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2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8/697

  “汉人终究还是靠不住的。”黄台吉恨声道,当年孔有德来降,他是多么的礼遇有加。到现在,孔有德都还是自领本部,还给了他们驻军之地,给了他们人口田地,他们的人马甚至都没有编入八旗中,也不编入汉四旗,他们甚至是专门的一旗,直属于他亲自统领。
  他甚至给孔有德等人全都封王。
  到头来,要用他们的时候,却如此没用。一开始只知道保存实力,等被人突然围住了,却又不堪一击。
  恼怒半天,黄台吉渐平复心情。
  盖州已经失守了,孔有德等五万人马也都覆没了。现在不是恼怒的时候,现在得考虑到因为此事将带来的严重后果。
  盖州失守五万人马尽没,这就意味着盖州到辽阳之间已经相当空虚,没有足够的兵马拦截防守明军的北上进攻。
  辽阳是清军的重镇,也是都城沈阳南面的重要门户。若是辽阳有失,那不但沈阳危险,而且正在辽西的清军也有可能被断后路。
  “盖州丢了,海州空虚,无兵可守,海州也肯定守不住。辽阳也只有少数兵马,必须回防。”
  望着地图,黄台吉咬牙切齿。
  眼看着义州之胜后,就能趁势再夺得锦州之捷,甚至还能继续夺取松山、塔山、杏山诸城,一直杀到宁远城下去。
  可现在,洪台吉不得不回防自己的后方。
  “皇上,让臣率一支兵马去夺回盖州,击退刘继业。”代善主动请缨。
  黄台吉摇了摇头,“孔有德虽然一心自保实力,但打仗还有有两手的,既然他都只守了半月就被破城还全军覆没,那足以证明,刘继业确实厉害。咱们现在还是得打好锦州之战,盖州丢了就丢了,甚至海州丢了也罢了,先守住辽阳就好,只要我们攻破锦州,到时辽东的几万明军,还能翻天不成?”
  “朕亲自回辽阳负责防御,你继续在这里负责围城。十四弟负责率军扫清外围明军,搜捕溃兵。”
  黄台吉不得不回去,若是辽阳丢了,沈阳都危险了。
  迅速做了一番交待之后,黄台吉就开始带着两万人马急急赶回辽阳。
  辽东。
  攻破盖州城后,刘钧并没有停止进军,他乘北面防守空虚之际,迅速率军北上,一路横扫勃罗堡、汤池堡、耀州城、东昌堡、太平堡、塔山铺,诸堡根本不堪一击,要么投降,要么被大炮轰开堡门。
  仅两天时间,刘钧就已经杀到了海州城下。
  过了盖州,北面诸地楚军都还没有来过,这次大举攻入,势如破竹,海州一带防守空虚,清军主力都去了辽西,剩下的也都随着孔有德南下全军覆没,现在只剩下少量的满人和汉民青壮。
  这也是楚军第一次远离海岸,一直杀进内陆这么远,而且还是紧邻着清军的腹心之地。
  这次在海州城下,刘钧没有搞围城,也没有挖壕,城里根本没多少清军,都是些临时拼凑起来的人马,大炮运到之后,直接轰城,半天就轰出了缺口,然后一番争夺之后,在一门门山地榴加排铳的火力掩盖下,重步兵们就夺取了缺口,杀入城中。
  半天巷战,九头鸟逐一清理了各街巷,夺取全城。
  夺取了海州,刘钧立即下令展开对城中百姓的搬迁,并把俘虏全押往盖州的连云港,原来再分批运回旅顺。
  海州城中,刘钧正和部下们商议乘胜沿辽河东岸北上,攻打辽阳,以配合辽西明军的攻势。
  就在此时,朝廷的使者到了。
  天使宣旨,刘钧升任京营总督,并掌中军都督府事。
  接过圣旨,刘钧什么也没说。可九头鸟的将领们,却一个个满脸不愤。说是升赏,可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这是明升暗降。京营总督,京营早就驰废不堪,说是现在编了九镇,可实际上全是些老弱不堪战者。
  至于掌中军都督府事,现在都督府还有半点实权吗?
  “朝廷怎么会下这样的旨意,大帅走了,谁来统领我们?”
  “我们破盖州,夺海州,攻势如火,歼敌数万,正要乘胜进攻辽阳沈阳,难道我们有做错什么?为什么朝廷这个时候要调走大帅?”
  许多九头鸟的将领都觉得很是不服,之前朝廷把刘钧从两广提督调任辽东提督,还可以说是为了平辽灭虏收服辽东。当时朝廷削了大帅一镇兵权,大帅不说,大家也就忍了。
  可现在,入辽半年多来,九头鸟功勋着著,收复无数城池,歼灭清虏数万,救回百姓数十万,这样的功绩前无古人,尤其是现在九头鸟奉朝廷之命发起攻势,配合辽西用兵。
  破盖州夺海州,眼看着就要进军辽阳,直捣虏穴沈阳,朝廷这时下这样的命令,要调走大帅,去任什么京营总督,掌中军都督府事,这是什么意思?
  “都别说了。”刘钧心里也不舒服,他一眼就明白了皇帝这道旨意的用心。说白了就是怕功高震主,臣子势力过强,先前削了一镇兵权,可还握着三镇。九头鸟如此能战,皇帝担忧也是正常。
  但明白归明白,不爽依然是不爽。
  不过不爽不能表现出来,说不定这些前来宣旨的人中就是东厂的人,奉有命令要观察自己的反应。若是自己不满不愿,回头就会报告给皇帝,到时越发的坐实皇帝的担心了。
  “我这是升迁,大家都应当为我庆贺。辽东的事情,以后就交由傅总督和范巡抚还有王、卢两位监督,李、瞿两位巡按、监军。傅山、张山、刘允升三位总兵,以后要听从诸位督抚巡抚监督们的调派。”
  傅宗龙等人对这道旨意也是始料未及,不过刘钧走了,他们心里还是很复杂的。一方面,有刘钧在辽东,他们这些上官根本插手不进辽东军务,控制不了兵权。刘钧一走,楚军自然就无法再像原来那样了。可另一方面,刘钧掌控楚军,确实能打善战,刘钧一走,辽东大好的局势怕是要有变化了。
第三百四十六章
心腹
  “大哥,你真打算就此回京?”
  夜晚,海州城内临时行辕内,参谋长王谦问刘钧,屋里,还有第八镇的总兵傅山,第九镇的总兵张山,以及第一师副总兵蔡远,第二师副总兵张国栋,以及第八镇的参谋长曹端,还有在海州的八九两镇抽调来的四协参将赵国梁张国栋等一众将领。
  “陛下的圣旨都宣读过了,难道我还能抗命不成?”刘钧微微一笑,“你们也不要胡思乱想了,皇上调我回京,自有皇上的考虑,我们做臣子的遵旨而行就行了。”
  “可这旨意实在让人觉得憋屈,说是升赏,谁看不出来这是对大哥处处提防,这是削兵夺权。原本自两湖调到辽东来,什么也没有,还削了大哥一镇兵权,可大哥说过什么没有?咱们九头鸟白手起家,全是自己打拼来的,没花过朝廷一分饷银,平了中原之乱。到了这辽东,地盘都没一块,咱们生生的打下了镇江和旅顺二府。可现在,又要调大哥入京,这是要尽夺九头鸟的兵权,兄弟们不服。”
  “不服什么?九头鸟虽是我与公辑创建,可这兵也是朝廷的兵。”刘钧训斥道。不过心里面,他还是很高兴的,不愧是自己的结义兄弟,这几年一直跟着他,到现在虽然也都是总兵副将的高级武将,可心里还是向着自己的。
  但刘钧清楚,现在还不到时机。
  他转而对进来后就一直沉默着的傅山道,“青主,你向来稳重大气,不比他们乱来,以后我不在辽东之时,记得替我多看着点他们,别弄出什么乱子来。”
  傅山不是最初跟随刘钧的,也不是九头鸟的元老,更不曾与刘钧结义兄弟。但刘钧向来信任他,倚重他,如今身为第八镇的总兵官,是刘钧的左膀右臂。但说到底,在忠心方面刘钧还是有些担心的。
  “楚公放心,我会带好第八镇的。”傅山说道,然后他有些犹豫,吱唔着又道,“楚公,我一直有个打算,只是未敢冒昧提起,今日,我打算正式提请,还希望楚公能够同意。”
  “哦,有什么事情你直说就好了,我们之间哪里还须要这般客气见外。”
  傅山道,“楚公知道我原来是娶过一门妻室的,只是后来她福薄命短,已经去世数年。我如今也三十多岁了,自她之后未曾续娶,我曾见过令妹四小姐,印象不错,知道还未许配定亲,今日冒昧向楚公提亲,不知楚公能否成全?”
  刘钧大为惊讶。
  傅山的情况他确实是清楚的,山西太原人,世代书香世家,还是宦官人家。当初傅山跟着袁继咸读书,也是有过秀才和监生身份的。傅山的年纪比刘钧要大十岁,以前有过妻子,还生过孩子,但妻子早死了,傅山未曾续娶。
  刘钧的家里还有两个妹妹未曾出嫁,四妹和五妹,两个妹妹都是姨娘所生,也差不多到了婚嫁年纪。这两年不少人家来提亲,不过刘老爹都还没选中。刘钧倒不曾想过傅山会看上了四妹。
  不过他最惊讶的还是傅山在这个时候当众提亲。
  刘钧念头一转,已经马上明白过来。傅山这是在变相的向刘钧表明忠心,傅山不比张山、王谦他们都是刘钧的结义兄弟,但现在只要娶了刘钧的妹妹,那自然就是刘钧的家人。
  “哈哈哈,我当然愿意。”刘钧一阵哈哈大笑,“我马上给我父亲写信,向他禀报此事。放心,这只是一个过程,儿女婚姻父母做主嘛,相信他们一定会同意的,傅兄这样的好夫婿可是难找的。”
  张山等人也纷纷在旁边大笑。
  “青主,看不出来啊,原来你居然早盯了四小姐。”
  “当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老实交待,你什么时候开始看上四小姐的。”
  众人哈哈大笑,立即亲近了许多。
  “各镇交给你们,我也能安心的回京了。”刘钧笑过之后说道,皇帝的意思很明显,这是提前防范,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刘钧现在也不可能来个拒不遵旨,还没到那个时候。而且现在回京,也并不表示皇帝真要对他动手。
  只要后金还未平灭,刘钧是不用担心自己安全的,但皇帝肯定会小心的削夺他的权力。
  在傅宗和张山等一群兄弟在,暂时刘钧不用担心九头鸟就会脱离自己的掌控。至于时间一长,刘钧也相信肯定还有办法的。
  先顺着皇帝的意思,暂时没必要抗旨。
  第二天一早,傅宗龙和范志完已经迫不及待的过来跟刘钧交接兵权了。傅宗龙的态度还好,对于刘钧调回京师任职,表示了惋惜,是真心实意。他觉得刘钧在辽东统兵,还是极有功绩的。
  而范志完态度则有些变化,他刚来的时候,是一心想要拉拢刘钧,奉了座师周延儒的任务来的。可刘钧对范志完的拉拢并没怎么理会,范志完把这些都如实的报告了周延儒。现在,刘钧果然被调离,范志完也长出一口气。
  他堂堂巡抚,刘钧一个武将居然根本不把他放在眼中,甚至召开军议的时候,经常都不通知他。
  “恭喜楚公高升回京,功成圆满啊。”范志完一脸微笑的对刘钧拱手道。
  刘钧只是笑笑而已。
  范志完又道,“楚公高升回京,如今辽东兵马粮饷装备这一块都转归本官管理,楚公,是不是把粮食军械的账目库存什么的都交接一下?”
  “范抚台在说什么呢?辽东三镇的粮饷和器械,朝廷什么时候拔付过?都是自筹。”
  范志完追问,“那筹来的那些粮饷器械呢?”
  “都用完了。”
  “都用完了?”
  刘钧笑笑,“没错,都已经用完了,以后这三镇七八万兵马的粮饷器械问题,可就都要靠范抚台来筹划了,本官也是长松一口气啊。说句实话,每镇兵马每月粮饷都超过二十万块银元,我为了筹集这些钱粮,可没少费尽心神啊。”
  范志完根本不相信刘钧的那些话,他也对楚军的粮饷来源有些了解,知道是靠发行奖券,以及盐厂和火器坊还有缴获多种渠道筹集的,而且楚军从不缺饷,相反楚军的粮饷器械很充足,楚军士兵们的饷都比别镇兵多,装备更好。
  可很明显,刘钧不准备把这些转交给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8/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