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1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697

  “我只想早点给你一个名份,让你早点成为我的妻子,你愿意明天就嫁给我吗?”刘钧抱着陆雪琪问。
  “我愿意,愿意。”陆雪琪也知道刘钧要提前完婚是为了她。
  “我这就去和岳父大人商议婚礼之事,咱们今天就成亲。”
  “嗯。”陆雪琪幸福的点头,刘钧在她脸上又亲了一口,然后转身准备下车去筹备婚礼,仅仅一天时间,要筹备一场婚礼,这是个很艰巨的任务。
  “钧郎。”
  陆雪琪突然喊住刘钧,“到时你把沈三娘子和沅沅姑娘也请来参加婚礼吧。”
  刘钧没想到陆雪琪突然提到她们两个,一时有些尴尬的站在那里,有些拙劣的解释,“其实我跟她们只是普通朋友。”
  “钧郎,没事的,我并不是那种容不得人的妒妇。男人有个三妻四妾很正常,我只是希望以后钧郎外面有了女人,可以告诉我一声。”
  刘钧弄的有些不好意思,偷腥被抓总有些理亏的。
  告别了陆雪琪后,刘钧直接跟陆维章提起要今日就举办婚礼。陆维章有些犹豫不决,女儿有身孕的情况他是知道的,他其实也想早点让两人完婚,这样婚前怀孕的事情就能掩盖下来。可又不想突然提前举行婚礼,这样容易被人怀疑。但现在刘钧出征在即,这一出兵,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万一耽误太久,女儿的肚子可就藏不住了。
  “能晚几天吗?”
  “我明天就得出征了。”刘钧有些无奈的道。
  “这样就有些委屈雪琪了,出嫁毕竟是女人一生的头等大事,匆匆忙忙太可惜了。”
  刘钧道,“我会好好对待雪琪的,以后会尽量弥补的。”
  “我相信你,要不然当初也不会同意你们的事情了。好了,今天就今天吧,我马上派人去准备,通知亲戚朋友,准备酒席。”
  刘钧去见梅之焕和李长庚,把自己要在出征前完婚的事情提出。当然理由不是陆雪琪有了孩子,而是说提前举行婚礼是为了让她安心等等。
  梅之焕没深究其中原因,但也很高兴此事。
  婚礼虽然有些匆促,可有军队还有各家一起合力帮忙,还是进行的很顺利。陆家派了马车去亲戚朋友家把人接来,又请来了好几家酒楼的后厨房班子,加之还有诸多将士们的帮忙,这场临时决定提前的婚礼反而十分热闹。
  当天李春江和刘允升、陈贞慧等人充当了刘钧的伴郎团,刘钧带着九头鸟数千号人浩浩荡荡的往陆家迎亲,那场面十分壮观,引得无数人围观,大家都为这场别开生面的迎亲场面而赞叹。
  沈曼和陈圆圆收到了陆雪琪派人送去的婚宴请柬后,都有些莫名的意外。两人心里都觉得这是大妇充满敌意的威胁,这请柬就是战书。
  对于两人这种想法,刘钧也只能笑着向她们解释,其实这段时间他忙着军务,对沈曼和陈圆圆有些冷落了。而沈曼和陈圆圆也早互相知晓了对方的存在,据说沈曼还去找了陈圆圆几次碴,陈圆圆受到挑衅后,居然也给予了反击,总之这两个女人在这段时间里,有来有往的斗的正欢乐。
  不过两人倒没有退出的意思,只是不免对刘钧有点怨念。
  “妹妹,咱们也别斗来斗去的了,再斗咱们也只是小。”沈曼拿着陆雪琪派人送来的请柬琢磨了半天后,还是决定去赴宴。不但如此,她还主动去找到了陈圆圆,提出两人和解。
  “以后刘家后院就是陆家的说了算,她才是大的了。咱们两个不管怎么争,那也是个小。既然如此,咱们何不好好相处呢,那样万一将来陆家的要挑我们的不是,咱们也有个相互依靠啊。”
  “姐姐说的是。”陈圆圆又想起她在贡家的那段日子,大妇不能容人,日子过的很艰难。而沈曼也有过和陈圆圆相似的做妾日子,如今倒是有点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觉。
  两个之前还相互敌视的女人,马上就结成了同盟,打算以后相互依靠,一起对抗刘家大妇。
  临出征前的一晚,刘钧正式迎娶陆雪琪入门,迎亲、拜堂、洞房,同饮合卺酒。共髻结发,成为夫妇。
  这天晚上,刘钧倒没有一直呆在洞房里,都老夫老妻了,其实也没太过激动。倒是外面既有上司又有同僚部下,还有许多乡绅们,刘钧都得照顾到了。
  好在宾客虽多,可刘钧的伴郎也多,有他们帮忙挡酒,刘钧倒没喝多少。等到半夜之时,酒宴差不多散去,刘钧叫来张山和朱元成等留守的兄弟谈话。
  “你们俩的守备营和团练营也都招满人了,接下来就是得实练。除了练兵之外,你们得牢牢防守好虎头堡,虎头堡不仅只是我们的驻地,这里还有我们的火铳坊和火炮坊,这两处工坊如今是我们九对鸟的命根子,咱们不比边军,没有那么多兵额也拿不到足饷,也不比卫军,有自己的屯田可耕种。”
  “咱们前期靠各种法子筹饷,可兵马渐多,老法子是维持不了开销的。以后就指望着这火器坊生产火器出售,以养兵马。因此,无论如何,都得保护好虎头堡,保护好我们的火器坊,不容有失。”
  张山认真的点头应道,“大哥你放心,我人在堡在,堡在火器坊在。”
  “嗯,容不得半点马虎,平时多派些夜不收在外警戒。火器坊的保护我就交给你们了,生产方面我会交给赵顺负责,现在我们的订单还有不少,材料也还充足,你们按计划生产就行了。”
  “还有一件事情。”刘钧又道,“先前我们跟安东王有合作,帮他缉拿私盐商,这事情咱们还得继续做下去。之前我们已经差不多摸清了蕲黄各县的私盐贩子名单,我已经让人给他们放话,让他们退出蕲黄。只要他们肯退出的,那我们可以既往不咎。但如果他们不理会我们警告的,那么咱们就先礼后兵。”
  “你们守备营和团练营,练兵守堡之外,也安排好轮流出击,那些敢元视我们的私盐贩,通通将他们拿下。这也是对你们的一个考验,但既是考验也是机会,我希望你们能通过清剿私盐贩子,实战练兵,迅速成长起来。”
  “若是遇到什么摆不平的麻烦,你们可以找刘家或者梅家、李家,他们会帮你们的。”
  张山和朱元成点头称是。
  “我把家里就全交加给你们了。”
  天还未亮,刘钧便与陆雪琪告别,骑马返回沈庄保生堡临时大营,天亮之后,他就将踏上新的征途。
第一百五十八章
入川
  梅之焕早已经联络好了江船,数家专跑长江中游的大船行一起接下了梅之焕的雇佣,组织了数百艘大江船。
  天亮之后,梅之焕麾下新编的五个标营和李长庚的抚标营集结堡外,梅之焕做了番简单的动员誓师后,便正式出兵了。
  江船已经直接开到了县城外的举水河码头,六营兵马在此登船,然后直入长江。
  从黄州江口到此行目的地四川奉节,路途千里。近两万人马,还携带着诸多辎重,如果陆路前进,一天四五十里,得走上半个多月。而军情紧急,半个月后,局势早就不一样了。而改坐江船逆江而上,因这段长江属于长江中游,江面宽阔,航道安全,因此大江船一天能走三百里以上,从黄州到奉节,也不过是三四天的时间而已。
  数百艘大江船组成了一片密密麻麻的大船队,千帆竞扬,遮江蔽日。在长江上行船,就恍如上了高速公路,不但速度快,最重要的还是舒适。
  “昨天夜里我和酉卿又仔细的商议了下。”梅之焕站在甲板上对着刘钧说道,“张贼虽在房县设伏击败左良玉和罗岱二部,但他们如今新反,实力远不如当初之势。左良玉一败,朝廷震怒,杨嗣昌接下来就要大举围剿,张献忠只要不蠢,就知道湖广是呆不下去了。”
  李长庚也在一边道,“张献忠不可能去河南,那里有襄阳挡路,他绕不过去,也不可能东进南下,因此他们同样绕不过襄阳。因此现在摆在献贼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向西北窜入陕西境内,要么向西南逃入四川。”
  刘钧对这番分析也是持赞同态度,“可为何先生们以为献贼必然会选四川?”
  按过去这些年贼匪的动向来看,陕西那是贼匪们最初爆发之地,许多如今还在流窜的贼匪都多起自陕西。而历史上,这些贼匪们也确实好几次杀回陕西。一来自然是因为许多贼匪的首领和头目骨干们多来自陕西,他们对陕西更熟悉。二来也是因为陕西的局势对贼匪更有利,这些年陕西早就已经彻底的打烂了,关内有着无数已经活不下去的百姓,只要他们回去随便振臂一呼,就能拉起一支大军来。
  “如果能回陕西自然是有好处的,可正因为如此,杨嗣昌肯定会对此早有防备,陕西边境上肯定会有兵马拦截,想杀回去不是那么容易的。另一个,这些年陕西早就打烂了,他们就算回去,也没什么东西可抢了。然而四川就不一样了,只要能突入川西平原,那几乎就很难再拦的住他们,而且川中富裕,且杨嗣昌等会把防备都放在陕西边界。”
  逆向思维,或者说换位思考,梅之焕和李长庚两人很快就得出张献忠最有可能突入四川的可能。
  “而张献忠如果要入川,以他现在所处的位置,他便只能从夔州府东面进入,挡在他们面前的第一座川东之城就是大昌城。”梅之焕道。
  大城是夔州府最东北的城池,与湖广的郧阳府交境,同时与与陕西紧邻。如果梅之焕两人真的预测准确,那么他们现在通过长江水道便能迅速直达夔州府,抢先一步到达大昌。
  “我们能赶在张献忠前面抢先到达大昌城吗?”刘钧问。
  “最多三天我们就能到达夔州瞿塘关,而张献忠要赶到大昌,却只能翻山越岭走山路,那道路可不比长江航道通畅。”梅之焕很是自信的道。
  “那么现在最关键的就是不能让张献忠入陕了,或许我们应当通报杨阁部一声,让他派兵封堵住入陕之路?”刘钧提醒道,而且他这也是为了梅之焕考虑,毕竟他虽是新任总理,可中原剿匪之事,却还是由杨嗣昌这个辅臣督师道总指挥的,通知杨嗣昌既是为了配合,也是为了表示尊重。
  “不。”梅之焕再次拒绝了刘钧的提议,“我们的行动得保持机密,有半点泄露,献贼都有可能得知,到时我们想要拦截他们就难了。”
  “可万一杨阁部也认为献贼要入川,而把兵马布置防贼入川,万一导致陕西边界兵力不足,让贼窜入陕西怎么办?”
  “以老夫对杨嗣昌此人的了解,他一定会认为贼人会入陕的,也一定会把重兵部置到陕西边境的。”
  湖广,襄阳。
  杨嗣昌领了崇祯最新旨意,捧出尚方宝剑拿下当初由他一力举荐的剿匪总理熊文灿后,便正式全面接替了剿匪的指挥大权。
  他将原总理府改为了自己的督师府,并让部下打出了盐梅上将的旗标。这个盐梅上将来自于之前他出京之前皇帝亲自召见他时所赠的一首诗,盐梅今暂作干将,上将威严细柳营。一扫寇氛从此靖,还期教养遂民生。
  在古时,盐和梅都是生活中的重要必需品,后来便以此来代指栋梁之材。崇祯以盐梅上将来称呼杨嗣昌,可知对他的信任。
  杨嗣昌也很喜欢这个评语,出京之后便特别做了一面绣有盐梅上将的旗标,和督师等旗标一起。
  接替熊文灿之后,杨嗣昌便召集督理中官刘元斌,监军万元吉,总兵陈洪范等人举行军务会议。
  杨嗣昌今年不过刚五十出头,湖广武陵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杨时芳为武陵名士。父亲杨鹤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而杨嗣昌只比他父亲晚六年也中进士,处于明末乱世,杨嗣昌父子俩皆以督兵闻名。
  杨嗣昌的父亲官至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杨嗣昌步入仕途后,历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等官。天启三年受阉党排挤,称病辞职归里。崇祯元年,起为河南副使,加右参政。后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关诸处,以知兵闻名朝野。
  崇祯七年,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旋以其父母相继去世而回家丁忧。崇祯十年,农民起义席卷中原,他受命为兵部尚书,主持镇压流贼叛乱,制定“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围剿计划。
  在崇祯四的时候,杨嗣昌的父亲杨鹤因为招抚流贼失败而被降罪逮捕,杨嗣昌三疏请代,得减死。
  杨嗣昌富有辩才、工于笔札、才思阔达,每与崇祯皇帝召对,总能以他的思辩健谈打动崇祯皇帝,每次召对都超过规定时间,使得崇祯皇帝对他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继而引为肱股之臣!感叹:“恨用卿晚!”
  可以说杨嗣昌虽然在崇祯十一年才入阁,可在朝中却是极得崇祯信任。这种信任甚至有些让人惊,崇祯一朝换过无数辅臣,可对杨嗣昌之信任却少有人及。他虽不是首辅,可得到的信任却超过首辅,真正的权倾朝野。
  在当今天子的眼里,杨嗣昌是朝中上下最知兵的重臣。
  此次出京,他也是负担着皇帝的无限信任和期盼。可左良玉房县之败,让他很是有些被动,之前朝中诸多官员蜂起弹劾他,可皇帝却站出来替他维护,依然信任他。
  但暗里,皇帝也给他发来密旨,让他加紧剿来贼匪。
  杨嗣昌拿下了熊文灿,心里有些苦闷,本想给熊文灿一些时间,让他能击败献贼,却不料这一下子惹来了房县大败,弄的他无比狼狈,好不容易才摆脱朝中众臣的弹劾。
  虽摆脱了弹劾,可皇帝却接连启用了一批湖广致仕大臣,梅之焕、李长庚、李树初、袁继咸,这些人的重新启用,让他不免觉得有些紧迫危机感。
  等监军太监刘元斌、监军文臣万元吉、总兵陈洪范等人都到来后,杨嗣昌才穿着御赐的大红斗牛袍走了出来。
  目光在诸人身上扫了一眼,杨嗣昌心头有些不高兴。他先前召各省督抚总兵们前来会面议事,可到现在,却只来了这几个。新任的总理梅之焕没半点消息,湖广巡抚、郧阳巡抚、河南巡抚三巡抚也不见人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