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1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3/697

  杨廷麟沉默了。
  “皇上这次拿出五十万两银子来赏赐抚恤,都是内府的内帑,甚至皇后和各位嫔妃们捐献了不少。短时间内,皇上都没有钱再拔下来了,朝廷也一样没有钱粮可拔。我来之时,皇上跟我说过,兵要练,但粮饷得自己想办法,不过皇上给你一道特旨,让你自己多方筹措粮饷。”
  刘钧对于这个回答丝毫的不意外,大明就是这么奇特,拥有万里江山,可皇帝和朝廷却总是穷的要死。但大明这么大的江山,怎么可能会穷,实际上钱都给那些官绅地主商人们把钱赚去了。
  大明最有钱的是那些海商盐商然后是地主士绅官员们,然后皇帝和朝廷还有百姓都是穷人。大明养了无数的特权阶级趴在大明的身上吸血,吸的圆滚滚的,却把大明吸的要死了。
  “多方筹措么?呵呵。”刘钧笑笑,其实他对于这个结果心里反而很高兴,真让皇帝和朝廷给银子,能挤出来多少还是个问题,更关键的是,拔下来点银子最后还得层层克扣,一样拿不到多少。
  给银子,还不如直接给政策。
  只有要了皇帝这句允许多方筹措粮饷的话,其实比拔银子更好用。这意味着,刘钧可以去设卡收费,也可以开捐收费,还能向商人士绅们筹饷,甚至还能自己做生意,开矿办坊等等。有了这句话,这些都能光明正大的做。
  如果没有这句特许旨意,你一个手握兵权的总兵,是不能去自己筹措粮饷的。朝廷对于兵权的控制,最管用的一个办法就是将领领兵,而朝廷控制粮饷。如果你将领自己能筹粮措饷,那朝廷还能放心?
  不过现在特殊时期,皇帝也不得不在这些方面放松一些了。如果将领们真的能自己想办法弄到粮饷不用朝廷负担,又不是直接纵兵抢掠的话,皇帝会很高兴看到的。
  刘钧没有直接带兵去郧阳,而是坐船直下黄州,先回麻城老家。
  梅之焕和李长庚也都同意了刘钧先回麻城一趟,给了九头鸟全军半个月假期。虽然皇帝限令他们在年底剿灭英霍山区的回左五营,但梅之焕和李长庚与刘钧都有相同的看法,打仗并不急于一时,先做好准备,然后再发动雷霆一击。
  这次回乡即是休假休整,也是让诸将们去招募兵马。刘钧已经把手下十几个营的架子初步拉起来了,选定了各营的主将和主要军官,接下来刘钧准备按自己原先的办法。让各营的将校们自己去招募兵马,招募了兵马后再统一集训,最后再由诸营将校自己选兵,完成束伍成编。
  因为皇帝要他们乘势剿灭中原的贼匪,因此这次皇帝甚至没有让刘钧这些功臣们入京见驾,皇帝让他们安心在地方练兵剿匪,等平定贼匪之后再入京奏捷。
  “总镇,你知道吗,现在京师上下到处都在称赞你,甚至已经有人把你剿匪的事迹编为评书鼓词,四处说唱呢。还有人把你和宁远总兵吴三桂并称为大明军中双璧,称赞你们是朝廷军界的后起之秀,最优秀的一对年轻将领!”
  刘钧听到杨廷麟把自己跟吴三桂相提并论,撇了撇嘴。吴三桂,后世万人唾弃的大汉奸,满清走狗。
  不过在此时,吴三桂却是名声很好,他出身好,辽西将门之后,父亲吴襄做过辽东总兵,母亲更是辽西将门世家祖家人,舅父祖大寿是辽东前锋总兵,祖家将门世家,一门副将参将游击等一大把,在关外辽西,祖家和吴家在军中的地位无人可及。
  何况吴三桂此时正年轻,可在辽西军中却已经打过好几仗了,都表现极好,军中皆赞其智勇双全。他出身如此之好,又还先后拜在蓟辽总督洪承畴、辽东巡抚方一藻为老师,还认了总监高起潜做义父,可以说,不管是出身还是名声,吴三桂都是年青一辈中的佼佼者。
  倒是刘钧,突然间就这么窜起来,比吴三桂更加的传奇。现在,两个年青人同时加封为总兵官,因此,坊间便将两人并称军中双璧。这也是对刘钧的一种认可,一种承认。
  不过刘钧对这种认可还真不怎么喜欢,吴三桂,如今大明抗清最前沿的年青英雄,谁能知道,将来却成为引清军入关的汉奸呢?也许现在的吴三桂确实还是忠心于大明的,可刘钧心里总是难以抛开那些。
  “我入京的时候,听说建虏正在修筑通往锦州的道路,还有消息说,建虏已经准备在锦州北面的义州筑城屯田,哎。”杨廷麟叹气道,“建虏去岁入寇,抢掠了无数人口钱粮,实力更壮一步,看样子,他们是准备要反客为主,步步进逼,甚至有可能再围锦州。”
  刘钧对于历史上这些年具体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并不太清楚,他只知道历史上明朝还有不到五年就要灭亡了,而且好像在此前,明清似乎确实在关外打了一次大决战,导致了精锐尽失,使得在关外形势再无法挽救,而中原的流匪也因此乘机坐大,内忧外患,大明终于一下子崩溃,李自成率先攻入北京,然后满清又杀进关内,击败了李自成,窃据了中原。
  也许,建虏确实准备要围锦州了。
  “但愿能早日平定中原流匪,那时某随将军提兵北上,驱除鞑虏!”
  “为何不先灭鞑虏,再除流匪?”刘钧问。
  杨廷麟毫不犹豫的道,“攘外必先安内。”
  刘钧咂巴下嘴巴,什么话都不说了。似乎如今整个大明上下,对于外虏和内寇,都是一样的看法,那就是要攘外必先安内。上至皇帝首辅,下至平民百姓,一说起这事来,几乎就是上下同心。
  刘钧也不好说这句话究竟是对是错,可对于大明朝来说,内忧外患,先对内还是对外却是关乎国家战略层次的大事,必须做决定的。历史上,朝廷虽说意识比较统一,都认为应当先安内。但事实上,朝廷却总是两面疲于奔命,甚至好几次,官军集中全力眼看着就要灭掉流匪时,可建虏就又入寇了,然后官军不得不抽调兵马北上入卫,而贼匪便又逃过一劫,得到休养的机会。
  大明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一内一外两个大敌,可大明却一个都解决不了。
  也许自己正在改变历史,张献忠已经被他擒拿了,罗汝才被他击败了,历史上这两支贼匪可是掀起了又一轮的反叛浪潮的,李自成似乎也是在这个时候卷土重来,然后官军疲于奔命,却始终不能遏制,最终贼匪彻底坐大,官军再也无法打赢贼匪了。
  或许,历史已经改变了!
第一百九十六章
抢粮
  汉中,西乡。
  杨嗣昌心力交瘁,自接到调他回京的圣旨后短短几天,他的须发已经花白了大半。
  他知道自己搞砸了,彻底的搞砸了,这次不比从前。当年他接任兵部尚书,向皇帝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匪战略,放言三月可平贼,最后虽然没能实现,可也确实取得许多收获,剿灭了许多贼匪,打压了贼匪的气势,皇帝并没降罪于他,甚至对他更加重用。
  可这一次不同了,他知道自己这一次办砸了。
  贺人龙哗变,派豫军去追回,结果被张献忠突袭,大败。继而他与左良玉汇合后率兵追击,结果又遇伏击,再次大败。一而再的失败,而另一面梅之焕却是接二连三的大捷。皇帝没有立即派锦衣卫将他擒拿进京,已经是很给他面子了。所谓回部办事,只是给他留的最后一点面子。
  他的仕途完了,圣眷已失,朝中再无他的地位了。
  事情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呢?杨嗣昌有些想不明白,他坐在廓下,晒着太阳,闭着眼睛思量着,然后想到了一个关键人物。一个之前被他忽略的人物,刘钧刘继业。他想来想去,梅之焕的一系列行动都非常冒险,甚至原本绝无可能成功的。可最后梅之焕成功了,他却是那个步步失算的。
  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这个刘钧。是他屡次以支新军却总出乎意料的无往不利,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他,他就是那个变数。如果没有刘钧,换成其它的将领,梅之焕还能如此得意?若是梅之焕手下的不是刘钧,而是贺人龙、李国奇、刁明忠这样的跋扈将领,他还能笑到现在?
  而若是他手下的不是贺人龙这些家伙,而是刘钧呢?
  杨嗣昌摇头叹息,一切已经晚了。
  咳嗽了几声,杨嗣昌提起了面前桌上的笔,开始写奏折。他要上奏乞病归乡,虽然今年他才五十几岁,可他已经心灰意冷了。
  在奏表之中,杨嗣昌大加称赞了刘钧的智勇双全,最后他向皇帝提出了几条建议。要平定中原流匪之乱,一得减轻中原百姓负担,这是匪乱之源。其二,得重用刘钧这样的将领,重练一支新军,如今各镇的将领,如左良玉、贺人龙、李国奇等部招降了大量流匪,骄兵悍将,这些军队早已经不堪使用了,甚至这些军队反而作乱地方,跟流匪并无区别,已经有渐失控制的危险,第三,朝廷应当下旨让各地致仕官员和乡绅们出面办民团,民团不是先前朝廷办的团练,民团应当是地方乡绅和地方百姓一起的民防乡兵。
  朝廷得发动地方乡绅百姓们一起,让他们保境安民,配合朝廷编练的新军围剿,才能真正的平定流匪。要不然,让左良玉贺人龙等这种军将兵马剿匪,只会越剿越乱。
  杨嗣昌最后在奏章中写道,在中原编练新军,裁撤掉原来不堪用的兵马,既能节省掉大笔的军饷开支,也能练出一支军纪良好且能战的兵马。等新军拿流匪练兵,平定中原流匪之后,朝廷也可以调新军北上,用来对付建虏。甚至必要的时候,可以取代如今同样越来越跋扈的辽西兵将。
  杨嗣昌大力举荐刘钧,称刘钧有戚少保之练兵之才,刘钧只以数月时间,就练出一支上万的兵马,大破贼匪,可知刘钧的本事。如果让刘钧来训练新军,朝廷加以总结推广,那么新军可成。
  不过杨嗣昌举荐刘钧的同时,也在奏折中向皇帝提醒,刘钧虽然有练兵征战之才,但也须早做提防,重用之时,也须严加监督,要多派官员监督,以防新军练成之后,却又成了另一个关宁军。
  一口气写了很长,杨嗣昌停下笔,长叹一声。崇祯皇帝对于他,确实很信任,他也非常感激这种知遇之恩。哪怕如今他把事情办砸了,愧对了这份信任,可这最后的奏章里,他也仍然是满怀忠心的对皇帝提出了自己的许多建议。
  凯旋的九头鸟乘船顺江而下,两岸是一片片阡陌纵横的水稻田。田中的水稻长势不错,这是二季晚稻,此时已经到了灌浆之时,长的青翠欲滴,远远望去,江两岸就如同是一块块绿色的毯子。
  刘钧站在船头上,看着两岸绿色不绝,非常高兴的道,“长势不错,晚稻将是一个大丰收。”
  在刘钧左边的是杨廷麟,右边的则是刚刚赶来的黄道周。黄道周是刚刚授任的郧阳巡按,已经五十多岁,是天启时进士,天启朝时做过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崇祯朝做过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展书官。
  去年因为反对杨嗣昌与清军议和以及直谏皇帝而被连降六级,贬往江西。这次杨嗣昌出事,崇祯又开始把当初许多因为杨嗣昌而被免被贬的官员重新启用,黄道周也因此得到重用,被崇祯授为郧阳巡按御史。
  巡按虽然只是七品官,可在民间却有八府巡按御史钦差大臣的俗称,权力却是极大的。在一省之中,甚至可以跟巡抚平起平坐,巡按御史职责是代天子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黄道周这个巡按拥有对刘钧这个总兵的弹劾之权,还有监军记功的职责。黄道周不仅可以弹劾刘钧,甚至在授权之下,还能直接审理刘钧这个总兵,此外总兵师行则监军纪功。总而言之,黄道周这个巡按掌握着刘钧这个总兵的功罪赏罚、监督弹劾大权。
  因此从某些方面来说,黄道周和杨廷麟一样的是监军,而且还相当于上司。黄道周不但监管刘钧这个总兵,甚至整个郧阳镇,十府十五州一百零五县上到巡抚下到知府知县都在巡按的监督之下。
  刘钧升任一镇总兵之后,却发现自己头上的婆婆多了许多。不但郧阳巡抚是他的上司,而且还有四川、陕西、河南、湖广四个巡抚一样能管到刘钧,此外上面还有两个五省总督一样也上直管上司,又还有一位八省督师。
  除了这些督师、总督、巡抚外,还有诸巡按、总监宦官,分守中官、监军御史等,全都是能管着刘钧的。
  别的总兵上面只有一套管家婆婆,而刘钧的这个郧阳镇因为属于特殊设置,因此除了本镇的那些巡抚、巡按、监军道、分守监军太监外,另外四个省的也都能管到他。
  不过对刘钧管辖权最大的还是本镇的这些巡抚巡按御史们,先来一个监军道杨廷麟,如今又来一个巡按黄道周,好在这两人都素有忠直之名,属于那种魏征式的耿直之人,刘钧跟他们相处下来,发现两人都还不错。
  黄道周是个正派之人,他没有在郧阳等着刘钧去拜见,而是出京后直接赶来了江上见刘钧。虽然在如今各地,巡按对于总兵是高高在上,但黄道周对于这个只有自己一半年纪都不到的年青总兵,却依然保持着足够的尊重。
  “还有一个多月就能收获了,当又是一个丰收。”
  刘钧点点头,心情很高兴,湖广熟天下足。湖广今年晚稻的丰收,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个直接的好消息。马上要招兵买马训练新军,粮食是其中重中之重。晚稻丰收,谷价就不会居高不下,正好可以低价购进大批粮草储备。
  “我打算拿一笔银子出来,马上跟湖广各地的粮农们签订一个订购契约,预付他们订金,然后提前订购他们的晚稻。”
  “提前收粮,直接从稻农手里预订粮食?”黄道周听到后大为惊讶,还是头一次听到这种购粮法。一般军中粮食,都是由官府调拔。就算要自己采买,那也是从各地粮仓购买,刘钧居然要直接从粮农手里买,还是预订。
  刘钧点着头,笑道,“这也是双赢的作法,我们从粮农手里买粮,买到的是当年最新的粮食,不用担心陈粮霉粮,掺沙掺土等情况。而且我们现在就跟粮农议定价格,签下契约,也有保证到时不受粮价波动影响。”
  “而对于粮农们来说,他们能马上就先得到一笔现银。要知道,现在百姓负担重,好多粮农也是经常青黄不接,等着银子交各种税费的。此外,有时越是丰年,粮价却反而越贱,收获的时候,那些粮商就会故意打压粮价,逼的粮农们贱价出售。我们现在和粮农签一下合理的收购价,他们也能受益不少。”
  用部份现银做预订款,就能得到当季的新粮,还能得到想要的粮食数量,以及稳定的粮价,这何乐而不为呢?
  刘钧觉得这事情这样做是有利的,那他就去做,他不觉得这有什么。可这事情在黄道周和杨廷麟两人那里,却有种太过跳跃的感觉,刘钧的这种做法没有前例。
  但仔细这么一想,却有确实是不错的计划。
  “你打算购买多少粮食,又打算订个什么收购价?”黄道周没有急着反对,他耐心的问。
  “皇上让我们郧阳镇练五万新兵,五万兵马一年消耗的粮食不少,而且我们还得给将士们的家属也准好粮食,另外我打算多采购一些,给工坊、矿山的工人们准备。你们也知道,这次我接收了好几万的俘虏,让他们去采矿、工坊做工,建堡屯田,也需要不少粮食的。”
  吃不饱饭,何谈练兵,更不用说打仗了。尤其是在这个处处动乱的时候,吃饱饭才是第一要素,甚至粮食比银子更重要。就如关外辽东,他们的军饷就远高于内地,甚至基本上都达到二两月饷以上,但实际上,辽东的粮价却远高于内地,甚至有时山东买一石粮的银钱,只可以在辽东买四斗粮。
  在战乱时候,有银子也常买不到粮食,甚至粮价随着战乱有时常会大起大伏,有时相差十余倍都有。
  因此对于刘钧来说,要训练兵马,要建立一个稳固的后方,要安军心,那最重要的不是手中有银子,而是得有粮食储备。这个粮食储备不能指望朝廷,只能自己准备。
  “我打算采购一百万石粮食做储备,收购价格则为稻米每石一两银,我们可以预付一成的订金,签定收购契约。”
  黄道周和杨廷麟几乎都吸了一口冷气,一百万石粮食。一石一两银,那就得一百万两银子,而就算先只付一成订金,也得十万两银子啊。
  刘钧有这么多钱吗?据他们所知,这次皇帝赏赐战功,刘钧所部也不过得了十多万两银子而已。而且皇帝早说过,朝廷无力再拔付银钱给刘钧训练新军,得靠地方措饷。一百万银,从哪来?
  湖广天下粮仓,一百万石粮食倒是小意思,可关键还是购粮的银钱从哪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3/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