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2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8/285

  伸手握住萧氏的手,杨广冲她微微笑道:“王妃莫要担忧,是好消息,我们终于能脱困了。”
  萧美娘全身一震:“脱困?真的吗,陛下已经查明了殿下的清白吗?”
  “最新的消息,杨谅派并州旧部调兵在太原拦截伏击易风,事情败露,已经传回京师。”杨广压抑不住兴奋,对萧氏道:“杨谅事败,则孤不证自清矣。”
  萧美娘听到这消息怔了怔,然后心里幽幽的叹息一声,“杨谅这蠢货怎么就没有把易风这该死的私生子给杀死呢,那样一来,易风和杨谅一起完蛋,自己的夫君就少了两个障碍了。真是可惜,易风的贱命倒也是硬,两次刺杀居然都杀不掉他。”
第427章
奇货可居
  二月的太原,依然寒风刺骨,满是萧瑟肃杀的气氛。
  太原外城西南,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就是太原最为闻名的胜处美景,晋祠。这里是晋水的源头,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把次子叔虞封于唐,叔虞死后,其子夑继位,因有晋水,改唐为晋国。后人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祠立设,以祭祀叔虞。此后,漫长的岁月里,晋祠经过多次的修建和扩建,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也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此时在这片拥有几十座风格各异的历代建筑的晋祠内,易风确实感受到了这里的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建筑群雄传,塑像高超,还有许多石碑上刻着历朝诸多有名书法大家的作品,还有一些墙壁上保存着许多完好的名家画作,整个晋祠倒更如一座充满着艺术气息的美丽园林。
  晋祠不老泉边,河东最有中望的顶级大阀太原王氏的当代族长王度,和太原以及周边诸州的一众大族豪强的族长元老们,齐齐肃立两侧,在此迎接刚刚在太原城掀起一轮巨大风暴的大隋皇太孙和他的文臣武将们。易风之前只是路过未入太原城,城里的诸族原想跟皇太孙殿下接触一下,可惜殿下没给机会。谁知转身,皇太孙又杀了一个回马枪,然后居然掀起惊天巨浪。许多太原城内的家族,是在太孙已经进城,这场风暴已经吹过去了之后,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汉王派兵截杀皇太孙,皇太孙回马枪连根拔起汉王在太原的根基,还抄了汉王及其心腹们的产业,这简直是太劲暴了。
  对于这位汉王,河东的土著,特别是太原城里的这些豪强大族们,那是相当熟悉了。这个汉王来并州两年,就已经让太原城离天三尺了。在杨谅之前,太原城也经历了多任总管,就算是亲王坐镇,在他之前也有三位,晋王卫王秦王,可没有一个如杨谅这般的手黑贪婪简单粗暴。
  这家伙只在并州呆了两年,可这并州的百姓们已经对这家伙是恨的咬牙切齿了,尤其是太原城里的这些大族,哪个不是大出血。巧取豪夺,强买良田,见什么生意好,就要掺一股,甚至直接就贱买下来,许多人都是敢怒不敢言,惹不起这个霸王。
  本来听说这个家伙被调离了,大家已经很是高兴了,甚至有许多人在家烧爆竿摆酒宴庆贺,还有些人跑到寺庙里上香还愿,好不容易啊。
  谁也没有料到的是,仅过了没多久,居然又发生了如此爆炸性的消息。
  大家震惊之余随之而来的就是巨大的欢喜啊,如此一来,这个狗日的汉王,这辈子估计都不会再回到并州了。然后大家听说了皇太孙的一系列动作后,都无不拍手称快。而这个时候,皇太孙透过人放出消息,要把汉王在并州的所有产业都出售,主要是田地庄园、房屋宅院别墅,此外还有商铺、工坊、矿场等等,全都出售。
  这一下,可是让河东的商人们沸腾了。尤其是太原的大族,他们是最早得到消息的,而且也是河东最有实力的一群人。同时,他们也是对汉王产业最有兴趣的,因为汉王的许多产业,本来就是属于他们家族的,只不过后来被汉王巧取豪夺过去了,有许多产业那都是祖辈代代相传下来的祖产,现在有机会能买回去,哪个肯放过。
  当然,太原的这些家族跟皇太孙都不太熟,不过他们很快找到了能跟太孙说上话的人。
  太原以王氏为首,太原王氏是太原城,甚至是整个河东都最为庞大的家族,甚至是五姓七高门之一,真正的顶级门阀大族,数百年的底蕴。
  此外,太原王氏当代家主王度,他兄弟五人,其二弟在龙门聚众授徒,正是号称文中子的王通,三弟是朝廷的著书郎,编写史书的史家。王度的二弟王通,据说是皇太孙的老师,如今已经再次出仕,接受皇帝的授官,出山做皇太孙的太孙洗马。眼下,王通正在皇太孙的军中。正因有了这层关系,王度被各家族推举出来,通过兄弟王通联络太孙,提出了太原各大家族以及著名的商号、各大商行还有河东儒者名士、名僧名道等一起在晋祠设宴迎接皇太孙。
  太原各界的这个迎接酒宴,明显不是那么简单的,易风已经知道,这些人想借此机会跟皇太孙贴近点关系,最重要的还是看中了易风手上的汉王及其麾下的河东产业。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各大家族都想要分一块。易风对于他们的热情很是高兴,能卖掉这些不动产套现自然能赚一笔,同时,还能借此机会,与河东的一些豪门大族拉点关系。
  王度拉着兄弟王通,另外三个兄弟王凝、王绩、王净也都站一旁,此外,太原城的各大族也都站在那里,裴氏柳氏韦氏刘氏武氏等各大家族的族长都亲自前来。在王度的面前,摆着一块由大块玉石雕成的一尊白虎玉雕,这是各大家族和各大商行商号一起凑份子准备好的名贵大礼,准备待会儿献给皇太孙。
  王度远远的看着那位年轻的皇太孙,心里充满激动。王度是家中长子,兄弟五个,都自小读书。他们的父亲王隆,以儒学知名,教授门人千余,隋立国后,曾被召为国子博士,后来当过县令,颇有令名,民望甚高。但往上追溯,王度的祖父、曾祖、曾曾祖等,在南北朝时代,都曾经担任显赫要职,刺史、总管,几代都有公侯爵位。不过入隋以后,王家在朝廷,在仕途上却是大不如从前。祖父、父亲都成为当时的有名儒者,到了他们兄弟这一代,几个兄弟也都学问了得,其中二弟成为大儒,龙门授课,聚而听课者千人,三弟史学极为研究,可二弟王通最高也不过做到蜀王侍讲,一县县令,三弟也只是个著书郎。在学术上,王家可谓是一代比一代强,但在仕途上,王家却在走下坡路,下滑的极为厉害。
  王度是长子,如今是家长,是族长,他对此很是忧心。可隋得天下后,像王家这样的关东大阀,其实是一直受到打压的,昔日地位不再。书读的好,学问研究的好,于政治上并没有多大用。他一直忧心忡忡,很担心如此下去,王家会越来越衰弱。特别是经历先前杨谅在太原的这两年后,王度越发的感受深切。朝中无人,王家名头再大,也不过是汉王眼里的一只肥羊肥猪,羊毛长长了就来剪,猪膘长肥了就来杀,予取予夺。他也曾经劝过二弟三哥不要一直只一门心思教学钻研学问,也务点实,寻求点实权的官职做,在朝廷里结交点人。可这两个兄弟做学问都是好手,但说到做官,都不行。
  当他听说皇太孙曾经还流落民间时,数次从燕山跑到龙门去二弟门下听课时,就觉得机会来了。后来果然,二弟曾经的这个旁听弟子,竟然是流落民间的皇孙,然后还成了皇太孙。听说皇帝下旨让二弟给太孙担任太孙洗马而二弟居然要拒绝时,王度真是急的跳脚,从太原一路亲自跑到龙门,说了七天又八夜,才终于说服了这位只想安心授课教书做学问的兄弟,接受了这份任命。王度很清楚,这份太孙洗马的官职和兄弟曾经担任过的蜀王侍讲完全不同。
  蜀王侍讲和太孙洗马,都是属官,可一个只是亲王,一个却是皇太孙,哪怕皇太孙上面还有皇太子,可加了一个太字,那也是储君啊,这怎么能是一样的。只要待到皇太孙继位,甚至等到太孙成为太子,哪怕只是太孙,这都完全不同,跟着一份亲王,和跟着一位储君,本质上不同。储君也是君,亲王只是臣。王家就缺少一个强大的靠山,可原来他们是提着猪头也找不到山门,一些豪门贵族,虽然表面说愿意庇护他们,可那赤裸裸的就是要吸他们的血。
  杨谅在并州两年,太原城里损失最大的就是王氏家族了。田产、商铺、工坊,总之只要是值钱的,能赚钱的,杨谅都插过脚。要不是后来怀荒兴起,王度眼光敏锐,下手早,早早的把重心往怀荒市场上转移,通过做怀荒的生意,大赚了一笔,才算是止了杨谅夺走的损失。
  幸好,杨谅狂过了头,居然敢对太孙下手。也幸好,太孙不但没被算计,反把杨谅给干趴下了。
  想到这里,杨谅心里升起一股期望。杨谅以后不会回来了,自己的兄弟成了太孙的老师,做了太孙洗马,凭这份关系,王家有机会能争取投靠到太孙门下。还有两个兄弟一直在家中读书,嗯,这次也让他们跟着二弟一起去追随太孙殿下,家里有自己主持就足够了。
第428章
不差钱
  只要能投到太孙名下,只要太孙肯庇护王氏家族,那么王氏家族早晚会重新兴盛,甚至等将来太孙接了皇位,王家在政治上,也能重新提升地位。这样的机会太少,因此王度认准了就不想放手。他早听说了太孙要发卖汉王的产业,其中有几个太原的家族居然在商量趁着这难得的机会,要好好的压下价,尽量以低价来吃下这些好处。王度听说以后,心里只想笑。
  他不但不打算借机压价,反而打算尽量出多点。
  王度很清楚,和权力比起来,钱什么都不是。只有了权力的庇护,钱才真正值钱。为了一点眼前的利益,就把真正的长远利益给抛弃了,这样太傻了。
  他对于依靠皇太孙也并非只是见到机会就不肯放过,而是真正认真研究过这位皇太孙。
  这位年轻的皇太孙,真正的年纪才十九,还不到二十岁,一个让人难以相信的年纪。可年纪小并不是什么问题,两岁时被遗失民间,然后被人收养带到了江南生活几年,再然后又到了塞外草原契丹生活几年,后来又受伤失忆后落草江湖,成为大马贼的马前卒,扛旗者。一直到后来意外之下与北齐高氏的亡国公主成亲,与当初马匪义父的女儿成亲,掌控燕山盟,建立怀荒市,再然后成为武州总管,再到赵王、太孙、幽州大总管,东路元帅。这个年轻人的每一个脚步都有迹可寻,每一次突破都是让人难以置信,年轻,却又完全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在怀荒白手起家,建立了如今整个大隋天下还有谁不知道的怀荒市?做为紧靠着怀荒的太原王氏家族的族长,王度十分清楚怀荒的力量,各种各样新奇的制度规章,各种各样的新式生活,各种各样的新式工坊,新式商品。
  特别是这次汉王胆大包天的截杀,却反败太孙反击的粉碎,损兵折将,赔了夫人又折兵。这越发的让王度认定,这位太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身上的尊贵血脉而强大,他强大的是他的能力,真正的本事。他要上太孙的船,他要追随于他,让王氏家族借助着这位年轻的强者,重新振强光耀起来。
  “二哥以后全力辅佐这位太孙殿下,我则主持家族事务,为太孙殿下提供财力人力。二哥,这是一次豪赌,王氏家族把所有的一切都押到太孙身上,全力支持于他。等到太孙将来即位为皇帝,那个时候,我们就会收获到难以想象的丰厚回报。”王度握着拳头,神情亢奋的对着兄弟王通道,“再不奋起一博,王氏家族以后只会被那些贵族豪强一次又一次的割肉,直到衰亡中落,彻底的消失。”
  王通这些年来一直在求学、做官,然后弃职教学写书,对于家族的事务很少参与管理,但他知道大哥的辛苦,知道这副沉重的担子压的大哥有些透不过气来了。这也正是当初他最终听从了大哥的劝谏,而最终同意接受皇帝的授职原因。他生为王氏族人,这些年来从族中受益无数,如今,也到了他回报的时候了。而他能做的,也只有如大哥所说的一样,凭借着与太孙的那份关系,努力的做王氏家族在太孙面前的联络者,代言人。
  这里,易风一行来到了王度等面前,在一众侍卫的簇拥下,年轻的易风坐在高大的战马上,显得英武肃然,甚至让人忽视他其实只有十九岁。那双充满睿智的双眼,总会让人产生错觉,认为面前的人其实是个成熟睿智的王者。
  易风从太原众人的身上掠过,目光也很快的落在了王度的身上。
  他如此关注他,除了因为他是王通的兄长外,还因为他是太原王氏的当家家主。更因为,他昨天已经接到了王底投上的标书,里面的内容让他意外,又让他欣赏。
  这次对于要发卖的诸多产业,易风实行的是分门别类,然后通过投标竞卖的模式。他没那个时间和精力一点点的讨价还价,而是直接把各项产业分成不同的门类,然后再细分标志底价。比如田产和房屋划分开来,而田产又以水田、旱田这样区分,再每样田又细分等级。如此分门别类,再划分区块,分成大小不同的许多个项,有意竞标的根据自己的目标,对各个项目投标。所有的产业都套现,但可以用铜钱、绢、布匹、大米,以及金银支付,大米这样的不易运输的支付方式,则需要自己运输到怀荒交付。
  易风订下的底价都比较低,竞标人的出价只要超过底价就是有效竞标,然后最终价高者得。所有的竞标者都只有一次机会,标书截止时间前上交,然后统一开标。这种方式比起拍卖来,更快。避免了一项项的竞拍,费时费力。但这样一来,也有可能很能提起价来。易风对此倒是不太在意的,反正是意外横财,重要的是尽快套现,早点走人,免生意外。
  一些家族递上来的标书,价格都不太高,比底价高一些。对于最想要的部份,价格比的高些,但对于一般的项目,则往往只给了个底价相当的数字。
  唯独王家递上来的标书不同,王家参与竞标的项目很多,而且几乎清一色的都给出了高价。
  比如对于出售的田产,其中良田分为三等,一等田价为每亩三贯,二等田价为两千五百文,三等为两贯一亩。隋代此时的田地价格并不算高,立国初朝廷实行均田制,每人都能分上一百亩地。虽然身死不还的世袭田只有二十亩桑田,可那八十亩也是朝廷勉强拔给耕种,只是身死而还。虽然到了开皇十九年,人口大增,许多地方人多田少,已经分不了什么田了,但兼并的情况还不算严重,有田的人占大多数。加之这个时代技术和工具的落后,田地多实行轮种,要休田。缺少肥料,产量也有限,因此土地价格不高,南方富裕地区高些,越往北越便宜,如并州还算是富裕之地,尤其是太原等盆地里的良田,价格不便宜,贵的卖三千钱一亩。而在太原北面的诸州,以及河北的幽州府诸州,一般的田地一亩才二三百文钱,良田也不过三五百。
  易风给出太原周边的良田一等田每亩三千,一个稍低于市场的价格。许多太原的大族出价都是三千二三百文一亩上等田,或者三千五六,最高不到四千。可王度的竞标价格却很高,一等良田六贯每亩,二等五贯,三等四贯,连最下等的旱田都出了五百文一亩,所给出的价格全都是按易风的底价翻一倍给的。
  易风当然不会认为这个王度傻瓜,不懂经济,胡乱出价。能做为河东最大家族王氏家族的家长,怎么可能会傻,别的商品他也许会搞错价格,可土地的价格,对于这些大地主们来说,却是绝不会搞错的。
  双倍的价格,这已经是远远超出市场上的价格了。
  王度的弟弟王通是他的老师,可王家没有通过王通提起过这方面的什么要求,没想要占点便宜什么的,反而给出这样的双倍高价。而且王度竞拍的可不少,他拍的很我,价格还全是双倍。另外的许多房屋、别庄、商铺、工坊等王家也有拍,价格一样是双倍。
  易风看出来,这是王度给出的诚意了。他想上自己的船,这是他的船票。
  这是一大笔的钱,易风是不在意这些钱的,虽然不少,但只是钱的话,他并不缺,或者说不是急缺钱用。但王度凭此表现出来的态度,易风非常喜欢。王家是关东大阀之一,又是河东最大的家族,他们的这种合作态度,能给易风很大的便利,起到极好的影响效果。
  王度示意兄弟王通跟他一起抬起伏虎玉雕送到易风面前,两人抬起这尊极为名贵的玉雕捧到易风面前。对于这尊伏虎玉雕易风很喜欢,他人称易帅,也打一面虎旗为号,老虎已经成了他的吉祥象征,太原人的这个礼物他真的很喜欢。
  接过了伏虎玉雕,易风并没有马上与太原的这些豪强们一起痛饮美酒欣赏歌舞什么的。他让一众学士舍人还有众多的书吏们一起过来,当着众豪强的面,开标,宣读结果。
  早有人准备好了许多块木牌子,在上面写下各个竞标目标,然后每开一标,就在其竞标的标下写出标底,最终所有的标书打开读完,然后各个标一目了然。每个项目下面,所有的竞标者和他们的标底都清楚登记在列。
  然后,无数人震惊的发现,在每块大木板的项目名称下面,都有一家的标底远远的甩开其它人,数目高的吓人。
  “一等良田每亩出价六贯,二等良田每亩出价五贯,三等良田每亩出价四贯……连最差的旱田都每亩出价五百钱。”一个中等的地主念完后,忍不住骂了一句,“狗日的瞎球胡搞,这是乱出价,双倍的高价啊。”“看清楚了,这是王家的标价。”
第429章
跟我上床是你的荣幸
  “王家,太原王家?”有人难以置信,这王家钱多的烧手不成。
  有人小声道,“那王家老二不是太孙的老师吗,会不会是他们串标,当托啊!故意报高价?”
  另一个老头捧着双手在长袖里,冷笑一声,对那个小地主的无知感到好笑,他是羊毛行的行首,经常跟怀荒那边做生意,对怀荒的那一套商业模式门清,知道这样的竞标和拍卖竞价可不同,当下道,“看清楚了,太孙殿下的规矩,太孙把每个项目订下标底,然后所有人只要出价高于标底,都可以竞标。但是,投标不是公开的,大家自己想好自己的标价,然后按照那边的格式一样样写好,再封标交给太孙手下。等截止时间到,再统一开标,读标,最终按标价高者得。每个项目标价者为得标者,然后按其标价交易其竞标的数量。如果他全包圆了,那么这标自然就完成了。如果他只是竞标了这一项目的一部份,那么剩下的部份,则按第二高的出标人优秀购买权,再有剩下的,再轮到出价第三的人,明白了吧?”
  “你的意思是说,比如眼前这块牌子上是晋阳县一等良田一千百打包出售,王家出价六贯一亩,要求购买五百亩,而第二价高的出价四千一亩,要求购买一千亩,那意思是这块牌子上的一千亩地,最后王家以每亩六贯买五百亩,然后剩下的五百亩这个裴家四贯一亩买下?”
  “自然是这样。”
  “那王家不是一亩高出了二贯,五百亩不就比裴家多出了一千贯?”
  “对啊。”
  “哎呀,这王家的人一代不如一代啊,五百亩地就多花了一千贯钱啊。败家子,崽卖爷田不心疼啊,这王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啊。”有人看不惯了。
  当然也有聪明的人,发现了王家并不是就全是吃亏。
  这次出售的地可不止一千亩,所有出售的地主要是按相对集中一块的同一块地出售,大小不等,有的几千亩一块的也有,有的几百亩的也有。每一块分为一个独立的项目,独立竞标。王家对大部份的地块出价了,而且对于一些地理位置好,靠近水源,交通方便的良田都很猛,直接双倍价格购买全部数量,而对于一些过一些的地,或者相对零散数量小的地,则不购买或者只购买了其中部份。而按照价高者优秀挑选的规矩,虽然一块千亩的地块,王家买了其中五百亩,比裴家那五百亩多花了一千贯钱,可王家却可以先从这一千亩挑出自己的五百亩。如此一来,先挑的人,那五百亩地自然是更好的了。
  另外,也有一些人发现,王家出的价格确实偏高,但他们也因此得以差不多把最好的那些田都给买入囊中了,别人想买都没机会了。没有第二次竞价,只有一次出价机会。另外,王家确实是多花了些钱,可看皇太孙此后一直跟王度有说有笑的亲热模样,不少人马上回味过来,王家多花的钱是值得的,他们跟太孙打好关系了。
  不少的家族这个时候终于回过味来,自己似乎精明过头了,以致于丢了西瓜捡芝麻,亏大了。
  那边的易风确实很高兴,一个个的标书开出,最终一份份产业被卖出,一笔笔的现金收益入帐,岂能不高兴。
  一笔很大的钱,套现数百万贯,意外之财啊。
  套现了这么多的现钱,易风并不打算把它们带回河北去。这些金银铜钱帛布等大多是从那些豪族们家里地窖里取出来的,几百万的东西堆满几个仓库。
  在晋祠的酒宴上,易风对王度和裴柳刘等诸大家族的族长提议,在太原建立一家太原银行。大家一起入股合伙经营,共得利益。
  北方银行如今已经越做越大,向中原各地遍地开花,有了成熟的模式,推广起来很方便。每到一地,新建一家分行,然后与当地地方的官员和士族、地主、大商人们一起合伙,共同集股合伙,然后加入北方银行的这个大网络中。联网经营,但各行独立核算,各行都能共享到票汇、异地邮汇,异地存取等等业务的利益,按这样的经营模式,联合的分行越多,那么他们的这张网络能赚得的利益越高。在易风的心目中,等银行在各地都开设分行之后,每州每县都有分行,都是北方银行网络的触手,那时侯他们就能做到汇通天下,真正的铜钱不出州县,甚至总行和各地分行的存款单能够各地随时支取。做生意的人,再也不用装着一箱箱的铜钱走南闯北,路上提心吊胆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8/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