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1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5/697

  一边是交出屯田,免除军户积欠,那么就能既往不咎,甚至还能保存财产。一边却是摩拳擦掌,环伺在侧的九头鸟兵马。
  这样的状态下,虽心有万般不甘,可最后整顿还是不可阻挡的推动着。
  一亩亩屯田被清丈,造册,然后军所的军丁军余也都登记造册,最后上报刘钧黄道周等人面前。
  “这些人倒是老实了。”黄道周看着面前一页页的数字,满脸高兴。
  “这些人可不会那么老实。”刘钧翻看着报告,这次清理湖广行都司的五卫另六所,一共清理出一百五十余万亩屯田,全是统一标准的二百四十步一亩,基本上都是熟田,不是荒地山地。“你们有所不知,九头鸟下去清丈田地的时候,接到了无数次行贿,他们想要贿赂我们的清丈战士,然后想要试图隐瞒田亩,甚至通过改变田亩大小,或者用荒地山地等来替换成熟田等手段,来继续侵占屯田。”
  “这些蛀虫。”黄道周恨恨的道。
  杨廷麟笑着道,“可他们最终失望了,九头鸟的士兵真是我见过军纪最良好的。大把的真金白银摆在他们的面前,可他们根本不为所动,最后不但拒绝了,而且都如实的报告上来了。”
  万历时,张居正清丈全国土地,也一样发生了许多这种舞弊之事,许多地主们都通过行贿,然后大改小,荒换熟等办法,逃避整顿,继续侵占田地。
  可这次地主们百试不爽的办法失效了。
  “其实也并非所有九头鸟都如此,也有些收了礼的,不过毕竟只是少数。九头鸟将士们相互监督,这种害群之马很快就查出来了,我已经清理了这些老鼠屎,每人四十军棍,然后开革出九头鸟。”
  “其实你也不必如此苛刻,难免有犯错的时候,给他们一次机会,让他们改过自新。”黄道周劝道,九头鸟的军纪之严,黄道周实是少见,这时也忍不住帮忙劝说。
  “要维持一支军队的良好军纪,宁严勿宽。如果不能有严格军纪约束,总给他们机会,那以后这些人就会有侥幸的心理,长此以往,也就再没有军纪一说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必须得防微杜渐。”
  刘钧给大家良好的待遇,为的就是让士兵们可以安心的训练、作战,而不用去考虑养家糊口之类的其它事情。对于收受礼物的那些兵,虽然都只是些新兵,一时犯错,可刘钧却还是选择了开革,就是想让所有的人知道,他刘钧绝不允许那些的情况发生。
  “一百六十余万亩,共编四万余屯丁,每丁屯田四十亩,分为两千余屯庄。”
  这次一共清理三十一个千户所,清理出的屯田数量远不如郧阳卫来的多。上次一卫二所就清出近八十万亩屯田,而这次五卫六所,才不过一百六十余万亩。其实襄阳等地不少田地都划拔给了宗室藩王,且那些卫所多是开国之时设立,经过二百余年,田地少了许多,远不如才百余年的郧阳卫所屯田多。
  最后,刘钧等只得又把屯田数量改为一丁屯四十亩,最后编了四万屯丁授田。
  “虽不如郧阳卫所清理出来的多,不过也还不错了,一百六十余万,加上先前的八十万,那就是两百四十万亩,一年收屯租也有两百四十万石了。郧阳五万兵,完全可以自足,甚至还有剩余。”
  就算以谷折米,可一般也有七成的出米率,两百四十万石稻谷,也能折米近一百七十万石。一个士兵就算消耗高出普通百姓,可一月六斗米也就足够了,一年顶多七石,五万兵,一年不过三十五万石。
  如果再算上战时消耗的那部份,那么如果不是长时间战斗,那一年士兵军粮也仅在五十万石左右。
  清理出来的屯田,就算减掉天灾等部份意外因素造成的减免,那一年基本上也能收入一百五十万石米左右,扣掉五十万,还能剩下百万石。
  “这些上交的屯粮,可以分为三部份,上供、留省,供军。比如我们这一年一百五十万石的稻米屯租,三十万上交朝廷,四十万留给地方省府州县,剩下八十万留作郧阳供军。当然,具体的情况,按当年实际征收到的屯租按这比例分割。”刘钧说道。
  他很清楚,一百五十万石稻米的屯租数字一报上去,到时肯定得有无数人盯着。虽然屯田是他们整顿出来的,先前皇帝也说过屯租用来养郧阳军。但实际上,肯定还会有人打这主意。想独吞是不可能的,不如主动些弄出一个瓜分方案,利益均分。
  刘钧之所以弄成三分,不是郧阳军与朝廷均分,也是考虑到应当让郧阳官府手里也有些粮食,这样才不会遇灾遇寇就只能拼命的向百姓加派,弄的百姓越发的倾家荡产,对于刘钧来说,他其实已经在打算要慢慢的把郧阳变成自己的大本营,当然不希望地方动荡不稳。
  官府手里有些粮,百姓负担也能轻些,地方也能平稳一些。最终,他也是能受益的。
  “接下来我还想整顿蕲黄等诸卫,不过这些卫所不归行都司,而归湖广都司,咱们管辖权似乎有些不足。”黄道周越战越猛,可这时摆在大家面前的却有个难题。
  之前他们整顿的六卫八所,都属于湖广行都司,也就是郧阳抚治管辖之下,可现在蕲黄等地虽然也归郧阳抚治管辖,但卫所却属于湖广都司,因此从某方面来说,不属于湖广行都司的这些郧阳抚治境内的卫所,其实不归郧阳抚治管。
  刘钧等人犹豫不决之时,京师来人了。
  来的不仅仅是皇帝派给郧阳的太监,还有数道圣旨。
  最重要的莫过于湖广布政使司一分为二,分别成立了湖北和湖南两个布政司,其次就是郧阳这个跨四省的特别抚治区,被撤消了,郧阳抚治实际上改为了湖北布政司,河南的南阳府、陕西的商州、兴安州,四川的夔州府,也都正式的改隶湖北。
  新成立的湖北布政司与郧阳抚治比起来有很大的不同,不过对刘钧等人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消息。湖广行都司、兴都留守司还有湖广都司部份,都被合并为湖北都司。
  这对刘钧等人来说,意味着他们可以继续把整顿清理工作进行下去了。
  “恭喜啊,提督大人!”总监王坤笑眯眯的对着刘钧拱手恭贺,这位太监本来出京时是捧着陨阳总监的任命来的,不过几位太监出京时都带着不少人马,一路上招摇无比,每到一府一县,总要吃吃喝喝,顺便收一大笔礼钱才走。
  结果他们还刚到河南,结果朝廷里又有变了,郧阳抚治撤消,新设了湖北布政使司,大明朝的两京十三承宣布政使司,变成了两京十四省。他们的差遣名头也变了,汇和了往郧阳来传旨的人马,一路赶来了郧阳。
  “恭贺侯爷荣升军门,提督湖广两镇!”负责督饷的太监总督卢维宁也是一脸笑容的过来称贺。
  这次京中连发数道圣旨到郧阳,对于郧阳一众官员都赞赏有加,如巡抚朱大典、巡按黄道周、监军副使杨廷麟等都获得了赏银以及加衔,但他们都不如刘钧得到的升赏重。
  朱大典从郧阳巡抚改任湖北巡抚,依然还是个巡抚,可刘钧却从郧阳总兵改成湖北总兵后,还提督湖北湖南军务,总理二省练兵,还兼理粮饷,简直相当于湖广二省总督了。
  朱大典心里那是个酸溜溜的,充满了羡慕妒忌恨。听到这个封赏任命后,他妒忌之余,心里也算是对刘钧彻底的死心了,他知道自己这个老狐狸斗不过刘钧这只九头鸟了。
  “侯爷,陛下让咱家给侯爷传个口谕,万岁爷希望侯爷能够立即发兵江北进剿流匪!”传旨的太监是个半老的太监,公开宣旨过后,他给刘钧又传了道口谕。
  “立即?”
  “立即!”
第二百二十四章
凌驾文臣之上
  崇祯十二年是一个风云涌动的年份,上半年清军入关,一路杀到了山东,破济南,俘德王,入关半年,深入二千里,攻占一府三州五十五县二关,掳走人口近五十万,掠夺黄金白银百万,直到三月才退出关外。
  而紧接着五月时,本已经受抚归降的张献忠、罗汝才等再反,中原又起烽火。甚至献贼、曹贼还把朝廷大将左良玉杀的全军尽没,杨嗣昌以辅臣出京督师,结果最后又连连失误兵败。
  幸好,入秋之后,局面总会开始转好。先是梅之焕刘钧等在川东大败流寇,生擒张献忠,大破罗汝才,斩流匪头领十余,击败俘虏近十万之众。刚刚死灰复燃的流匪势头就此被扑灭,罗汝才和先前大败的李自成一样,遁迹山中。
  如今唯一还成规模的也就剩下盘踞在江北大别山东面群山里的革左五营里。
  崇祯已经等不及要立即剿灭他们了。
  尤其是现在梅之焕、李长庚、刘钧等纷纷在训练新军,还筹备了一批足够的粮饷之时,崇祯觉得万事俱备了。他等不了了,一刻也不想再让革左五营等继续存在了。
  来郧阳传旨的太监得了崇祯的口谕,宣旨加封刘钧为提督之后,便口传圣谕,令刘钧即刻领兵进剿,即刻!
  对于出兵之事,刘钧早有心里准备,皇帝对于流匪之恨,还在建虏之上。尤其是这些年来,内忧外患,朝廷上下最终还是统一了战略思想,那就是先内而外,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先平定流匪再战建虏,坚决不与流匪议和谈判。
  从某些方面来说,刘钧其实很佩服明朝人的那种固执。虽然如崇祯、杨嗣昌甚至是袁崇焕等这些真正了解天下局势的人,心里更倾向于先暂时跟清兵议和,以为缓兵之计,好让朝廷抽出手来先平定中原流匪的内乱,然后上下齐心再来对付建虏。
  可惜的是,大明真正弄的明白形势的人不多,大多数都是些只会空谈的大臣,尤其是那些科道言官,都是些年轻的进士,年轻气盛,偏偏所处的职位又正是进谏监察风闻弹劾,说他们年轻气盛也好,说他们不懂形势也罢,说他们不知谋略也好,反正有这些人盯着,谁敢谈议和,谁就是懦弱,谁就是卖国,他们不管什么战略什么战术之类的。
  你目的再好,可手段若用的不对,那也不行。
  正是因为这些人,使得大明一直被动的跟后金正面刚了多年,结果偏偏军队又不行,又加上总是那些不知兵的文臣统兵,更加要命。关外就如一道巨大的伤口,明朝不但不知道要早点包扎伤口,反而隔三岔五的要捅这伤口几下,使得那伤口一直流血不断,流了这么多年,大明都快流干了。
  原本只是外伤,现在外伤流血过多,终于引的内部器官也出现了问题,大明这个巨人已经摇摇欲坠了。
  现在朝廷好不容易取得了对中原流匪的巨大进展,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这几大股流匪联盟已经死的死败的败,只剩下了革左五营这最后一大股了。崇祯想要迫切的结果中原的这混乱,想要早点从中原抽调兵马加强北方的防御,甚至图谋着反攻复辽。
  当天晚上,刘钧设宴款待天使。
  巡抚朱大典、巡按黄道周、监军副使杨廷麟等原郧阳官员们一起作陪,湖北总监太监王坤、总督太监卢维宁、分守边永清、许进忠、谢文举等新到任太监还有传旨的王之心受邀前来,同时被宴请的还有新到任的湖北三司官员。
  新任的湖北左布政使是刘钧的老熟人,原分守下江防道兼兵备道赵诚,这次赵诚升任布政使也算是再次高升了。
  两人再次见面,都不胜感慨,想当初两人第一次见面时,赵诚是兵备道,他当时召集麻城乡绅梅之焕等人围剿犯下屠寨惨案的山贼,刘钧与李春江率九头鸟马队前往听命。
  当时的刘钧,队伍才刚开张,百十人马,几十条枪而已。转眼间,刘钧已经凭着功绩,风云际会,青云直上,都升到了提督。而当初的致仕乡绅梅之焕,眼下更是成了内阁大学士,辅臣督师,督师九省军务。
  他赵诚能升到现在这位子,也多是沾了梅之焕和刘钧的光。
  “赵诚拜见军门!”赵诚认真的躬身行礼,没有丝毫马虎。这一举动,引得宴会厅中无数人侧目。赵诚是布政使,好歹也是一省大员了,仅位在巡抚之下,主管一省民政的堂堂二品大员。
  现在却对着一个年青人行躬身揖礼,虽然官场不以年龄论尊卑,可刘钧是个武夫啊,哪怕是个封侯的武夫,可大明文官们,尤其是如赵诚这样进士出身的文官,哪个会把勋贵放在眼中?
  还是那声军门提醒了众人,刘钧不仅仅是个年青人,也不仅仅是个年青的侯爷,他还是个提督总兵官,身上挂着部院衔,刘钧就是那个混入草鸡群里的白鹤,异常的显眼。
  大家总是记着刘钧武将身份,却忘记了现在的刘钧挂着部院衔,钦差提督,这可是相当于总督巡抚们的身份,与总督巡抚完全能平起平坐了,现在赵诚这个湖北的布政使向他行此大礼,完全合乎规矩。
  新来的总监太监王坤、总督太监卢维宁等都将这一幕收在了眼底。这两人王坤是曹化淳的人,卢维宁是王承恩的人,两人出京时,都得过交待,说刘钧虽然年纪,可圣眷去极隆,尤其这人很有手段,还与梅之焕李长庚等关系极好,在楚地,刘钧实力很强劲,过去了,要好好跟刘钧处好关系,切莫得罪刘钧。
  当初听了那话,两人还不怎么放在心上。可是到了湖北,才短短时间,他们已经听说了许多关于刘钧的事情,诸如派兵把旧郧阳兵将的闹饷定为叛乱而迅速的镇平,杀了上百个郧阳军将。之后又弄出了盐场、奖券,筹集了百万银两,如点石成金一般。再现在又在整理卫所屯田,又杀了一批人,清理出了二百多万亩军屯。
  现在在郧阳,一提刘钧这个名字,恨的人很多,那些旧郧阳兵将的家人,还有那些卫所的武官们,他们对刘钧恨之入骨,可又敢怒不敢言,因为刘钧铁血手腕,强势无比,手下招募着数万兵马,尤其是在郧阳城,就有三万,连巡抚的抚标,都已经交给刘钧了。
  当然,提起刘钧这个名字就赞不绝口的更是大有人在,那些盐场入股的盐商们,那些买奖券中奖的人,还有那些因为郧阳秩序大好,而感激的郧阳商人们,当然最感激刘钧的还是那些卫所的军户们。
  他们一夜之间,不再是卫所武官们的佃户奴隶了,他们分到了田,有了自己的田,虽然也还要交租,但比起过去的生活那是天上地下之别,以后又有了新希望,家家军户都立起了刘钧的长生牌位。
  总之恨刘钧的不少,但称颂刘钧的更多。
  现在又亲眼看到连布政使这样的文官大员都如此礼拜刘钧,他们终于有些相信出京之前听过的那些话了。
  当天,王坤和卢维宁各收到了刘钧送上的一笔厚礼,每人一万两银子,另外三位分守太监,也每人得了五千两。
  这样的厚礼拿到手,几位太监都对刘钧非常满意,果然传闻中刘钧会做人的名声没有错。
  “我明天就要出兵东进了,湖北其它各卫所的屯田整顿清理事务,就继续托付给你们了。”书房里面,刘钧把出兵的消息告诉黄道周和杨廷麟。
  “明天就出兵,这也太突然了。能不能再晚点走,现在正是整顿的关键之时。”黄道周皱着眉头道。
  “这是皇上的意思,让我立即出兵。不过你们放心,我这次出兵会留下三营人马,两个步营一个战车营,我会交待好他们的,让他们训练的同时,随时听候你们的调遣。若是有哪个不开眼的想趁我出兵之时闹事,他们会将他们镇平的。”
  刘钧留下的是镇标营中的一个步营和一个战车营,抚标四营刘钧调走三个,留了一个。如今抚标营刘钧全面接手,并重新整编过,军官也都换了自己人,留下来也不用担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5/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