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1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1/697

  张国栋是刘钧一手提拔上来的,两人不仅有上司和下属的关系,还有师生的名份。对于这位爱将的婚礼,刘钧自然要亲自出席。
  自从加入九头鸟,张国栋凭着努力刻苦,加上刘钧的赏识提拔,短短时间已经升到了游击将军。这样年轻的游击将军自然是受人嘱目的,何况还是一个单身的游击将军,无数的人家想要与张国栋联姻结亲,甚至其中不乏许多大族,甚至一些官绅之家。
  可是最后让所有人都意外的是,这位年轻的游击将军居然选了一个结过婚的女人成亲。甚至据传,那个女人曾经还是被流匪劫掠上山侮辱过的。这件事情,一开始,张家人也是不愿意的。他们家里以前苦,几个儿子二十多岁都还娶不到媳妇。后来国栋去参加九头鸟,拿着那安家银子才给老大娶了媳妇。
  眼看着如今儿子终于是跟过了人,还当上了将军,张家自然也是希望能给儿子娶一个出身好些,温柔娴淑的媳妇。可谁想到,儿子放着那么多进士、举人老爷家的主动提亲不答应,却偏偏非要娶一个结过婚的女人,还曾经被流匪污辱过。
  张老爹坚决不同意,张母也要死要活上吊哭闹的。最后张国栋找到刘钧,说自己跟方清的感情是真真切切的,他就是想娶她。
  刘钧听了这番话,心里还是很受感动的,在大明这个时代,居然有人不在意那些世俗的眼光,而一心要坚持那份感情,确实难得。他亲自去找了方清,结果却发现,张国栋简直是一个笨蛋,他那边都跟家里闹的要死要活的了,结果,他还根本没有跟方清正式的表白过。
  方清根本不知道张国栋要娶她,也不知道他跟家里闹成了那样。她和张国栋认识时间不短,她也确实知道张国栋对她的好感,她对张国栋也有好感,可她从没想过会嫁给他。
  “我不能嫁给他。”方清惊讶之后回答,原来她跟前夫之间的事情都还没有断。先前她被贼匪抓走污辱,家里根本不接受她只当她死了。刘钧救回她后,她跟丈夫联系,丈夫也不肯接她回去。
  后来刘钧收容她们在服务社里做事,然后有了工作还有了薪水,她把薪水寄回家,她丈夫也就收了,然后到现在,她丈夫似乎也不打算休掉她,但也没说要接她回去。
  很显然,她的家庭原来也只是个普通的农人之家,而现在方清在服务社里每月薪水加奖金有一两多,这显然是笔不小的钱。
  刘钧也没料到是这么个情况,不过他还是很直接的对她讲了一句话。
  “想清楚谁才是真正对你好的人。是不在意世俗眼光流言蜚语一心只想和她在一起的张国栋,还是只是想着她那点薪水的丈夫。”
  “你永远不会再碰到一个张国栋一样对你好的人了,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刘钧的劝说很有效果,方清终于决定嫁给那个比自己小却无比爱的男人,可却还有一个麻烦,方清和他丈夫之间还是夫妻关系。
  刘钧只是笑了笑,派人去把她丈夫接了过来,然后对她丈夫开了个条件,一百两银子,换一封休书。
  那个黑瘦的男人没有想到,自己的那个残花败柳的媳妇居然还能值这么多钱,当下二话没说的就按了手印,让人代写了休书,把妻子休了。
  方清从头到尾目睹了丈夫休她的全过程,拿到那张休书的时候,她心里更多的是解脱。
  有刘钧亲自为两人做大媒,张家人也便接受了这桩婚事,没有刘钧就没有如今张家的一切。现在儿子一意要娶那个女人,而刘大帅又亲自做媒,他们无法再反对。
  婚礼就订在九月初八。
  张国栋要办一场热闹的婚礼,不想委屈了方清。刘钧和九头鸟的将校们都赶去祝贺,还有附近的许多乡绅商人们也都不请自来,想要借此巴结这位穷山窝里追出来的年轻将军。
  刘钧还是很祝福这对新人的,送上了不菲的贺礼。婚礼很隆重,足足办了八百多桌,惊动了整个麻城,这排场让刘钧都有些惊讶。不过他也没多说什么,张国栋想热闹点那就热闹点,反正张国栋现在身家也是不菲了,而且几百桌酒席而已,乡下酒席,桌数虽然多,但花费并不多,一桌不过一两银子,这已经就是太平乡几百年来最阔气的酒宴了。
  太平乡有许多九头鸟的兄弟,特别是张家庄,一个不大的庄子,足有三十多个九头鸟的官兵,现在这些人中一半多都已经有了正式的官阶。这次,村里剩下的健壮年轻人,也都准备投奔九头鸟,附近十里八乡的年轻人,都早就在张国栋他们这里报名了。
  刘钧来了便没打算立即回去,呆在这山里面,省掉了许多应酬麻烦,在麻城天天都有客人拜访。刘钧每天都在各村各庄转悠着,去九头鸟弟兄们的家中看看,然后跟他们聊聊天,他也特别关注太平乡这些普通百姓的生活。
  跟许多人谈过后,刘钧才知道,山里人家的日子越来越艰难了,太平乡本就田少山多,产出不多,可捐派却年年增加。今年以来,又多了练饷、还有团练派粮等等好些个名目的征派,若不是今年许多人家子弟加入九头鸟,带回来不少的银钱,然后大家又相互帮衬,只怕今天肯定得有不少的人家得逃亡去了。
  一旦有人逃亡,那么各种粮税却一分不会少,而且逃亡掉的人那份也会再摊到其它留下来的人头上。
  听说在山那边的河南光州和庐州府的山区里,好多个庄子里的年轻人都有了一些让人不安的念头,他们不甘忍受下去,在暗地里盼着流匪们打过来,甚至有些没牵挂的年轻人主动离家去投匪,只为了能活下去,不再绝望的生活,受无尽的盘剥。
  “还是咱们太平乡好啊,有侯爷招兵,大家有了出路,有了希望。大帅,多招些兵,咱们太平乡的小伙都是勇猛能战的,听话。多招些兵,咱们太平乡的百姓也多了些活路。”聊天时,村里一群年老的老人们恳求着刘钧能多招些小伙子去当兵。
  对于这些要求,刘钧也是尽量满足的,这次扩编,刘钧又在麻城大量招募。对刘钧来说,从麻城招募新兵,那都是同乡近邻的子弟兵,操一样的口音,说一样的话,大家知根知底,最是可信,也好管理。尤其是如太平乡这样的地方,穷乡僻壤,年轻子弟都很老实肯吃苦,他们会很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刘钧每去一个村子,总要带上许多礼物,都是些很实用的粮食布匹,挨家挨户的给村里的人发放,尤其是那些孤寡老人,残疾家庭等,都会多发一份。
  刘钧的声望在太平乡也不断飞涨,现在他已经成了百姓们心中的活菩萨,甚至家家户户都开始立起了刘钧的长生牌位,日夜为他祈福。
  在太平乡住了好些天,刘钧才返回虎头堡。回去的时候,还有张国栋等一众太平乡籍的军官们,以及他们这次回乡在家里招募的数千新兵。
  一如老规矩,那些通过招募考核的新兵们,刘钧给他们每人发了五两银子的安家费。九头鸟的薪水和奖赏方法换过许多,但安家费这条却从没有改过,虽然这是一大笔的开支。
  回到虎头堡,那里已经有许多先回来的官兵和他们招募回来的新兵,不时还有新队伍回来。那些军官士兵们回乡休假,回来时都带着大大小小的队伍。
  这次九头鸟招募的新兵极多,除了在四川时招募了数千新兵外,这次总共还要招募两万余新兵。其中刘钧让秦翼民和马万年回石柱各自招募满本部的那总共四千白杆兵外,刘钧还将在麻城和周边招募两万新兵。
  其中,重点在麻城招募一万新兵。
  虎头堡一天比一天热闹,一支支的队伍进驻。
  这一次,刘钧没有再把自己的老兵全都打散,对他来说,在四川刚扩编过一次的队伍本来就多是新兵。因此,这次刘钧改变了新的扩编方案,招募大批新兵的同时,他保持了从四川回来的那五个营,并从这五个营里抽调了一批精锐的老兵为骨干,充入教导营,再从教导营抽出部份军官加上一些新兵建立起了一个新步兵营。然后把辎重营拆分,补充新兵扩充为两个营,一个辎重营一个战车营。
  最后,刘钧又建立了一个讲武堂,用为轮训全军的各级军官,同时招募一批优秀的年青人,进行一至两年的长期培训,然后将来充做各营底层军官,并且把复社、白杆兵、乡勇团练等其它来外来培训者都调入其中。
  最后刘钧的总兵标营是两步一车一骑前后左右四个总兵镇标营,由一个参将任中军坐营官,四个游击将军任各营坐营官,此外,另有一个教导营一个辎重营,这两营由两员游击将军统领,不属于总兵标营,但也直属于刘钧统领,讲武堂随营,由刘钧亲自担任校长。
  这六个营就是刘钧要优先精练的九头鸟精锐,其余的新兵,一部份由副将秦翼民招募训练,具体是重庆副将营的三千兵马和白帝城守备的一千兵马,这四千兵马主要以白杆兵为主,但里面也会由刘钧派过去的军官为中层。
  至于剩下的新兵,则包括一副将奇兵营、四参将援兵营和五个守备千人队。
  这两副将四参将六守备一共两万二千新兵,只会抽调少量老兵担任军官,然后得重头练起。
  所有的军械装备,都将优先装备刘钧所直接控制的六个营。
  一回到虎头堡,刘钧立即收到一封从郧阳送来的急信。
  “是郧抚朱大人送来的,郧阳出事了!”
第二百零七章
九头鸟到
  郧阳都察院衙门里,新任郧阳巡抚朱大典正背着手在官厅里团团转。
  “信送出去了吗?”
  “回大人,学生已经派了几个家丁化妆潜出城,赶往麻城送信去了。”
  “你确定信能送出去?”朱大典着急的问道。
  幕僚连忙点头,“学生安排了好几个,分批出去的,肯定能把信送出去。”
  朱大典长叹一声,似乎是松了口气,又似乎是在感叹自己命运不好。“这些丘八,真是跋扈无比,无法无天了。”
  那幕僚是个屡试不中的绍兴举人,充做朱大典的师爷已经多年了,在他任福建按察副使之时就为他出谋划策了,之后朱大典升任福建右参政,再后来他回家守丧,崇祯五年,朱大典升任山东巡抚,他也又跟着一起出山。
  他亲眼见证了朱大典曾经率吴三桂、刘良佐等将领,大败孔有德等登莱叛将,平定了这场震憾天下的登莱之乱,取得少见的大获全胜,看着朱大典因功升兵部右侍郎。
  后来流匪攻破凤阳,朱大典又一次临危受命,出任漕运总督兼巡抚凤、扬、庐、淮四府,徐、和、滁三州。在山东募兵数千往江北,后因坐失州县,平贼逾期等罪名,被贬官,一路贬到郧阳来出任巡抚。
  从漕运总督兼凤阳巡抚,到郧阳巡抚,这是明显的贬官。
  今年刚五十八岁的朱大典叹气连连,漕运总督和郧阳巡抚,两者相差太远了。别的不说,他在任漕运总督这个位上,一年能搜刮到的钱财无数,那是个真正的肥缺,他搜刮到了多少钱?朱大典自己都记不清了,总之在南方官场上,朱大典有个富可敌国的称号。
  而朱大典本身是个穷苦人家出身的,出生于金华的一个小山村,少时家里还因为跟人打官司失败而举家搬迁外地,只能栖身在一个山村边的小破庙里,生活困顿无比。因此如今朱大典富可敌国,明显就是贪污而来的。
  说来朱大典也是个有本事的人,少时家穷,可他却好学,因家贫无钱入学,他便在每天割草捡柴之余,常常跑到私塾倚窗听课,后来老师发现,为这少年好学精神感动,破例免费收他入学。朱大典得到这机会,发愤读书,终于在三十五岁时一举考中进士,踏上仕途。
  曾有人说,穷人当官更贪婪,寒门子弟败类多。
  朱大典正是如此一个人,踏上仕途之后,他在官场上便以贪婪著称,时人皆说他是严嵩再世。特别是他督师凤阳的时候,括取财贿,四府僚属,囊橐皆尽,人拟其富且敌国。
  不过朱大典贪是贪,可也有本事,不论是治理民政还是于兵事上,都有很独特的本领。在明末这个乱世之时,文臣知兵,便越发的能得到破格重用,如卢向升、洪承略、孙传庭、杨嗣昌、熊文灿等等,都是凭着知兵,而迅速升迁。
  朱大典聪明,能捞也会送,一面大肆贪污一面又大肆行贿,加之治理地方有才,统兵有方,尤其是他还临危受命,统兵把祸害山东的孔有德等叛军给击败了。当时孔有德叛乱可是横扫山东,杀三巡抚数总兵,无人可挡。而朱大典打败了叛军,为他的资历赢得了完美的一笔。
  也有了之后总督漕运巡抚凤阳,可惜之后他只顾着捞钱了,结果回左五营就在他的境内生根发芽,他却毫无能力。
  “大人,学生以为,不如先给那些丘八们发些银两犒赏一下,这些人自然就散了。”师爷小声的劝道。
  “发银犒赏?哪来的银子?藩库里干干净净,比脸还干净,一两银子都没有。”朱大典一提起此事就来气,他接到任命之后,虽然心里不乐意,可还是尽快交接赶来郧阳,本来还以为能从府库里先进一笔,没料到,来到之后,打开府库一看,空荡荡的,连老鼠都没有一只。
  郧阳的那点钱粮,全被熊文灿和杨嗣昌两人给刮的干干净净了。
  “东翁,如今之势,不如先从私里拿笔银钱犒赏一下,解了眼前之围再说。过后,可以再补回来嘛。”
  “让我自己掏钱犒赏那些丘八?”朱大典胡子高高扬起,“绝无可能!”
  师爷虽然知道朱大典最爱搂钱,向来只进不出,只是没想到这个时候了,他居然还是一毛不拔。
  “东翁,外面的这些乱兵若是得不到点甜头,只怕发起狠来不受管束啊。”
  朱大典一到郧阳,先发现府库空荡荡的,然后就发现许多郧阳兵将来找他要饷,他一开始还不怎么在意,派人去传郧阳的那些官军,让他们约束手下。结果,这些军官一个个全都推称生病,有些还说不能下床。
  而那些兵却干脆把都察院包围了,把他围了起来,声称拿不到饷就不退。
  可府库里无银子,朱大典却又舍不得拿自己的银子来发饷,现在双方僵持不下。
  师爷着急的道,“大人,这都什么时候了啊,先通融一下啊。大人莫要忘记,这闹饷很容易就变成哗变叛乱的,当初辽东官兵闹饷,不是逼死了巡抚,登州之乱,不也皆因欠饷而起,咱们初来乍到,还是小心谨慎一些啊。”
  朱大典一拍桌子,“无法无天,现在给钱,只会让他们越发得寸进尺。放心,我谅这些乱兵也不敢真怎么样,咱们等几天,刘继业马上就能到。到时刘继业兵一到,哪个还敢乱动。”
  朱大典是铁了心不给钱了。从来都是下属给他钱,还从来没有过他给下属钱的。
  “大人啊,这刘钧远水难解近火啊,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大人何必把自己置之于险地呢。何况,这次闹饷之事,据我打探到的消息,就是因这刘钧而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1/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