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1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6/697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刘钧早在刚受任为总兵之时,就已经上奏,说平定江北流匪之后请求率军北上。刘钧早就自己表明了态度,他并不是要在地方拥兵自重什么的。有了刘钧之前的那道请求,如今再听薛国观的那些话,只让崇祯觉得薛国观毫无一个首辅的心胸和能力。
  殿外,曹化淳和王承恩、刘侨、姚明恭四人走在一起。
  “陛下今天对薛国观很不满意。”王承恩道。
  “薛国观越界了。”曹化淳道。
  “刘某明白了。”
  姚明恭也在一边低声道,“必须把薛国观弄下去。”
  刘侨轻笑几声,“只要你们肯支持,我们随时能把薛国观弄下去。我手里现在就掌握着一个能让薛国观马上下台的铁证,不过现在我不太适合出面,如果由曹公公的东厂出面翻出此事,相信必能成功。”
  刘侨把掌握着薛国观的重要把柄告诉了几人。原来此事涉及到已死的一名高官史翲,史翲巡按淮扬时,搜刮国库中没收的赃款、罚款十多万两银子装入自己的腰包,辅助巡视盐政又全部拿走了前任盐官贮存的库银二十多万两。
  等到史翲致仕闲居在家时,杨士聪弹劾吏部尚书田唯嘉接受周汝弼八千两黄金的贿赂推举他做延绥巡抚,史翲是介绍人,并揭发史翲盗取盐款的事情。
  事情败露,史翲急忙带着大批银子入京海动,在京就居住在薛国观的府中。后来史翲被下狱,正好遇到清兵入寇,史翲就不明不白的死在了狱中。许多人都传言,说史翲携带入京的银子都被薛国观据为已有,还说薛国观为了摆脱史翲的牵连,是他下手把史翲弄死在狱中。
  刘侨道,“这件事情乃是真的,当初薛国观把史翲带入京的十万两银子都据为已有。后来史翲入狱,史家人求他帮忙救人,薛国观又前后几次向史家索要了总共十万两银子。可最后薛拿观拿了银子,却秘密把史翲弄死在了狱中。我有确切的证人,可心证明薛国观占据史家银子和指使人秘密杀死史翲。”
  曹化淳捏着那光滑的下巴,阴阴一笑,“那只要我们这事情的消息放出去,再找到史家人出来告发此事,那么一闹大,皇上必会派厂卫调查。如此一来,我们把证据呈上,薛国观必死无遗。”
  几人议定,各自回去。稍后,刘允升往曹化淳、王承恩、姚明恭等处各送了一万两银子,朝中许多官员处也都送了一笔银子。
  第二天,京中果然传言四起,纷纷在传薛国观占据史翲银子,并杀害史翲的事情。事情传的有鼻子有眼,连薛国观占据十万两银子,后又索要史家十万两银子的详细数字都说传的一清二楚。
  紧接着,就有科道言官风闻上奏此事。
  崇祯接到奏报后,大怒,立即着东厂和锦衣卫分别查探此事。东厂很快就把从刘侨那里拿到的证据证人报告皇帝,证据确切。
  崇祯发怒下旨,让五府六部九卿科道议奏。
  掌都督府定国公徐允祯、吏部尚书傅永淳都不知道皇帝的心意,便只不轻不重的议了几句,最后结果是让薛国观致仕或闲住。
  “夺职!”崇祯最后下旨,夺职放归,但追缴薛国观占据和索要的二十万赃银。
  薛国观上交了二十万赃银之后携带家人离京。
  薛国观被罢免,崇祯不得不又开始考虑起首辅人选。
  “薛国观已经离京了吗?”崇祯问。
  王承恩在一边回道,“薛国观今日离京,听说薛国观出京之时,车队浩荡,足有一百多辆车。”
  崇祯一听,登时就怒了。
  车队浩荡,一百多辆车?这个贪官,看来朕还是轻饶了他。
  “来人,召刘侨入见。”
  刘侨入宫之后,崇祯询问他薛国观出京情况。刘侨当即把薛国观如何招摇过市,车队浩荡的实情禀报,还说了许多官员公开前往送行,奉上大箱礼物钱财的情况禀报。
  “立即逮捕薛国观,仔细审查!”
  刘侨得旨出宫,立即亲自率锦衣卫缇骑追出京外,将薛国观拿回京师,下诏狱审问。很快,在锦衣卫的审讯之下,薛国观把贪污受贿等等罪行通通交待,刘侨拿着供词,还有拦截的薛国观足足三十多万两金银财物的单子上呈崇祯。
  看着证词,还有那三十万两金银的单子,崇祯越发的愤怒了。这薛国观仅当了半年首辅,就贪墨了这么多的钱财,这还仅是其在京的银钱,不算其在陕西韩城老家置办的田地宅院等。
  “继续审,要审个一清二楚!”
  继续审问,吏部尚书傅永淳、通政使李梦辰、刑部主事朱永佑、中书王陛彦等十一人涉嫌结党、串连受贿等种种恶行。
  “薛国观、傅永淳等十一人并皆弃市,抄没所有家产以充军饷!”崇祯咬着牙下旨。
  诏狱。
  刘侨来到薛国观的狱中,薛国观听说锦衣卫指挥使来了,惊惧地喊道,“我要死了,我要死了。”
  刘侨让人打开牢门,走了走去,挥手让旁人退下。
  “薛先生,我来送你一程!”
  薛国观望着刘侨,冷笑着道,“是你,还有刘钧,还有曹化淳,是你们联手害我。”
  “何来害之说,厂卫所奏之事,难道有哪件是假的?薛先生,你为官多年,也是有些建树的,可惜的是,你非要一意孤行。本来,你一把年纪了,好好的告老归乡,多好啊。也曾任过首辅,在家乡颐养天年不好吗?你非要逆势而上,结果怎么样,碰了个粉身碎骨吧。”
  “能给三尺白绫吗?”薛国观问。
  刘侨摇了摇头。
  “那给我一壶毒酒。”
  刘侨再次摇头,“抱歉,陛下旨意,要将你菜市口公开腰斩弃市。”
  听说连全尸都不能得,薛国观脸色苍白,直接瘫坐在了地上。
  他算是大明开国以来第二位被处死的首辅了。
  刘侨闻到一股骚味,有些鄙视的看了眼薛国观,“下辈子投胎做人,记得别再得罪那些不能得罪的人。”
  “带走!”刘侨高喊一声,数名锦衣卫上前,拖着瘫软成一团的薛国观往外走,装进囚车,然后押着前往菜市口。
  在薛国观囚车后面的,是吏部尚书傅永淳等十一人。无数百姓争相观看,他们都听说薛国观贪污百万银两,对这个首辅都恨之入骨。
  当天,内阁首辅薛国观、吏部尚书傅永淳等十一人被腰斩弃市。
  随后,崇祯下旨廷推首辅以及吏部尚书、通政使。
  在京三品以上京官,以及六部尚书和都御史、大理卿、通政使等九卿等大臣廷推。不过九卿中的吏部尚书和通政使又空缺,因此先推选出九卿空缺的通政使和吏部尚书,然后廷推出首辅。
  崇祯对三个职位,都提了两个侯选人,交给大臣们廷推。
第二百三十六章
奉旨生病
  自崇祯即位起,内阁首辅的位置就极不稳定,在内部的党争和外部艰难的国事双重恶劣环境下,内阁辅臣就如走马灯一样的迅速轮转。崇祯十二年,杨嗣昌入阁、梅之焕入阁,首辅刘宇亮罢相,首辅薛国观罢相并被腰斩弃市,杨嗣昌去职。
  崇祯的内阁,已经完全打破了原来的内阁大学士选用制度。以往内阁辅臣基本上都是从翰林中选拔,可崇祯发现这些人只习文章不暗世务,根本做不了相才。于是在温体仁罢相后,崇祯选取的新首辅张至发,就是由地方官任上直接被选拔任用为内阁大臣的。
  这在大明的历史上是一个极为罕见的例子,也是崇祯为了改变局势中兴大明所作出的大胆改革。不过张至发上台后,很多翰林对他不服,不断受到抨击,不到一年就倒台致仕了。
  接替张至发的孔贞运也只干了两个月的首辅,就由刘宇亮接替了,然后他倒霉的碰上了清兵入寇,被薛国观和杨嗣昌两人联手掀下台去,继而薛国观代之。但薛国观也只当了半年,不但被罢免还被腰斩了,算是崇祯朝下场最悲惨的一个首辅了。
  崇祯在起用地方官张至发任首辅失败后,又开始改从六部中挑选人员,大理少卿范复粹和吏部尚书刘宇亮、兵部尚书杨嗣昌、户部尚书程国祥、礼部侍郎方逢年、工部侍郎蔡国用等五人便被选中一同进入内阁,参预机务。
  如今当初那五人刘宇亮、杨嗣昌都罢归,内阁中还有范复粹、姚明恭、梅之焕、程国祥和方逢年、蔡国用六人在阁。
  在这个内阁班子里,只有方逢年和梅之焕出身翰林,其余的都是外僚入阁,如范复粹当初更是以四品官入阁,而且入阁前他刚从五品的大理寺丞晋升为四品大理寺卿。
  在薛国观为首辅的时候,范复粹是次辅。
  如果按惯例,首辅出缺,次辅接替。但范复粹和张至发一样都没什么才学和本领,当次辅时就经常受到来自四面的攻击,现在更不可能让他来当首辅。
  为了让范复粹让路,崇祯直接给范复粹下了一道旨,让他回籍调理。旨意一下,满朝惊讶,然后都暗笑不已,因为范复粹根本没上过折要乞病回乡之类的。皇帝现在却直接下这么一道折子,范复粹只好上书乞归。
  大家纷纷称范复粹这是奉旨生病。
  范复粹一走,内阁就剩下了五人。
  这个时候,崇祯下诏召梅之焕、李长庚、周延儒、张至发、贺逢圣入京,李长庚曾经是吏部尚书,按明朝制度,六部中吏部尚书权重,因此不入阁。而梅之焕是现任内阁大学士,其余周延儒三人都曾经担任过首辅之职。
  崇祯的心意很明了,想从这五人中挑选一位新首辅。
  张至发接到旨意后上表,紧决辞谢不肯奉召。
  朝中的廷推最后推举贺逢圣出任九卿之一的通政使,周延儒为吏部尚书,梅之焕为首辅,李长庚为次辅。
  这个结果既在许多人的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可以说,在许多京中大臣们的眼中,都知道这次的首辅其实必然落入东林人的手中,只不过究竟是前首辅周延儒复相,还是如今挟着剿灭中原流匪之威的梅之焕拜相,这场东林内部之争一时有些不清楚。
  周廷儒自己不是东林党,也算不上是阉党,但这人左右逢源,根本没什么立场。为了复出,他早跟复社打成一片,达成了许多交易协定。复社为了改变自温体仁以来,朝中当政者一直反对复社的局面,也主动的与周延儒合作,甚至为他奔走制造舆论,为他筹措复相的活动资金。
  可最终,薛国观是倒台了,但周延儒也有了更强劲的对手。相比起周延儒这位曾经的首辅,崇祯明显更加看中梅之焕这位仅用半年就平定了中原流匪的干臣。
  而复社在周延儒和梅之焕之间,很顺势的选择了东林党新领袖人物的梅之焕,而把周延儒抛弃了。
  十一月初,梅之焕、李长庚、刘钧等剿匪功臣入京。
  崇祯任命梅之焕为首辅,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进礼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对这位平定流匪的大臣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振兴朝政,挽救国家。尤其是北面还有越来越强的后金军事威胁时,崇祯希望启用一位知兵的首辅大学士,带领朝廷走出当下的困境。曾经崇祯也寄希望于杨嗣昌,可最终发现杨嗣昌只会纸上谈兵而已。
  梅之焕却真正做到了半年平贼。
  李长庚也被授以兵部尚书衔加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为次辅兼掌兵部事。
  周延儒授吏部尚书,随后大批东林党人被起用,郑三俊任吏部左侍郎,刘宗周任都御史掌都察院,范景文为工部尚书,倪元路为兵部左侍郎,其它如李邦华、张国维、徐石麟、金光宸、张玮等东林党人,纷纷重入朝堂,并位居九卿等重职,掌握实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6/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