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校对)第2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8/509

  东面为大海,南面为长江,西面有大别山阻隔,北上还有太行山相隔,他们的这些地盘将连成一片。
  毛喜看到众人都不再反对,心中依然不愿意看到陈克复就此与陈朝决裂,再次上前道:“殿下,虽然屈将军归附,但山东之地依然有着孟让、孟海公、左才相三支人多势众的叛军,他们的兵马有二十多万。更何况,山东是历年叛乱重灾之地,大大小小的各支盗匪多如牛毛。一日不能平定他们,只怕,我们朝廷兵马一日无法安心南下。”
  陈克复摇了摇头,“朝廷兵马并不需要立即南下,眼下只需要让屈将军率本部南下驰援江都城即可。”
  “这……”
  几名内侍抬来一副大沙盘,上面正是山东江淮地形。
  陈克复从内侍手中接过木棒,往江都一指,“屈突通将军率本部自齐郡南下,过琅琊郡,沿沂水南下,穿过下邳郡,再顺运河南下,即可到达江都救援。有了屈将军的这三万人马,再加江都城陈棱将军与两位杨将军的五万人马,江都可稳固。”
  接着陈克复又提起木棒往黄河北岸,河北的渤海郡一指。
  “李靖将军所部五万人马,如今就在渤海郡沿黄河口滳河。本王会立即传令李靖,让其率本部人马南下山东。不需其速战,本王只要其步步为营,稳步前推。那么,农民军再多,也不过是多费点时间罢了。”
  参谋本部幕僚长李奔雷听到陈克复的计划,不由的瞳孔一张,暗暗称赞。
  陈克复的这个计划,可就不仅仅是救援江都这么简单了。先将山东的屈突通派去救援江都,却又马上让河北的李靖南下,一步步南推。这却是要将山东一步步的彻底的掌握在辽东军的手中了,而且江都被陈朝大军围困,屈突通赶去江都,虽然合兵后有八万人马。
  可大战一起,双方必然是会相互厮杀,损失不少。陈克复不直接援江都,调李靖的兵马去围剿看似强大,实际最弱的农民军,顺便接管山东。反而让刚刚归附的屈突通与陈棱去与陈朝大战。如此一来,即保住了江都,在长江北岸建立一个要塞,阻挡陈朝北上。又间接的消耗了非嫡系人马的屈突通与陈棱,这真是好算计。按这般计划,用不了多久,江都城中的陈棱与屈突通都将实力慢慢消耗一空,再无法出什么意外。
  殿中的武将们一个个都是百战沙场之中过来的,没几下都差不多明白了将军的这个计划。众武将们一个个都是发出会心的微笑,对他们来说,当然是尽可能的削弱其它军队,保证他们辽东军最强实力才是对大家最有利的事情。
  满殿之中,唯有毛喜和陈棱两人皱着眉头。毛喜是因为无法阻挡陈克复与陈朝决裂,而陈棱则是对于陈克复的这个救援计划有些微微失望。在他的计划中,当然是由天下闻名的辽东军南下驰援江都为上策。如今却只调了三万残兵南下,这无论如何有些让他失望的。他担心万一江都局势不利,说不定陈克复到时会干脆丢下他们不管,毕竟那些人马都不是他的嫡系人马。
  想到这,陈棱上前道:“殿下能如此关心江都局势,迅速做出此援救计划,末将与江都将士百姓都感激不尽。然江都久被围困,粮草虽然还能坚持数月,但城右的铠甲器械却是不足。屈将军在山东也久未得到补给,如果只是调屈将军所部驰援江都,只怕到时江都城中无器械以对敌,还请殿下三思。”
  陈克复听后却只是微微一笑,拿起手中木棒继续往地图上一指。
  “用兵之道,向来是以正合,以奇胜。刚刚调屈将军所部驰援江都,只是正兵,本王还准备了一支奇兵援江都。”
  “奇兵?”陈棱一愣。
  “没错。”陈克复面上展露微笑,手中木棒往江都城一指,“你们看,江都城就在长江北岸,而且江都城距离东海也是十分的近。”
  陈棱疑惑地道:“难道殿下的奇兵是从水上来?”
  陈克复点了点头,“没错,本王的奇兵到时正是从水上增援江都。诸位都知道我们朝廷有八卫,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实我们朝廷共有九卫。还有一卫兵马一直都是军国机密之事,这就是我们的朝廷水师,海龙卫。”
  “海龙卫?”陈棱还是头一次听到这个名字。
  “海龙卫,自辽东时就已经开始组建,目前海龙卫一共有兵马十二万人。我们有二十艘最强大的五牙大战舰,五十艘次一级的黄龙大战舰,两百艘再次一级的青龙战舰,还有其它大小战船千艘。这些战舰皆是当今最强的海上战舰,一次就能运送二十万军队,就算带上足够的粮草,也能起用十万人马。如今朝廷的水师四分五落,根本无一完整的舰队。我们的海龙卫虽然因成立时间不长,战力不够,但是如果只是用来往江都运送粮草器械,再在长江上支援作战,却是绰绰有余。”
  听到还有一支如此强大的隐秘水师力量,陈棱早就惊的说不出话来。当年他曾经率朝廷水师渡海征伐流求,十分明白水师战舰难造,更明白水师训练不易。而陈克复居然不声不响的有这么强大的一支十二万人的水师,这何其惊人。江都就在长江的入海口不远,江面宽阔,十分适合水师做战。他十分清楚那五牙大战舰的威力,那长长的拍杆之下,水战几乎无敌。当下也再无问题,连连向陈克复感谢。
  陈克复看到陈棱慑服,心中却不再多言。实际上,这水师的战舰数量与军队人数,陈克复一点也没有骗陈棱,但是这支水师到现在却还没有半点战斗力。当初招募了十万军队,后来又将人都带去了流求水师基地训练。但水师与陆军不同,当初陈克复虽然也尽量招募的都是辽东沿海之地的人。但辽东之地本来就人少,海边更没多少人,招募的大多还是从中原内陆移民过来的中原百姓。
  这些人入了水师,大都上船就晕,如今差不多半年多过去了。这水师也才刚刚进入训练正轨,没有个两三年,根本不可能形成战斗力量。不过眼下水师也还有点样子,一味的放在流求训练倒也进步不大。陈克复干脆将他们调来运粮,让他们也参加实战,一来震慑江南陈朝,二来也是让他们尽快早点成军,好配合他的战略要求,对长江进行封锁。
  本来陈克复现在也不舍得将这么宝贵的水师拿来战斗,不过虬髯客张仲坚前些日子发来奏报,说水师也已经初步训练完毕。而且在过了海上的风暴期后,他也打算拉着水师出海,一边训练,一边做些没本钱的买卖,进行些实战训练。
  而水师的第一战,张仲坚就玩了一票大的。不久前,他率所有舰队自流求岛出发,一路北上。最后将目标瞄准了靠近百济国的聃牟罗国。这聃牟罗国说是一个国,实际上也就是后代的韩国济州岛。不过在这个时候,这还是一片极其原始落后的地方,他们靠近百济,却又自成一国,岛上之民极其落后,过的都和原始社会相差无已。
  张仲坚的舰队登陆聃牟罗岛,根本没有费什么精力,就已经将这座巨大的岛国给灭了。张仲坚把岛国的数万人口直接全部俘虏送往辽东为奴,将这聃牟罗岛改成了水师继卑沙、汉城、流求之后的第四个基地。
  聃牟罗岛的位置正好与长江出海口处于一个平行位置,直线距离却是十分的近。水师从聃牟罗岛出发,运送粮草,却是最合适不过。
  陈克复的几步动作,彻底让所有的人都点头同意。如此水陆并济,任江南陈朝如何谋划,这江北之地,他们也休想从辽东军的口袋中抢走。
  商议好这件事情之后,陈克复也是十分高兴,站在丹墀之下,高兴地道:“眼下既然已经商定好山东、江都之事,那么接下来,大家再议议出兵河东、讨伐李渊之事。”
  “出兵河东、讨伐李渊?”殿中数道惊呼声响起。大多数的文臣武将们都没有跟上陈克复的思路,没有想到,这个时候,陈王殿下不但把手伸到千里之外的江都去了,居然马上又要对付河东的李渊。
第528章
加尊尚父
  “先帝大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七分。圣天子虽然得继大统,然江南有乱党割据,东都洛阳、西京长安等各地贵族官僚更是纷纷无视我北京朝廷之正统,纷纷拥皇子皇孙割据一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陈克复并不在意大臣们的惊讶,一张口就做忠贞痛心状,出口就是借鉴了诸葛亮的出师表。登时,连那九岁的小皇帝杨杲,都不由的脸色肃穆,专心的听这位大丞相所言。
  “臣本布衣,躬耕于涿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陛下兴兵征辽东,臣毅然从军。先帝不以臣卑鄙,破格提拔,以臣伙长之资,却委以鹰扬郎将之职,授重任于臣,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乱起,受任于雁门败军之际,奉命于叛乱四起危难之间,尔来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陈克复转身向龙椅上的小皇帝杨杲深深一礼,“陛下,臣在河北整顿兵马,原意欲先扫荡河北乱逆,再往河东迎圣驾还于京都。奈何,河东李渊父亲二獠,本为皇戚,世爱国恩。然不但不思报效,却于河东趁陛下身体抱病之时,居然行弑君之举。李渊父子二獠,此举乃人神共奋之举。”
  “臣九月南征,已初步扫荡河北,如今南方初定,正是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西定河东,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皇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深追先帝所托,臣不胜受恩感激。”
  辉煌大殿之中,陈克复语气激昂,声音洪亮。语气之中充满诚恳贞忠,就连那些站立两侧的太监内侍们,也都心中不由感动,有些迷惑地想着,以陈王殿下如此忠臣,为何还有人传言陈王是逆臣。
  新进位为太子太傅的裴世矩一身紫袍站立殿中,那本来古井不波的脸庞之上,也不由的微微抽动。他从没有想到,陈克复居然能如此不要脸的说出这么一番话来。
  这天下谁都知道,陈克复是南陈皇子,他算什么布衣。口口声声说忠于先帝,可当初是谁据辽东之地,拥兵自重。事泄之后,还派人夜闯宫禁,纵兵洗劫京都大臣府第。以致后来劫掳南阳公主,掳走皇太子,掳走皇太后,这哪一件能算得上忠臣?更何况,先帝临死之前,只怕最想带走的人就是陈克复了。
  至于之前封他为异姓王,加封那些官职,甚至赐公主为婚,只不过是当初雁门之围时的缓兵之计罢了。当初先帝如果不是雁门中风,只怕现在十个陈克复都被抄家灭族了,又何来让他在此说这番话。裴世矩心中气的发抖,面色青紫,可却无可奈何。如今他虽然表面上还居高职,但实际上,却不过是陈破军用来做个场面的道具罢了。如果不是陈克复要收拢地方上的那些朝廷官员,及地方势力,只怕以前一直和陈克复对着干的他,早已经不知死了多少回了。
  龙椅之上的小皇帝似乎被陈克复的这番话打动,也不由的站立起来,脸上不复那顽劣之态,目中清明激动,嗓音尖细却高声。
  “朕自幼伴随先皇身边,早知为人君者,要使自己的臣民安居乐业,马放南山,铸兵为犁,方为太平盛世。然而我大隋自建国起,实无一日之太平。国朝初时,朝廷兵马统一南北,防范北方草原。中原虽大,然周边胡虏、蛮夷亡我中华之心不死,四边袭扰劫掠不断。国家社稷,实有累卵之危。先帝在时,常夙夜忧叹,恨不能早日灭尽四边蛮夷,永绝我华夏汉人之连患,让我子孙后世永不受五胡乱华之耻。”
  说到动情处,小皇帝也不禁胸膛起伏,眼睛湿润。“可惜天不假年,先皇被李渊父子二逆所弑,如今此二贼仍然在河东逍遥,甚至拥立伪帝,乱我朝纲。朕前日听陈王殿下讲道,闻泰西之地,有古巴比伦国者,曾有所谓‘空中花园’者,我北京朝廷如今虽看似强大,但便如此物,实是空中楼阁。兵法有云,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今日之势,则是敌虏为不可胜,以待我之可胜。故先祖先帝,尽皆勤修武备,养兵百万,非不知其劳民伤财,不得不然耳。今朕即位,首要第一件事,便是要灭李渊父子二人。身为先帝之子,不灭此二贼,是为不孝。身为国之天子,不除此乱贼,更无法正朝廷典纲。”
  小皇帝一甩玄袍,一步步走下丹墀,沉稳的走到陈克复的面前,弯腰一拜,“大丞相国之柱臣,朕有今日,皆赖大丞相相扶。今朕特拜托大丞相一事,但请大丞相为国为民,替朕除李渊、李世民二弑君逆贼。”
  陈克复脸色一变,他曾经对这个小皇帝早有耳闻,知道这小皇帝虽然才九岁,但却一直都是十分聪慧,十分得杨广喜爱。甚至听说在雁门围城之时,面对突厥人的层层围困,诏书无法传出城去,满城之人无人有办法,这个小皇帝却能提出浮木为诏的办法,实在是一个聪明人。
  可是自到了辽东后,这杨杲的表现却越来越让人觉得与传说中名不副实。特别是登基之后,每每暗中观看他的殿上表现,实在是和一普通孩童无异。但是今天杨杲的这一番话,却是立马让陈克复明白过来,原来这小子之前的一切都是装的。
  故意隐藏了自己的聪慧,扮作了一普通孩童,想来想去,这一切可能都是萧后在背后所都,所图怕也只是希望杨杲不要太耀眼,让其能称自己心的做一个傀儡皇帝,好求得平安。
  不过孩童终究是孩童,今日殿上自己的一番大话,却马上将这孩子的本性给无意中诱了出来。看此时的样子,这才应当是杨杲的真实面目。不过陈克复心中转过几个念头之后,脸上也只是微微一笑,任他杨杲如何,也只能是自己手中的一个傀儡皇帝。如果他老实还好,如若他还有什么想法,那只能是自找无趣了。
  陈克复面作恭谨,上前也忙鞠躬回礼,无论如何,面子上的功夫还是得做的。
  “陛下折杀臣了,陛下但有所命,臣岂敢不从。更何况此等要求,陛下不说,臣也当尽全力而为,但请陛下放心。臣马上准备召集兵马,将李渊那逆臣之首级亲手斩下,送到陛下面前。”
  杨杲欣喜地点了点头,伸出小手亲自托着陈克复的手臂扶他起来。
  等到两人四目相对,小皇帝仿佛才忽然清醒了过来,有些惊慌的望着陈克复,一时间有些呆滞。
  陈克复对着小皇帝微微一笑,毕竟自己娶了他的姐姐,又和他的母亲有过那么两次了,再看到这小孩子时,心中也觉得有些不太好意思。虽然自己是不可能真的把天下让给他,但对他好一些还是可以的。
  杨杲被陈克复这一笑,弄得有些手足无措,好一会后,突然在满殿文武的注视中,又是深深的一躬。
  “陈王如此操劳国事,忠心耿耿,朕感动不已。朕年幼,诸事多有不懂,一切朝中内外政务军事皆赖于陈王。朕无以感激,从此视陈王为我大隋之吕望姜尚,朝中内外一切事宜尽委托于大丞相,朕为陈王殿下加尊号尚父,还望尚父今后能尽心于朝事,忠于我大隋。”
  陈克复有些意外地打量着这个九岁的小皇帝,没有想到,这小皇帝居然还能想出这么一番话来。尚父,这可是一个无比尊荣的称号。虽不是官职,可却比所有的品级还要尊荣。
  尚父最初本是指周朝的吕望姜太公,毛传,尚父,可尚可父。到了后来,尚父则成了用来尊礼最名重威望的大臣专用。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就被加封尚父。后来三国时,董卓入京,控制朝廷之后,也自号尚父。同中三国时,蜀汉的刘禅也尊丞相诸葛亮为尚父、相父。
  如今小皇帝突然尊陈克复为尚父,这不但让陈克复有些始料不及,就是满朝大臣都是惊讶不已。陈克复本身娶了出云公主,说来是小皇帝的姐夫,虽然出云不是正妻,可毕竟有这辈份。现在小皇帝突然视他为父,这还真是让人有些措手不及。甚至陈克复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这事情有可能是萧后教杨杲所为。一来认自己为尚父,那么以自己的性格,必然有很大可能以后不会卸磨杀驴。二来,他甚至有些天马行空的想着,也许是萧后是因为与自己的关系,所以才让杨杲小皇帝来认自己为父吧。
  千万般念头划过,但陈克复最后还是没有拒绝。这个尚父的称号一加,自己也能更好的借用隋室正统的这面旗帜,在如今阶段,这应当还是有很多帮助的。既然他送上门来,为何不接,不过就是白认一个儿子罢了,有何担心。
第529章
众人皆反
  大殿之上,陈克复满心忠贞大臣样,一心要为先帝报仇。后面小皇帝又是突然站出来,不但坚决的赞成了陈克复的伐唐的计划,还认陈克复为尚父。这一来,天子与总领一切政事的大丞相都要讨伐李渊,又有何人敢提议说个不字。
  不过虽然皇帝和大丞相都要伐唐,然总有唱反调的人出来。
  太子太傅裴世矩刚才一直冷眼旁观,看到连天子都已经尊了陈克复为尚父,差一点一口鲜血就吐了出来。想他一心为大隋,为杨家皇室四处奔走,多次出使西域、草原,为国谋划。可到头来,却让一个逆臣成了尚父,而他这样的真正忠贞大臣反而成了一个摆设,这让他如何忍得住。
  “陛下。”裴世矩待皇帝说完,即应声说道:“臣以为欲为不可胜,在德不在险。”
  “非也,天时地利人和,德者人和,险者地利,二者不偏废。”毛翊淡然说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曰,在德不在险。若天子勤修德政,孰敢轻犯?”
  “非也,形胜之地,兵家所必争。若谓在德不在险,此宋襄公所以败国亡身也。裴太傅精于史实,岂不知耶?历代王者,无不据有形胜之地。以本朝而论,先帝不可谓不明,昔高句丽与东突厥皆蠢蠢欲动,陛下主动出击,东征高丽,以绝后患。然百姓劳苦转运,将士异国征战,死者万计。三次征辽,姓致中原各地乱起,及至今日天下七分,各地官员豪强纷纷据地称王称帝,拥兵自重。四方百姓地主,也皆啸聚山林,聚民为匪,以致天下生灵涂炭,民众皆于水火之中。此等种种,皆非我大隋无险所致,而是我大隋失德所致。故臣不同意陛下所言,李渊等虽为弑君之逆臣,然当此之时,一味只为报此仇,却不顾天下,此非贤明之君所应为。当今时事,陛下虽为天子,可如今天下七分,除去那江南伪朝,先帝子孙侄子各方称帝者有五。”
  裴世矩此时根本不顾众人的反应,在辽东军中憋屈了这么久,他只想将心中的压抑许久的不平发泄出来。陈克复说要伐唐,他就偏要唱反调。
  “陛下,虽然入河东讨伐李逆,为陛下报此国仇为大事。但是如今时事,陛下首要之务当在重新收复大隋山河,一统中原,诛灭各方自立反王方为最急之务。只要重新一统文皇帝所打下的一统大隋,这才是陛下真正的孝。如果只为报一时这仇,图一时之快,却将祖宗大业于不顾,将此时一统河北、平定天下的大好机会错过,那才是最大的不孝。”
  裴世矩虽然是为反对陈克复,但裴世矩在杨广跟前多年,更兼是大隋第一流的外交大臣。甚至大隋大业年间的对外战略大都是出自他手,所以此时一番反对之语也是说的落地有声,有理有据。
  裴世矩说到激动处,干脆在殿中放声大笑,“难道大丞相未曾读史?不知道历朝历代所亡,大都非亡于外敌之手,而是亡于德政不修,而至于叛乱四起吗?想当初文皇帝之时,虽然国朝屡屡与外族大战,年年兵戈,但却开创开皇盛世,不何?后先帝继位,更是大动土木,迁国都,修运河,征伐四方。短短的数年之间,运河修成,东都迁移,就是周边诸部也被打的纷纷臣服。可到头来呢?百姓叛乱了,世家贵族们离心了。这才导致了那些怀有野心的大臣,拥兵自重,甚至如李渊者弑君。”说着裴世矩还拿眼睛冷冷地看了陈克复一眼。
  “陛下,难道你打算要再继先帝的覆辙吗?如今我等偏据北京,连大隋的西京与东都都落于他手。当此之时,不是忙着去四处征伐,而是应当要开始恢复生产,招抚地方。只要让治下的百姓安稳了,内部稳定了,我们才可心出兵征讨各处叛逆。眼下朝廷所据者,唯辽东与河北北部。辽东苦寒,自给尚勉强,河北之地更是久战之后,四处废墟。如此现在急于征伐,到时难不免辽东河北之地,又将如大业七年一般,外乱未平,内乱又起。到时,只怕连这辽东河北小小的根基之地都要失去了。”
  裴世矩一番话完,殿中寂静无声,虽然殿中辽东军出身的武将对这裴世矩没有好感,但却也觉得他说的有些道理。而如房玄龄等文臣,则更是听的不住的点头。
  对于武将来说,他们只需要做些战略计划,然后点兵派将,上战场厮杀。一切生死,皆由亲手所握。他们打的是实实在在,近在眼前的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8/5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