾着散热,一边重新倒了点香油下锅,才说道:“还没哩。我娘倒是在孵小鸭子,还说到时候把我几只喂。我就想,咱家住在村子中间,也不靠水,那鸭子可是喜欢水的;再说,家里也没人赶着去放它。要是关在院子里,它也长不好。鸭子跟鸡可不一样。我家槐子就说,捉来给菊花妹妹养吧。你家这靠着小清河,不是现成的养鸭子地方么?菊花,你说好不好?那鸭子喂大了,下了蛋腌了最好吃了。槐子外婆每年都送些青皮咸鸭蛋过来,蒸出来那蛋黄油汪汪的,味儿好的很。”
第八十三章
有女人的地方,笑多
可怜天下父母心,何氏发现菊花现在对儿子也不在意,于是努力地想在她面前为儿子树立个好印象;再说,她也晓得菊花是喜欢这些小鸡小狗的,便想讨好她。
菊花听了就有些动心:养几只鸭子,放养在门前的小河里,也不用费心。这一片只住了她一家,田地也隔的远,也不怕祸害人家田地。
鸭子要是呆在没水的地方,那是又脏又讨人厌;可是要是有一片水让它们活动,那也是蛮可爱的。至少明年春上的时候,瞧着它们悠然浮在水上,能令人想起“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样的惬意诗句。再说,咸鸭蛋真的很好吃。油汪汪的咸鸭蛋?很诱人!
“婶子。好当然好了。就是有些不好意思。你不想喂,那槐子哥外婆难道就不能多喂一些?捉来把我们喂,不好哩!”她有些奇怪,咋她娘家不多喂些哩?
何氏笑道:“这你就不晓得了。这养鸭子也烦人,只喂几只倒还好;要是喂的多了,没个人跟着照管肯定是不成的。他外婆也就喂了六七只,一天捡四五个蛋,好的很;再多就不成了。要不我说逮几只把你喂哩,喂多了你也忙不过来。喂几只的话,老鸭子喂熟了,它早上自己就出去下河了,晚上自己也晓得回家。鸭子一多,就野了,到处跑。”
杨氏听了欢喜,又见菊花感兴趣,便道:“嗳!等你娘家那小鸭子孵出来了,你就捉几只来把我。养大了也能送些鸭蛋把你尝尝。”
说着三人一齐笑了起来——鸭子还没影哩,就想着下蛋了。
谈谈说说的,这活儿也干得快。
等硬米子都炒好了,装了两大篓子和一簸箕还多。那另一口锅里的糖稀也熬好了。过了渣的糖稀熬干了水,全成了黄褐色的粘稠糖稀,拿一勺起来,根本扯不断,滑得跟缎子似的。
晌午大家胡乱吃了些饭,下午就开始做炒米糖了。
这时郑长河也进来帮忙。因用模子压米糖可是要一把子力气的,一般人也坚持不了几下。通常这活计都是由男人来做的。
杨氏负责拌糖。拿两碗炒米倒入锅里,再拿些花生、芝麻进去,然后就是加糖稀了。从另一口锅里拿一大勺糖稀,要抖弄好几下,才能让糖稀断线,不再往下滑;混入炒米花生芝麻一起,使劲地搅拌均匀了,盘成一个大团子,放到案板上的方块模具中。
郑长河就先用沾了水的手把这混成一团的炒米糖在模具中压平,再用一根圆柱形的木滚筒来回滚动、碾压,压结实了才腾空模具,把这一块方糖放在一边晾着。这中间,要是材料少了,就还要加些;要是多了,那就得退些出来,以模具刚填满为准。
下一步就是切炒米糖了。
这也有讲究的。切早了,糖还没冷透,会散;切晚了,糖冷透了,就变脆了,也会碎;须得不早不晚,那炒米糖才能切得精致,周周正正的很有卖相。
当下,几人就忙活开了。
何氏照样跟杨氏不断地闲话家常,还不耽误手下干活。这让菊花十分的佩服,咋那么多的话哩?两人聊了半天,都不带重样的。
菊花不断地把切好变脆的炒米糖一层层地码入一个大罐子中,边码边吃,一会儿就吃不下了,不由得打了个饱嗝。
郑长河笑眯眯地瞧着闺女,满脸的慈爱。他见闺女打饱嗝了,边忙着压模子边问道:“闺女,好吃么?比你哥买回来的好吃不?”今年终于让两个娃儿把想吃的东西都吃了个饱,他见菊花这个样儿也是高兴万分。
菊花笑道:“好吃。我觉得不比哥哥买回来的差哩。”
她心想其实还是有些差别的,人家好歹是专门做这个的,当然比他们这种一年才做一回的做得好,最起码那糖稀肯定就没人家熬得好。不过自家亲手做出来的炒米糖,用的材料又是亲手种出来的,自然感觉不一样。
正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村长的媳妇方氏跟老成的媳妇黄氏邀了一伙人来磨橡子粉了。
瞧着拥挤的厨房、咋呼成一堆的媳妇们,菊花说不出的后悔——还不如自家磨好了粉送把她们呢,这几天家里可是算得上门庭若市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6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