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校对)第1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3/509

  殿边一名内侍忙应了声,转身出殿去传旨。
  杨广背手负立,在殿中走来走去。此时他心中满是愤怒,刚刚被裴阀、宇文阀做出宫门行刺大臣的事情,他心里就十分的火大。不过是他要先削宇文阀、裴阀在先,杨广也并不是太在意两家的反应。但是刚刚听到陈克复搞的这个军衔之时,他却是愤怒异常。
  在杨广看来,他对于陈克复那是没有半分亏待,有的全是君王恩重,更有一种君臣相知的知遇之恩。是他提拔他于微末之中,更是他不计陈克复的隐秘身世,依然重用他。是他一次又一次的超升提拔,这样的待遇,整个大隋朝,又有几个人得到过?
  陈克复如今不过二十六岁,却已经是万户国公,大元帅,掌控十五郡兵马大权。陈克复大婚,他还亲自下旨赐婚,这可是连他自已亲儿子都没有得到过的待遇。对于陈克复可以说是无比的信任,可是陈克复却是怎么回报自己的?对于陈克复设立这军衔的事情,他并不是很大意。
第327章
兼领突厥
  他知道陈克复是一个军事天才,所以对于他的一些行为,他愿意接受。如果陈克复将军衔的事情向他奏明,那他就是在整个大隋军中实行又如何?这些年他接连数次改动官制,改的可比这个要大的多。他愤怒的是陈克复一直将此事隐瞒,他要做什么?要在辽东搞拥兵自立吗?难道他还想在辽东复国,建一个东陈或者北陈不成?
  他心中不禁在想,难道是自己对于陈克复太好,让他不知道现在赏赐给他的这些东西的价值?他不由的开始想起,难道陈克复真的要背叛于他?也许自己确实对陈克复过于好了,一下子给予太多。
  想到这里,杨广有些颓然的走回墀台,坐回龙椅之上,有些失望的对着殿中的内侍道:“传朕旨意,让陈克复不必入宫了。”十五郡的兵马大权,十几万兵马,真的要交给陈克复吗?放心交给他吗?杨广犹豫了,以前他虽然也有些担忧、猜忌,但也只是一些预防式的猜忌。但是现在,他却是心中真正有了这样的想法,他犹豫了,后悔子,觉得不该将辽东交给陈克复。
  高真出宫后,高高兴兴的跑去找了裴蕴,告诉了他皇帝知道了军衔一事后的震惊。他对裴蕴道,皇帝肯定会派人捉拿陈克复的。结果第二天风平浪静,皇帝不但没有过问陈克复的事情,反而下令又抓了一批裴阀、宇文阀的子弟及部属问罪。杀了一批,流放了一批,一时搞的人心惶惶。
  在这让人惊心的几天之后,大业十一年终于到来,东都城中到处都是爆竹竿的声音。家家户户的门前也开始把旧符换下,换上崭新的桃符。在这热闹之中,京城之中本来剑拔弩张的气氛倒是一下子消散在了这新春之中。
  正月初一,也就是元旦。这一天,皇帝和京中百官,还有外地朝集的朝集使,凡从七品以上官员,统统要参加大朝会。这是真正的大朝会,又称又会。那承天殿中的官员,从最靠近皇帝龙椅的紫色官袍大臣,到一直排到了承天门外的九品小官,足足有几千名之多,再加上那些内侍、侍卫,整个就是人山人海,搞的和看奥运会一般。
  从三品以上服紫袍,而从三品以上的官员并不多,三省六部再加御史台、九寺十二卫四府,从三品以上的官员数量稀少。但是那些勋贵之中,从三品以上的却是众多。如今大隋只保留侯爵以上爵位,等于凡有爵位的,都是可能服紫袍的官员。再加上那些职事官不到三品,但散官却有从三品以上的官员,整个承天殿之中,大半个殿中都是紫袍高官,看上去一片紫色的海洋。不参加大朝会的人永远不会知道,原本大隋朝还有这么多的从三品以上高官。
  那些老的都已经满头银以,甚至站都站不稳的三公、三师、老王爷、老郡王、老国公、老郡公、老侯爷、老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左光禄大夫、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这半殿的紫袍高官,陈克复真正认识的却不到十分之一。大多甚至都是头一次见面,连名字都不知道。
  不过陈克复虽然算是殿中这群紫袍中最年轻的一位,不过他的官位权势却是如今皇帝面前的第一人。虽然他的尚书右仆射只有算是左相,居于左仆射苏威这个右相之下一位,但苏威更多的和三公三师一样,不过就是一个雕塑,却是无法和陈克复这样的实权派相比的。
  元会这样的大朝会虽然参加的官员众多,但是每个官员要站哪个位置,却是早有殿内监礼官安排妥当的。陈克复既挂有参掌朝政头衔,又身为尚书右仆射,他今天的位置却是左边第一列的领头位置。站在指定的位置上,身边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上来和陈克复打招呼。陈克复见人也只是笑笑,随意的附和几句,大多数时候,却连别人的名字都不知道。
  整个元会其实就是一个大典礼仪式,并不会具体讨论什么军国大事,主要的就和一个新年庆典一样。京官居前,外官居后,职事官居前,爵位散官勋官居后。陈克复严格算是边疆重臣,不过他却又挂有左相一职,所以也按照京官的位置排列。
  元会之日,是和登基、祭祀一样重要的重大场合,皇帝杨广依周礼,必须穿戴天子服饰之中,最隆重的那一套衮冕。杨广在阵阵悠扬悦耳的乐声之中,如众星拱月一般在众侍卫的侍卫下进入大殿。杨广头戴十二道珠冕平天冠,身着朱玄九章大衮服,肩挑日月、背负星辰。穿上这套华丽又隆重的大礼服,杨广整个人也显得无比庄重威严。
  大臣们则都头戴进贤冠,进贤冠原为儒者所戴,南北朝后百官皆戴。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从三品以上三梁,从五品以上两梁,从五品以下者皆一梁。陈克复宰相,和三公一样,头戴三道梁进贤冠,身着紫色朝服,手执玉笏。
  杨广站在墀台龙椅之前,早有殿内监大声唱礼,众大臣跪倒三呼万岁,如同大合唱一般。虽然从最前面殿中陈克复他们的位置,到最后承天门那些从七品小官足有千步之远,可是在那些殿中监、监礼官、内侍等的指挥下,整个山呼居然出奇的整齐划一,如似听到合声伴唱一般。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广目光威严的眼光大殿,最后目光落在陈克复的身上,眼中说不清的复杂神色。殿中无比的沉默,就在他身边的内侍想要出声提醒他时,杨广一甩广袖长袍,落座于龙椅之上。他右手向前虚递,声音沉稳的道:“众爱卿平身!”
  陈克复站起身,他是宰相,和三公三师一样,是皇帝面前最有身份的大臣。他一起身,就有内侍上前,端来了小几软垫,摆上了水果茶水。这是宰相和三公三师才有的待遇,连宇文述、裴蕴这样的参掌朝政也没有资格。连辽王杨暕这样的亲王同样没有资格,就连不过八岁的太子杨杲,同样也只能跪坐于杨广的墀台之下,没资格有小几茶水。甚至的殿中大臣,从三品以上者,有软垫跪坐。至于从五品以下者,则连跪坐的资格都没有,只能是站在那里。
  陈克复跪坐左首,腰背挺直,双眼直视前方。但心中却有些浮想联翩,刚刚杨广打量他的目光他早已感受到了,那不是一种随意扫到的目光,那是一种包含了诸多感情情绪的目光。陈克复眼睛余光扫到墀台之上的杨广,心中也有种复杂的感觉,也许这是他最后一次给杨广下跪了。或许此生他们连再见面的机会,都不会再有了。
  如此隆重的元会,也是朝廷权威的彰显,平时的不管是内朝小朝大朝,人数都有限,而且只由京官参与。但每年的元会则不同,这一天的元旦大朝会,天下各地边关重将、地方太守、通守等官员都将出席元会。而且元会之时,还会有各番邦使节、甚至是小国国王来献礼进贡。
  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如果那年元会,各地外官都到达京城朝集,那么就表示中央的权威仍然能政令通达,号令四方。而如果哪一年的元会,人数不多,或者朝集使没人来,那这个王朝基本上也是出了大问题了。而如果元会之上,有众多番邦藩国来朝,这也同样向天下彰显着皇朝的强盛。
  前年大隋征辽失败,元会之时就没有多少藩国属邦,甚至不少边关重镇的太守、大将都必须留守各地,无法进京。去年之时,辽东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还未平定,元会也只比前年略好。
  但是今年,大隋一举平定辽东,扫灭室韦。一下子让大隋周边的各男,从最东面的东瀛、新罗、百济、靺鞨、再到北面的契丹、铁勒、奚,再到南面的琉球、林邑、大理、仆部、昆明、党项,西面的西域高昌等各国,几十个部落民族王国,都派出了自己的使团赶来参加元会。甚至那些从更西方来到的波斯、大食等一些地方的商队,也都赶来参加热闹,各支大商队都派出了商队头领入宫来参加这次元会。
  这次元会,天下四方官员入京朝集,四海外邦前来进贡进献,这让杨广感觉那久违了数年的大业雄心又充满到了他的身上。西突厥如今一分为三,有三个可汗,不过西突厥最大的可汗还是处罗可汗。不过此时的处罗可汗早已经成了杨广的高级侍卫官,在四海国王使臣都进贡各种珍奇异宝之后。处罗可汗带着另外的两个可汗的使者亲自为杨广切了一只烤全羊,并再次尊称杨广为‘大隋圣人莫缘可汗’。
  这个圣人可汗的称号曾经是东突厥启民可汗送给他父亲文皇帝杨坚的,不过后来又送给了他。这个可汗的称号就和后世日不落英帝国的女王兼任几十个国家的国王和皇帝一样。大隋的天子也兼任突厥名义上的最高君主。
第328章
助子为王
  也正是从隋文帝开始,开了中华天子兼异族君主的首例,杨广继承了这一称号是第二位。后来历史上的李世民被尊为天可汗,是第三个兼领异族君主的中华天子。西突厥此时最势弱,但他们却只用一头羊,再加几句好话,就让杨广比收到什么珍宝都高兴。
  处罗可汗开了个头,紧接着刚不久前被册封为契丹王的阿地那族长也献上了自己的宝刀和一百匹骏马,并请将契丹改为大隋契丹九个郡,九郡以九部落命名,并从此为契丹九部世袭统领,而遥辇氏部族现占领地以后就改为遥辇郡。族长阿地那不但为契丹王,且又被杨广加封漠北道行军大元帅府长史,且其一族还将世袭契丹王封号。
  对于契丹人来说,他们背弃了东突厥,那只有抱住大隋才行。而对杨广来说,他不过是给了一个不要钱的封号,却不用费一兵一卒,就将契丹这么大块领土圈入大隋的版图之中,奠定了君臣名份。
  百济的使者一看到契丹一下子靠上了大隋,正无时无刻不遭受着新罗和大隋两面压迫的百济自然也不会落后,百济王子扶余玦立马上请将现在的国王册封为大隋百济王。
  靺鞨粟末水和黑水部族都还在战争,但这次却都派了使者带了大量礼物前来东都洛阳,想争取到大隋的支持。两个使者在大殿之上同时要求策立自己的族长为靺鞨王。
  杨广看着两个靺鞨使者争执,却高兴不已,笑声不断。
  “左相,依你之见,朕当策立何人为靺鞨王?”杨广捋着胡子对着下首的陈克复道。朝中的裴世矩精通外交,但是最精通的还是西域和草原。说起辽东,整个朝中估计也没有人比的过陈克复熟悉了。
  陈克复弯腰行了一礼,“陛下,当初高句丽组建联军之时,粟末水部族的突地族长不但坚定的站在我大隋一方,而且还率军参战。对于如此友善行为,我大隋当然应当奖励之。”
  “好,就依左相之言,传朕旨意,赐粟末水靺鞨建立大隋靺鞨国、策封突地大族长为大隋靺鞨王、开府仪同三司、辽东副留守,粟末水部族为靺鞨世袭王族。”杨广满饮一杯美酒,当场下旨赐封。
  新罗国使臣美生站了出来,送上了一棵足有一人高的血珊瑚,并珍珠一千颗。
  “尊敬的大隋皇帝陛下,我卑微新罗小国愿永为大隋东海屏障。今我王请求得到大隋皇帝陛下策封,另我王膝下无子,如今朝中有意立王室世宗为储君,还希望大隋天子陛下能降旨册封!”美生站在那里,一通汉语却是所有的使节中说的最好的,让朝中众大臣都心生好感。
  杨广一看又一个愿意为大隋藩国,一张嘴都乐的快合不扰了,嘴一张就要同意。
  “陛下,臣有话要说!”陈克复可是有个新罗公主情人的,对于新罗的情况他是一清二楚,他哥不愿意自己将来的后院出现什么问题,忙站起来行礼发言。
  “陈爱卿有何意见?”杨广被陈克复打断,倒也没有太多不高兴,今天他的心情实在太好,让他有种千古一帝的感觉,对于这点打断,也根本没往心里去。
  “陛下,新罗国王室对我大隋向来友善,上次臣征伐高句丽,新罗国就与我大隋联盟并出兵五万攻高句丽。臣听闻高句丽王虽然膝下无子,但却有两位能文能武的公主。而且听说,不久前二公主刚刚为新罗王室诞下一名男婴金陈信。陛下何不赐这位新罗王之孙为王太子?如今我朝皇太子正好年幼,到时新罗国可送这位王太子入我大隋宫中与皇太子为伴,将来一位为大隋天子,一位为新罗国王,岂不是一段君臣佳话?如此,我大隋和新罗之藩属必定更加地久天长。”
  杨广看了看才七岁多点的太子杨杲,满脸笑容的道:“爱卿所言果然有理,新罗王既然有后,自然当立其孙为后。传朕旨意,赐封金白净为大隋新罗王、开府仪同三司、辽东副留守,其孙金陈信册封为大隋新罗王太子、光禄大夫,赐金世宗为大隋左光禄大夫。”
  大隋周边的那些部族、王国的使臣国王可汗们,一个个都是激动高兴不已。他们不过是上书表示臣服大隋,以后每年进贡点稀奇之物,就能成为大隋的藩属。不但再不用担心大隋的攻占侵略,而且还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靠山,以后被欺负了,就可以来找大隋帮忙了。而且就算是上贡,他们也不亏本,虽然那些奇珍异宝土特产很珍贵,但大隋这个天朝上国的皇帝赏赐回礼更加豪爽大方。
  而那些西文的商队头领们更是差点乐意了,他们送的东西都不多,大多只是些稀奇之物,但却得到了大隋皇帝陛下百位千倍的回赏赐。这样的生意,比起丝绸之路上的任何一桩交易,那都是赚翻了。每个人心里一边感叹着隋朝的繁华,和天子的豪爽时,心中都打定了主意,以后一定每年都要赶上一回这样的盛会。
  众使臣之中最失意的可能就是黑水靺鞨的使者了,他们带来的礼物虽然也得到了丰厚的回赏,但却没有得到隋朝天子对族长觉罗的策封和支持。隋朝不但没策封他们,反而将整个靺鞨都赏给他们的死对头粟末水靺鞨人建靺鞨王国去了。
  当最后的一拨商团头领也进贡完了礼物之后,整个蕃使朝贡也算是结束了。当礼部官员将这些使节带到一旁落座时,杨广还有些疑惑地道:“为何不见东突厥的使者?”
  此时的杨广可还是兼任着突厥的圣人可汗之位,他的这个汗位最初可就是现任东突厥汗始毕可汗的老爹启民可汗帮他上的尊号。眼下四海之内的使者们全都来了,却独独不见始毕可汗的使者,这祉杨广有些不满。
  纳言裴世矩举笏行礼道:“陛下,臣出使草原之时早已经向阿史那·咄吉告之了今年的元会,到现在却根本没有接到东突厥使节入隋的消息,看来这次始毕可汗是不打算来了。”
  裴世矩的话一落,杨广的脸已经黑了下来。当年他为了诱西域人入隋,连吃饭买东西不要钱,给树上扎绸缎的法子都用过,图的就是这种四海来朝的天朝盛世。前年去年,征高句丽连连失利,让他自己都对自己的大业产生了怀疑,那些人没来也说的过去。但是现在,他刚刚平定了辽东高句丽、室韦,去年一年,连中原的泥腿子造反都大都平息了下去。
  他的大业终于要翻开新的一个篇章,这样的时刻,他启民可汗的小崽子居然敢不给他面子,这是当着四海藩属打他的脸面。也让他终于意思到,当年走投无路,内附于大隋的东突厥终于再次强盛了起来。这些养不熟的小崽子就是白眼狼,一长大就对他露出了獠牙。
  杨广端起酒杯,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嘴唇微微上扬,是时候了,如今西突厥一分为三,再不复半分当年的马上剽悍雄风。眼下运河已通、东都最已经迁完、辽东已平,室韦已灭。整个大隋的周边都已经完全臣服于大隋的横刀之下,是时候到了收拾突厥的时候了。
  当初是因为大隋周边有太多的威胁,所以只能采用权谋而与正面的对决,让也让这二十多年来屡次败于大隋之手,却一直不肯服气的突厥人找了个借口。这一次,他要御驾亲征,带着大隋的百万雄师,堂堂正正的扫平这大隋周边最后的一块不平地。从此以后,他就能将目光,将大隋的铁蹄踏向更遥远、更未知的地方。那是秦皇汉武都还不曾去过的地方,他要成为华夏青史之上,最强大的帝王,他要开创他的不世大业。
  “呯!”
  杨广重重的将手中酒杯拍在桌上,长身而起,额前那十二道珠帘不断晃动着,让他看上去更有种龙威不可测的感觉。
  “当年,高句丽王高元,狂妄无知、拒不来朝。自以为趁我中原不备,抢夺了几座要塞坚城,再凭着高山大川,就真的能螳臂当车。岂不知,我大隋兵多将广,精兵数百万,上将数千员。他的狂妄无知,最后为他换来的不过是高句丽国破族灭,从此天下再没有高句丽一族。”
  “如今!”杨广双目如电,狠狠地在一圈使者之中扫过,将那些小部族出来的使者吓的心头发毛。
  “当年被打的无处容身,举族内附我大隋,先皇与朕心怀仁义,最后不但收留了他们,还给了他们最丰美的牧场,让他们能安乐生活。可启民可汗不过死了五年,那史那、咄吉这个小狼崽子却已经敢拒我天朝之威,拒不来朝。自以为塞上地广人稀,打不赢还能跑,岂不闻我上将军陈破军半年即踏平室韦,京都的奴隶市场上现在最多的就是室韦奴隶。朕今日再给咄吉小狼崽子一个机会,如若知错即改,亲赴京都向朕认罪,朕可既往不咎,如若不然,伊吾国、吐浴浑国、高句丽国、室韦,皆其明日之下场!”
第329章
破军娶亲
  正月初八,黄道吉日,最是宜婚娶事宜。
  一大早,京都洛阳城中各个坊市街道、店铺商家都开始张灯结彩,仿佛正月十五的上元灯节已经提前到来。位于归义坊的辽国公府和唐国公府内外批红挂彩,遍布喜气大红灯笼。
  这样的好日子,人口多达百万的东都洛阳城,今天有成百上千的年青对男女成亲。不过这些都不过是普通人的婚姻而已,真正让整个洛阳城都轰动期待的只有一对人的婚礼。
  当朝左相、大元帅陈破军和当朝宰相、新李阀的家主唐国公李渊嫡女的大婚之礼。这不但是当朝风头最强劲的两大新阀的联合,同样还是朝廷大事。这桩婚姻是由皇帝陛下下旨赐婚的婚礼,须经由礼部和钦天监共同操办,这是国之大事。对于这对男女的婚姻,不知道羡煞了多少旁人,在众人的眼中,这对金童玉女的婚姻,简单就是再门当户对不过了。
  两家如今都是当朝宰相,皇帝近臣,成为了一段岳婿同殿为相的传奇佳话。而且李渊祖上也曾经是一国皇帝,李渊的母亲也是北周和大隋两朝的皇后,血脉尊贵无比。而陈克复不但如今贵为当朝宰相,大元帅,父亲、祖父、曾祖父更都是一国皇帝,比起李渊家来只高不低。两家都有着如此尊贵的血脉,对于最重血脉传承的贵族世家来说,陈李两家的联姻,是真正的最佳强强组合。
  如此盛大的大婚,也正是陈李两阀向世人展示与他们身份相等的实力之时。自年前,两家不管是直系的,还是旁系的,甚至许许多多早已经是八杆子打不到一起的亲戚也都纷纷进京。近些的都是举家入家,就连居于偏远之地,又有职责在身的,也全都派了子侄等人进京。
  李渊的这一新阀,虽然无法和当年李浑一阀相比,但是当陆续到京的李阀成员聚在一起后,还是让从特勤司那接到的名单给吓了一跳。文臣武将,勋贵散官,牵来扯去,聚拢到李渊这下的李阀一族的亲朋,足有数百家之多,而且基本上就没有白丁,从刚入流的从九品到从一品的国公,人数众多。真正让陈克复有些惊心的是,李阀之中年青一代的精英子弟人数足足上百,如果连非核心一些的子弟和一些联姻关系的子弟也算进去,简直可以直接编一个营。
  不过当房玄龄将陈氏一族进京的名单递给他之后,也同样让陈克复有些惊讶。陈克复光亲叔叔就有二十多个,除去已经死去的,这次入京的就足有十七个。加上他父亲的那些堂兄弟,从父兄弟,再算上陈克复如今这一代的堂兄弟,还有比他低上一辈的子侄。数量比李渊一阀只多不低,光是姓陈的这些男性族人就足有上千人之多。
  陈家原本就是南陈皇族,南方原先尚安逸、少战乱,比起北方的纷乱要安宁上不少。那些王爷郡王国公,每人都为陈氏一族的血脉传承繁荣贡献了不少力量,多的如陈后主这样的生了二三十个,少的一般也有六七个,这还都只算儿子。如陈深这样只生一个的,还真是独一份。
  不过连续和父亲陈深一起见过不少族人之后,陈克复对于这众多的族人也大失所望。陈氏未灭国之前,皇族已经十分的奢侈无能,贪图享乐了。国破之后,虽然陈氏一族都逃脱了被屠族的命运,不过却也没有得到什么太好的待遇。大多直系一些的皇族成员,都得了一些散官爵位,都不过是从五品以下的官位,还全是无权的闲散官。
  而就连这样的闲散从五品左右的也没有多少,只占一成左右,其余的有近四成是只有一些从九品到从七品左右的散官。还有剩下五成左右的陈氏皇族成员,最后落了一个富家翁的待遇。好在陈氏虽然国灭,但是每个人的财产杨家还是留了些给他们,当一个地主员外却是有余了。
  这次入京的各系各房加起来足有一两千的陈氏族人,特别是那些年轻一辈的族人,在他们的身上,陈克复已经找不出半点身上有着天皇贵胄的样子,有的只是些偏僻之地的乡下员外地主少爷罢了。一见面之下,大多不是谈呼喝玩乐,就是谈论些诗词经文。陈克复原本还想着,让父亲陈深帮他从这些陈氏子弟之中,挑一些精英子弟,以后随他建立复国大业。可是看到这些人的样子,只能心中叹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3/5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