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2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3/697

  帐中的气氛一时有些紧张沉重。
  这时武英郡王阿济格立即打破了沉默,他站了起来,“我提议由睿亲王继位!”
  阿济格是原来八贝勒执政时的四小贝勒之一,也是多尔衮的一母同胞哥哥,这个时候他自然是为自己的兄弟说话的。他的话一落,豫郡王多铎,也立即支持赞同,他也是多尔衮一母同胞的兄弟,还是镶白旗旗主,这个时候当然也支持兄弟继位。
  多尔衮在打量着代善与济尔哈朗等人的表情,代善坐在那里如老僧入定,但很明显却是不肯支持,而济尔哈朗向与黄台吉关系好,此时也不肯出声赞同。
  两黄旗已经明确反对他继位,正蓝旗更不可能支持他,如果两红和镶蓝旗再不支持,那么多尔衮想继位就难比登天。
  多尔衮有些后悔此时发起推举会议,他应当多做些准备,起码要先把济尔哈朗拉拢过来再说。可现在后悔也晚了,箭在弦上。
  济尔哈朗和代善不表态支持,多尔衮不敢接受,接受了也没用。
  多铎见多尔衮一直沉吟不语,未置可否,忍不住大声道,“你若不愿意,那就立我为帝,我的名字那也是在太祖遗诏中的。”
  多尔衮冷哼一声,“太祖遗诏里不止你一人名字。况且,彼一时,此一时,岂可同日而语。”
  这番话明确的反驳了多铎。
  “既然我不行,你不肯,那就立长,当立礼亲王代善。”多铎突然说道,这是为多尔衮试探代善老狐狸的态度。
  代善是努尔哈赤次子,黄台吉的兄长,算是黄台吉这一辈中现存最长的。
  代善很清楚自己根本不可能继位,多尔衮不会支持,豪格和济尔哈朗说不定也不会支持。他心里其实也反对多尔衮继位,更愿意豪格继位,毕竟他当年因多尔衮之母被废,后来他又杀了阿巴亥。相反,他曾经拥戴了黄台吉继位,如果再拥豪格继位,他的地位不会改变,甚至还可能上升。
  代善道,“我是先皇的兄长,年纪半百,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我老了。先皇在时,我都已经很少参与国家大事,现在哪里还能接受你们的推举当皇帝呢。”
  接着他又道:“睿亲王如果同意继位,那当然是国家之福。”代善面带着微笑道,“可既然他不愿意,那就该立皇子。豪格是皇长子,应当立他。”
  说完,代善便起身离开会场。
  这时,多尔衮让各旗统领军政的固山额真们表态。
  两白两红和镶蓝旗五名固山额真都摘下自己的佩剑上前,举着剑说,“我们这些人食于帝,衣于帝,皇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儿子,我们宁愿跟随皇帝于地下。”
  固山额真是黄台吉选派任命在各旗的军政大臣,统领一旗军政,是皇帝选派。他们在各旗中是仅次于旗主地位的,只对皇帝负责,因此这些人都是忠于皇帝,支持皇子继位的。
  此时公开表明态度,要拥立皇子继位。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真是大大出乎于多尔衮的意料之外。
  现在说什么也晚了。
  代善此时离场,也就是表明他也是支持皇子继位,态度不容改变的。
  多尔衮心中万分不甘,绝不愿意让豪格继位,当年黄台吉继位,强行把他们兄弟三人的两黄旗换成了两白旗,如果再让豪格继位,只怕他们兄弟三个的两白旗又要被削。
  可现在各人都表了态度,仅凭两白旗是改变不了结果的。
  多尔衮深深的思虑着,突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当机立断的也跟着表态,“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我们大清已经不再是后金汗国之时,如今是大清王朝,一切都应当按照正式的礼仪制度。皇帝大行,那么应当父死子继,不应兄终弟及,我也赞成由皇子继位。”
  紧接着他又道,“既然我们现在由父死子继,那么也应当实行嫡长子继承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立嫡不长,立长不立贤。”
  “先皇元妃早逝无子,中宫皇后也无子。”
  “接下来先后后宫以四宫妃为贵,关睢宫宸妃海博尔济吉特氏兰珠生一过子,但二岁而殇。麟趾宫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娜木钟无子。衍庆宫淑妃博尔济吉特氏巴特玛璪无子。”
  “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有一子福临。”
  多尔衮对着黄台吉的后宫一番评论,结果大家发现,还确实是如此。要论立嫡的话,也只能立皇九子福临了。
  豪格虽是皇长子,可他的老娘既不是原配的元妃,也不是如今的中宫皇后,甚至连四宫皇妃都排不上,豪格的老娘是继妃乌拉纳喇氏,地位远不及蒙古部落嫁来的五位博尔济吉特氏。
  若子凭母贵的话,豪格的继承权不如福临。
  可福临今年才三岁啊,豪格都三十了。
  但多尔衮就是趁着现在代善和豪格都不在,趁着这个漏洞,表示同意立皇子,但继续要父死子继,那就也应当立嫡长,嫡长自然是非福临不可了。毕竟福临老娘庄妃在宫中排行第五嘛。
  这个时候没有人站出来反驳,也没有人提出只有皇后的儿子才算嫡子这样的话,女真人是不止一个妻的,他们是多妻多妾制,皇后固然地位最高,可下面的四宫妃子也一样算是正妻,她们的儿子自然也算是嫡子。
  豪格运气不好,他老娘不算正妻,因此他只能算是庶出。
  至于福临才三岁,这个好解决。
  “福临年幼,但可以由四亲王辅助,等他成年之后,我们即行归政。”多尔衮没敢独占辅助权,而是提出福临继位为帝,但由四大亲王辅助,如此进行平衡局面。他还提议,四大辅助亲王加封辅政王。
  他的这个提议,满足了上三旗以及五固山额真们要求立皇子的愿望。
  “我等愿意拥戴九皇子继位!”五位固山额真表态。
  多尔衮满意的点点头,转头望向济尔哈朗,“郑亲王,你意下如何?”
  济尔哈朗也没料到,局势一波一折,最后居然把三岁的福临给抬了出来。但他想了想,这种折中的结果倒也不错,若他真的强要支持豪格,只怕事情还会有变。眼下局势,大清应当团结稳定,不能内乱。
  想到此,他点了点头,“我也拥戴九皇子继位。”
  多尔衮派人把鳌拜、索尼等两黄旗的大将们前来,向他们当场宣布了推举皇九子福临为帝的结果。
  索尼和鳌拜等人同样大出意外,大家本意是要选豪格,现在这样的结果虽有些意外,但他们想了想,这个结果也算不错了,起码皇位还在上三旗,是先皇之子。
  “我们拥护这个决定。”
  多尔衮笑笑,“很好,来人,去请礼亲王前来。”
  代善又被请了过来,当他得知推举了福临为帝的时候,他第一反应是要反对,可等听到立福临为帝,加四亲王为辅政王的时候,代善又犹豫了。
  沉吟了许久,代善见济尔哈朗和各固额真,以及在场诸郡王和贝勒们也都支持,最终点了点头,也同意了这个结果。
  如此一来,此事就此拍定,在豪格缺度的情况下,多尔衮、代善和济尔哈朗等人的主持下,最终他们推举了皇九子福临为帝,和硕礼亲王代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肃亲王豪格俱加封为辅政王,在皇上年成之前,由四辅政亲王辅政,直到皇上成年后还政。
  “现在,新皇已经推选出来。”多尔衮在推举会议结束后,立即召集了辽西清军各部的大将议事。“我们接下来便商议下接下来的行动。”
  代善做为四辅政王之一,提议立即挥师回援沈阳。济尔哈朗则提议他率一军继续攻打宁远,多铎提议进攻辽阳。
  “我以为,眼下当务之急是先跟南朝议和。”多尔衮缓缓说道。
  “议和?”代善和济尔哈朗都不能接受。
  “当然不是真的议和,是边和边战,行缓兵之计。”多尔衮道,“我们先和南朝议和,让明军停止发兵,先让辽西停战,稳固我们现在占据的松锦各城,然后我们才好抽出兵马来全力对付刘继业,将他击退。”
  “意思是假做议和,实际上是要骗南朝不再发兵关外,然后我们全力去围打刘继业?”多铎问。
  “没错,就是如此。”多尔衮已经深深意识到刘继业成了大清的眼中钉肉中刺了。“不除刘继业,不夺回辽东,我们就算攻占宁远,打破山海关,也一样不得安宁。必须得正视刘继业了,这一次,我们得想尽办法,集中全力,将刘继业给赶出辽东。”
  “那先回援沈阳,还是先打辽阳?”
第三百六十三章
圣旨到
  “皇上让我们撤兵?”傅山问。
  “是的,将军。”使者的声音充满疲惫,在他的官袍上,满是干涸的泥浆,摭住了补子上的飞禽的图案。
  皇帝不是疯了就是傻了,刘钧心想。他端起酒杯小饮了一口,一言不发,心里想着崇祯。酒入腹中,一股火辣直升而起,让他暖和许多。他虽然理解崇祯,可就算再理解,也不能接受这个时候与清人议和。
  刘钧召集起来的督抚监军和诸将们纷纷安静下来,听天使宣达圣旨。
  大帐里,只有火盆里的柴薪在霹雳啪啦的作响,橘红的火焰在跳动摇曳着。
  经历了一路行军扫荡后,刘钧率军刚赶到沈阳城下。虽然还只是十一月,可沈阳一带却早已经是冰封千里,到处都是积雪。这使得行军十分困难,尤其是大炮运输十分艰难。刘钧不得不让工兵营赶制了许多的雪橇,好在楚军已经在十月的时候补充了过冬的许多物资,士兵们都有了厚实的棉冬装,不至于挨冻受饿。
  但自辽阳到沈阳,并不仅仅只是一百六十里行军这么简单。为了保证安全,刘钧派兵留守辽阳之际,还得派兵一路扫荡自辽阳到沈阳之间的城堡村镇,尽量把人口和物资送入辽阳,在辽阳和沈阳之间的沿路城堡驻派兵马,保证两城之间的通畅。
  不过孔有德等麾下的降卒却并没有如楚军一样的纪律良好,虽然刘钧把这些降卒重新整编为一镇,打乱了原来的编制,选用了新的军官,还调派了不少楚军的军官过去,但这支降军,每到了晚上,总有些人当了逃兵,遁进夜色之中,而到了下午行军之时,许多人却筋疲力尽的落在后面掉队,跟不上队伍。
  看着这些兵,刘钧都有冲动想把他们全都押送去台湾。不过暂时辽东兵少,刘钧需要这支兵,起码还能做点辅助工作,哪怕帮忙运输大炮粮食等也好。
  就在今天,刘钧终于带着兵马到达沈阳城下,刚刚立起了简易的营栅,正准备好好的烧点热水洗个痛快的澡,他的侦骑却带着一队人跑来,报告说有朝廷使者到了。
  朝廷的使者绕了一个大圈,由于辽西只剩下了一座宁远城,其余各地尽为清军所占,因此朝廷的使者先快马赶到了山东,然后自还没结冰的青岛港乘船到了朝鲜,再一路走陆路乘马到了镇江,再自那里骑马赶到辽阳。到了辽阳,发现刘钧已经去了沈阳,便又匆匆赶来。
  “这怎么可能?”张山不解的问,“这怎么可能?我们刚刚斩杀了鞑子皇帝,又夺了辽阳城,如今兵临沈阳,就要犁庭扫穴,一解端了鞑子老巢,皇上怎么会这个时候要跟鞑子议和,要我们撤兵?”
  皇帝现在肯定知道他们已经杀了鞑子皇帝,夺了辽阳,可这些使者前来的时候,皇帝肯定是还不知道这个消息的。
  皇帝远在京师,他先收到了辽西大败的消息,但辽河大捷和楚军夺取辽阳的消息,皇上肯定没那么快知道。而且就算皇帝知道了这些消息,也未必就不会下达撤军的旨意。
  皇帝又不是什么统兵大将,对于作战他只是个门外汉,甚至就连他身边围绕的那一群大臣们,真正懂兵的也没有几个。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是宣大、山西总督升任的,倒是个能打仗的,但朝廷的情况是兵部尚书也得听内阁的,而内阁现在的六位大学士,尤其是周延儒和吴甡,都算不上是知兵。
  崇祯虽然说继位之初就想要提升武将的地位,但事实上到了现在,武将地位依然低下。尤其是在朝中,军国大事,说白了最终还是内阁的辅臣们说了算。
  况且,辽西之败,怕是已经让皇帝丧胆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3/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