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2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3/285

  时健看到乙失钵把自己的儿子也派出南下,又把葜苾部的首领也派出南下,南下兵马由薛延陀、韦纥、葜苾三个强部兵马组成,数量也多达两万,再加上漠北的几千先锋,实力倒也不错,当下也只好点头答应。出兵计划通过,联盟会议终于结束,再不用继续吵吵闹闹。
  菩萨性急如火,会议一结束,立即就传令本部,马上南下。
第438章
燕云
  云内城,《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为并州之地;春秋时为北狄地;战国时,其地属赵,其后属秦雁门郡;汉雁门郡之平城县也。
  383年,淝水之战后,统一北方的前秦崩溃灭亡,以前为苻坚征服的各族纷纷独立,建立自己的王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纠集旧部,即代王位。即位不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史称北魏。北魏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称帝,史称道武帝。
  北魏都城平城,也就是古云内城,北魏迁都平城后,在汉平城县基础上扩建。自拓跋圭迁都平城,至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共建都于平城九十七年之久,前后历经六位皇帝,一直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最盛时,平城京畿拥有百万人口。属于当时第一大城,甚至北魏后来还在平城的周围建立起了广袤皆千里的畿上塞围。塞指长城,塞围意为长城围起来,畿上塞围就是当年在平城京畿范围内修建起来的长城,巨大的塞围把当时北魏的都城平城及京畿地区整个包围起来。
  这里,曾经是北方的中心,甚至整个天下的中心。当时平城分皇城、外城、郭城。外城方二十里,外郭周围三十二里,有门十二。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京畿范围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及阴馆,北尽参合。其京甸“东至上谷军都关,西至黄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
  其外又设四方四维,置八部帅统兵镇守,理建立广袤皆千里的畿上塞围,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事重镇。
  建造之初,拓跋圭是以当时中原的长安、洛阳为蓝图。
  一百年前,北魏迁都洛阳,其后,北魏重心南移,平城做为旧都地位不再。而此时,由于内部阶级矛盾,也随着北魏政治的日益腐败而愈来愈尖锐,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北方开始不断爆发起义。与此同时,北方草原上柔然却不断强大,开始屡屡进犯北疆。
  最终爆发了北方六镇大起义,以及随后的河北起义、山东起义和关陇起义,北魏最终灭亡,分为东西两魏,最后又被北周北齐取代,直至最终由隋一统天下。
  曾经最繁华的北魏都城平城,也不断的衰败,短短百年时间,就从曾经的天下第一大城,跌落成一个北方边疆上的衰败小城。
  北魏迁都前,在平城置司州代尹,领四县,平城、太平、武周、永固。迁都之后,司州改为恒州。到了北齐时,于故代都置恒安镇,寻改为北恒州,移州治于故都西三十里的太平县,北恒州下设安远、临塞、威远、临阳四郡。北周灭齐,将县治西移,改称云中县,与恒安镇并隶于朔州。
  而隋立国后,因皇帝杨坚之父名杨忠,为避讳改云中为云内,治所不变,隶马邑郡,下辖恒安镇。后废郡,止存州县二级区划,云内直接隶于朔州。
  如今隋之云内虽是原汉魏之平城,但实际上,地址却早已经西移,北魏旧都平城,实际上是如今隋朝的恒安军镇。昔日繁华的北魏都城,如今也早已经荒废,只是千余镇戍边军屯驻戍守而已。
  不过虽然这里繁华不再,但在军事上,这里依然十分重要。
  隋开国以来,与突厥战事频繁,除西北方向外,在北方的战事,突厥每次由塞上入侵,多是由云内攻入,再顺着大同盆地直攻朔州。而隋朝每次出征突厥,也多出朔州经云内走云中古道再达白道。
  由于河东北端最大的盆地大同盆地位于管涔山、恒山与蒙古高原南侧之间,盆地北面山地低口为塞北游牧民族的涌入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通道;桑干河源自管涔山,经大同盆地,流入河北。这样,塞外游牧民族的铁骑一旦进入大同盆地,便可沿桑干河河谷低地向东进入河北,直叩居庸关前;还可由飞狐口逾太行山,迂回至幽、蓟的西南侧。
  对于草原部族来说,这里就是最好的进攻入线。
  西汉之初,匈奴冒顿单于曾率领大军由此涌入,围汉高祖刘邦于平城白登山。解围之后,刘邦实行休养生息,在北方对匈奴实行和亲,并进行战略防御,曾在此屯驻重兵,东连渔阳、上谷,西接云中、五原,屏护北方。
  北魏始光元年,柔然可汗大檀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立即率六万骑攻入云中,杀掠吏民,攻陷北魏旧都盛乐,包围了云中城。北魏新即位皇帝拓跋焘当时只有十六岁,但他十二岁时起就曾远赴河套守卫长城抵抗柔然人的入侵,把边塞军务整顿的很有声色,也因此对柔然的战术很是熟悉,他力排众议,亲率两万骑兵入援云中。柔然人仪仗人多,将来来的魏太武帝拓跋焘包围了五十余重,可最终,十六岁的拓跋焘却以少胜多击败柔然军。次年,拓跋焘大举反击,分兵五道越大漠攻击柔然,柔然再次大败。
  而历史上,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战事太多了,无数的大战在此展开。
  这片土地寂寥、凄凉。阵阵朔风吹过枯草,露出埋在土中的堆堆白骨。远远近近总能寻觅到一架架马匹、骆驼以及人的骸骨,还有折断了的、早已经锈蚀了的刀枪箭镞。它们静静的躺在那里,装点着这片死寂的古战场。
  天空中几只雄鹰划过天际,不时发出几声尖锐的鸣叫,似乎在预示着什么不祥的征兆。
  这片沉寂了许久的古战场终于又被惊醒了,朔州总管杜彦调派麾下三千兵马,由赵仲卿率领增援云内,把守这条重要的通道北端。
  情报已经显示,突厥人比朝廷预料的要快,他们相当迅速,达头和都蓝已经联合,不,那已经是过时的情报了。现在的情报是,都蓝在去年与达头大战中兵败后,就已经臣服达头了。现在整个突厥,只剩下一个突利可汗不肯承认达头的大可汗之位。达头来的迅速,他的兵马早在去年与都蓝的大战中,就已经调到了突厥东西部的中心金山一线。当都蓝终于彻底的臣服,其余几个小可汗也都表示臣服后,达头终于向隋朝发起了进攻。
  几天前,出使漠北突利部的使者长孙晟发回了急报,突利已经被击败了,现在向东逃窜,不知所踪。
  几乎就在这个消息到达的同时,杜彦的探马已经发现了都蓝和达头大军的集结与动向,他们正向南而来。
  听到突厥终于发动进攻了,刚赶到太原的高颎十分意外,突厥人比朝廷意料中来的更早更快,高颎马上调整部署,让朔州总管杜彦先派兵增援最前线的云内和恒安,他随后率领大军北上增援。
  赵仲卿领着三千兵马,顺着桑干河前进。
  赵仲卿得到的命令很清楚,无论如何也得守住云内和恒安。对于隋军来说,丢失了云内和恒安,那么整个朔州也就守不住了。朔州就是一个巨大的木盆,云内就是最北端的一个缺口,是一个出水口,也是一个入水口。一旦这个口子被打开,朔州就是坦途。敌人可以迅速的攻到勾注山下,打到雁门关前。雁门虽是天下九塞之一,可高颎并不希望让突厥人打到关下。更何况,进入朔州后,突厥人不但能迅速打到雁门关下,他们还可以沿桑干河河谷低地向东进入河北,直叩居庸关前;还可由飞狐口逾太行山,迂回至幽、蓟的西南侧。
  虽然东面还有杨林,但如果他放突厥入杀入了河北,那就是他的严重失职。
  他们好不容易争取到了这次北伐统率机会,绝不是要一场难看的战斗,他们要的是干净利落痛快的大败突厥,要以此换得皇帝的赏识嘉奖,为太子加分正名。
  在云中古道上,有一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大军也正在行军。
  这就是在突厥内战之中被击败的都蓝所部,目光所及,一片旌旗飘扬如海,刀光胜雪,长枪如林。妻子背着自己跟个粟特近侍通奸,突利把这丑事传扬出去,自己怒而杀妻,然后隋朝却不肯再将公主下嫁,反而嫁给了突利,还搞的那么隆重,让自己脸面全无。一腔怒火在胸中积聚,达头又动作频频,不断的拉拢几个小可汗要背叛自己,他愤而出兵,结果却遭到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最终兵败达头,惨败。就没有一件事情是顺利,达头一心要当上汗国大可汗,都蓝自知大势以去,但也不愿意白白让出汗位。他向达头提了一个要求,第一,自己得当东面可汗,同时达头得帮他灭掉突利,并把突利的地盘兵马还有那个隋朝公主都交给他。只要达头同意了这个要求,他立即臣服于达头,真正将大可汗之位拱手让出,从此听从达头号令。
  达头一开始并不想答应这个条件,在之前的那场大战中,突利是站到了达头一边助其攻打了他的。达头想和稀泥,充和事佬,可最终还是和谈失败了。达头向突利提出的条件是让他交出隋朝的公主给都蓝,另外还要向都蓝赔偿大量的牛马,这个结果被突利毫无犹豫的拒绝了,甚至连达头要求突利出兵响应他进攻隋朝的事情,他也不肯答应。最终,达头还是同意了都蓝的条件,干掉突利。不过达头也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都蓝可以做东面可汗,也可以得到突利的隋朝公主和人口牛羊,但他必须全力出兵随他一起进攻隋朝。
  达头的进攻隋朝计划,和历代突厥大可汗们的出兵计划没什么区别,不过因为突利的背叛,还有东面几个部族的归附隋朝,最终达头的计划和以前的进攻计划有了些改变,那就是原来分成三个大方向进攻,如今成了两个方向。
第439章
易风更好欺负
  达头亲自统领西部诸部大军进攻西北方向,河西、陇右、西套,目标是关中长安。而都蓝的进攻方向是代北,云朔地区,最终目标是太原。东面的河北地区,暂时不去管他。另外两部各抽调一支精锐,扫荡漠北的突利。
  虽然失去了大可汗的地位,但退位为东面可汗的都蓝心情也还不错。东面可汗历来是突厥六小可汗中势力地盘最大的,同时也是地位最高的,除了如今的达头是抢班夺权上位,其余的历代大可汗,基本上都是担任东面可汗之后继位的,东面可汗就是突厥汗国的太子,是储君。按照突厥兄终弟及的传统,以及东面可汗为储君的传统,都蓝觉得等达头死后,自己依然有大把机会成为大可汗。反正达头也一大把年纪了,也活不了多久。另外,他已经听说突利被他和达头派出的那支兵马打的如丧家之犬,到处逃窜,心里的这个爽快就别提了,可惜还没有抓到隋朝公主。不过也没关系,早晚能抓到。而且突厥全面出兵进攻大隋,这可不是去年他进攻隋朝边境的那次小打小闹了,这次突厥汗国七封国部落,除了突利,有一大五小六可汗领兵出动,就是原隶属于突利的漠北铁勒诸部也已经响应出兵,据说集结了十万兵马,不日南下。
  杨坚老儿啊杨坚老儿,你不是很牛嘛,非要我杀掉千金公主,结果却言而无信,事后又不肯把隋朝公主下嫁,还反而嫁给了突利。你既然喜欢玩手段,那现在满意了吧,爽了吧,老子这回是真正的带着大军南下了,要你的狗命。到时,你还得送公主过来,不,到时得要俩,嗯,最好是三个。
  靠近道路的山坡上,都蓝可汗正在观望着他自己的大军。一瞬间,一种快意报复的感觉充满了他的头脑。无比强大的力量握在我的手中,有这支二十万人的突然大军,我要摧毁号称北方第一雄城的太原,我要把强大的隋朝踏在脚下,我要抢光河东、河南,我要让杨坚老儿知道,老子不是这么好欺负的。
  仿佛洞悉了他的想法,泥利可汗笑道,“好一支威武的大军,都蓝可汗这回完全可以横扫中原啊。”
  泥利可汗也是突厥六小可汗之一,他是木杆可汗之孙,鞅素特勤之子,阿波可汗大逻便侄子。开皇七年,曾经击败沙钵略而夺得突厥汗国大可汗之位的阿波可汗,被达头击败,继承沙钵略可汗之位的莫何可汗乘机打着隋朝旗号出兵,一举击败生擒阿波。阿波被送到大兴后,杨坚免阿波死罪,并派人送其回突厥,本意要借其名号来对抗强势的莫何可汗。结果阿波一回去,就被达头杀了。阿波一死,其汗国各部推举他的侄子继位,是为泥利可汗。泥利可汗继位后,便向达头表示了臣服,得以保住了汗位和封地。泥利虽然娶了个汉人女子向氏为妻,但心里却一直恨隋朝当年没有保护阿波,常谋划着攻隋。
  开皇十三年,泥利就和都蓝的妻子千金公主一起暗谋袭掠隋朝边境,结果公主却与他派去的使者私通,最终事情泄露出去,突利得隋朝的授意,最终挑动都蓝杀了公主和他的密使。因为那事,都蓝还把泥利怀恨在心,要不是因此,泥利也不可能后来一直坚定的支持达头对抗都蓝了。不过现在嘛,大家都是小可汗,都跟着达头,因此泥利也有意缓和一下双方之间的关系,毕竟跟都蓝妻子私通的人只是他的手下,又不是他。
  一番废而不费的赞扬话,都蓝却是听的十分高兴。
  两人都是土门可汗的曾孙,算起来还是堂兄弟,在王族中身份地位也都极高。只是以往大家没什么来往,又发生了那件事后,更是因此结怨,不过现在嘛,既然泥利有心化解旧怨,都蓝也是很愿意重归于好的,毕竟,他面前这二十万大军里,还有一半是泥利的兵马。
  一名骑兵匆匆赶到,都蓝的银狼侍卫正要拦截,那人已经大叫道,“我是传令兵,有重要消息告知可汗。”
  泥利见那人急匆匆的模样,便大声道:“让他过来。”
  他一挥手,侍卫便放开拦截,骑兵跳下马,匆匆跑近,“可汗,紧急军情。”
  都蓝见这人服饰,认出是泥利的人,还能一眼看出是西域九姓胡,当下只是冷冷的哼了一声,“讲。”
  “南蛮的太子杨勇已经到了太原,和他一同到达太原的还有南蛮宰相高颎。他们到达太原后,立即让南蛮朔州总管杜彦派出了三千轻骑为前锋,正火速增援云内和恒安。”
  泥利可汗微微皱眉,都蓝却是惊讶的问,“南蛮子的带兵元帅不是那个什么晋王杨广和宰相杨素吗,怎么又换成了南蛮太子和高颎?”
  “原先隋朝皇帝是让晋王杨勇和右仆射杨素还有赵王杨林统兵。不过现在,又有最新的变动,如今隋朝皇帝已经让太子杨勇取代了晋王杨广为元帅,杨素依然是西路元帅,不过皇帝又派了史万岁为西路副帅。另外,高颎为杨勇的长史,辅佐他统兵,又派了贺若弼为中路元帅。东路元帅依然为杨林,加派宗室清漳王杨雄为副帅。”泥利可汗摇了摇头,“史万岁、贺若弼、杨雄等俱为名将,而高颎、杨素虽为宰相,但统兵打仗却更加厉害,这次隋皇杨坚是把所有的本钱都拿出来了,咱们不能小觑轻敌啊。”
  “太原有多少兵马?”泥利问。
  “据初步打探到的消息,南蛮此次前左中右三路总兵力为五十万,其中中路军有二十五万,另外还有吐谷浑、突利、三蕃等加起来也有五十万,一共号称九路大军,步骑一百万之众。”
  泥利望了眼都蓝,从他的眼里看到了恐惧。高颎贺若弼等皆为名帅名将,而中路军又有隋军二十五万之众,这数量甚至超过了他们一直心里高兴的二十万南下突厥大军。
  “一百万之众,号称而已。不说真的有没有五十万隋军,就算有,其中也有许多只是一般刚扔下锄头的农兵而已。另外他们所谓的五十万各部族蕃兵,更是水份极多,不说别的,就说突利和他的十万兵马,不是已经完蛋了吗。因此,我倒觉得没什么可担忧的。隋人的一百万全是虚头巴脑的东西,可咱们的二十万兵马,却是实实在在的,更何况,大可汗那里还有二十万大军呢。”
  都蓝却是心绪不宁,刚才的那点嚣张全没有了。
  高颎、贺若弼这些名字他都是早有耳闻的,知道全是隋朝最有名的元帅将军,而且这次隋朝还派了太子前来,那充分说明了对方是极为重视中路的战场的,且必定还是十分有信心,要不然他们敢把太子派来吗?再说了,就算双方兵力相等,可一过长城,南方到处都是险要的关隘,高大的城池要塞,他们这些骑兵根本不会攻城做战,怎么打?去年他就攻过隋朝的边疆,结果根本没赚到半点便宜,再精锐的骑兵,可面对那高高的城墙,险要的关隘,全都束手无策。
  本以为这次进攻,达头进攻的是隋朝西北,那里紧靠隋朝京师,那隋朝自然会全力防御西面,自己进攻的河东地区肯定守卫削弱许多,谁知道,居然还有二十五万隋军,这仗怎么打?
  都蓝靠到泥利旁边,悄声道,“那东路军有多少兵马?就是那个赵王杨林统领的。”
  泥利回道,“东路兵马有十万,还有那个杨林如今已经不是赵王,而是隋国的皇太孙了,这个杨林可不简单,一年前还只是塞上的一个叫易风的绿林马贼,如今却已经是皇太孙了。”
  听说东面只有十万兵马,统领的元帅一年前还只是一个马贼时,都蓝脸上立即好看了许多,去年的小马贼,今年的皇太孙,手上只有十万人马,嗯,也许他们应当改变一下进攻的目标。“嘿,兄弟,你说我们改变一下进攻方向,如何?”
  泥利看了眼都蓝,马上明白了这个家伙的小心思,不过想了想后,却也觉得倒是一个不错的建议,避实就虚,本就是战争的要义,谁也没必要,弱的不打,却非要在坚墙之下名将面前硬拼。当下他笑着点了点头,“当然可以,不过怎么打都还得先拿下云内和恒安,然后我们便可沿着桑干河河谷低地,直攻东部。嗯,再发一道急令给漠北铁勒诸部,让他们立即率其十万兵马南下,这次咱们先干掉隋朝的东路军,擒拿了这位皇太孙再说。”
  “好,就得这么干。”都蓝听说不用再去太原城下硬拼二十五万隋军和那坚不可摧的雁门关和太原城,当下心里是长松一口气,笑哈哈的说道。对于进攻隋朝的这位马贼皇太孙,都蓝觉得胜券在握,他们手上可有二十万兵马,又有漠北铁勒的十万人随后增强,三十万人马,对付十万隋兵,怎么瞧怎么有胜算。这个易风,肯定更好欺负。
第440章
胡马度阴山
  云内县北,长城脚下。
  都蓝与泥利的前锋突然到来,云内北端的这个重要长城关隘上,却还只有三百守卒。突厥骑兵如潮水般涌至,黑云压城一般的覆盖而来,城上守军匆忙迎战,结果却也只是多挣扎了片刻,一个时辰不到,这个长城关隘就已经失守。
  拿下这个重要的关口,都蓝和泥利已经撕开了大隋最北边的这道早残破不堪的外长城防线,撕裂了一条口子。
  站在残破的长城上,都蓝心情大好,笑着对泥利可汗道:“想当年这里可是北魏的畿上塞围,这里是北魏的京畿,再往北还有六镇守卫北线,这里当初是何等的繁华啊,据说平城京畿曾有百万人口。”
  “拓跋氏确实了得,可惜他们却被汉人所蛊惑,最终迁都洛阳,还要推行什么汉化。好好的草原霸主不当,不当狼却要去中原当羊,结果呢,只三十年,便有了六镇大叛乱,仅三十五年,就有了河阴之变,尔朱荣将灵太后和幼帝及文武百官二千余人尽皆投入河阴边的滚滚黄河之中,迁都洛阳四十年,北魏最终为高欢、宇文泰控制,分裂为东西二魏,实已亡矣。”
  “看来都蓝可汗对于北魏还蛮熟悉。”泥利笑道。
  都蓝收起心中的那点感慨,对于北魏历史的熟悉,那是因为当初父亲沙钵略对他们兄弟的特别要求,让他们学习文人文化,读汉人历史。但同时,父亲又特别以北魏的历史来告诫他们兄弟,让他们明白,虽然让他们学习汉人文化,但也仅仅是为了了解汉人,而不是要他们去当汉人。狼只有保持野性,才能一直凶猛,如果狼不吃肉而去吃草,那狼也就跟羊无区别了。北魏的拓跋氏是多么厉害的存在,也是古往今来,唯一一支曾经入主中原的胡族,哪怕他们最终也只是结束了五胡十六国时期,统一了北方,并没有能灭掉南宋,可仅此也足够为后人称道了。但是拓跋氏入主中原后迷失了自己,忘记了他们的出身,他们的身份,却成了不是汉人的汉人,最终灭亡了。父亲沙钵略每次说到北魏迁都洛阳改革汉化及至灭亡时,总是充满唏嘘。父亲曾经对他说过,如果突厥能和拓跋一样的入主中原,那就绝不能再走汉化的那条路,必须得坚持突厥人的传统,到时把中原的北方通通圈为突厥人的牧场,而让汉人在长江以南的炎热不适放牧的地带耕种粮食,更不能用汉人为官,必须要禁锢儒学汉文化,把汉人贬为奴隶,牢牢的把他们压在身下,让他们永远翻不了身。若是需要,可以先屠杀清洗几遍,汉人毕竟太多了,对突厥总是威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3/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