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1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7/285


第389章
喂不饱
  开皇十九年二月一日,即东路将帅从大兴出京后的第十一天,北伐东路元帅、幽州大总管、皇太孙杨林的这支队伍在一路上连续接收了数支部队,规模越来越大,初具几分大军气势的队伍,到达了河东蒲阪。
  一路上,除了易风自怀荒带入京的八百侍卫室近卫军以及一百旗卫外,出京后又在灞上军营接收了皇帝拔给他的一千车骑府兵,这是来自灞上蓝田地区的京畿府兵,一千人马来自于十个不同的车骑、骠骑府,抽调而成。而到了渭北冯翊时,又在那里依旨接收了早候旨等侯的几支兵马,皆是来自关中京畿附近的府兵,有骑兵也有步兵。等到易风一行经蒲津大桥渡过黄河到达河东后,最后一支皇帝调拔的兵马也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他们正是来自弘农杨氏的宗团骠骑,一千宗团重骑兵,两千步兵。加上之前沿路接收的几支兵马,皇帝拔给易风的兵马达到了一万总数,远远超出了原订的六千之数。其中重骑兵一千,轻骑兵三千,步兵六千。七千是京畿地区府兵,三千则属于宗团骠骑这样的精锐部队。
  或许是先前的刺杀事件,或许是因为临时换帅,皇帝对太子并不太放心,或许是对于此次战事太关心,皇帝给易风一再增派兵马,除了给予易风东路各州府的十万兵马统兵之权外,又给他从京畿拔调了一万兵马。虽然其中有不少是京畿的府兵,许多人多年不曾上过战场握锄头的时间比握武器久的多,可依然也还是隋军精锐,比起兵部名册上幽州府的边兵要强的多。
  队伍不断的膨胀起来,易风的亲卫,皇帝拔调的府兵和宗团骠骑,另外还有跟随易风一起出京的幽州府十总管以及此次配属东路的另外十位统兵总管。李渊等新赴任的十总管们,都是关陇贵族,甚至是大贵族出身,此次前往幽州出任总管,每个人都带了一支家将亲兵团。数目之多,让易风都为之惊讶。唐国公李渊这次终于得以外任,除了老婆孩子按制不能带着上任外,他几乎是把整个唐国公府给搬来了。几房妾侍随从,数十侍女婆子奴仆还不算什么,光是李家豢养的家将私兵就有一百余人,然后李渊上任,又从京郊的各个庄子上抽调了大批青壮庄丁护卫一起上任,除此,李渊还把李虎的其余子孙也拉来了大半,叔伯兄弟们一大堆,都要带着去上任,协助自己。而每个叔伯兄弟们,又都带了一队家丁护卫,如此的最后结果就是,李渊一个人就带了十几名族人以及李家的多达近千人的家将亲兵团。
  易风总算是看到了什么叫做门阀的底蕴了,李家自李虎到李渊,不过三代而已。可就这么三代历三朝到如今后,却已经形成了一支不可小瞧的势力了。虽然李家好些年失去了领军人物,在朝中一直不上不下。可这次李渊一获得了实职要缺,当上了幽州府下的一个小总管,李氏家族立即全族相助,族中出动了十几个人跟随相助外,还调动集合了一支忠诚极为可靠的千人家丁团。有了这样的一支队伍,李渊就算是第一次外放,第一次到幽州任职,可也一样能迅速的掌控州府,不会被手下架空。这就是世族豪门们的底蕴。而李渊这样的家族在世家中还只能算是二流,一流都还算不上,更比不上那些超级大阀。可以想象,那些千年世族们的底蕴有多么的强大。
  李渊带了一千多的亲友团上任,其它人也不比他差。
  乐平公主女婿柱国李敏、皇帝女婿襄国公主夫君易风的老丈人李长雅、皇帝的义孙杨义臣、易风的三舅佬爷,柴绍等,一个接一个的都是大贵族,哪个在京中不都是排的上号的家族。他们出任总管,跟李渊无二,都带着自己的亲族朋友,以及一支数量极大的家将家丁团。除了这些数量不菲的家族武装外,还有同样数量极大的一群人,那就是沿路被这些贵族们雇佣的民夫。他们多是直接在沿路上雇佣而来,替这些去上任的贵族和他们的私兵们搬动行李、辎重。另外还有数量不少的则是直接由沿路各地衙门派来的差役,他们知道路过的是当今皇太孙,又是东路元帅,还有二十位总管,一大群的各级官员,哪敢有半分怠慢,纷纷派出手下差役并临时征发了许多民夫,帮助这些贵族们。此外,如此庞大的一支队伍路过,而且又多是贵族官员们,也引得附近的许多商人闻风而动,纷纷带着商品前来,跟随在队伍的后面。每日等队伍停歇宿宫的时候,附近就立即变成了一个临时的集市,商人们努力的做着这临时生意。卖酒卖肉卖小吃的,甚至还有卖唱卖艺哪至卖身的,简直是五花八门。
  等易风一行到达河东蒲阪汇聚了最后的一支三千人马时,这支队伍已经越发的鼓胀的有些吓人了。
  这支队伍起码有三万人的规模了。
  当地的官员紧张的都失眠了,偏偏他们的刺史河间王杨弘这个时候还在扬州代理总管,而最新的消息,他们的刺史又刚被改调权领并州总管,又要赶去并州代理并州大总管一职。
  东路副帅、宗团骠骑的统领清漳王杨雄向易风提议,就在蒲阪举行一次阅兵式,以整合这支兵马,并鼓舞士气。虽然易风认为并没有多少需要,这完全就是一支乌合部队,再怎么整合,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效果,毕竟一到幽州后,易风就打算让各总管带着自己的人马返回各州就职。他早打定主意,自己的怀荒军由自己统领,是绝不会交给其它人带领的。这二十位总管,要带兵统兵,只有自己去想办法。总之二十总管统领的那二十军十万人马,是绝不会包括自己的怀荒军的。不过既然杨雄如此提议,易风倒也没有反对,弄个校阅仪式也罢,就当为了接下来能加快点行军速度,不要再向之前一样,从长安走到蒲阪就花了十一天时间。
  在杨雄看来,来一场声势隆重的校阅十分有必要。他原来也是统兵的大将,可惜被皇帝明升暗降,束之高阁,好些年没接触过兵马了。这次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副帅的职位,还获得统领精锐的三千宗团骠骑,他的心早痒痒了,他现在特别需要借这场阅兵来调剂一下自己多年来脱离军队的状态。
  当然,杨雄也有意要借这场校阅,给那些牛气轰轰的新任总管们提个醒,自己虽然不是总管,可却是副帅,是他们的上司才对。不过由于这些年来被皇帝猜忌,杨雄小心低调,当年的家将家丁队伍早解散的差不多了,这次出京,也没有敢怎么折腾,没有如李渊他们那般的过火,因此最后这一路上过来,诸总管们耀武扬威,而他这个副帅却显得有些形单影只,气势完全被压过去了。他觉得完全要必要借此仪式,好好的给他们一个提醒。
  杨雄当初也是马上征战的勇将,而这支混杂的大军其实底子也很好。虽然来自各部,但都能称的上精锐,不论是易风的亲卫,还是京畿府兵或者宗团骠骑,就连李渊等总管的家丁们,其实也多是上过战场的老兵,退下来后被安排在他们的府中庄上,实际上甚至比起一般的府兵还强悍许多。
  没费什么功夫,只用了三天时间进行初步的休整和磨合后,正式检阅的时候,杨雄就已经把这支杂合军编练的十分整齐了,一队队一排排的整齐划一。甚至就连那些被沿路雇佣而来的民夫们,杨雄都把他们给正式编成了民夫营,负责后勤辎重运输,将他们按五十人一队,二百人一团,千人一营的方式编组,又给他们指派了各级的临时头领,还下派了监察军官,这支临时的民夫营倒立即有模有样起来。让易风也不由的大为惊讶,对这位向来满脸笑意温温和和的宗正寺卿有些忽视了,原来只是觉得这老小子做起生意来很溜,也不在乎什么谈钱不骄情,可原来统起兵马来,也一样的遛。怪不得杨坚对他这么防范,早把他高高挂起,给了一个三公的高职也不给他大将军实职,这确实是个有能力的人。
  检阅仪式虽然远远不如跟后世的阅兵式相比,甚至若用句挑剔的话来讲,杨雄搞的这场阅兵其实不过就是相当于后世大学生军训的一个水平而已。但联想到这只部队的杂合,而他只用了三天时间进行编组演练,有这样的结果,已经算是相当的了不起了。这里面充分体现出了杨雄的军事素养以及组织能力。
  在蒲阪休整的这三天,易风一面让杨雄负责校阅的事宜,一面自己又大举犒赏官兵,他给每个士兵发了五斤肉两斤酒,以犒赏他们连日来的行军。这份犒赏不但发给正式的官兵,同时连各总管将领们的私兵也一样有份,连那些临时雇佣来的民夫各州县官府派来的差役也一样有份,总之是人人有份,举众同欢。这也算是易风对大家的示好,收买人心了。虽然这些人里有绝大多数他是不会直接统领,但毕竟名义上这些人以后都是他的部下了。
  成功的校阅仪式过后,经过初步整合的大军再次北上。来的时候易风是从河北南下,然后过洛阳经潼关入的关中。而这次,他却是自蒲津大桥过黄河入河东,沿汾河北上至并州太原,然后经井陉越太行,入河北恒州真定,回到幽州。
  这条道路也是一直以来河北与关中最便捷的道路,原来南下经河南入关中的那条路反而不是最佳路线,路况也远不如前一条。
  二月里的阳光疲软的照射在河东龙门县城南的官道上,官道上沟沟坎坎高低不平,虽然是国道级的道路,但路况并不好,两边的村落也稀疏的很,一片萧瑟。道路旁几株枯枝上有几只寒鸦不时的呱呱叫着,像是在寻觅着食物。偶尔有一两个佝偻着身躯踽踽走过,他们形色匆匆,背着行李卷。北方的战事将起,已经有些居住边关上的人开始往南迁离。
  正午时分,在这寂静的旷野中,出现了一支庞大的队伍,队伍排成长长的队形,前面是步行的兵丁,中间拥着一长串的马车,道路两边的冻土上则是策马的骑士奔驰。
  此刻,队伍中间的一辆大马车车厢里端坐着北伐东路元帅易风与一位年轻女子,女子脸上摭着面巾。
  易风头戴紫金冠,身着绛色绣金蟒袍,腰缠十三节金带,佩带玉具宝剑,英武气质,仪表堂堂。
  坐在他对面的女子正是临洮郡公主宇文玉波,在易风离京前,她就对家中声称去冯翊的庄园住些日子,然后等易风一经过,她便立即跟上来了。本来易风与她说好的是让她先在冯翊住些日子,然后等过两月,她再去洛阳,然后直接消失,到怀荒去。可易风的车驾刚一过去,宇文玉波就一天也呆不下去了。左思右想后,她谁也没告诉,直接换了套男装,然后骑着马就追上了易风的队伍。
  看着面前的这个情郎,宇文玉波觉得心里满足极了,为了他再多的冒险也值得。她也不知道怎么了,如今似乎完全被他迷住了,陷进了一个可怕的沼泽中,根本挣扎不出来。不过看着这个年轻的情郎,她也不得不佩服万分,他就是这么的优秀,短短的时间里,就已经从一个北疆的绿林马贼,成为了如今的皇太孙,多少英雄豪杰,都追随于他,多少贵族大臣,都依附于他。
  此时,宇文玉波依偎在易风的身边,一脸的满足笑意,“须弥,你怎么一路皱着眉头,还在责怪我不该跟来吗?可我真的是太想你了,我等不了两个月,一天也等不了。不管你怎么不高兴,你都不能再让我回去了。”
  “你来都来了,我怎么可能还让你回去。我想的不是这事,是其它的事情。”易风笑了笑,抬头抚着她的玉颈道。
  “那你在想什么?”宇文玉波一改往日洒脱形像,如一个小女人般的蜷缩在他的怀里,脸带促笑的将一只玉手伸入他的袍下,一路往上,“你别说,让我猜猜你在想什么,肯定不是为钱粮的事情皱眉,你可是有钱的大富人,京师好多人都说你的财富已经可以进入天下百富之列。嗯,对了,你肯定是在想回去后如何面对那位白发公主吧。听说你当初因受伤失忆而为她所救,然后她便让你入赘于她,你嫁入高府,噢不,是娶了她为妻。这次你入京,却又得陛下赐婚,娶了素君为妻,把这位白发公主给降为庶妻,这下怕是回去不好交待吧。”
  一边说着,她的那只玉手已经进入位置,一把抓住了情郎的把柄,轻轻的揉动起来。另一面,她那依偎着易风的那半边身子也开始故意磨蹭起来,那丰满而充满弹性的高耸摩擦的易风一阵心旌摇动。不得不说,这些刚从少女变为少妇人的女子最为可怕,他们正处于一种刚被打开一道通往新奇世界的大门,体验过了那些神奇的快乐后,变的食髓知味,索求无度起来。
  “昨晚上一夜三次,还不够啊,真是喂不饱。”易风轻轻的呻吟了一声。他并不是那种过份追求欲望的人,可是把柄被拿住,几分挑逗之下,他的火气也被挑起来了。
  宇文玉波吐气如兰,把嘴唇靠近易风耳边,还伸出了香舌轻轻舔了易风耳垂一下,故意加重了几分喘气之声,“殿下还没回答我呢,是不是在怕那位公主呢?”
  易风把身子往后躺了一点,找了个舒适的感觉,微闭起眼,任由她在那里上下其手,“是啊,我好怕怕的,那可是位白发魔女,若是让她知道你跟我回去了,到时肯定会拿刀砍了你。”易风也跟着开玩笑道。高浅雪那边,或者会有些小问题,但绝对不会是什么大问题。小麻烦肯定会有些的,但他相信高浅雪能理解他,也能求同存异。他刚刚在想的还是当今天下的局势。
  虽然在一个莫名的刺案后,历史似乎又往回拔动了一些,最终杨广还是没能统领北伐,高颎也回到了北伐军中,可又与历史有许多不同。太子杨勇挂帅了,自己也成为了东路元帅,杨广则在京中软禁中。可以说,历史到了如今,已经与原来大为不同,那么他所知道的那些历史走向,还会不会发生。隋突之战,隋朝还会取得大胜吗,隋突之战后,皇帝还会废掉杨勇吗,杨广还会成为太子吗?
  一切的一切,他都有些把握不住了。似乎从现在开始,一切已经改变,他更我的只能依靠着自己了。
  “我要,给我,现在!”宇文玉波娇喘着喊道。
第390章
千金市骨
  前面传来号角声,这是暂停前进休息的号令。
  杨雄做为行军的负责人,很是上心,他严格按照订下的行军制度,每走一个时辰,队伍就要歇息片刻。武士彟和录铣掀起车帘上来添换炭火,并端来两碗去寒的桂枣山药汤与一盘密桔。密桔是高部县公、蒲阪长史杨旻进献的,杨旻是东汉名臣太尉杨震的十六世孙,他的父亲杨尚希是隋之重臣,大隋宗团骠骑的第一任统领,早期镇守潼关。后任度支尚书、河南尚书行台兵部尚书、蒲州刺史、瀛州刺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要职,曾上书力陈州郡过多十羊九牧建言存要去闲并小为大,推动了隋朝重要的废郡存州事宜。开皇十年去世,去世前最后官职为蒲州刺史,深得皇帝信任。
  蒲州向来为朝廷重镇,为关中与河东的重要通道,控扼蒲津大桥,对于朝廷,相比于潼关之于关中与河南。历来,唯有宗室重臣镇守此地。杨尚希虽然是皇家远亲,但也算是宗室一员,极得皇帝信任。最后在蒲州任上,甚有惠政,复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民赖其利,朝野称贤。他去世后,皇帝为之缀朝,后派河间王杨弘接任蒲州。后来,让杨尚希子杨旻袭爵,去年将杨旻由宗团骠骑军中调任蒲州长史,在杨弘不在州期间,代理刺史之职。易风经过,杨旻做为代理刺史,亲自前来迎接,并犒劳兵马。
  易风喝了几口桂枣山药汤,又剥了只密桔尝了尝,便递给宇文玉波半个,道:“只有淮南才有的水果,若在淮北则为枳了,这桔子定是江南的,很甜,你也尝尝。这个杨旻倒是很会来事,这个年纪就能坐镇蒲州,可见皇帝对他的信任。你慢慢吃,一会睡会,我下车去活动活动。”
  易风下车后,李密立即迎了上来,“殿下有何吩咐。”李密现在易风身边做事,很是谦卑,办事认真努力,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太孙府门下坊司经局的正字,但没有什么好高婺远的表现,做事踏实,很得易风的信任,四名司经局正字中,对他最是信任,让他常随左右,充当着易风的贴身秘书之职。
  “法主帮我请肇仁来。”
  刘文静作为易风的秘书长,其实一路上一直就在他的马车后面跟着,随时候见,见李密来请,赶紧过来。
  刘文静身材魁伟,面目英俊,能算个美男子,刚三十出头的年纪,精力充沛,机智过人,最有急智,虽然投奔易风不久,可已经深得易风信任,成为重要的心腹谋臣,是易风离不开的左膀右臂。易风从赵王晋为太孙后,刘文静也从王府主簿升为门下坊司经局校书,虽然职位上比不得李纲这个洗马,但实际上却远比李纲这个司经局的长官更得易风信任。
  易风下了马车,离开了官道,向覆盖着薄薄一层积雪的旷野了走去,刘文静、李密还有尉迟恭等一众旗卫紧紧跟随。
  走了几十步,易风伸了伸腰,吸了几口冷冽的空气,还弯腰抓了两把雪在手里捏成雪球,左右倒着。他眼睛眯起眺望远方,随口问道:“那件事情办妥了吗?”
  紧随在一旁的刘文静知道他在问什么事,赶紧答道:“都办妥了。三温三颜六位学士还有杜淹、王珪等八位舍人昨天就已经带着殿下的手书与礼物赶往河汾书院了。”
  让六位学士和八位舍人一起前往,这可是极隆重的规格礼仪,他们正是前去龙门河汾书院迎接太孙洗马王通,那位易风的老师,一代大儒。王通号文中子,在河东儒林之中声望极高,虽然很年轻,但儒家中的声望却一点不低,他曾经奉诏往长安见杨坚,君臣奏对后很得杨坚满意,但可惜不为贵族重臣们所喜,最后仅给了他一个普通的县令之职,皇帝后来特破例让他做蜀王侍讲,但失望的王通很快回到家乡,一门心思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在龙门,很快就聚集了大量的弟子,常年有千余人来此听课,原来的那个易风就曾经多次南下河东来听课。易风上次入京前,时间匆忙,并没有去龙门拜访,只是派人送了一万贯钱前去,资助办学。
  而这次,皇帝授王通太孙洗马之官,易风也是早想好要将他请去幽州。在易风心中,王通可比李纲等人更为重要,不仅因为他听过他的课,有师生关系,也不仅因为名望极高,更因为如今易风的麾下,已经有了许多王通的门生弟子,如魏征、如杜淹、王珪、温彦博等,此外房玄龄、窦威、贾琼、姚义甚至陈叔达、李靖等也都算是他半个学生,易风可是很期望借助王通的关系,把他的那些优秀的弟子们一网打尽,尤其是其中的房玄龄、李靖等。
  派出六学士八舍人前往,只是做为他的代表,先送上礼物和手书,实际上易风今天还会亲自赶到河汾书院这所他出钱资助的学院,亲自拜访王通,请他出山。
  “文中子一代大儒,一定得礼仪相加,这次我接掌幽州,还得借助这些大儒和他们的弟子助我好好治理地方。对了,其它诸位大儒有何反应,对于我的邀约,他们可有回复?”
  “殿下如今身为国之储君,如此礼仪下士,各方大儒都颇为赞赏,送给各地儒者们的邀请,也有不少得到了回复,其中殿下一直较为关注的河北二刘的同意回复也于今天早上刚刚送到。他们对于于殿下的推广教育,发扬儒学的计划大感兴趣,都愿意出山助殿下一臂之力。”
  “那是,殿下的计划一抛出来,天下还有哪个大儒坐的住?河北大学规模计划如此之大,一经办成,立即将成为天下士人的瞩目中心。要知道,加入河北大学可不光有名还有大大的利,不但有各种资金相助,尤其是殿下临行前向陛下请到的那道旨意,对于诸儒者士子们更加充满诱惑啊。”李密也在一边说道。他说的那道旨意是易风向杨坚奏请在幽州办河北大学通过后,又特为河北大学请来一道特旨,就是河北大学每年可以向朝廷举荐一百名优秀学子参与大隋的科举考试,同时北方大学还可以向朝廷举荐优秀的学员吏部待选。只这两条,足以让任何一名学子动心,也足以让那些儒者们动心。
  大隋立国之后就开始推行科举制度,开皇七年定制,每年各州荐举贡士三人入京考试,成绩优异者称秀才。开皇十八年,也就是去年,又下旨分科考试,设立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由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总管、刺史荐举考生。这时的科举还只是初创,连后世最重要的进士和明经两科都还没有,有的只是志行修谨、清平干济这两个有些莫名其妙的科。但对于许多学子们来说,这条窄小的道路也已经是他们唯一能够入仕为官的途径了。
  学而优则仕,这属于太过普遍的观念。大儒们虽然很多人一心教书不愿出仕,可并不表示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学生当官。他们的主张,得由学生们传承奉行。
  一个州不过举荐三个名额参考,易风的北方大学却拥有一百个名额。更何况,北方大学还拥有直接向朝廷推荐优秀学子为官的资格。这一下子就使得北方大学的含金量激增,再加上易风先前提出的北方大学对老师和学子们的诸多优惠待遇,想不动心都难。
  “现在不光是河东文中子,河北二刘,京师的包恺、萧该等名儒响应,就是这关内关东诸士族子弟们闻得此讯,也无不跳跃,据闻,已经有许多士人正要前往幽州报名入学呢。咱们的队伍,这些天里已经接到不下数百学子请求跟随同往。”
  “一石激起千层浪,好啊,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易风心喜,虽然说读书人里也不全是人才,也有许多迂腐的家伙,死读书的,但毕竟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太少,每一个都很宝贵,尤其是笼络了读书了,就笼络了士族,甚至也等于笼络了大批的地主阶层。
  “嗯,对于赶来的士子们,不管来自哪里,先给他们登记起来,然后好生安排,提供帐篷食物,这些人都宝贵的很啊,不能慢怠了。”易风道。
  李密有些犹豫的道:“会不会太过了,那些人我也去看了看,真正算是能学问的没几个,大多只是乡下读了点书的地主农夫儿子,我随意的跟他们谈了谈,发现大多连论语都没读熟,能算什么人才啊。”
  “千金买马骨听说过吗,士子咱们就得优待,读书人优待,咱们得做出榜样来,让天下读书人信服,如此那些真正的读书人才会前来,为我所用。”易风不在意做个姿态,花点钱,这些都是值得的,毕竟不管怎么说,读书人这个阶级,在古代,不管什么朝代,都是能享受到一些特权待遇的。
第391章
迟暮的王者
  “何况,就算他们论语也没读熟,可对我们也一样很有用啊。又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当官,咱们幽州如今各地方都需要读书人啊。不能当官,还可以为吏嘛,此外,商铺里的帐房、银行里的会计,甚至是各地小学堂里的启蒙先生,工坊里的记录员、军中的书办,如此总总,读书人总是需求很大的。”
  李密愣了愣,“让那些人去当书吏还好说,若是让他们去做帐房做私熟先生甚至是工坊里做事,只怕这些人不会愿意。”
  “不试试怎么知道呢,再说了,我觉得只要条件给的合适,总会有人愿意的嘛。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是大地主出身,家时有千顷万亩良田的,你刚才不就说了,有许多只是乡下小地主子弟,甚至干脆就是耕读的农夫吗。如果在怀荒做事,待遇不错,想必总有愿意的。”刘文静倒是很赞同易风的话,又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是所谓的才子,名士。只有那些家学渊源的世族子弟,才在这方面有天生的优势,许多普通的读书人,其实真的只是读过一点书识的些字的读书人而已。
  将手中那团捏成冰球的雪扔向远处,易风拍了拍手,在身上胡乱擦了几下,开始往回走去,车队又要启动了。
  走到路上,队伍还在休息,远处杨雄却正在指挥着一支骑兵在进行演习。随着他的号令声,令旗翻飞,那支队伍匆匆行动起来。
  “是宗团重骑。”李密面带着些兴奋的望着那里,自在蒲阪汇集这支队伍以来,军中许多人都对这支宗团重装骑兵很是好奇,每天成群结队的过去围观,好像看猴一样。就连易风身边的程咬金、尉迟恭等人也都去过了,甚至如程咬金还去过不止一次。每次回来,这些家伙都是惊叹连连。
  这个时候的重装骑兵,确实是相当威武的,完全就是人形坦克。
  “殿下,咱们回头是不是也组建一只重装骑兵啊?”正在官道上的秦琼看到易风过来,连忙说道。做为一名骑将,见识过重装骑兵后,还能不为其所震憾心动的很少。秦琼也不例外,一见到那些武装到牙齿的重装骑兵,他真是心动不已,巴不得自己也能指挥这样的一支兵马。
  “具装甲骑其实是个必定要淘汰的兵种。”易风却说了一句泼了所有人一盆冷水的话。
  “这怎么可能。”秦琼立即反驳,重装骑兵可是他心目中最强的兵种,没有之一。如果说怀荒因为重装骑兵装备贵重等问题无法组建这样一支兵马的话,还能理解。可易风一句重装骑兵是个要淘汰的兵种,这就惹的他不乐意了。
  易风对于秦琼的反应倒觉得正常,这个时代的人太迷信重装骑兵了。虽然如今朝廷的重装骑兵只存有三支,但许多人也都认为不过是因为这些年天下统一,承平日久的原因而已。而事实上,在历史上,在十六国时期流行起来的重装骑兵,虽然在隋初经过短暂的低潮后,可随后又在隋末唐初时大大一度兴起。
  不过在易风心里,还真没有太把重装骑兵放在心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7/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