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2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2/697

  “没多大影响,这些事情你不必多操心。”
  刘钧坐下接过醒酒茶汤,轻抿了一口,醒酒汤带着点酸味还有些苦。他皱了皱眉,还是摒着气一口喝完了。今天的接风酒席上,刘钧还是喝了不少酒,不管怎么说,傅宗龙和范志完都是督抚,是文臣,哪怕实际上的兵权不可能交给他们,但表面上的面子还是得给的。
  范志完在酒席上已经向刘钧暗中表态,提起了周延儒,也提出了以后会支持刘钧。但他剩下的那半句话没说,刘钧也明白这支持不是无条件的。范志完是周延儒的门生,周延儒把他超升为辽东巡抚派来辽东,既然喊着支持刘钧的名号来的,换个意义就是希望刘钧能支持周延儒了。
  倒是傅宗龙,这位也算是大明文臣之中比较知兵的大臣,当年平云贵奢安之乱,再将当年入川的李自成赶出四川,在平土司之乱和剿灭中原流匪的作战中,是有不少可圈可点表现的。
  傅宗龙是两榜进士出身,做过知县,后来入京当的是户部主事,再做御史。本来与领兵是不搭界的,可偏偏他胆气过人,天启元年,辽阳失守,傅宗龙主动请缨前去,很快招募了五千兵马。西南土司做乱,傅宗龙又自请前往率兵剿乱。
  他不光有胆有识,而且既能剿乱也能抚乱,带兵理政都是把好手。
  朝廷这个时候让他离开兵部尚书任上,固然有他与眼下辽东战略方向有不同意见,也因为他确实是个很有本事之人。随便派个文臣来辽东,根本起不到监督的作用,而傅宗龙以兵部尚书衔出任辽东总督,身份尊贵,且又是有带兵才能的,皇帝希望起用这位总督,既能加强朝廷对楚军这支强大战力的控制权,也希望不会出现影响削弱楚军战力的事情,更不希望辽东总督和提督之间不和。
  与傅宗龙才相处半天,刘钧已经意识到傅宗龙不是一般的官员,这是一个和梅李二人一样,心有抱负有理想的官员,傅宗龙来辽东,是想要做一番事业的。从他一到旅顺,就宣布要楚军立即发起进攻就看的出来。
  “我马上又要出兵了,你是愿意继续留在旅顺,还是去湖北?”
  正在热水盆里揉毛巾的李惠,停下手来,“又要出兵打仗吗?需要你亲自带兵吗?从朝鲜到镇江,从镇江到旅顺,自我们在汉城完婚之后,妾身都没机会与夫君好好相处……妾身愿意留在旅顺。”李惠的话语里透着些担忧,也有些不舍。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等过了这阵子,我好好陪陪你。”刘钧对于这位朝鲜公主妻子愿意留在旅顺没什么意见。这是桩政治婚姻,不过成亲后,刘钧发现两人倒没太多的隔阂。朝鲜是个已经汉化的国家,尤其是上层,他们精通汉话,熟悉汉字,了解华夏礼仪文化,李惠最喜欢唐诗宋词,尤其是喜欢晚唐时代的花间派诗人们。
  她甚至还会做诗填词,此外琴棋书画,样样皆通。特别难得的是,这位朝鲜国王嫡女,面对刘钧时十分的温柔,平日里不说举案齐眉,可那种夫就是天的观念确实是牢固的。
  傅宗龙要求辽东三镇立即发起一轮新的攻势,以掩护辽西军的进攻。若没有傅宗龙和范志完的到来,也许刘钧对皇帝的这个要求多半会提出反对意见,甚至随便搞点拉练什么的就对付过去。
  可现在皇帝刚削了他一镇兵权,又新派了督抚总监们,这个时候皇帝和朝廷上下肯定都在盯着他的反应。若是他随意糊弄不肯真正出力,只怕这行为就要被另外解读了。
  刘钧现在还不想引起什么误会。
  这一次无论如何他都要出兵,还得搞的声势隆重。
  辽西,松山。
  吴三桂现在是意气风发,得意洋洋。还不到三十岁,他就已经当上了提督,钦差提督关外关宁锦三镇军务,武将之中,当今也仅有刘钧和郑芝龙两个前例是武将提督,现在他吴三桂是第三个了。
  他还升任上右都督,连大凌河之败后一直坐监的父亲也因他的功劳释放出狱,还恢复了官身。
  “不愧我当初咬牙用一万匹战马从刘钧手上换得的骑铳,一匹战马换一把骑铳,这代价昂贵,但收益却也极高。”吴三桂把玩着手上的骑铳,满意地叹道。“我们的工匠能仿制这些骑铳和飞龙铳吗?”
  “能仿。”吴三桂的弟弟吴三辅回答二哥,但是他皱着眉头。“二哥,我们的工匠看过从湖北带回来的火器,认真的折卸过,然后仿制,费了许多功夫,成是成了,可我觉得没必要。”
  吴三桂一边擦拭着自己的骑铳,一面摇头叹道,“是质量问题还是什么问题?”
  “我们工匠仿制的质量确实不如楚军的好,据工匠所说,一来楚军火铳用的铁好,他们明显有更好的生铁提纯办法,其二,他们的火铳制的很标准,百根千根,都是统一标准,这方面,一般的工匠根本做不到。此外,他们的火铳铳管远不是一般工匠仿的了的,膛壁更圆滑,而且还同样有个标准化的问题。”
  吴三辅组织宁远的工匠进行楚军火铳的仿制,折腾了许久,发现了一大堆的问题。那就是他们能仿制出骑铳,也能仿制出飞龙铳,甚至还能仿出燧发铳,可仿出来的铳却远远落后于楚铳。
  质量相差很远,尤其是部件无法标准化,铳管口径偏差很大,这使得如果自己打造火铳,那么就无法通配定装弹,子弹得另外再配。仿制火铳的射程和精确度以及寿命,都远不如楚铳。
  “还有一个最麻烦的地方,我们的打造速度很慢,组织宁远所有的火器工匠,一月大概能打制五百支骑铳。”
  吴三桂大摇其头,十分失望。
  如果说制造成本高一些,他还能接受。火铳性能差一些,也勉强能接受,可一月只能打个五百杆,还都是些远不如楚铳的残次仿品,那还费那个功夫做什么?
  吴三桂死了仿制的心,对三辅道,“停止仿制楚铳,那些工匠也都留着,留着他们帮着维修一些楚铳就好。”
  吴三桂上次花了一万匹战马的高额代价,从刘钧那里弄到了一万把骑铳,装备给了自己的五千精骑。正是凭着装备的骑铳,以及步兵的飞龙铳和火炮,松山之战,吴三桂率两万宁远军大破三千余清骑,取得松山大捷。
  马虽然是项很珍贵的物资,不过吴三桂还是能搞到马的。吴家祖上就一直是辽东的大商人,尤其以贩马为主。当年吴三桂父亲吴襄早年就是贩马,后来见努尔哈赤在辽东仇视汉人,吴襄愤而变卖家产,招募青壮对抗女真。其行为得百姓称赞,朝廷嘉奖,后来朝廷授吴襄武职,被辽东总兵李成梁招入麾下。
  此后吴襄还中武进士,官职一路高升,最后做到宁远团练总兵官,再后来又与辽西将门祖氏联姻,吴三桂把自己的妹妹嫁给祖大寿做了填房,自己又娶了祖大寿的妹妹做填房,之后官升至锦州总兵。
  吴家从吴襄开始,从商人转为将门。不过吴襄虽然后来官越当越大,但在辽西将门中,他与祖家联姻后,一直还是负责着辽西的商业买卖,其中走私这块也都是吴襄在负责着,至于吴家当年的老本行贩马,吴家更是一直把持着。
  弄个几万匹马,对别人来说,也许是难上登天的事情。可对吴三桂来说,这还真不是什么事情,多花点时间,几万匹马完全不成问题。
  楚军的火铳真是好东西,尤其是这骑铳,宁远骑兵配了楚制骑铳,再加上红夷火炮,那真是无比犀利。可惜上次好不容易也只用一万匹战马换来一万把骑铳,只装备了五千精骑,想要再多,暂时基本不可能。
  “这个刘继业,他是怎么做到的,居然建起了一个如此了得的火器产业,从炼铁到冶铜,再到制铳造炮,生产火药铅弹,都已经做到一条龙了。”吴三桂充满羡慕的道。
  吴三辅不服气的道,“铳炮造的好又如何。”
  吴三桂对兄弟笑笑,“刘继业可不光是铳炮造的好,他铳炮更用的好。我们二十万大军云集辽西,到现在不过才由我们取得一个松州大捷,斩杀鞑子千余。可刘继业浮海东征,半年时间,却已经用巨舰大炮利铳,打下了旅顺和镇江二府,生生又开了一个辽东大镇出来。我和他同是提督,可这威风就大大不如他了。”
  “二哥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我并非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只是说几句大实话罢了。”吴三桂笑了笑,“三弟,队伍集结好了没有?”
  “都准备好了!”吴三辅大声道。
  “好,传令下去,四更造饭,五更出发!”
第三百二十七章
功高震主
  崇祯十三年十月十五,一年一度的下元节,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这一天,历来是道家做道场,皇家祭坛,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这一天,朝廷还会特别下令延缓死刑执行日期。
  一大早,崇祯就率领百官臣僚往太庙祭祀大明列代先帝,告祭祖宗。当天,崇祯带着自辽东和辽西押回的三百六十五个满清鞑子俘虏献于太庙。
  傍晚时分,崇祯又率百官贡献三牺,告祭历年来于中原平匪、关外驱虏的战斗中死于王事的大明将士们。
  就在昨日,吴三桂率领宁远精骑主动进攻自锦州撤围到义州的清军镶蓝旗营地,凭借着骑铳之威和突其不备,一举歼灭鞑虏五百人马。附近大胜堡鞑虏来救,反被吴三桂事先安排的伏兵伏击,成功的将千余来援鞑虏击败,斩首百余。鞑虏败撤,丢弃大胜堡,吴三桂随后控制该堡。
  这个捷报由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师,崇祯闻讯大喜。
  乾清宫中,崇祯看了眼进来的王之心,随即闭上眼睛靠在椅上,沉默片刻,复又睁开,“奏。”
  “是!”
  提督东厂的王之心尽力降低声调,小心的禀奏。
  “从旅顺发回来的急信,傅范二位督抚以及王卢二位督监都已到达旅顺,辽东提督楚国公率辽东文武于码头恭迎。当晚,楚国公设宴为诸位督抚监督们接风洗尘。宴会之前,傅督臣向楚公等宣读圣谕……楚国公已经集结辽东三镇兵马中精锐,誓师出征,乘舰船自海上直趋辽阳,第一战,将攻打驻于盖州的孔有德等四叛将……”
  沉默。
  崇祯习惯于不急着表态,听完禀报之后,他沉思良久。然后缓缓的抬眼盯着王之心,问,“楚国公对于朕将他调任辽东,并削去其一镇兵权一事态度如何?他对于朝廷派傅宗龙和范志完两位督抚过去态度又是如何?对于朝廷让他立即出兵辽阳,其态度又是如何?”
  “态度如常。”王之心思忖了一下最后如此回答,虽然他收过楚国公不少银子,可这话却是实话实说。他很清楚自己是皇上的爪牙,“奴才按皇上之意,先后往辽东安插了不少的人,据那边回报,楚公平常对于皇上多有感恩之语,说没有皇上的破格提拔就没有他,皇上对他有知遇之恩,又蒙皇上收为义子,还封侯晋公,楚国公常言陛下之恩无以回报,唯有忠心王事。”
  “他对朕削他兵权之事也没什么不满吗?”
  “没有,楚国公公开或者私下都不曾有过半点不满的言语。”
  “行了,朕知道了,你下去吧。”崇祯挥手说道。
  王之心的禀报,让崇祯心里踏实了不少。当天晚上,崇祯去了周皇后的宫中,睡前,周后亲自为崇祯洗脚。
  “皇后,你怎么看楚国公?”崇祯突然问。
  正温柔的为崇祯洗脚的周后闻言手上停下来,她抬起头望着皇帝,“陛下为何问这事?”
  “你就说说你对楚国公的看法。”
  “臣妾以为继业就是陛下的霍去病。”
  崇祯笑笑,“楚国公年轻且善战,但不仅仅如此,他还更会理财经济,天纵之英才。皇后可知,朝廷现在用以支付前线将士们的粮饷是从哪里来的?我告诉你,差不多都是靠楚国公弄来的。”
  周皇后平时并不太关心国事,此时听闻有些惊诧。
  “朕没有夸张,朝廷原来每年太仓的银钱收入不过二百余万两,而以往每年的开支都超过两千万两。巨大的差额,朝廷为了弥补这个窟窿,不得不加征三饷,辽饷、剿饷、练饷,一年一千多万两的三饷,原本征收之时说是苦民一年,结果最后却成了常例,全靠这三饷朝廷才勉强维持着开支。”
  “可三饷累民朕岂又不知,中原流贼屡剿不平,也与此大有干系。可历年来满朝上下,就无一臣子能替朕解决这个问题。”说到这里,崇祯叹了口气。
  周皇后一面揉捏着崇祯的脚,一面道,“臣妾虽是深宫之中,可也知道陛下年前已经取消了剿饷,后来又减少了近半的练饷,年后,那剩下的部份练饷也都减免了,前不久,陛下还把辽饷也全停了。听说天下百姓称颂呢。”
  崇祯苦笑,“今年先是数省大旱,然后是蝗灾,接着河南陕西等地又起瘟疫。各地欠收,连正常的税赋都收不起来,又如何征收辽饷剿饷,朝中官员都争相上奏说要灾区免赋免加饷,天下百姓皆朕之赤子,朕又何忍。”
  “还好有楚国公,若没有楚国公发行债券筹集的款项,还有新增的关税、商税,朕都不知道免除了三饷还有今年大部份地区的税赋正课后,朝廷要如何开支。”崇祯当政十几年,也早明白一件事情,国事以钱粮为第一,没钱处处难办。“从去年到现在,已经发行了三千万元的债券了,这些债券都是四海银行发行的,换句话说,朕这个亿万子民之主,现在却欠四海银行这个民间私有钱庄一千五百万两银子,还有一大笔利息在累积。”
  大明天子却还得靠借私人的钱。
  “这个四海银行哪来这么多银子?”周皇后问。
  “四海银行当然没这么多银子,这些银子其实都是天下有钱人的,当然也有许多百姓的积蓄。四海银行向他们借,定期限有利息。钱借到了再给朝廷,朝廷给他们一笔手续费。”
  “到期了怎么还?”
  “朕也不太清楚这些,不过楚国公跟朕说过,四海银行能够暂时周转。”
  “哎。”崇祯叹气,“这事情想来可笑,朝廷自己没钱,只能借钱举债,结果朝廷没信用,还不能直接自己借,得通过四海银行去借,再把钱转借给朝廷。朕一想及此处,朕和朝廷居然还没有一家私人钱庄有信用,你说朕这皇帝是不是当的很差?”
  “陛下,切莫如此说,陛下自即位以来宵衣旰食,勤于政事,未有一天懈怠国政。”周皇后连忙道。
  崇祯揉捏着额头,很有些疲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2/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