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校对)第1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7/509

  虽然这话在陈克复听来有些不太相信,毕竟没有人愿意放弃王位权利。但是张仲坚这么多年都不肯回琉求继位,却又有些可信。但不管这话有几分真假,虬髯客愿意带着这么强大的一支水师来助他,却也正是他求之不得的。虽然这支水师如果和大隋的水师比起来,实力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却已经成功的弥补了辽东水师的弱小知处。有了这样一支水师,今后辽东军就能多出一个战略选择。而这样的一个战略选择,有时却是能给予对手致命一击。
  从山东出海到卑沙,其实不过短短两个时辰的里程。
  三月初的辽东海上还刮着冷风,站的久了,会吹的人脸都僵硬。但是陈克复一路上却一直站在那里,他明白,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坚持了这么久,也终于无法再等下去。虽然如果再等等,也许到时他所面对的敌人会越小,自己也会越强大。但是时不我待,他已经无法等待下去。
  经过此次东都之行后,马上就要回到辽东,他也必须马上做出反击。早起兵虽然树大招风,但如果成功了,却也有巨大的好处,因为天下不会太乱,只要打败了杨广,天下就重归于他。而不用四分五裂,天下百姓水深火热。不过收益虽大,但是风险却又太高,如果不是没得选,他还真不愿意现在就动手。
  海风吹拂,那寒冷的风不断的将他热血上涌的头脑降温。现在他的心中燃着一把大火,这把火太旺盛,如果不能控制,最后有可能会把自己也烧着。
  之前他已经和毛喜谈过,毛喜向他表示,自他身死的传言传回辽东,朝廷大军兵逼辽东之后。辽东军和辽东各地虽然有一些蠢蠢欲动,但早被调查司的人先一步掌握,最后在他的提议,毛翊、鲁世深等陈家庄出身的心腹大将的支持下。他们先一步下手进行了清洗,杀了一些主事牵头之人,抓捕关押了一大批有异动的人后,辽东各地也安抚了下来。
  而军队中,李奔雷、胡海、刘铁柱、张合等原禁卫军出身的高级将领,虽然陈克复早就做过防备,进行了架空制肘,但是当初陈克复身死的消息传到后,他们还有有些犹豫。最后反而是胡海最先下了决心和辽东军保持一致,而李奔雷却主动的将权利交还给了毛喜,保持了沉默。在鲁世深击败了裴仁基,胡海击败了来楷后,其余几人也都选择了辽东军。
  至于地方百姓,因为辽东原住民的贵州豪强全早被清洗过了,后来又进行了大迁移。而之后的生活不少人都比原先过的好,所以对他们来说,上面的大事他们无心去管,也无力去管。而失去了那些能挑事的人后,原住民根本没有半分异动。而那些迁移民,也大都是以军队的家眷等为主,家中子弟站哪边,他们肯定站哪边。加上辽东特有的保甲联保制度,辽东各地地方反而是最没有问题的一块。
  眼下辽东内部安定,军队中的思想也统一了,可谓是得了地利、人和。打防御战,他没有半点犹豫的。但是他现在一直还有些犹豫不定的是,此次起兵已经是绝对的了,但是打什么旗号?
  是直接匡复陈朝,称王或者称帝?
  现在复陈,条件是有,但却不一定就是最后的时机。他敢肯定,如果他复陈,那么和杨广之间再没有半分余地,必定决死相战。而且现在复陈,可能百姓这一方面,特别是中原的百姓那一方面,人心很难一下子转移过来,起兵难以名正言顺。
  特别是复陈之后,他要怎么办?他上面还是个便宜老爹,复陈朝的话,肯定是得让他爹陈深当皇帝。这样一来,陈家的那些族人也必定卷了进来。这让基本上靠着的都是山东、河北两地豪杰的他,有些难以抉择。陈深当皇帝,那么辽东军这一大团体,肯定会和陈族有冲突。
  辽东军的根基是河北山东豪杰,而陈氏的根基其实是江南。
  而如果他不打明旗号,那也不行。如今手下弟兄们都跟着反了,那自然是想博个功名富贵。现在大家反了,却不能升官发财,那大家又有什么奔头?
  想来想去,陈克复觉得他还是当起兵,甚至把声势搞大点也行。但是现阶段还是不能直接复陈,也不要称王。最好的还是仍然打着漠北道行军大元帅的旗号好了。至于辽东,那当然是要割据的。而他的那些问下,他当然也是可以直接给他们升官的。
  拍了一下额头,陈克复轻叹道:“对,就是这样,我怎么之前没有想到呢。清君侧、除奸佞。这个口号历史上可是有很多人喊过的,而实际上喊这样口号的人基本上都是造反。其中喊这口号喊得最响亮的莫过于后世的明成祖朱棣了,当年他就是打着这幌子抢了自己民侄子的江山。”
  喊这样的口号其实是大有好处的,那就是这造反这事,搞成清除奸佞这样正义的行为。虽然实质没变,但却是能糊弄天下百姓。而历史上,但凡起兵造反总得有这么个名正言顺的口号,好让自己的行为看起来正义。虽然这看似荒唐,但实际上的作用却很大。如果百姓咬定你是谋反作乱,会遭唾弃,但如果是名正言顺的义师,有时却能得到帮助和认可。
  对于陈克复来说,他虽然是南陈皇族,但怎么说也是隋朝的大臣,曾经那么受隋朝赏识看重。如果他就这么反了,未免会让天下人认为他恩将仇报。但如果暂时不提复陈朝的事情,只说他自己是隋朝的忠臣,结果皇帝却因误信奸臣的话,而要加害自己。现在自己起兵,只为天下人请诛奸佞小人,还天下清明,那说不定还能得到不少人的同情支持。
  越想越觉得应当如此,历朝历代,那些普通的百姓对于谋反叛乱总是十分的反感厌恶的,如果自己被定义成了那种形像,那可对自己十分不好。毕竟他想要的还是天下江山,而不是在辽东当一个野人王。要想入中原,就得得人心。眼下杨广虽然有些无道,但却占据大义。而他现在,就是要和杨广争夺人和。
  “大帅,船已经到港了!”毛翊走过了轻声道。
  陈克复抬头望去,果见不远处的港口旌旗漫天,人潮如海,其中不但有着兵戈耀天的辽东雄兵,更有拖家带口,牵子抱女的辽东百姓。此刻,早早得到消息聚拢到辽东的军民百姓商贩,足足有超过十万人。每一个人都在翘首眺望,等着王者归来!
第374章
检阅三军
誓师西征
  看着那万众期待的场面,陈克复心头也是热血沸腾。混到这一步,可以说想要的都得到了,当初一心经营辽东,最后割据辽东,除了自己的野心,不也是为了这些子民吗?
  战舰徐徐进港,港口一阵阵的欢呼声传来,直冲云霄。
  当初陈克复身死的消息传到辽东,不知道让多少人彷徨,在辽东的日子是有目共睹的。一天比一天红火的日子,甚至是那一天比一天开垦的多的土地,让每一个辽东人都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可是如果陈大帅一死,特别还是谋反被杀,那么辽东的前景也十分堪优。
  辽东不少人都是从中原迁来的,中原那些年无时无刻的兵荒马乱,让每一个人都难以忘记。谁都知道,如果战乱一起,到最后,那么男人都要被征去打仗,家中的钱粮也都要作为加税交上去。到时家破人亡,流离失死,饥荒饿死,是大多数人在战乱中的结局。
  犹如乌云之后的晴天,陈克复的回归,也让笼罩在每个人心头的乌云尽皆散去。每个人都在迷信崇拜着这个男人,因为这个男人就是一个传奇。他能以一万人而灭亡高句丽,平定辽东。现在所有人也相信,有着三十万大军的他,也一定能打败朝廷大军,保他们安定生活。
  陈雷一身崭新的明光铠甲,腰配横刀,带着整整一团三百人护卫着陈克复的身侧。上次进入中原的一百名卫士,最后基本上都战死了。这次陈克复回辽东,辽东军诸位将军早就从整个辽东军中抽调了两百名精锐军士,又从破军讲武堂中抽调了一百名刚结业的最优秀的受训尉官,一起组成了最新的陈破军元帅卫队。
  三百名卫士,最低的军衔也是上士,这里每个人都有着最少两年的军龄,十场以上的实战经历。面对着如潮人海,每一名卫士都如临大敌,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紧紧的以自己高大结实的身躯,为大帅围起了一道血肉之墙。
  今日,除了率八万兵驻守辽西临渝关外的鲁世深、沈光几员大将,和驻守在平壤的胡海等将领外,整个辽东军的大多高层此时都汇聚于此。
  一番激动热烈的拥抱相见之后,陈克复等人回到了卑沙城。
  为了欢迎陈克复的归来,辽东军特地调来了多支精锐部队的一部份人马,组成了一支十万人的军队,进行一场盛大的检阅三军阅兵仪式。对于手下将领的这个安排,陈克复十分满意。
  之前辽东虽然没乱,但是每个人心中多少都会有过一些犹豫。眼下他已经归来,那就要释放出一个强势的形象。而检阅三军十万人的大场面,正是向辽东百姓和军民树立这样的观念。让他们明白,辽东依然强盛。
  卑沙东城门楼上,陈克复等辽东军文武高层肃立于上。东城面门,此时整整十万大军正列成一个又一个的方阵,等待着检阅。战士们铠甲明亮,武器锐利。这是辽东军的精华,也包含了大多了辽东军中的老兵,他们就是辽东军的最强之姿。
  老将李奔雷站在陈克复的身后,自陈克复下船之后,还没有和他说过话。他心中也明白,自己之前的行为已经让陈克复有些不太满意。过去,他是陈克复最为信任的佐贰官,是陈克复的左膀右臂。甚至很多时候,他还是陈克复的老师,如师如父。可是现在,昔日稚嫩的学生,已经成为所有人崇拜的上位者,扶摇于九天之上。
  对于他之前的选择,他并不后悔,他一直只想做一个纯粹的军人。而陈克复的所作所为,却与他的人生信念和追求相左。虽然自己的三个孙子如今也跟着陈克复一道,但是他却并不愿意改变自己。也许是时候了,大帅陈克复已经成长,再不需要他在一边的帮扶了。
  慢慢走上前,李奔雷轻声道:“破军,我有一件事情要和你说。”
  陈克复回转头看着李奔雷,心头复杂。他回来后还没有和李奔雷说过话,不是没看到他,或者忘记了他,也不是生他的气。而是他没有想好要如何与他说,他明白李奔雷是什么样的人,也敬重他的这种观念。但是自己已经做出了选择,如今正带着两百多万人的前行,所以他只能选择做自己需要的。
  “我也有事想和你说,本打算回去好我们爷俩一边喝酒一边好好聊聊。”陈克复笑着道。
  老爷子也笑了笑,“你能平安回来就好,老爷子我已经白发人送过两个黑发人,实在不愿意再经历这样的事情。当初你的消息传回来,我也有种万念俱灰的感觉。这段时间我也想了许多,感觉我终究还是老了。当年初入破军营时,我虽老,却总觉得自己心中无限激雷。而如今,却已经心如止水。甚至马也跑不动了,天下终究是你们的天下。我想过了,打算从辽东军退下来,我知道你一直很看重破军讲武堂,如果你还愿意用我,我想去讲武堂,做一个山正。希望有生之年,也能再为辽东军培训出几名优秀的将领出来。”
  陈克复一愣,他从没有对老爷子生过不相信之心。老爷子这话,让他不禁有些沉默。好一会他才道:“老爷子,我一向视你为师为父。如果你因我刚才的怠慢而生气的话,你可以直接骂我,何必说这话。老爷子你如今不过六十余岁,正是一位将军的黄金年龄。你战阵经验丰富,作战勇猛,正是如今我们辽东军需要的独当一面的大帅。当此之时,你怎么能弃辽东军而去呢?”
  “我并不是因为你的原因才说这放大的,实际上是老爷子我心生退意了。我戎马一生,征战了大半辈子,临到都老了,也想过几天安稳日子。将军百战而难免阵上亡,老爷子已经不复当年之勇,就让我也做一回逃兵吧!”
  看着老爷子那坚定的表情,陈克复叹息一声,“我可以答应你任破军讲武堂山正一事,但你也得答应我,我可以不要求你再上战阵,但你得加入我正拟建的辽东参谋本部任幕僚长。”军中将书记、参谋等称为幕僚,而幕僚长自然就是这些幕僚之长。参谋本部也就相当于后世的总参谋部,或者宋时枢密院的一部份职能。而幕僚长,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总参谋长。这是一个职位相当高的位置,最起码相当于如今大隋的兵部尚书。陈克复以他来任此职,也是看重老爷子的资历和人品。
  老爷子没有直接答应,只说要考虑几天。
  “大帅,三军请求开始检阅!”毛翊站在一旁请示道。
  陈克复点点头,呛啷一声拨出腰间雪亮横刀,举臂向前挥刀一指,大吼一声,“兵锋所向,势不可挡!三军校阅开始!”
  城楼上十六名传令兵齐晃动令旗,城下大军方阵之中,最先出场的就是重步兵陌刀方阵。厚重的重步兵铠甲,长达丈余、闪着这寒芒的噬血陌刀。整齐如一的步伐踏在城外的草地上,发出沉闷如雷般的响声。十人为一横,十人为一坚列,刚好百人为一阵列,整个三十个阵列三千名陌刀军踏着整齐的步伐隆隆而过,一面面大旗迎风飘过。
  辽东军训练条例中的阵列训练本是训练团体协同作战的能力,但是此时光用来进行检阅,那整齐划一,齐整无比的步伐队列,却让二十多万辽东百姓,各周边各族的使节,及那些各地的商队商旅们看的目瞪口呆,他们重没有见过这样的一支威武的军队。那耀眼的明亮铠甲,闪着噬血锋芒的陌刀,高大健壮的战士,统一而厚重的步伐,让每个人看的都是心头狂震,暗道就是天兵也不外如是也。
  整整十万人,重步兵陌刀兵,手持着大盾组成铜墙铁壁推进的奇兵盾步兵团,长枪长矛如林的枪奇兵团。手持小盾、横刀、战斧、双手大剑的跳荡兵团。背着长弓短弓的弓兵团,带着数把弩机箭壶的弩箭兵团。还有装配以骑枪长矛为主的枪轻骑兵团、装备弓弩为主的弓轻骑兵团,专门进行侦察任务的侦察骑兵。以及大量的骑马行军,步行作战的骑步兵团。一支又一支闪亮却又威的军队一一而过。看的所有人都面红耳赤,热血沸腾。
  步兵骑兵过后,则是工兵部队。这些工兵部队全都配备着马车,用以驮着他们的大家伙。基本上工兵部队参与检阅的都是他们的重型武器,轻投石车兵团,重投石车兵团,冲车兵团,云车兵团,弩床兵团,还有新编投雷车兵团、掷弹兵团、爆破兵团。那高大无比的器械,让人看的心驰神往。而工兵部队为了更好的震慑他们一把,三个新编受阅兵团,更是进行了现场操作演习。
  投雷车兵团其实就是投石车部队,不过他们投的全是火药武器,从火药包到火油弹、毒气弹等,都是用投石车抛射攻击。而掷弹兵团,却都是属于投雷车兵团的辅助兵种。他们全都是那种臂力过人的那种,在阵地战时,不管是守城攻城还是堡垒做战,他们都是负责直接投掷小号的手雷、炸药包等火药武器。虽然不如投雷车投的远,但他们却更机动,更快速。特别适合短兵相接之时。而爆破兵团,却是专门进行定点爆破等任务,如炸门,炸墙等。由于火药武器威力不大,所以要想炸开城门或者城墙都必须经过精密计算,并且安放在合适的地方才行。而除了爆破,他们还要进行地雷安设、水雷布设等任务。
  当一声又一声巨响响起,甚至那垒起来做演示的一面面石头墙轰然倒塌之时,第一次见到这种一直听闻于传说中的辽东雷时,所有人都有种眩晕的感觉。
  硝烟还未散尽,最后出场的却是整个辽东军中王牌中的王牌,脱胎于破军营的甲骑具装的重装骑兵。同样是三千名重装骑兵参加检阅,但他们所发出的威势,却比陌刀军更加的震慑人心。
  人如虎、马如龙。黑衣甲,三千骑兵三千匹战马,人人都是黑色的明光战甲,黑色头盔,甚至盔缨也是黑色的。每个骑兵手中持的不是骑枪也不是长矛,而是轻一色珍贵无比的马槊,这是重骑兵专有的待遇。其它的轻骑兵中,许多军官都不一定有马槊,但是重骑兵中,哪怕最低级的骑兵也握有一把。仅仅只是轻驰而过,那种一往无前的气势已经征服了所有的观者。
  从清晨到午后,十万大军的检阅足足用了三个时辰。所有人看的忘记了饥渴,看的三月春寒中也大汗淋漓,心中激爽无比。陈克复满意地看着那些四处赶来的百姓的反应,他拔刀长指,数十万百姓围在城下四周,等着听这位传奇大帅的发言。
  “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拟也。曩者,强秦弱主,赵高执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祖宗焚灭,污辱至今,永为世鉴。及臻吕后季年,产禄专政,内兼二军,外统赵梁;擅断万机,决事省禁;下陵上替,海内寒心。于是绛侯朱虚兴兵奋怒,诛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兴隆,光明显融: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
  陈克复气沉丹田,一开口就一大段当年陈琳做的讨伐曹操千古名檄。
  “本帅自留守辽东以来,惟知循公守法,卫国保疆,曾以一万孤军而灭高句丽之国,平定辽东边疆。当今陛下,久居深宫,天听阻隔,受奸人蒙蔽,是非不明,黑白不分。宇文述、裴蕴、李渊等奸人,蛊惑朝野,倒行逆施,不思以治国良策以谏君,反党同代异、结党循私,大肆杀戮国之柱国。如今又欲将我辽东将士视为异己,欲除之而后快。想我辽东军民百姓,为国守疆,却换来此种结果,令人心寒。此数獠乱祖宗成法,辱先皇遗愿,奸佞不除,江山不报,先皇文皇帝国训有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现本帅奉先皇遗命——除奸佞,清君侧安社稷,复大隋,还我朗朗乾坤!!”
  陈克复一字一句,声声都运足了力气,声传四方。虽然这些话点不是很白,但是百姓当中还是有不少能听懂的,纷纷解释给周边的人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所有人都差不多明白了陈克复语中的意思。
  这两段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陈克复给自己起兵造反找了个借口。他不直说自己要造反,反而说如今的大隋被几个奸佞把持,以致使得皇帝都是非不分、黑白不明。
  他说,听说圣明的君主面临危局制定策略来平定变乱,忠心的臣子面临灾难寻求对策来确立自己的地位,所以先有了不凡的人,然后有不凡的事;有不凡的事,然后能立不凡的功勋。这个不凡,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从前强大的秦国的国君却很软弱,赵高执政,专权控制政局,自己作威作福,最终导致灭族之祸,至今背负骂名,到了吕后时期,吕禄、吕产专政,擅自处理政事,以及宫内事务,下级欺凌上级,全国的人都感到寒心,于是绛侯周勃、朱虚侯刘章,愤怒起兵,诛讨叛乱,尊立刘氏皇帝,所以能国家兴隆,他们也光照史册,这就是大臣立功的典范。
  先找了不少的例子,然后话锋一转,说他当初和辽东军如何辛苦的平定了辽东。而现在,皇帝因受宇文述、裴蕴、李渊三个大奸臣的蒙蔽,不但不记得这些。反而因这几个奸臣的古惑而要杀害忠良,残害无辜。而且他们之前已经杀了不少忠臣,荼毒了许多百姓,现在终于轮到了他陈克复和辽东的军民百姓了。说到后面,陈克复干脆扯了个谎,说是隋文帝杨坚曾经有遗旨,只要朝中没有了忠正的大臣,皇帝身边都剩下了奸佞小人的时候,各地的忠君之臣,必须率兵讨伐,帮助皇帝清除身边的奸佞。
  扯了这么一面大旗,反正这种事情真真假假百姓又如何得知。很多时候,百姓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至于那到底是不是真的,却不一定就真的有人会在意。
  看到无数的人议论纷纷,陈克复心神激荡,终于又迈出这关键的一步了。
  呛啷一声,陈克复再次拔刀在手,当着几十万人的面,一刀割在自己的左手掌心,鲜血直流。陈克复右手举刀,左手亮着流血的伤口,斩钉截铁地吼道:“今日我陈克复在此起辽东马步军三十万、水师十万、契丹、靺鞨、新罗盟军十万,共襄义兵。清君侧、除奸佞!复我大隋,还我朗朗乾坤!”
  “清君侧、除奸佞!复我大隋!还我朗朗乾坤!”一声又一声的附和声响起,渐渐的汇聚成一整道整齐而又嘹亮的数十万人大合声,声若雷霆,震动百里!
第五卷
清君侧
第375章
全民皆兵
  在检阅三军,高调回归辽东后,陈克复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查验辽东军的军队名册。
  辽东军在去岁朝廷组建辽东七郡以后,辽东军的人马改编成了府兵、郡兵、镇兵三部,总人数保持着十三万人左右。而实际上,辽东军的数量却并不止如表面上看到的那些。
  除了八万府兵、两万余郡兵、近三万镇兵,实际上陈克复还保持着最精锐的一支三万人左右的嫡系精锐王牌部队。整个辽东军有人数超过了十六万,而就这十六万人数,实际上却也大多是战兵和少量的工兵。而不是如大隋的其它军队一样,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后勤辅兵部队。
  对于后勤辅兵,军队要求并不严格,甚至只要接受过少量训练即可。而且如果是战时,甚至没有经过训练的青壮也能拉来充数。如果现在辽东军也马上配齐辅兵部队,那辽东军立马能达到二十五万左右。而且加入这些辅兵之后,却并不会对辽东军的战斗力量造成多少下降。
  而且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休整,辽东军的预备军队数量也十分可观。现在辽东有足足三万受过一年多严格训练,且装备有精良装备的乡兵,及五万多同样接受过完整训练,只是没有配备装备的民团。而且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辽东军通过讲武党士官学院、军中的教导部队,培训、轮训出了一大批的合格底层军官。
  现在的辽东军,已经有了十三万常备军队,而且还有着八万随时能上战场的预备部队。不但如此,辽东军也能在给这二十一万军队配备十万人的辅军。整个辽东军随时都能拉起最少三十一万的部队,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7/5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