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青恋第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1240

  梅子姓秦,乃郑家隔壁邻居李长明之妻,人称她为“敬文娘”,因为她大儿子叫李敬文。她跟郑氏尚未出阁时,玩得极好,各自成亲后,依旧往来亲厚,如今私下里还是互叫名字。
  “这可是好事。我家慕琴和慕棋都想读书,也没得法子,只好跟着哥哥们学。认得几个字,心更痒痒了。敬文敬武他们白天要上学,没多少空闲教她们。我又不像你,还认得字,能教红椒她们;我是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可不是干着急么!菊花你说,要咋办,我准听你的。”
  一听郑氏的提议,敬文娘就急慌慌地表白道。
  郑氏跟嫂子刘氏相视一笑,道:“这也不是啥难事。咱们乡下,本就没那么多穷规矩。如今靠着书院和医学院,只好讲究些,也免得被那些读书人非议。我们多邀些人家,把闺女集中起来,请个老夫子教她们,这也不算太出格。”
  敬文娘听了眼前一亮。
  刘氏也道:“我娘家那边就是这么干的。我们这里,因书院和医学院来往的男人多了些,才不敢把闺女对外放,要不然,怕是早就有人送闺女上学了。”
  郑氏点头道:“就是这么回事。我想这也不算什么大事,咱们早早地把女娃儿送去开蒙,然后学到十来岁,就让她们回来。一来这时候也认了不少字,能自己在家看书了;二来年纪大了也避嫌,人家也不好说啥。”
  敬文娘拍手道:“这法子好。十岁就回来不读了,人再没话说的。”
  于是几人商议,让敬文娘回娘家,在老村那边联络有闺女的人家;刘氏则在山边走访。
  等把人都归拢了,计了人数,再找合适的地方,请两个年高有德的夫子,每天各自教授一个多时辰的课业,也尽够了。
  反正青山书院就在村里,最不缺的就是来游学论讲的读书人了。年轻书生多,年纪大的更不少。坐馆教学,既能解决生计问题,还不耽误他们求学,一举两得的好事,不愁请不到人。
  这事果然就像郑氏说的,并不难。
  那些庄户人家,巴不得闺女也能识些字,学些贤德淑良的教导,将来也能嫁得好一些,因此没有不乐意的。
  更有一桩好处:这办学堂和请夫子的大头开支,根本不用他们出,张家、郑家、刘家、李家这些大户人家全包了,他们只要随意出些束脩,表示尊师重道的意思就成。
  如此一来,这女学堂就紧锣密鼓地筹办起来。
  郑家特地腾空了一户下人住的院子作为学堂,就在秦枫家附近,单等中秋过后开学。
  不说郑氏为闺女争取接触外面的机会,且说小葱,跟在云影身边学医,这日午后,迎来了一个儿时相伴长大的玩伴,即李长明的大儿子——李敬文。
  在此之前,先介绍一下清南村有数的人家儿女,也免得人物多了,容易混淆。
  在清南村,原本李姓是大户,其余都是杂姓。
  十六年前,周夫子隐居在此教书,有三个弟子格外出色,分别是张杨、赵耘、刘四顺。后来都中了进士,如今在外做官。如此一来,那张家、郑家、刘家、赵家就随之而起,也发达起来了。
  在这些大户人家中,有几户因子孙繁茂和名字奇特,被小娃儿们编出一则顺口溜,听得人好笑,却便于认记:
  张郑两家瓜果蔬菜满园香,
  刘家泥鳅黄鳝鱼虾一池塘,
  李家文武全才,琴棋书画堆满筐。
  头一句说的是张家和郑家这对儿女亲家,两家的孙子孙女,小名全都是从菜园果园里挑出来的。如今攒了一园子,都十几个了。
  刘家更厉害,四个儿子。因刘家老三喜欢玩水,给自己大儿子取了个泥鳅的小名,跟着后面的就黄鳝、锦鲤、黑鱼这么排了下来。他兄弟见了,觉得有趣,遂也将自个的娃儿取名玄龟、老鳖、麻虾等等,如今兄弟四个也攒了一池塘,也是十几个了。
  前几家就不说了,那些小名都带着农家本色,倒也不难理解,这李家是咋回事哩?
  这个李家,说的不是有个儿子在外做官的李家长房,而是二房的第二支,就是李长明家了。他家原来败落的很,自娶了秦家梅子后,方慢慢有了起色。
  生第一个儿子时,李长明请读过书的村长大伯李耕田帮着取了个文雅的名儿——李敬文,然后第二个儿子顺便就叫了李敬武,再往后,自然就是“全”和“才”了。
  可是,敬文娘是个会生养的,连闺女也生了两个,加上李长明的弟弟李长亮的子女,这取名儿就愁人了。
  正好这时候李敬文开始读书认字,这小子就把琴棋书画给显摆出来,让妹妹们挨着用。如今刚好用完,再生的话还得动脑子想。
  这顺口溜把清南村有数的人家娃儿都数落了一遍,除了李家长房和赵家。
  李家长房孙子辈名字很规矩合理,没甚说的;赵家则是人丁少,大儿子赵耘在外做官,家里就一儿一女,闺女赵清是云影的大弟子,儿子赵锋比葫芦还小几个月。
  张家没搬家的时候,夹在郑家和李长明家中间住,故而,葫芦、板栗、小葱和李敬文兄弟都是自小在一块玩的,熟近的很。
  求推荐求收藏,拜谢!
 
第020章
敬文
更新时间2013-3-15
9:32:00
字数:2043
 且说小葱在师傅家,吃过晌午饭后,正跟师妹秦淼翻晒药材,就听院外有人叫道:“小葱妹妹!”
  她抬头,只见木槿栅栏外立着个扎羊角的少年,只露出一个人头,正对她笑。
  “敬文哥!你咋来了?”小葱也有些高兴,冲他抿嘴一笑。
  李敬文就转过栅栏,来到院门口,秦淼忙上前去替他开了院门,引他进来。
  少年着蓝色衣裤,长身直立,比葫芦还高,脸颊方正,肤色微黑,浓眉亮目,已是挺拔少年,只面上还略带些稚气。
  他比小葱大两岁,今年十三岁了。
  “我今儿好容易觉得有些头疼鼻塞,就赶紧过来找你了,好让你给瞧瞧,是个啥病!”李敬文一边往葡萄架底下的木墩子走去,一边道。
  小葱和秦淼先还没在意,及至听完,互相对视一眼,同声大笑起来,笑得太厉害,禁不住弯腰咳嗽。
  李敬文也不尴尬,自顾寻了个木墩子坐下,然后看着两女娃大笑,仿佛早料到这种情形,又或者是他故意这么说,好引她们笑的。
  小葱和秦淼还没笑完,就见云影从正屋里走出来,对少年嗔怪道:“看来,你盼着这病好久了,是不是?真是的!有你这么说话的么?”
  李敬文忙站了起来,含笑叫道:“云姨!”
  云影瞅了一会他脸色,点点头,便问道:“怎么不去医馆,倒跑到家里来了?”
  医学院内也设了医馆,每日都有大夫坐堂。一来方便附近村人瞧病,省得生病了还要往下塘集跑;二来也是为了让学生实践的意思。
  当然,下塘集那间济世堂也是秦枫开的,定期让医学院的学生过去坐堂,但医学院这里汇集了好些杏林人士,开间医馆也顺理成章。
  李敬文听了云影问话,先笑,然后老老实实地说道:“我想着自己跟小葱淼淼都熟,不如送上门来让她们诊治,也好让她们学习一番。她们又不方便帮外面那些男人看病,学习机会少了好些呢。”
  小葱和秦淼刚笑完,听了这话接着又笑起来。
  这回连云影也跟着笑了,白了他一眼道:“你倒是好心。亏得这生病不是什么好事,不然你还要多生几场让她们学习了?”
  李敬文哈哈笑道:“我又不傻,哪有找病生的!我这两日也不知咋了,先是觉着口干,心里火烧火燎的。我一向少生病,也没当回事。谁知今早起来,头就有些疼,鼻子也有些塞,这才想着来找小葱妹妹瞧瞧的,趁机让她练练手。”
  小葱已经歇了笑,倒了茶过来递给他,听他这么说,忙问道:“早上就觉得不好了,咋这时候才来?就算要去学堂,先看病也耽搁不了一会工夫。这病拖久了可不好。”
  李敬文道:“今儿夫子讲的文章很要紧,我就没敢告假。反正我身子骨一向壮实的很,拖半天也不要紧。”
  秦淼张罗了些果子点心,端了一盘子过来,笑道:“敬文哥,难为你生病让我们瞧。来,吃点果子吧!”
  云影和小葱都绷不住笑了。东厢房里也不知是谁,一阵清脆笑声传出,笑得李敬文脸红了。
  小葱见他有些不自在,忙道:“这是我表妹,是我大舅母娘家侄女。她才来学医的。还有一个是紫茄。”
  李敬文这才释然。
  云影道:“别说笑了,招的蝉儿都没心思用功。小葱,你帮敬文瞧瞧。回头我再复诊一遍。淼淼也看看。”
  两人一齐答应了,遂细心替李敬文诊脉,又看舌苔,又问些起居饮食等问题,然后各执一笔,低头写方子。
  秦淼用一管小狼毫,端端正正地书写小楷,意态甚美;小葱则捏着一只鹅毛管,于砚台中蘸了墨水,“刷刷”奋笔疾书。
  李敬文自幼与她相熟,知是菊花婶婶所教,并不惊怪。见她凝神书写,一缕秀发垂落腮边,发丝微微轻颤,就看住了。
  因不像小时那样玩耍日晒,其肤色越发白嫩,腮颊隐泛粉艳,想是常习拳脚的缘故,极为康健润泽。少年觉得,这儿时玩伴如今出落得更加灵秀了,恰如《诗经》所述的“窈窕淑女”。
  待想到下一句,不自觉就红了脸。
  李敬文低眉敛目,暗想他有好久没见她了?
  大概两月了吧。
  如今大了,他们见面的机会越发少了。再往后,他怕是更难得见到她了。
  正想着,只见小葱已经写好了方子,一边道:“敬文哥,如今秋凉易燥,莫吃过多辛辣味重的菜肴,饮食宜清淡些才好。各样果蔬多吃些没事。”
  谆谆叮嘱了许多话,都是些饮食话题。
  李敬文听得很认真,笑道:“我家去跟我娘说。小葱,你跟菊花婶婶一样善厨艺,这倒便于你研习饮食调养病患了。”
  云影也替他诊视了一番,又看了小葱的方子,点点头,然后拿起秦淼的方子阅示。
  听李敬文这么说,她笑道:“就记得菊花婶婶。我厨艺就不好了?小葱厨艺好,也有我一份功劳的,跟着我这样的师傅,野菜也能煮出不同的味儿来。”
  李敬文忙笑道:“这不是原先跟小葱他们家住隔壁,所以常吃菊花婶婶做的东西么。云姨的厨艺自然是没话说,可是我也没吃过几回,只好在心里惦记着。”
  小葱忽然笑起来,对云影道:“师傅,我娘说,你做的菜是大家闺秀,她做的菜是乡野村姑,各有风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124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