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1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8/285

  正旦和冬至时,杨坚在承天门双阙外朝堂上举行大朝会,以及特别之时在此举行大典。而初一十五朔望之时,则是在大兴殿上听政。平时之时,则是在两仪殿听政。
  但如果是平时办公处政,杨坚却更多是在甘露殿里批阅奏章处理政务。大殿里书籍盈架卷帙浩繁,原本就收集了许多孤本经卷,当初汉末中国开始历经漫长而又混乱的分裂时代,汉民族陷入长达数百年的厮杀战乱之中,春秋、汉代的文化典籍大半毁于点火,开皇三年,杨坚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一时间民间异书,往往间出,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朝廷拥有了三十余万卷,七千多类的图书。杨坚特意建筑了一座观文殿用以藏书,不过甘露殿里的这些藏书,却非民间献书,这些书纸张更加精美洁白细致,印刷也更加的精美,字迹清晰墨迹干净,尤其是装订之法十分新颖别致却又远胜从前。书的种类更是繁复,佛经道藏,诗书经典,周易春秋,诗词歌赋,传奇话本小说等等不一而足。此时甘露殿中,摆满两侧墙壁的红木书架上,就全都摞满了这些精美书籍。而这些书籍,全都是由新册封为赵王的皇长孙杨林所进献的。
  皇孙杨林入京后,向天子进献二物,一是塞外漠北优良战马一万匹,另一个就是这怀荒印刷的精美书籍一万本了。虽没有进献给天子一两金银,一串五铢,但杨坚却对这两份礼物十分高兴。
  一万卷新书摆上甘露殿的新书架,虽然事务繁忙,可却有许多书都有翻动阅读过的痕迹。在硕大的御案上一角,还摆着一本翻开的三国演义,显示着主人最近正阅读这本作者署名易风的奇特小说。在硕大几案之后的正面墙上,悬着一块黑板泥金的大匾,上书宵衣旰食四个大字,这是天子当初迁都入大兴后亲笔所书,一直悬挂在这里,时时警示着天子自己勤政。而他也确实如此般做到了,每天天还黑着没有亮就开始穿衣起床理政,每天一忙碌起来,往往都不能按时吃饭。
  按规矩,甘露殿其实是皇帝的寝宫,外臣都不得擅入,就是后宫妃嫔们,无旨也是不能擅入的。不过杨坚有时忙起来了,也顾不得那些,经常召三省六部五台九寺十二卫府的重臣要员们应召入宫前来,在这里直接垂询军政大事。有时忙碌上头,甚至也没时间去后宫嫔妃们的寝宫,就直接叫陈、蔡二妃前来应侍。而独孤皇后宫中地位超然,却是不用遵守这些制度,居住于立政殿的独孤皇后,有事情找皇帝时,往往都是直接过来。
  虽是腊月时节,但殿中烧了铜盆炭火,甚至宫殿营造之时墙壁里还留有专门的烟道,外面生起火来,烟往墙壁走,虽寒冬腊月,宫殿内也温暖如春。
  今日虽非朔望大朝之日,但今天拜封了北伐突厥的元帅和各路行军总管,另外还正式拜长孙杨林为赵王、上柱国、司空、雍州牧和幽州大总管,因此,今天的朝会是中朝的大兴殿上开的。这个时候廷议已毕,杨坚直接回到了甘露殿中,刚一坐定,内侍省内侍王海就马上召御膳房准备点心。随时侯命的御膳房动作很快,很快就摆上一桌的茶点,琳琅满目不下十几样。若是早个十年,这样的茶点肯定会被杨坚斥为奢侈,但是这几年,杨坚年纪越来越大,对于生活,虽不至于处处求奢侈,但也不再一味坚持俭朴了。折腾了大半天的杨坚,早已饥肠辘辘。小宦官添一碗加了蜜枣枸杞的八宝粥捧上,杨坚接过就喝,三五下将一碗粥喝完。刚入下碗,却一眼瞥见桌上还摆着一个晶莹如玉剔透的白瓷瓶,透过薄如蛋壳晶莹剔亮的瓶壁,能清楚的看见那瓶中装着的是紫色的液体。
  “这是什么?”杨坚问。
  小宦官如实回道,“回禀至尊,这是皇后差人送至御膳房的紫酒,说是让传膳时进给至尊。”
  “紫酒?”杨坚有此疑惑的问道,朝廷禁私酿两年,但并不是真的就禁绝饮酒,只是为了节省粮食而已,实际上朝廷还是有专门经营酿酒的官酿酒坊。不过宫中有来自各地的贡酒以及宫中御酿,但是这种紫色的酒还真是没见过,更何况居然还是皇后弄来的。
  小宦官只是办事的,哪里知道的那么多,一时怔在那里,不知如何回答,头上马上冒出汗来。还是王海见状连忙上前,打开了木赛,顿时一股醇香弥漫开来,这下连杨广都不由的有些迷醉这股香醇之中,挥手示意王海倒酒。王海拿过一只夜光杯,为杨坚倒了一杯美酒,不过倒完后,却又特别把酒杯端起来摇晃了一会,才捧到杨坚面前。见杨坚面有疑问,忙道:“皇后送来这紫酒,乃是选用最上等的桑椹果,采用最新的酿酒技术酿制,这种酒已经非普通粮食酿酒,虽用桑果而又米麦,但听宫中御医们研究却发现,这种紫酒不但味道更醇厚,芳香迷人,而且口感极佳,最为珍贵的是这种酒还有养生保健之功能,实为良药。具有滋阴补肾名目,养血补血驻颜,乌发生发防脱发,以及治疗关节疼痛、治便秘、胃病、排毒等诸多功效。这种酒十分宝贵,饮用之前也还需要一道特别手序,那就是得先醒酒。醒过酒后,再饮,味道更佳。”王海如同一个优秀的推销员一样,抓住机会向杨坚推销起来。
  听王海说的这么神奇,而且这酒是皇后送来,又经过御医推荐,杨坚也不由的大感兴趣。他端起举杯,举杯观望许久,见这酒液紫色,香气四溢,光看外表和闻其气味,已经确实相当不错。当下先放到鼻子前闻了几下,深吸一口气,细细品味,然后放到唇边,轻抿了一小口。
  酒一入喉,他就立即发现这酒也普通酒的不同之处了,首先就是比原来的酒要有劲的多。但这酒有劲,却又并不是冲也不呛,吞下去后,再细细品味,马上就能感觉随着酒劲升腾的还有纯正的口感,以及清亮的色泽,伴随着那四溢香气的是浓香味醇,绵软干爽。杨坚虽不是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但杨家也是关陇军事贵族起身,加上关陇地区崇尚武风,性格也相当豪迈,因此这种略带着些冲劲的紫酒,却让杨坚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好酒!再来一杯!”杨坚品着品着一杯酒已经见底,当下面上带着泛起的红光,大声叫好,又让王海满上。
  王海给杨坚又倒了一杯,“圣人吩咐过,紫酒虽好,可千万不要贪杯,一次当饮三杯为最,再多就不免过了,过则不及。”孤独皇后与天子杨坚在宫中被并称二圣,皇后说的话,有时候在宫里甚至比皇帝还管用。
  “这酒真的是桑果酿造,不用粮食?”杨坚放慢速度,慢慢品味,皇后交待了只能喝三杯,他也就打算只饮三杯。不过他马上想到了一个问题,酒是一种相当不错的商品,可酒却偏偏又耗用粮食,如今大隋与突厥将展开大战,对粮食的需求更大,这个时候他可不能因酒而浪费宝贵的粮食。
  “这酒是赵王进贡宫中,赵王除了进贡紫酒,此外还有各种珍酿,据赵王所说,这些酒绝大部份都是采用各种水果为主料酿造,仅仅是添加了少量高粱掺入配制。”
  杨坚听到酒是杨林进贡的,当下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杨林在酿酒,而且酿造的规模还很大,这事情其实杨坚是知道的。特别是因杨谅因怀荒的酒坊而与杨林关系不睦后,他更是派人深入调查此事,对怀荒的酿造贩酒之事,也了解的越发的深入起来。他知道,怀荒的酒坊其实是私酒坊,而怀荒这个走私违禁的酒坊产能相当的大,据报每天能产酒十万斤以上。而且怀荒的酒质量极佳,十分深受欢迎,每天都有无数的商人跑到怀荒去买酒。甚至出现有价无市,供不应求的现象,甚至连他们的订货单都已经炒的火热,成为商人们争相交易的一种“商品”了。杨谅正是因为如此,才想要谋夺杨林的这份产业,但却被自己的长孙毫不给情面的拒绝了。原本他还有些震怒,杨谅巧取豪夺,甚至夺到自己人身上了十分可恶,可杨林身为皇长孙,居然不顾法令,私酿贩酒,而且又是在眼下朝廷与北方大战之前,这时耗费大量粮食去酿酒贩卖,更是种没有大局观的做法。但是经过深入调查后,却又发现,杨林酿酒,却并不怎么耗费粮食,这是一个十分让人难以相信的结果,可事实却就是如此,据说杨林有种特别的配方,是用水果酿造,而且还可以直接用水勾兑,可只用极少量的给畜牲吃的高粱,加以水果,再用勾兑之术,就能酿出源源不断海量的极受欢迎的美酒。虽然他想不明白杨林是如何变出的这个戏法,但既然杨林酿酒没有浪费粮食,那杨坚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杨林是皇长孙,在怀荒镇守,朝廷又没拔过军饷粮草,他自己也需要钱粮来源的。若是一般臣子,杨坚已经可以据此降罪了,但既然是皇孙,这就是件不伤大雅的小事情而已。
  此时亲口品偿到怀荒不用粮食生产出来的神奇美酒,杨坚也确实十分惊讶。
  “这个须弥,这是不务正业。堂堂皇家嫡长孙,居然去酿酒贩卖。现在起,他就是一品赵国王,又是幽州大总管,这次又授任北伐突厥的东路大总管,朕对他还寄予重望呢,希望他以后能多做点正经事,也多为朕分担点担子。”说话间,杨坚的眉头也不由的挑了起来,到了此时,他心头其实也还拿不定,自己这次将杨林如此高高捧起,授予重任,要借助这位皇嫡长孙来平息眼下朝中太子和晋王二党越来越急迫激烈的矛盾之举,是否是步好棋妙着。但愿能够奏效,与突厥大战在即,这将是场关乎大隋国运命脉的大战,他必须举国用心,团结对外,绝不能在此时内乱党争。东征失败之后,他想了许久许多,最后认为,东征失败,有一个很重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诸皇子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太子、晋王、汉王三皇子之间的争夺,大大影响了这一战的结果,导致了东征大败。输了东征之战,大隋还只是元气小伤,大隋还承受的住。可是对突厥之战,大隋却只能胜不能败,也败不起。
  这个时候,不管如何,他要做的都是得把朝内争斗压下去,先把这一战打好再说。可他也知道,太子无能,虽有高颎等相助,但太子党和晋王党的斗争形势越见清晰,很明显,晋王一党已经全面压制了太子一党,若是他再不干涉,只怕到时形势就会失控,朝中必要大变了。为了避免在这个关键时候朝中发生动乱,杨坚也只能暂时把原本心里换储的心思打住。
  甚至为了压制晋王一党,他还不得不把太子嫡长孙,皇嫡长孙杨林在这个时候极为高调的捧起。封赵王、拜上柱国,晋司空,授雍州牧,乃至加封幽州大总管,其实都只是为了借杨林来加强太子党的实力,用以暂时压制晋王系,来增强朝内的平衡。
  这一步棋走的大胆,毕竟杨林回朝不到半月,归宗也不到半年,这样的一位皇嫡孙,其实筹码并不重,可这个时候,杨坚也确实没有什么更好的筹码了。本来废储换嫡也是他心里的想法,可谁又知道最后关键时候,突厥人却又赶来插上一脚,尤其是在经历了东征高句丽大败后,杨坚不得不小心谨慎起来。这个时候,换储之事不得不暂停,反过来又得打压晋王。本来杨坚是想要用汉王杨谅来打压下晋王,平衡下势力。可汉王杨谅这个小儿子,却是让杨坚大大失望了。
  甚至这一次,他其实并不想让杨广挂帅的,他更想用太子挂帅,用高颎统军,然后让汉王和蜀王、晋王三位皇子各担任一路大军名义上的统帅,可最终,太子汉王一个不如一个,关键的时候全都怂了。弄的他最终不得不让杨广来担任这次大军统帅。汉王的不堪大用,使得杨坚不得不转而把杨林推到台前来,借用杨林皇嫡长孙和东宫嫡长子的这个名头,来和晋王对抗。甚至最终,为了加强杨林这个筹码的份量,他不但封了杨林为国王,还封了司空、上柱国、雍州牧这些衔头,甚至最后把杨谅的并州大总管太行以东北部的十一州之地,加上新规划出来的三蕃羁糜二十一州,给单独组建了一个幽州大总管。
  一切能做的他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就看杨林的了。
第306章
搅屎棍
  东宫,坐落于宫城大内之东。这两天,东宫内外虽然张灯结彩,一派喜庆的模样,可实际上东宫上下的气氛却并不相符。东宫里上下属官宫人侍女们都感受到一股沉重的压抑,几天来大家说话都不敢大声,更不敢随意的接头交耳,就是端茶倒水也格外的小心,生怕一不小心出点差错,被脸色阴沉的太子和同样心情不佳的几位女主们怪罪惩罚。昨天就有一个年青的宫人,只因为给太子和云昭训上茶之时,一不留神撞到了直闯出来的长宁王,把两杯滚烫的茶水全洒到了长宁王的身上,结果长宁王大怒,直接一脚将那宫人踹翻在地,狠踢一顿,把那宫人打的头破血流。长宁王发泄完扬长而去,可长宁王母云昭训却并没有放过那个侍候了他们一年多的宫人,隔了一晚上,今天一早那宫人被几名火者从马房拖出来,昨天还好端端一个年青女子,今天却已经没了人样,扔回住处,还没有撑到太阳出来,那个可怜的姑娘就已经没了气息,这会,听怕是早已经被拉出了宫外,扔到了哪个乱葬岗去了。
  东宫一些做事没几年的都不明白太子和几位女主还有郡王们为何生气,但一些东宫的老人们,相互见面时眼睛里却都透露着一股无可奈何和讳莫如深。他们很清楚如今宫里的气氛为何如此沉重,几位主子为何这般心情恶劣。就和外面悬挂的彩灯一样,都只是因为新近认祖归宗的赵王杨林。表面上,赵王回归,做为赵王之父的太子理当高兴,可实际上,大家却都掖着明白装糊涂,有些事情没敢说出口罢了。杨林是太子和故太子妃元氏嫡子,也是太子唯一嫡子,皇帝的嫡长孙,可这位东宫嫡长,却在两岁之时就在随元太子妃回家省亲路上突遇车祸夭折,后来太子妃又在七年前突然暴毙而亡。本来对于杨林之死,当年就有许多人有过怀疑,以为其中有蹊跷。后来元妃暴毙,更是成为一桩宫里内外人所共知的公案,元妃是被云昭训下药毒杀的,甚至据说太子也是知情甚至参与其中的。
  如今时隔多年,当年本该早死的东宫嫡子回来了,当然就有人不高兴甚至不安恐惧了。当然,比起那隐藏在当年东宫嫡子车祸以及元太子妃暴毙这两桩秘案之后的,是东宫的几位太子妾以及诸位庶出郡王们的怨恨。杨林“夭折”之后,东宫再无嫡子,太子妃暴毙之后,东宫也再无嫡妻,如此一来,东宫诸妾却都暗含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扶为正室,诸郡王们也都在指望着能够子以母贵立为嫡子,甚至成为继承人。而如今易风的重新出现,却让诸郡王们都成了再没指望的庶子。
  尤其是对于原来已经成为庶长子的杨俨之母云昭训来说,这个打击是更大的。
  太子的书房里满是碎裂的瓷片,这已经不知道是这些天来太子摔碎的第几件器物了。宫人们都躲的远远的,哪怕听到书房里瓷器的摔碎声,没有听到太子的传唤也没有人敢轻易进去。
  一连摔碎了十几件瓷器的杨勇,有些喘不过气来的坐在一边的胡床上,连摔十几件器物,终于让他心头的烦闷之感稍去。坐在胡床上,杨勇的眼神有些无神。他做梦也没有想到,那个孽种还一直活着,而且居然在某一天,光明正大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他的面前。这份感觉,随着这个孽子被册封为赵王,授雍州牧晋上柱国加司空拜幽州大总管,而终于再也抵制不住的喷薄而出。一时间,恼怒烦躁沮丧等百般滋味涌上心头,却又无可奈何。他甚至得在人前时装出一副高兴无比的笑容来,去宫里与天子皇后一起感叹高兴,去让宫人一起张灯结彩,还要拿出大笔的金银绸缎来赏赐宫里人,让别人都以为他此时十分高兴。
  他本来想着就当是做戏,暂时忍一忍罢了,就如高颎所说的,今日暂时忍让退避,等他日自己即位掌权之后,再百倍讨还。
  可有时这口气他实在是忍不了。
  杨林到大兴已经两日,先前他一直在等着这个“嫡长子”进宫来拜见他。可一等两天,杨林根本就不曾上门来,他忍了。然后今天杨林在朝堂上风光得意无比,高颎散朝后更是趁机和他说,如今的杨林不比往日,东宫正需要借助这个得意的家伙来加固东宫之位。为此,回来后,杨勇忍气吞声,亲自派了姬威前去请杨林入宫。可他都已经把脸拉到这地步了,可姬威回来却说,赵王说没空来。鸟个没空,老子虽说不是他亲爹,可老子好歹也是太子,一国储君,亲自派人去请他来,他居然说没空来。
  高颍并不知道杨林是元氏和阿么野合杂种,还只以为自己与他失散多年,因此有些隔阂,因此一直以来,高颎都极力的劝说自己,要与杨林搞好关系,要借助失而复得的嫡子,在天子面前扳回一些劣势。尤其是如今杨林在天子面前无比受宠后,高颍柳述贺若弼等人更是不停的劝说自己,让自己主动修复与杨林的关系。可他们并不知道,杨林不是自己的儿子。可这事情,他又怎么可能说的出口。东宫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很少,他相信东宫以外,杨广肯定也不会把这件事情告诉很多人。尤其是如今,杨林入京,在天子面前以嫡长孙的身份极是得宠,他就更说不出口了。一来,杨林重归,确实对他的地位稳固有很大的帮助。二来,杨林的真正身世是一件惊天的丑闻,他根本不敢说出来,一旦说出来,不但杨广会死的很难看,他也一样会死的很难看。可高颎他们,却一心以为如今他们关系不睦,只是因为元妃暴毙之事。
  杨勇一想到杨林打着他嫡子的名头,如今混的这般得意,他就不由恨的牙痒痒。当初他与元氏婚后,很快就发现了妻子竟然早已珠胎暗结,几经暗中观察打探后,终于发现那个孩子竟然不是自己的。这口气他如何能咽的下去,后来终于在孩子两岁时狠下决心,将之除掉。孽子除掉后,杨勇从此和元氏同床异梦,甚至此后连床都不再同了。他想休元氏可又休不掉,最终在外寻得不少美人。
  元氏之后,杨勇陆续收拢四美妾,一个是高颎族妹,纳入东宫后做了仅次于元氏的良娣,高良娣轻盈娇小,最是柔弱无骨。另一个王良媛,则柳腰袅娜。第三个成姬,双瞳点水,一双美足。第四个云昭训,出身最是卑贱,可却最是漂亮,如天化仙人,艳冠三美。除此外,还有许多承衣、刀人等低级的承奉宫女,却是不计其数。
  宫中诸美,唯此四女最是得宠。十个亲生儿子,有八个是这四美人所生。云氏生长宁王杨俨,平原王杨裕、安城王杨筠。高良娣则生安平王杨嶷、襄城王杨恪。王良媛生高阳王杨该、建安王杨韶、成姬生颍川王杨煚。剩下两个还小的则是酒后临幸宫人所生。
  当初杨勇一直想要休掉元氏,可惜此事却始终得不到天子和皇后的同意,惹的杨勇曾经对杨坚说要杀掉元孝矩全家,但最终也得不到天子夫妇同意。他无比宠幸四美,可几人却都不为皇后所喜,尤其是云氏,为他生下长子,后来又生二子,可最终却一直只是个最低级的七品昭训。云氏一此心情不满,她觉得自己生了东宫长子,母凭子贵,怎么也不应当仅仅是个昭训而已。真初她一心认定是元氏挡了她的路,认为只要元氏死了,她就有了出头之路。为此她千方百计终于说动杨勇,合谋毒死了元氏。可是此事做的不够机密,最终为皇后得知。虽然最终皇后没有处置此事,但元氏死后,杨勇不但没能把自己四美中的一人扶为正室,甚至想要再续娶一个正妻都没了机会。京中上下,谁都知道太子毒杀了正妻元氏,谁还肯把女儿嫁给他。而一般的官宦人家或许是愿意女儿嫁入东宫做太子妃,可杨勇自己却又不乐意。结果,太子妃元氏死了七年了,太子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正室嫡妻,也导致他一直没有嫡子。
  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元氏子居然重新回来了。而且还一下子爬到他那些亲生儿子的头上,做着他的嫡子。虽然高颎等人一直跟他说权宜之计,权宜之计,可这口气实在是难忍。
  野种倒是成了国王,成了大总管,自己的亲生儿子,却还仅仅是个没半点实职实权的闲散郡王而已。这两天四美接二连三的来找杨勇闹腾,都纠缠着杨林封了国王做了大总管,要他为她们的儿子也谋封国王,谋个实职美差。可她们哪知道,那个该死的赵王,根本不是他的儿子。若是她们知道这个秘密,只怕这事再也瞒不住了。
  正胡思乱想着,高良娣带着女儿静徽走了进来。
  看到这母女俩,杨勇的脑袋又不由的头痛起来。静徽是他的二女儿,长女大宁公主已经家了高颎第三子高表仁,静徽封丰宁公主,今年也已经十六岁,年初的时候与韦孝宽嫡世子韦揔少子韦圆照。韦家在大隋是顶级门阀,女儿嫁入韦家主支嫡系,自然是项不错的联姻,如同把大女儿嫁给高颎三子一样,那桩联姻为他带来了最大的助力尚书左仆射高颎。二女儿嫁入韦家,也有希望把朝中势力极强的韦家拉入东宫一系。本来这桩联姻是极好的事情,可是,此时风俗,娶妻纳妾,娶正妻是很赚钱的,送的娉礼是肯定比不上女方的陪嫁的。越是高门大族,女方的陪嫁也就越多,这也是跟正妻在夫家的地位十分相关的。按此时法律习俗,妻子的陪嫁虽然带到夫家,但这份产业却并不并入夫家产业中,而是单独列在妻子的名下。如果将来男女合离或者休妻或丧夫再嫁,那么女方可以带着这份陪嫁再离开回到娘家或者改嫁,夫家是不能阻拦的。而如果女子死亡,那这份陪嫁也不是能由丈夫随便继承的。有女儿的,这份陪嫁最终会成为儿女的嫁妆,而如果没有女儿的,这份陪嫁财产,甚至可以由女子的娘家兄弟过来拿走全部,或者和女子丈夫一起继承。
  女方家族条件越好,那么往往陪嫁越多,钱粮绸缎甚至田产庄园商铺乃至奴仆侍女牲口等等。到此时,这种陪嫁习俗甚至跟后来印度嫁女一样。你如果陪嫁的少,那么在夫家就没地位。只有做妾,是不用这样给陪嫁,甚至女儿给人做妾,娘家还能收到不菲的财物,因此纳妾也叫买妾,妾在夫家,和正妻的地位是天差地别,妻是家庭成员,而妾很多时候甚至仅仅是家庭的财产而已。
  杨勇虽然身为太子,可太子嫁女,一样不能免俗。尤其联姻的又是韦氏,韦揔还是韦孝宽的世子,是世家的嫡系,而杨广给次子杨暕联姻的韦冲,却是韦家的分支。杨勇想借这次联姻把韦氏家族拉拢过来,自然得准备份丰厚的嫁妆,而且还得是不一般丰厚的超级豪华嫁妆。
  杨勇给女儿预备的嫁妆不少,是依照当初嫁入高家的大宁公主的嫁妆筹备的。但是这个嫁妆到了丰宁公主母亲的面前,却被打回来了。按高良娣的话说,虽然她是出身于高家,而且她族兄高颎还是当朝宰相,可渤海高家虽是河北名门,但比起京兆杜棱韦氏来比,家世却是远有不如。因此,女儿嫁入韦氏,那嫁妆必须得准备的越丰厚越好,要不然,女儿嫁进韦家以后,肯定会抬不起头来。
  杨勇敌不过高良娣母女的纠缠,只得退步,但是他一加再加,结果却依然不能让高氏母女俩满意。
  可杨勇也有些无奈,虽然他是太子,可有时他还不如几个弟弟们有钱。其它几位皇子全都是坐镇一方,麾下统领着几十个州的地界,那还能差钱?再加上诸王都是有食邑和永业田的,国王的食邑都是万户,永业田也是万亩起,加上他们兼任的那些各种高职荣衔,各项收入以及那些赏赐还有下面的孝敬,那些兄弟们虽然不说钱多到花不完,但起码在嫁女儿的时候是绝不会差钱的。可太子却不同,太子是没有食邑也没有永业田的,太子的花费都是由太府少府拔付,看起来好像比其它国王们更舒适,但从内库里拔出来的钱,可都是有数的。而且太子也不可能去兼任三公啊州牧大将军等,又少了许多收入。久居京师,连孝敬这些都远不如在外的国王们。要不是还有些依附的官员和家族向他提供部份钱粮,就天子给他的那点用度,连平时宫里的花费都不够。更别说在外拉拢人马,招募死士这些了。
  “静徽的陪嫁已经不少了,都是当初静雅嫁妆的数倍之多了。”杨勇有些无奈的道。嫁个女儿,就差不多折腾掉了他手上大半的钱。他手上不是已经没钱了,可是再多拿出来做嫁妆,他手上要用钱的时候就真的紧张了。
  高良娣可不管这些,就这么一个女儿岂能随便嫁出去了,若没有个体面的陪嫁,那以后女儿过去了哪有脸面。“殿下,臣妾可就这一个女儿,殿下可不能委屈了她。你看先前公平公主将女儿嫁给太师府李敏,那嫁妆多么丰厚,光是陪嫁的庄园就不下数十个,仅京畿的良田就有上万亩。公主甚至还特意向父皇为其女婿求得一个柱国之位。”
  高良娣说的乐平公主是杨勇的姐姐,曾经当过北周皇后、皇太后的杨丽华。隋立国后,她从北周太后改为隋朝乐平公主。后来其女择中太师李穆侄孙李敏,为这个当时还是白丁的女婿直接向隋帝求了一个二品的柱国之官。
  杨勇无奈的笑笑,姐姐乐平公主可不是一般的公主,当年那是北周的皇后、皇太后。可以说杨家能有天下,和姐姐杨丽华与宇文家的这桩联姻至为重要。后来天子就是以皇太后父亲的身份得以掌握北周朝政,甚至最后进一步篡位成功建立大隋的。正因此,杨坚后来总觉得对女儿有些内疚,因此对这个女儿可谓是极为宠幸,有求必用,对公主为新女婿求柱国之位这要的要求,也都答应了下来。甚至,公主女儿出嫁的那些丰厚无比的陪嫁,其实都是皇帝出的。
  他杨勇虽是太子,可没有乐平公主那般受宠,一个女儿出嫁,不可能有那般的待遇。别说给女婿一个柱国之职,就算是让天子拿出一万亩地来做女儿丰宁公主的陪嫁,都不可能。
  “殿下是太子,一国储君,嫁女儿岂能寒酸!”高良娣对于杨勇的话十分不满。
  “可是宫中情况,你也是知道的,一切开支都是由太府拔付,那是有数的。”
  高良娣这时低声道:“我知道东宫的开销用度,也知道帐上没多少钱。可赵王有钱啊,他是殿下嫡子,如今归来,是陛下跟前第一红人,臣妾听说,这位赵王在怀荒可是流金淌银般的进钱,甚至有传言说杨林的钱财早超过千万贯了。他是静徽的长兄,又这么有钱,如今做妹妹的要出嫁了,你不得帮忙出些陪嫁之物。”
  杨勇张了张嘴,没说话。他请杨林来见他,杨林都直接回句没空就罢了。若是他让杨林掏钱给静徽陪嫁,他岂会答应?可张了嘴,他又不知道要如何说,难道跟高良娣和女儿说,那杨林其实是死去元氏和兄弟杨广的孽种?难道说,他其实根本管不了杨林?这话让他怎么说,他根本说不出口。
  那边高良娣却以为杨勇已经认同这个主意呢,当下高兴的道:“臣妾听说这杨林最近在京中搞了一家什么银行,据说很赚钱的买卖,日进斗金呢。臣妾看,干脆就让杨林把这个什么杨林孝敬上来好了,咱们到时拿出一半来给静徽做嫁妆,剩下一半还可以留下来经营,供东宫开支呢。”
  “这事容孤再想想!”杨勇有些头痛的道,既然那个银行是杨林手中能是进斗金的地方,那更不好拿了。
  “还想什么啊,臣妾已经想好了,就让我那侄女,静雅的夫婿表仁去替我们处理好了。等表仁把事情办好了,到时我们拿出钱庄一成的份额来给他就好了,也算是补偿下静雅了。”高良娣啪啪啪的一通说道。
  “这事你已经安排好了?”杨勇惊讶的问道。
  高良娣并没有注意到杨勇脸上那惊讶之色下,还有一份头痛甚至不安的感情隐含其中。
  她有些得意的向杨勇道:“今天静雅不是和表仁一起来过嘛,臣妾就把这事情跟表仁一说,表仁也觉得是个不错的主意。他说杨林那银行生意极好的,每天日进斗金。他已经应承下来,愿意替我们出面去找杨林把这银行要过来了。”
  杨勇直嗫牙花子,感觉牙疼。
  “殿下不用担心,表仁是我侄儿,这点小事交给他,肯定会尽心去办的了。”
  “不是这个……”
  “殿下你难道舍不得那一成份子?哎呀,表仁虽说是我侄儿,可也是殿下的大女婿嘛。事情交给他办,也总要让马儿吃些草的了。再说了,分一成份子给他,那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了。再说了,表仁出面去办,总更方便些的了。”高良娣打着精细算盘。
  杨勇本来想要叫她去阻击此事,但此时一想,高表仁是他女婿没错,可也还是高颎的儿子。就让他去试一试也好,屎不挑不臭,就让高表仁去挑杨林这陀臭狗屎。不管怎么说,他也不能就这样看着杨林趾高气昂洋洋得意不可一世的样子。
第307章
高处不胜寒
  赵王别宅门前,京中权贵显宦甚至勋戚臣贾各豪门大家,都派了家中管事带着大车整箱的礼物赶来锦上添花,张仲坚这个扬州首富家的公子此时却充当着易风的临时管家,带着萧铣和武士彟两个,在府门前的摆下长桌,不停的挥笔记录点收各家送来的礼物。
  不过今天各家来的都只是家中管事,有些家族派来了家中的兄弟或者公子等,但却并没有家主亲自前来。毕竟如封王拜总管加司空这样的盛事,按习惯,新封的赵王是必定要举行酒宴,邀请京中有头有脸的各方人物前来参加的,甚至连天子到时都极有可能前来,因此大家都在等着赵王送来的请帖,准备几日后上门捧场,今日送礼,不过是打个招呼罢了。
  不过唐国公李渊却没顾忌这些,直接亲自就上门来祝贺,而且带了一双嫡子女以及诸多从兄弟们前来。虽然抱大腿的形迹未免过于明显了一些,但是李渊清闲的怕了,为了能够靠上个足够的靠山,也顾不得表现难看了。就借口是赵王的邻居,急急的就上门了。来的时候,李渊其实心里也还是有些犹豫的,但奈何已经三十余岁,却一直只能在宫中任着侍卫这样的闲职,他也是坐不住了。眼看赵王如此得宠,而且偏偏赵王原本只是流落绿林草莽之间,如今骤然得势,可身边却最是缺少帮手助力,尤其是如他这般熟悉京师朝中门道,而且又还是皇亲的勋贵。来的时候忐忑,不过离开的时候李渊却是高兴万分,久难平息的。赵王比想象中的更平易近人,对他的主动相投也更加热切,他才一开口,赵王就已经应允,甚至主动提出要向皇帝举荐他出任幽州大总管府下的州总管或者刺史这样的重职,甚至保证说,最不济也一定能保举他担任一个上镇将的统兵官。
  热闹了半天,等李渊以及各家前来送礼的人告辞离开后,时间也已经到了晚上。
  府里收下的礼物堆满了半个前院,除了那些金银玉石丝绸铜钱等物外,此外还有各家送来的美貌温驯的新罗婢、黝黑健壮的昆仑奴、金发碧眼的胡姬、矮小听话的东瀛奴等奴仆侍女歌姬舞女乐工以及一些各行的工匠们。可以说,让易风都大开眼界,在大兴的权贵官宦们眼中,不但金银是送人的礼物,就是活生生的人,也同样是礼物,而且还是一份不错的礼物。
  如今的易风对于金银钱财还真不怎么在意,论起身家来,他不敢说自己就是大隋最有钱的人,但也绝对是大隋最有钱的那批人之一了。什么百八十万贯钱,他真不放在眼中。但对于那些各家送来的外族奴仆婢女、各行工匠等倒却还比较在意,或者说满意。新罗婢和昆仑奴、东瀛奴、胡姬这些都算的上这个时代里做出品牌的人口买卖了,早做出了规模,做出了名声,极得中原豪门们的喜欢。新罗来的婢女们往往是被中原的商贾联合新罗的豪强甚至是盗匪,购买乃至掳掠年轻的新罗女孩,运到中原,再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培训之后,把这些原本朝鲜半岛上的女孩们,训练成一群温驯听话的婢女,她们一般长相不错,性格温驯,而且最是吃苦耐劳及忍让,还能懂的汉话甚至会些简单的书写计算,以至成为婢女界中的佼佼者,深得中原有钱人的喜欢。而昆仑奴们却一个个黑皮肢卷头发,这些长的跟黑炭一样的昆仑奴其实并非是非洲人,而是对东南亚土著的统称。这些昆仑奴同样是群可怜的奴隶贸易中的受害者。他们多数是被买卖掳掠而运到中原,经过训练之后,这些黑人成为听话又肯干的仆役。在京师,京中若是没有几个新罗婢、昆仑奴,你在别家面前都抬不起头,不好意思自称大族高门。西域来的胡姬,则是近几年来刚兴起的一个品牌,大隋统一中原,甚至几次大败突厥,成为整个东方最强大的势力之后,中原与西域之间的通道也开始渐打开,许多西域的商人开始往返中原西域间,甚至更遥远的波斯和东罗马的商人,也开始前来中原,这些商人们从中原采购丝绸瓷器运往西域,从西域也带来香料香水以及西域的女奴前来,那些金发碧眼丰乳肥臀的西域歌姬,热情奔放,很快成为那些在中原开店的西域胡人们的活招牌,后来渐渐的,西域的胡姬也就跟新罗婢昆仑奴一样的有名,许多有权有势的高门,也开始重金买入胡姬入家中为婢,成为一件涨面子的事情。在西域胡姬之后,近年那些人口贩子们又从东海的大岛上掳来许多岛夷,把这些矮小却又听话的东瀛人,训练经营成了一个新的奴隶品牌东瀛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8/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