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285

  “老刀把子会盟的人马已经超过万人,而且还有许多人马赶来,说不定会突破两万。三郎带五千人马出战,会不会太少了些?”贺兰弘担忧的问。他还是习惯山寨打法,以多欺少,侍强凌弱。一看对方数量是自己几倍,心中就有些担忧。
  “打仗不是拼人数,老刀把子的人越多,就越杂,就越容易击败。像这种杂七杂八拼凑起来的人马,也就能打打顺风仗,一旦失利,很有可能就是溃败。我们兵虽少,可我带的是帐内军和外镇军,这是我们的精锐。五千人马中,骑兵就有一千四百,三千六百步兵中,也还有整整一千六百人的长弓兵,只要指挥得当,打败他们完全没有问题。”
  凌云对这一仗很有信心,实是他知道所谓的山寨兵马,很多时候虽然听起来声势浩大,人马众多。可多数的情况下,一个山寨也许号称三千之众,可其中青壮也许只有千把人,而真正有兵器甲仗上过阵的,可能只有五百,而就这五百人中,真正称的上是精锐的可能只有三百。因此,对于山寨兵马,直接把总数除以十,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他们真正的战士,这个算法总不会错的。好比原来猛虎盟这样的大势力,十来万的人口,人马也有两万余,可真正称的上是悍匪老卒的,也不过两三千罢了。
  老刀把子召集了一百多个山寨上万人马,凌云想想,有千把勇猛战士就已经不错了。其它的,多数只是充充场面,壮壮声势罢了。打打顺风仗,他们作用不小。真正的打硬仗,只怕他们坏处比用处大。特别是这种各山寨集结起来的人马,山头众头,统一有效的指挥系统,基本上别想了。他们打仗,其实不如叫斗殴好听点。
  而凌云的帐内军和外营兵,虽然训练的还不够充足,可却已经从黑帮打手升级到了军队士兵,哪怕最次的军队士兵,也绝不是黑帮打手能对付的了的。一个黑帮打手也许能打趴下两个军队菜鸟新兵,可一伍新兵绝对打的过三个黑帮打手,若是一队新兵,那能打败上百黑帮打手。若是有五千士兵,数倍的黑帮打手,也一样不是对手。这就是帮会打手和军队士兵的区别,单打独斗也许帮会成员强悍些,可论起军阵对战,那他们就完全是外行了。
  凭着一已之勇,在军阵之前又有多少用?你武功再高,刀耍的再漂亮,可一排长枪刺来,你就得全身窟窿。一阵箭雨射下,你就得成刺猬。
  “我立即写调令,高骠骑,你立即带一队人回怀荒替我传令,最快的时间内把那出战的四千兵调来。兵贵神速,咱们最好是趁他们还没有过来之前,就把他们打败,这样一来,也免得各城受到影响。”
第145章
军粮
  调令虽然已经发出,可要等四千兵马集结然后行军到达野狐岭,起码还需要三天时间。
  这三天时间,凌云也不打算干等闲坐。五千人即将主动出击做战,对凌云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要解决,那就是军粮问题。一般打仗,特别是外出作战,粮草供应都是重中之重。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凌云五千军队出征,就算从野狐岭启程,距离桃山也足有百余里。按照战时的行军速度,凌云这支马步混合军队,起码也得走上三天。毕竟是去打仗,又不是赛跑,如果只是全速行军,一天赶个百里冲到桃山,到时全军上下都疲惫不堪,都不需要别人打,自己就已经累跨了,还打什么仗。一天行军三四十里,这是稳妥的速度,尤其是凌云的这支兵马其实也只是支新军而已。赶到战场三天,作战肯定也得好几天,再算上回程,这场战事预计时间最少也要一周左右,弄不好还有可能要半个月时间。
  每个士兵最少需要准备六天的口粮,此时隋朝的府兵战时是每日给米二升,隋朝二升米大致相当于后世的九百多克,大约两斤。六天的口粮,就是十二斤米外加上一些酱菜和盐。凌云记得他以前曾看过一份数据,上面说普通士兵作战,正常驻扎和训练,至少需要消耗三千卡左右的热量,而作战期间至少消耗四千卡,最高可达七千卡。据此计算,士兵作战期间的口粮,包括主食和副食消耗每天不能少于一千五百克,不能绝对无法保持正常体力。
  由此可见,虽然此时军士每天给粮二升看起来数量不少,可实际上却是远低于正常需要消耗的数值的。特别是凌云在见识过了这个时代的军中伙食后,越发的清楚这些。凌云执掌怀荒军以前,怀荒的士兵每天口粮根本达不到日给二升的量,一天也就是一升米,甚至还是糙米。再配一些青菜豆子咸菜什么的,可也是数量极少。凌云编练新军以后,亲自定下了新制,每兵日给粮二升,且每天三餐制,此外,每天还有一顿肉吃,另外还会配发一些副食品。
  不过眼下要出外做战,粮食却又是问题。
  凌云的计划是不打算另外带辅兵运送粮食,每个士兵自己携带六天的口粮,外加两天的应急粮食,一共八天口粮。争取在一周之内,打完这一仗。
  对于士兵的行军粮,他仔细思考后,列出了一张单子。
  在他的单子中,这六天的口粮包括三天量的精米六升(两千九百五十克),一天的发面锅盔饼一斤(六百八十克),两天量的死面饼两斤(一千三百六十克),六天的干肉一斤二两(七百六十二克),一天量的腊肠四两(一百八十克),六天的大豆酱十二两(五百零四克),六天的盐一两(四十二克),六天的豆子半斤(三百四十克),六天的蔗糖块三两(一百二十六克)。
  这六天的口粮接近七公斤,是此时的十斤多,另外凌云还给每个士兵在六天口粮外,增加了两天的每人必须携带的应急口粮。
  应急口粮重量两斤半,是不需要烧煮的炒米。
  这张单子列出来后,凌云将他交给魏征,让他按单子准备。
  不过魏征拿到单子后,脸上表情奇特,好半天后,还是忍不住抬头道:“这是打仗的军粮?”
  “嗯,没错。”
  “这也太过烦琐了一些吧,一共八天的口粮,却足有十二种,而且有十二斤半之多。”凌云在每项后面划了个符号,里面又写了一行数字,这个数字他知道是阿拉伯数字,而那两弧是标点括号,可这个克是什么意思?他一时没弄明白,但他还是看清楚了,凌云的这张军粮单子太过骇人,口粮订的高不说,还列了足足十二种类之多。精米、锅盔、死面饼、肉干、腊肠、大豆酱、盐、豆子,居然还有蔗糖块!
  这罗列的东西,好多他都没有听过,如果说这是凌云给自己列的出征口粮还说的过去,可如果五千人都用这样的口粮,也太奢侈了。
  “这个炒米是什么?”贺兰弘也在一边探头看了几眼,然后问道。
  “就是把米炒熟了吃,不听听着简单炒起来却不简单,但炒米却是行军打仗最好的口粮,易储存,而且随时可吃,不用再蒸煮。可提前炒制,味美耐饥,吃法简便。”
  李言庆在一边觉得稀奇,他还没听过这什么炒米,还以为是凌云从江南带回来的法子,连忙询问炒制方法。
  炒米主要的做法就是将米洗净,去掉杂掉,然后放入锅中煮沸,待破开米嘴后,马上出名,再行炒熟。不过说起来轻松,真要炒起来还是很麻烦的,要经过煮、炒、碾三道工序才能做成炒米。至于原料,南方的稻米、北方的粟米,都可以。将精米用水浸泡后,上锅闷蒸,然后在炒锅上炒熟。这种炒好的炒米,色黄而不焦,米坚而不硬,由于经过水浸,使米表层中的水溶性维生素渗透到米粒中,增加了炒米中维生素的含量。又由于蒸炒后迅速冷却干燥,使糊化后的淀粉固定在原有状态,食用时只需以茶水浸泡即可。炒米食水量低,耐贮存。便携带,不易霉坏变质,极适合做行军干粮。
  这样的炒米保存许久都不会坏,行军打仗没时间做饭的时候,直接抓着干吃也能充饥,或者直接烧点开水冲泡也行。
  听到凌云这样介绍,李言庆道:“那干脆直接把军粮全做成炒米就好了。”
  凌云摇了摇头,“炒米虽然说有易贮存便携带不易坏的优点,可也不让将士们作战只吃这个。炒米只做应急口粮就好,有时间和条件的情况下,还是正常生火做饭更好。况且,五千人出征,就算每人再炒六斤米,加起来也是三万斤呢。就算这次来的及炒制,难道以后还难都炒制的出来?”
  “既然如此,那又为何除了两斤半炒米和六斤精米外,每人还要带这个锅盔和死面饼等?”
  “当然是为了搭配方便,以及作战需要。每人带两斤半炒米,是应急粮食,这个应急口粮的意思,并不是说给军士们吃不上饭时应急用的,而是必须在指挥将领下令的特别允许下,才允许使用。不然,就算断粮,也不允许随便动用应急口粮,违者将被严厉处罚。这个应急粮,我设计的意思是用于我军作战的最后关头,当上面下令使用应急口粮,就说明出现两个情况,一是我们的后勤补给被切断或者中断,二是战事已经到了最紧要的阶段,如果两三天内不能得胜,就只能撤退的情况下,才使用应急口粮。”
  凌云仔细的向众人解释这个军粮配制的原因,“六天口粮,主粮是三天量的精米,两天量的死面饼,一天量的发面锅盔饼。配三种主粮,也是为应对不同的战场需求,当形势很好的情况下,我们就优秀吃精米,有时间能生火煮饭。而如果在时间紧迫的时候,就吃死面饼,这种饼事先制好,吃的时候泡点热水就可以吃。在最紧急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吃锅盔,锅盔是发面饼,就算没有水泡开,也能一边行军一边吃。”死面饼会很硬,没水泡开吃起来可不好受,而锅盔是发面饼做的,锅盔也能放上十天半月不坏,但却比较膨胀,带多了不方便。
  故此,凌云在三种主粮的选择上,以精米为主,死面饼次之,锅盔再次之。
  当然,也不能光吃主粮,光吃大白米饭吃大饼,吃的多,也不一定能获得足够需要的热量。因此,还得有适当的副食品,肉干、腊肠、豆子、盐、酱,蔗糖块,这些都是副食品。
  凌云解释了半天,魏征等人都还有些不以为然,盐、豆酱还能算是必须补给品,肉干也算需要,可蔗糖块、腊肠没必要也列进去吧。腊肠先不说他,就这蔗糖块,这可都是极为贵重的物品了,六天的口粮中还要配三两的蔗糖,易盟主还真是大方啊。
  不过这单子可是凌云仔细计算了半天的结果,单子上的主副食品加起来,六天口粮平均每天才一点一六公斤,要远低于标准的一点五公斤的量,他还想要增加一点呢,怎么肯再减少。至于所谓此时的蔗糖很昂贵,是奢侈品什么的,凌云还真不在意,不就是蔗糖么,有什么可稀奇的。别说最简陋的蔗糖块了,就是红砂糖,白砂糖,冰糖他也都会提炼啊。想想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还曾经派官员去印度取熬糖法的事情,再看眼下魏征等人对他给士兵行军粮中增加三两蔗糖的那份小气样,他觉得,倒是可以派人去购买如今这些提炼工艺简单的蔗糖块来进行加工,生产出更好的红砂糖、白砂糖,甚至是冰糖。想想唐宋时期,糖业已经成为一个获利极高的行业,凌云也不由的觉得是个大有可为的行业。
  既然凌云已经打算将来制作出更好的糖来,那么眼下这些蔗糖块还真不被他放在眼中。列入军粮单中,他又岂会再听魏征等人的意思划掉。
  “这事就这么定了,你们速按这张单子去准备,我回头就把炒米等制作方法传授下去,必须赶在三日后出征之前,把所有的军粮准备妥当。”
第146章
鸟枪换炮
  “三郎真的决定不带民夫随军?”魏征再次问道。
  野狐城内军粮加工所,凌云看着一队队的妇女正在热火朝天的炒制粟米,揉面蒸饼,分装盐包,不时的检查一下,对着忙碌的妇女称赞几句。对于魏征的问题,他一边从一个热锅里抓了一小摄新炒好的炒米,放在嘴里偿着,一面头也没回的道:“嗯,兵贵神速,带上民夫速度就不可能快的起来。而且这次我们也只距城百里作战,对手也并不强,七天之内就可以得胜收兵了。”
  “万一七天之内不能结束战事,怎么办?”魏征又问。
  “真要打不赢,我就会撤回来。”
  “这……”魏征没想到凌云居然这样回答,兵者大事,怎么能如此草率。真要打不赢,到时要撤,又哪会那么容易,万一打不过,又撤不回,拖在那里,军中到时无粮,怎么办?
  不过凌云却并没有想到那些去,他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这次不带民夫。军中需要的粮草,由出生士卒自带,六天口粮,两天应急粮,有八天的粮食,足以打完这一仗了。这当然不是凌云轻敌或者狂妄,而是本就有七八分的把握,再加上带民夫并没什么帮助,反而会拖累大军。
  古代的军队后勤效率是极低的,甚至低的让人发指。
  西汉时,李广利二伐大宛,步骑六万,动用的后勤为牛十万,马三万匹,驴、骆驼以万数运粮。
  《汉书·主父偃传》:秦始皇北击匈奴,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一钟相当于六石四斗,三十钟相当于一百九十二石,这段书里的意思是从后世山东将粮食运到西北河套地区,其有效的输送量只有千分之五。从山东运两百石粮到河套,最后只能剩下一石粮,这是何等的惊人。当然,随着历史的推进,道路和运输工具也是有很大的发展,但在隋征高丽时,民夫往辽东运送一石粮也往往需要消耗五到七石粮,有些远的地方,送一石粮到辽东,甚至需要消耗十几石粮。
  而按照后来武备志的记录,大体人力车二人最多可运四石,牛车二牛二人最多可运十四石,骡车十骡最多可运三十石。而马骡虽然运的多,可吃的更多。运输途中,马骡也得消耗粮食,一匹马吃的粮食是一个普通青壮消耗的五到六倍。二牛二人的一辆牛车,只能装十四石,可每天二牛二人需要消耗十二到十四个人的量,一个人每天耗粮两斤,这二人二牛一天就得耗粮二十八斤。十四石粮不过一千六百八十斤,最多可以够他们吃六十天,如果算上回程需要的粮食,那些粮食最多支持他们吃三十天。如果他们运送粮食路上超过三十天,那他们运的粮只够他们吃的。如果运送的路途需要十五天,那这十四石粮食只能剩下一半。
  北宋时的沈括对此曾经有段专门的计算,按他的计算,每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干粮,一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十八天。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九天的路程。
  两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的话,一次可以维持十六天。(一石二斗米,三个人每天要吃六升。八天以后,其中一个民夫背的米已经吃光,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以后的十八天,二人第天吃四升米。)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十三天的路程。(前八天每天吃六升,后五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米。)
  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三十一天。(三人背米一石八斗,前六天半有四个人,每天吃八升米。减去一个民夫,给他四天口粮。以后的十七天三个人,每天吃六升。再减去一个民夫,给他九天口粮。最后的十八天两个人吃,每天四升。)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可以前进十六天的路程。(开始六天半每天吃八升,蹭中间七天每天吃六升,最后十一天及回程每天吃八升,中间七天每天吃六升,最后十一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了。
  如果要出动十万军队,辎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就要用三十万民夫运粮。
  而且如果用牲畜车马等运粮,如果车子坏了,或者牲畜死了,那么所装载的粮食就只能就地遗弃。
  凌云五千人马出动,他得分出一千五百人来负责开路以及押运辎重。要是再带一支民夫运粮,运的不多吃的还不少,关键时候离了城池保护,这些民夫还得分兵保护,拖累行军速度不说,还容易被敌人攻击。
  因此,最后凌云考虑到这次作战其实离城只不过百余里,对方也不是什么强敌,因此他最后决定,士兵自己带八天的口粮,就不再带民夫另外运粮。万一到时情况不对,形势不利,那么凌云将会在剩下三天粮食的时候,撤兵回来,再做布置。
  开皇十八年七月初一,凌云站在野狐城还在赶工抢筑的城门前,心中满是惊喜。
  五千人马已经全都集结起来,才一段时间,单雄信、秦琼、来整、王伯当、黄君汉等人已经有股子骠悍的味道了,特别是他们手下的兵,虽然时间不长,可在燕山轮流扫荡,实战练兵,大大小小灭了几十个山寨之后,已经有股子真正的战士的感觉,脱去了菜鸟的青涩,一个个带着血与火的味道。原本凌云还以为,没个两三年,也难以练出一支兵来,但他想错了。眼前这几支人马,已经有了精锐的气势。不过也是难怪,这些兵本就是汇集了他从江淮、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带来的勇士,又挑了塞北的一众精锐,兼以有杨广给他的三百精锐私兵,个个百战老兵。河南河北等地的来的这些,也都各个豪门中的家丁,本也是受过训练,武艺良好的。而塞北的这些,虽然说以前是些山贼马匪,可本就勇悍,特别是这里的人多是胡汉混杂,民风彪悍,长的人高马大,个个兼有边民之猛。这样的一群人组合在一起,有了三百晋王府老兵和高家的那些老兵充做基层的军官,做了全军的脊梁架子,又有单雄信、秦琼等这一批骁勇猛将统领,再加上这段时间的实战练兵,轮流拿燕山山寨的土匪们训练实战,这就让他们短时间内已经脱胎换骨,有了真正精锐的雏形。
  凌云乐的眼睛都快没了,他对着单雄信、秦琼、来整、王伯当等一群战将胸前一通乱捶,嘴里笑道:“好小子,你们还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才这么点时间,居然就个个都有了百战老兵的模样气势了。”凌云还发现,单雄信等来带来的这批人马,不但精气神上脱胎换骨了,就连他们的装备也是大大变了样。
  这段时间,单雄信等轮流扫荡燕山各山寨,今天你夺一寨,明天他拿一堡,兵力损失几乎没有,收获却是极丰富。不但达到了预期目标,夺得了许多各山寨的存粮。而且还收获了大量的金银铜钱布匹丝绸等,这些单雄信等人都不在意,全都按规矩交公,然后再由上面发下奖赏。可除此之外,他们还收获了许多战马、军械。对于这些收获,他们自然是优秀补充自己的部队。哪个山寨没有几十匹马,没有一批刀枪,没有几件铠甲?
  这样一圈打下来,凌云的帐内亲军的那两千步军,竟然个个鸟枪换炮,每个军官一袭铁甲不说,就连伙长、伍长这样的小头目,士兵头们,也都已经分到了一袭铁甲。甚至有的作战勇猛表现出色的大头兵,也都分到了身铁甲。另外两营步军,竟然还各建起了一支自己的骑兵团,愣是各自凑起了两百人的马队,还十分奢侈的一人配了双马。他们各自装备了一个骑兵团外,战马都还有富余,队头以上,都配发了坐骑,牛逼轰轰的。更让凌云惊奇的是,外营兵的那两个营也没含糊,他们虽然各自只建了一个骑兵队,可却把各山寨夺取的弩机全凑在了一起,两营各凑了一个弩团。
  “好家伙,你们倒是全他娘的发了笔大财啦。”凌云对于这个结果,也是相当的高兴。
  王伯当也是一副土财主样,他的一千弓手营,更是牛逼哄哄。这些弓手每个都是一米七五以上身高,人高手长,而且全是十里挑一的大力士,一千人拉过来光是往那里一站,就能震慑住许多人。王伯当主持长弓营后,立即给每个长弓手订制了两张长弓,每人外加五条弓弦,以及随身配置三壶共一百二十支箭。他还十分骚包的给他的长弓手们,每人配了一套轻皮甲,全都漆成了绿色,外加一人一条水绿色丝绸披风,远远看去,那是绿油油的一片。更绝的是,王伯当利用他是联合军械坊股东,以及王家弓箭坊少东家的条件,强让军械坊给他的长弓兵每人配了一把横刀不算,还把军械坊新赶出来的一百把伏远弩全给抢到了手中,给他的长弓营每一个伙都配了一副双人伏远弩。
  看着这群武装到牙齿,骚包的不得了,正相互炫耀着自己装备的新到人马,凌云心中顿时豪气万壮,有了这群家伙,就算老刀把子重出江湖,又能如何?
第147章
行军
  鸡叫第三遍时,已经寅时尾快到卯时了,晨曦微露,草上的露珠晶莹闪亮。
  野狐城中的军号已经响起,凌云在城外点将阅兵,一通简短而有力的训话过后,五千人马迎着晨风,踏着露水迈着整齐的步伐向西进兵。
  骠骑参军单雄信和秦叔宝被凌云出发前授为此次出征的左右先锋,此时各率本团二百精骑走在前面。凌云与魏征、王伯当、高甲等十几位将校带着千余军士为中军。来六郎和李当仁、黄君汉等十几员军将率领着千余人马紧随在后。高乙、翟让、程娄等十余将则率领一千五百人马押送辎重,落后数里前行。
  五千人分成了四大部份,依次而行,每部之间隔着二里。每部各团之间又都还隔着百步距离行进。在这长长的行军队列左右,还不时有轻骑飞驰而过,他们是左右虞候队的骑兵,即负责都督军纪,又负责防细作刺探。在更远的外围,还有窦建德的斥候团在活动,他们四处探查,充当大军的耳目,保证兵马行进之时,不会突然掉入敌人的埋伏之中。最远的侦骑,甚至已经前出三十里之外打探情况,而辎重营却与前锋相距十里之遥了。
  队伍行进的速度并不快,虽然轻骑全力行军,一日夜能奔驰三百里,步卒也能强行军日行百余里。不过这样的快速,一般都是在抛弃了辎重轻装前进的情况下,而且这种急速行军也无法持久,更多的是起到出其不意的战术作用。而一旦被发现行动,那么不胜的结果就是失败。正常情况下,一天行进个七十八里也有可能。
  但凌云对自己的部队要求是,每日行军三十里。
  军队行进之时,军乐队的人敲打着号鼓,军士们根据号鼓的节奏行进。骑兵虽快,可也依然是按照每日三十里的速度保持速度前行,辎重队走的慢,但一天也能走上四十里,因此每天三十里的速度他们也并不疲惫。如此一来,全军虽然行进速度慢了一些,可前后各部却一直保持着一个安全的距离,且随时保持着充足的体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