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2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0/285

第565章
再次北伐
  清晨的日光斜照,洛阳紫徽宫开元殿之上,文武百官山呼万岁,齐声称贺。
  易风面带微笑,“众卿平身。”
  “百官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黄门侍郎裴世矩出列上前,举笏奏言:“枢密副使高甲元帅率西征军河西大败达头与吐谷浑联军,达头败走西域,慕容伏允国灭被擒,如今西域诸国震动,高昌等各国纷纷派出使团前来进贡朝拜,达头可汗与都蓝可汗都派出了使团前来,请求归顺臣服,从此休兵罢战。目前各方使团已至京师,不知陛下之意做何处置?”
  吐谷浑本是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自西晋时期起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立国,隋代,其游牧范围,自西平临羌城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都城伏俟城在青海西四十五里,做为占据数千里之地的一个国家,吐谷浑虽居偏僻,又以游牧为主,但人口并不小,其国中最大的兵力动员达到八万,按胡族几乎是全民皆兵的这种惯例,吐谷浑的总人口也超过了三十万口。当初隋为了稳固西北地区,以全力对抗突厥,在开皇十一年以宗室女封为光化光主嫁给吐谷浑可汗慕容世伏,后慕容世伏为其弟所杀,慕容伏允继位可汗,仍娶光化公主为妻。可以说,在高祖时期,吐谷浑与隋朝之间的关系还算不错,通过联姻,双方并没有多少大的矛盾。
  可是等杨秀弑高祖篡位,为了拉拢诸蕃借兵,便向吐谷浑许诺了诸多条件,其中就有以宗室女为公主和亲吐谷浑,以及将吐谷浑一直渴望而不可得的河湟地区赏赐给吐谷浑。河湟地区就是在青海湖以西的湟水与黄河之间的这片河谷地带,更狭义则专指湟水河谷,这一地区虽然地方不大,但却是青海湖地区少有的适合农耕的肥沃地区。吐谷浑虽占据着几千里的地域,可多数都十分贫瘠,这也是他们才三十余万人口的原因所在,若是能得到河湟地区,他们假以时日发展,人口超过百万都不是问题。
  然后刘秀很快兵败自杀,易风受禅称帝,对于之前的那些交易自然完全否决。慕容伏允对于河湟地区失而复得,极难接受。为了保住这块肥沃的土地,他最终与达头联合,趁隋与高句丽交战之际,联兵入寇敦煌。原本他们也并不是真的要攻打隋朝,不过是想借此表明一个态度,想要军事讹诈隋朝,迫隋朝与他们议和,保持北伐战前的势力划分。只不过他们预料错了形势,易风根本就不是那种可以被讹诈的人。或者说,易风对于整个局势相当清楚,对敌我实力了解的很明白,因此他早就看透了他们只是虚张声势的想要讹诈。对此,易风派出了西征大军,不出所料,双方在河西交战,这一战,虽然吐谷浑与突厥的联军有二十余万,可早不复北伐之前时突厥的精锐,经北伐一战,达头实力大减,勉强凑起来的十余万人马,也不再是精锐,吐谷浑集结的五万兵马,也改变不了最终的局势。
  高甲率领的西征军在河西稳扎稳打,这次战役前后经历了半年多,最终等到隋军赢得了辽东之战后,易风再次增兵河西,有了生力军的到来,高甲抓住机会多路出击,先分兵进攻吐谷浑境内,迫使吐谷浑大军回师,然后半路拦截,先破了吐谷浑军,然后再迎战达头,达头再次兵败于敦煌,退回西域。
  高甲趁势转身杀入吐谷浑,经过一番迅猛的扫荡之后,吐谷浑王城被攻破,可汗被生擒,吐谷浑国灭亡。
  大隋将立国近三百年的吐谷浑一朝灭亡,引得整个西域的震动,其中最惊惧的就算是都蓝与达头了。隋北伐之战,将突厥打的大败,但也只是元气大伤,还有一定实力。可紧跟着隋东败高句丽,西灭吐谷浑,再败突厥,这下达头和都蓝都觉得大难临头了。已经没有人能牵制干扰的了隋朝了,平定了内乱,击败了高句丽和吐谷浑,现在隋朝下一个要动手的目标肯定就是突厥。
  原本依附臣服于突厥的西域诸国如高昌、伊吾等国,纷纷派出使团赶来中原,向隋皇称臣进贡。
  就连都蓝和达头这两人,也终于低下了骄傲的头,派出了使团。
  达头与都蓝除了派出使团外,还派出了自己的儿子做为人质,甚至还各送出了自己的孙女、女儿随团来隋,欲通过和亲来避免这一劫难。
  易风道:“开皇年间,高祖重视与吐谷浑的和睦,因此特别让光化光主入吐谷浑和亲,然后来吐谷浑可汗之弟慕容伏允却发动叛乱,杀死了兄长夺其可汗之位,后又与杨秀狼狈为奸,不思中原多年来对吐谷浑之仁德反思夺我疆土之心,朕继位之后,念其初犯,不计其过。然其却反以为朕软弱,竟趁我大隋与高句丽交战之际,联合突厥再犯我河西。如今伏允兵败国灭被擒,达头之辈却妄想再靠一女子来躲过一劫,天下岂有这般容易之事?朕之意,不准突厥之请降。”
  殿中沉默。
  易风继续道,“吐谷浑以灭,朕意当趁此机会,再次发兵北伐,将达头与都蓝生擒。”
  对于皇帝表现出来的这种野心,群臣都心中暗暗惊心。短短两年时间里,朝廷就先后进行了第一次东征高句丽,然后是大举北伐,再又是平定内乱,接着又是二次东征辽东,然后接着又是西征,再是发兵灭吐谷浑,如今突厥称臣请降,皇帝还不肯同意,还要二次发兵北伐,两年时间内,这种几十万人规模的大战已经先后打了五次,可以说已经到了极限了。
  杨素出列,“陛下,这两年朝廷连年征战,将士们转战四方,征战不休,疲倦不已,朝廷供应粮草器械也十分艰难。如今既然高句丽、突厥、西域等纷纷请降归附,是否暂时应允,待将士百姓们休养生息段时间,然后再议?”
  易风望着苏威,“右仆射,你看呢?”
  苏威虽明知皇帝之意是要打,可自己身为左仆射,对于朝廷情况也是知之很深,要再次北伐,这要动员的兵马粮草又是不计其数,到时还是他们这尚书省最吃力。因此犹豫再三还是如实的道,“当初北伐,是因突厥经过多年休养生息,重新势大,尤其是达头,虽居西域一角,可却大败波斯,稳固西域,然后又败都蓝,一举成为突厥十余年来又一统一的大可汗。且达头野心勃勃,若不主动趁其对突厥统治未稳之时进攻北伐,那么将来必是大患。然,眼下情势毕竟与原来不同,经北伐一战,突厥已经大败,元气大伤,大部已归顺臣服,且经先前的河西之战,达头再败,如今突厥已非朝廷心腹之患,可暂缓发兵。毕竟,朝廷经过连年用兵,不说将士百姓疲惫,就是朝廷财政亦已枯竭,此亦十分危险之事,当休养民力,以待无气恢复再考虑北伐不迟。”
  两位仆射都旗帜分明的反对再次北伐,理由也都差不多,用兵太频繁,朝廷财政消耗太大,百姓疲惫。毕竟朝廷百万大军之中,还有几十万是府兵,这些人平时都是农民,战时却要征发上前线,虽不要支付他们军饷,可也得给津贴,更重要的是必然影响到这几十万府兵的家族生产,缺少了劳动力,家族的耕种肯定大受影响。同时,动员数十万军队做战,军俸津贴赏赐抚恤,都是海量的数字,更别提每次作战都需要征发倍数的民夫转运后勤辎重。此外,战争的消耗也是巨大的,粮草、军械,以及战马、挽马等,辽东一战,虽伤亡将士数量不大,可损失的战马和挽马却是以十万计数。
  当然,朝廷如今收取辽东、攻灭吐谷浑,先后设立了辽东、辽北以及青海三省,加上之前的辽西、塞外、塞北三省,这六省的移民屯田垦荒计划,就耗费着无数的钱粮,而且这些海量的投入,短期内是很难见到成效的。朝廷对这六省之地,都有三年免税赋的优惠政策,以激励百姓移民,这也意味着起码三年内,投入都不会有回报。
  朝廷每年的收入基本上都是固定的,打一场十万人以上的战争,有时就要消耗数年的国家储备,接连的大仗,加上新设省的移民开发,朝廷不断的投入,若再加上在中原兴起的那几个大项目,营建中都计划,和运河开发计划,这钱真的是如流水般的吸走了,朝廷现在帐上已经有了三千多万的赤字,两千万的银行借款,一千万的债券,可就这笔钱,也已经全都拔下去了。现在西征军将士们的功勋赏赐都还没有评定,一评定,这又是一笔巨大的支出,何况再次北伐,那又将是无数的钱粮支出,钱从哪来?
  朝廷先前重定爵位,清理掉的那些爵位,收回的那些田地,虽然不少,可跟这些开支一比,又不过是湿湿水了。
  总之,杨素和苏威这两位仆射的态度都很明确,虽然财政问题不是北伐的最大阻碍,但也确实是个避不开的困难。除非皇帝能再拿出来个两三千万贯钱,否则再次北伐还是不谈为好。
第566章
李靖出山
  宫中的琵琶女在一边轻轻的拨弦,琵琶悠悠出声音,声音不大,曲调未成,却已经能让人听出独特韵味。
  李靖一身紫袍腰佩金鱼带大步随着内侍走进殿中,御赐的九节金腰带上玉饰的碰撞叮铛声与琵琶曲交相辉映,“你来的正好,教坊司新从民间招募到了一位顶级的琵琶大家,这首春江花夜月曲调非常美妙,正好一起听听,算有你耳福。”
  琵琶女的演奏没有停顿,李靖到的殿中先向皇帝行跪拜礼,易风让侍者给他赐坐。“这里又不是朝堂之上,你我君臣私下相对,无须如此大礼。你可是我大隋战神,年轻将士一辈心中的偶像。”
  易风一边笑说着一边打量着李靖,“卫公,你好像清瘦了许多啊,脸有些苍白,还留了一副大胡子。”
  “最近很忙,千头万绪,一时也顾不得修理边幅,如此来见陛下,实在有失礼仪,还望恕罪。”李靖不过刚三十许,可却已经以其在北伐之中立下的大功,尤其是后来在辽东之战之中立下的绝世之功,使得其以刚过三十之龄,而成为了本朝第三位世袭实封国公,尤其因为皇帝的一句战神钦赞,而成为了大隋的战神,成为年轻一辈将士们心中最崇拜之人。虽然其也因为当初辽东战场上的抗旨违命,最后从枢密副使的执政位上调下来,进入了兵部当了个闲散的兵部尚书,可却又被皇帝钦点担任了邙山皇家军事学院的副校长,而成为大隋朝中一个极特别的存在。
  “军校现在怎么样了,走入正轨了吧?”易风笑问。
  “有陛下的大力支持,学院开办的很好,虽然一开始有些乱,但如此总算走上正轨了。开院之后新招收的第一批学员一共六个科步、骑、车、工、炮、辎重,一期十二个班共一千二百学员,按陛下的意思,学员为两年制,每年三个学期,每学期各一百天,一年春秋两季招生。这些都是培训基本的士官,还有各级的军官培训班则基本上是一年期。目前学院里共有各级学员三千余人,方方面面都很不错,就是老师少了一些,有机会,臣还想请陛下也到学院给学员们训话。”
  “这没问题,邙山皇家军事学院非常重要,我们大隋的军队将来都会以职业军人为主,府兵和义务兵为辅,禁军的职业军人是主导。而这些职业军人中的军官,则会有大部份都要从邙山皇家军事学院中培养出来,这里会是大隋军官们的摇篮。让你来执掌这所学院,不是贬官不是降职,而是对你的信任和倚重,希望你能明白。”
  “臣明白。”
  “老师的问题你不用担心,我们大隋的军制,高级将领们非领军之时都在京师,他们平时也没有什么事情,我回头下一道旨意,让这些高级将领们都到学院去兼个职,当个讲师、教授什么的,也给我们的年轻士官、军官们言传身教,传授一些经验。”
  “多谢陛下的关爱支持,如此大好了。”
  “你也别高兴太早,我的支持可是有条件的。”易风笑道。
  “不知陛下的条件是?”
  易风亲自给李靖倒了一杯茶。
  “你对于如今大隋周边的局势如何看?”
  “形势一片大好。”李靖笑着道,“都是陛下英明睿智,统御有方。”
  “马屁你就不用拍了,你也拍不好,说点实际一些的,先前朝堂上你也看到了,朕想要趁热打铁,再次北伐,可是朝堂之上反对声一片啊。”
  李靖收起笑脸,“左右仆射主要从财政后勤方面考虑,他们说的也是实情,两位仆射也都是有相当能力之人,换作他人,只怕很难连续支撑朝廷短短时间内,打了五场大战,他们既然提出了困难,那就真是困难。”
  易风摆摆手,“打仗就是打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我都是知道的。朝廷财政方面现在还能撑的住,而且也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我现在想问的是你关于朝廷在军事方面的建议,朝廷这个时候再次北伐,能达到目的吗?”
  “那要问陛下的目的是什么?”
  “我的目的?”易风笑笑,“你应当是清楚的,我早就说过,将一直对大隋心怀不满的达头与都蓝扫除,然后重建草原秩序,将草原真正纳入到大隋的统治与管理之中来。”
  “如果是这样,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哈哈哈。”易风放声大笑,“我就知道你会是这个话。”他好一会才止住笑,“其实实话告诉你,朝廷的财政方面并不是问题,我有的是办法能够解决好,并且是立既让朝廷得到一大笔钱可以支撑这次用兵。并且对于北伐,其实我也是相当有自信的,现在我缺少的就是一位适合的北伐统帅,一个能够知晓我意图,并能与我达到默契的一位统帅。”
  李靖的呼吸不由的急促起来,皇帝单独召见他,与他谈论这些,那岂不是皇帝有意考虑他来担任这一统帅之职。
  “告诉我,如果我让你统兵再次北伐,你打算怎么做?”易风盯着李靖。
  李靖知道这是皇帝对他的考验了,如果他的回答符合皇帝的心意,那么他就有机会再次统兵出征,如果不行,那他就错失这次机会了。他在心中认真的思考着,皇帝需要一个怎么样的统帅呢,需要注意的是什么?这得从皇帝的目的出发,刚才皇帝也说了,要扫荡一直反隋的都蓝和达头,然后重建草原秩序。嗯,扫荡都蓝和达头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建立新的草原秩序。李靖觉得自己已经抓住了皇帝的目的,沉思了一会,他望着皇帝道,“臣以为,虽然陛下有办法解决财政问题,但北伐还是应当重视这个问题。因此臣觉得,再次北伐,并不一定需要如上次北伐一样大动干戈,调动无数大军。如果由臣来统帅北伐,那么臣以为,有十万人足矣。”
  “十万人,会不会夸大了一些,要知道草原辽阔万里,再次北伐,可就和上次完全不同。上次我们上防守反击,而这次则可以要远出塞外作战,这可是完全不同的作战方式,会面临更多的困难。”易风提醒李靖。当然他没有马上失望,他相信李靖这样的人,不会犯轻敌的错误。
  “十万兵马,只是我们大隋的军队。当然,还需要其它的兵马,但并不需要由我们负担就是。”李靖自信满满的道,“臣提议,朝廷集结十万轻骑精锐,然后,再将归顺朝廷的那些突厥降骑也一起征召,此外,可传令漠北的铁勒汗国,奚、霫、契丹三番,另外还有西域的高昌诸国以及党项、附国、孙波、女国等诸部,让他们一起发兵,联合北伐。”
  易风认真的听着,微微点头,李靖的这个提议,跟他想的差不多。
  “朝廷的十万兵直攻河套,先攻阴山南白道川,灭都蓝,再移兵西域,灭达头。有诸藩兵马配合,十万人足矣。”李靖十分自信。
  易风笑笑,“看来你心中有数,我打算让你统兵再次北伐,我给你二十万人。”
  “陛下,兵不需多。”
  “你听我说完,我给你二十万兵马,但这二十万人都是先前突厥降骑,当初朕答应他们战后要放他们返回草原,这些人终究不能久留的,留来留成就要成祸事,因此我打算这次正好让你率他们打回去。然后朕再传诏让铁勒、党项等诸藩出兵,一起灭掉都蓝和达头,灭亡他们之后,河套地区会收归朝廷直辖,代北阴山以南之地也是如此,对于漠北和西域,暂时会分封给那些为朝廷立下功劳的各部首领们。”
  李靖有些目瞪口呆,皇帝给他更狠,他说只要十万,结果合着皇帝是一个兵都不想给他,二十万突厥降兵,数量是不少,不过这次放他们回去,肯定也不会再支付什么粮草辎重什么的了。他带着这些军队杀回草原,根本就没有后勤支持这么一说。
  “怎么,有信心吗?”易风笑眯眯的问道。二十万突厥降骑肯定是得放回去的,当初他们投降的时候就有过约定,若最后食言,以后根本不可能在草原建立什么长久的统治。如果易风没有那个分封计划,他完全可以来个坑杀或者直接把他们就安置在中原了。可既然有长远计划,这些人就还是有用的。现在先让他们充当先锋由李靖带着杀回去,灭了那些反隋突厥人再说。
  “臣率领突厥军杀回草原,朝廷会提供粮草吗?”李靖还是问了一句。
  “呵呵。”易风微微一笑,“朝廷会给你们准备到草原的粮草,但出了国境之后,可就无法供应了,一切得靠你们自己。对了,灭了都蓝以后,白道川和漠南地区可是得交到朝廷手中的,没问题吧?”
  李靖沉默了片刻,觉得自己被皇帝坑了,这叫什么再次北伐啊,合着最后朝廷根本不出一兵一卒,东拉西凑,弄了一支联合胡族各部兵马,去跟突厥达头和都头他们作战,朝廷既不派兵也不给粮草,这还压力真大啊。
  “没问题。”这个时候不论如何也得上了,不过李靖觉得,应当是没问题的。这些突厥人也是为了自己做战,回去为自己争地盘的,应当会很勇猛的吧。
第567章
战争财
  天色阴暗低沉,一上午都在下雨,到了午后,雨虽停了,可依然乌云密布,见不到丝毫的阳光。天气如此,皇帝易风的心情也不太愉快。易风昨日在朝会上宣布再次北伐,并下旨让李靖统兵挂帅,结果立马引来一片反对之声,哪怕最后易风公布了自己的计划,以突厥降军和诸藩兵马出战,可政事堂诸相依然不肯松动,这让易风的心情极为不好。好在枢密院这边是支持他的,三衙和诸卫高级将领们也是支持他的。
  开元殿中,易风与杨素、苏威、薛道衡、李纲,刘文静、魏征、樊子盖、徐德言、王保、李靖等一众宰执们对坐。
  内侍为皇帝和宰执们一一斟酒,旁边有教坊的乐师在弹奏着优雅的古琴。
  易风举起酒杯,“自大隋立国之起,就受突厥之威胁,一直到开皇七年,大隋才算是成功的借突厥内讧之机占据主动。再到开皇十九年的北伐,朝廷才得以算是真正的击败了突厥。如今,经去年的敦煌之战,朝廷灭了吐谷浑,兵锋直指西域,突厥再无力对抗朝廷,此时朝廷若不趁势将突厥降服,只怕十年之后,突厥又将卷土重来,那个时候,朝廷又得花费多少的力气安定北方边疆?”
  君臣共饮此杯,内侍上前逐一为君臣们斟酒。
  易风握着酒杯,看着十四位当朝宰执们,“前几天朕提出再次北伐,左右仆射都提出了朝廷如今财政困难,军民疲惫,无力再战。不过枢密院这边告诉朕,将士们如今士气正旺,全力支持朝廷北伐。我考虑了许久,最终打算这次北伐朝廷不再集结大军出战,而以归顺的突厥降军为主力,再调以铁勒、党项和高昌等国为辅,联合出兵平定草原。如此一来,朝廷不用再调动大军,也不需要再征发大量民夫,甚至不需要再供应大量的粮草器械了。朝廷需要的只是一道诏令,一位经验丰富的元帅而已,可昨日的朝会之上,这个计划枢密院通过了,可政事堂诸相为首的众朝臣却依然全力反对这一计划,朕有些糊涂,有些不明白,今日特意召集诸位宰执们私下议论,你们能告诉朕,为何要反对吗?”
  李纲道,“昔西汉之时,先有文景之治,天下为盛世,后汉武继位,用兵匈奴,前后44年,虽让匈奴退居漠北,可汉之百姓减半,民不聊生,百姓水深火热,得不偿失。”
  “汉武帝虽有穷兵黩武之嫌,可其用兵匈奴,御侮不屈之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犯我强汉,虽远必诛,这句话每读之都让我拍案赞叹。我大隋虽立国只二十载,可却也从不曾从蛮夷胡族屈服,太平不是求来的,而是打来的。今日达头确实上表求降表示臣服,可这种臣服有几分诚意?我们若答应了,达头不会感激不会怀恩,只会在心里骂我们愚蠢,农夫与蛇的故意你们也许听过也许没听过,讲的是一个农夫路遇一条冻僵的蛇,这个农夫好心将蛇捡起,放入怀中帮他取暖,让他免于冻死。可蛇暖和苏醒过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感激,而是咬了农夫一口,把他毒死了。相同的故事,还有中山狼的故事,大家都不应当陌生。国与国之间,有的只是利益,尤其是突厥这样的游牧部族,与中原之间是不可化解的矛盾,一旦他们强大,必然会入侵我们。甚至就是他们遇了灾,想到的第一个解决办法也是南下抢劫我们。眼下有一个一劳永逸解决草原问题的机会,我们为什么不去试,为什么不敢去试?”
  “可陛下为何就能肯定今日派去北伐的这些突厥人就可信呢?就算他们击败了达头、都蓝,也不过是取而代之,陛下的分封,真的能让这些突厥人从此臣服?如果不能,为何还要费心再次北伐呢,为何不把这些臣服的突厥人就安置在中原,做为屏藩?”薛道衡也开口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0/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