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2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6/697

  “快宣。”崇祯一听有辽东消息,腾的起身,连忙喊道。自松锦大败后,朝廷已经有好些天没有和辽东联络上了。
  辽东的朱慈烨所率三镇兵马,算是眼下朝廷最精锐的兵马了,崇祯十分担心这支兵马也点什么意外,那真是无人可用了。
  刘侨跟随宦官入殿,身上还穿着一身平常的白袍,显然是急于入宫过于匆忙都来不及换。崇祯这个时候根本顾不上这些失礼的小节,他急问,“刘卿,是何消息?”
  刘侨一下子跪倒在地上,激动地喊道,“陛下,天大的好消息,楚国公刚派人入京报捷,楚国公他……”
  “他怎么了?”
  “难道楚国公也兵败了?”周延儒问,说这话的时候他甚至有点小小的期待。
  “楚国公此前接陛下旨意,令其督师关外后,因为距离锦州路远,便自海州挥师北上直攻辽阳,准备攻敌必救,围魏救赵。”
  “胡闹,陛下明旨让楚国公挥师救援锦州,朱慈烨却搞什么围魏救赵,他这是故意抗旨,故意陷辽西军于危难之中。”周延儒立即高声叫道,“陛下,老臣以为皆因朱慈烨抗旨,才有松锦之败,当议朱慈烨之罪!”
  崇祯这个时候却不想再去纠结这些,他没理会周延儒,而是向刘侨追问。
  “然后呢?”
  刘侨撇了周延儒一眼,然后音量提高了几分,高声道:“然后楚国公此举果然逼黄台吉亲自率军回援,楚国公闻讯之后,派部份兵马打着他的旗号出现在辽阳城下虚张声势,然后楚国公却半路杀向来援的黄台吉。在锦州城破之前,楚国公于辽河西岸以两万兵夜袭黄台吉五千援辽阳人马,一夜大战,大获全胜,全歼五千鞑子!”
  “黄台吉呢?黄台吉呢?”崇祯激动的高喊,眼睛都泛着红光。
  “楚国公阵斩黄台吉!”刘侨高声禀报道。
  “阵斩黄台吉?”崇祯喃喃念叨了好几遍,然后突然放声大笑,哈哈哈的笑了大半天,笑到最后眼泪都下来了,他依然止不住笑声。
  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日数惊,崇祯的心脏都要受不了。
  周延儒和吴甡等一众大臣也都呆滞当场,谁都没有料到居然是这个结果。清军在辽西一路大胜,怎么黄台吉却被朱慈烨杀了,这是真是假?
  “此事当真?”笑够了后,崇祯也忍不住再次问道。
  “楚国公的亲笔信,那一战,五千鞑虏尽没,楚国公斩杀黄台吉外,还斩杀三贝勒两固山和三大学士,另牛录章京以上百余。黄台吉和一众贝勒、固山的首级都正在送来京师路上。”
  “还有一个好消息,楚国公已经夺取辽阳,现在正兵发沈阳!”
  “虏首黄台吉死了,哈哈哈,死的好。”崇祯忍不住再次笑道。
  周延儒心里有些酸酸的,忍不住道,“可惜晚了一点点,要是楚国公能够早一点斩杀黄台吉,那么松锦也不会失守了。”
  “还有,楚国公若是接旨之后直接发兵援锦州,而不是围魏求赵打辽阳,定不会有松锦大败了。”
  这番话,听的刘侨心头大怒。
  忍不住就反驳道,“海州距离锦州数百里之遥,就算楚国公接旨之后立即往援,可锦州也根本坚持不到那个时候。谁能料到,松锦十几万兵马,居然在短短时间就败的一败涂地?若是他们能稍微多坚持几天,局势又岂会如此?”
  “好了,不要说了。”崇祯叫住他们。他心里此时其实和刘侨的想法是一样的,辽西二十多万大军,白白耗费了无数粮饷,除了吴三桂开始打的那几个小胜仗,真的没什么用。一败再败,松锦居然半个月都没守住。
  可这事也不好多提,毕竟若不是崇祯一味力主集结大军于辽西,要反攻复辽,也不会有后来吴三桂的冒进,更不会有之后松锦的大败了。说到底,松锦大败他有很大的责任。
  但确实很可惜,刘钧斩杀黄台吉还在松锦失守之前,若是斩杀鞑子皇帝的消息早一点传到松锦,只怕松锦都不会失守了。
  虽是遗憾,可如今的结果也已经是相当的好了。刘钧斩杀了黄台吉,攻占了辽阳,这使得局势大变。
  崇祯甚至在想,若是刘钧能趁机攻下沈阳,那就更好了。
  “辽河一战,辽东兵马伤亡如何?”崇祯问。
  “楚国公所部伤亡不轻,折损不下五千。”刘侨回答。
  “歼黄台吉精兵五千,自身才折损五千余,一换一的战损,也唯有楚国公才能打出这样的骄人战绩。”
  “陛下,臣以后,楚国公所部现在十分危急,如果楚国公真的发兵沈阳,那么他这就是孤军深入啊。万一鞑虏回援合围,被围在辽沈,那么有全军覆没之危。陛下,如今我朝辽西新败,就剩下楚国公所部辽东军一支精锐,切不可有个闪失。一旦辽东军没了,那关外再无可制鞑虏之兵。”
  吴甡一番禀奏之后,请求立即传旨辽东,让刘钧撤兵。
  “应立即下旨楚国公,令其撤回旅顺,不可孤军深入敌人腹心,不然有覆没之危。”
  崇祯有些犹豫,他心里其实很期待刘钧能够再出奇迹,万一攻破沈阳了呢。
  “陛下,楚国军孤军悬于辽东,不过三镇兵马几万人而已。如今还要分兵留守旅顺、镇江,且冬季辽海冰封,北洋水师一时无武之地,楚国公真正能用之兵不过两三万人,还在辽河损失不小,更兼还得分兵留守辽阳、海州、盖州、复州诸城,以保后路。这样一算,楚国公真正能用来攻打沈阳的兵有多少?两万之数都不足,而鞑子皇帝虽被斩杀,可后金实力依旧强劲,不说十万,就是五万兵马杀回去,楚国公也顶不住啊。”
第三百六十七章
拥兵自重
  重臣退下之后,崇祯依然没有个主意,犹豫不决。
  他绝没料到在松锦大败之时,辽东却反而取得出人意料的大捷。黄台吉被斩杀阵上,辽阳被收复,辽东军甚至已经兵临沈阳城下。这连串的胜利,甚至堪称自天启以来未有之破天荒的大捷。
  但由于松锦的大败,又使得崇祯患得患失起来,他一方面高兴辽河的大捷,一面又担心冬季到来后,成为孤军的辽东军深入沈阳城下会有个闪失。
  他很担心朱慈烨在沈阳孤军深入,会出现坏的变化,担心朱慈烨的辽东军撑不过这个寒冬,更担心西北重起的流匪变乱,越闹越大,可能窜向中原和东南地区。也担心东南一带的抗税越来越严重,加剧朝廷的财政危机。
  而且他还很担心宁远的吴三桂和祖大寿,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在宁远稳住阵脚,他心里还担忧他们会降敌。祖大寿的好几个兄弟甚至是几个儿子都早降了清,还在清军中担任要职。谁也说不定,什么时候祖大寿就如同锦州城里的夏成德一样的突然就献城降清了。
  这些天,崇祯每天五更照例要到乾清宫丹墀上焚香拜天,总要为这些担忧向上天祈祷。
  他做梦都没有想到,松锦大败的恶劣局势下,辽东竟然还能传来如此好的消息。他感觉上天还没有抛弃他,上天还是眷顾大明的。
  重臣退下后,崇祯又开始在丹墀上焚香祈祷,他暗暗祈盼,希望朱慈烨能再传捷报。他期望过些天突然就又接到辽东来的捷报,说已经攻破了沈阳。
  午时,崇祯穿着常朝服,在殿中喝了碗冰糖燕窝汤,吃了一块糕点,就算是午膳。太监们按照例常惯例,在他的御案上摆了个百事大吉盒,里面装着柿饼、粟子、冬枣等,但他只是望了一眼,一点吃的欲望都没有。
  “吴协理到了没有?”崇祯问。
  “回陛下,吴协理已在殿外侯见。”
  “宣。”
  不多时,京营警备大营协理吴襄入殿,叩拜行礼。
  崇祯皇帝虚抬手臂,让他免礼平身。这位警备协理吴襄正是辽西提督吴三桂的父亲,曾任辽东总兵官,当年因援大凌河溃败逃跑而被撤职,但因吴家在辽军中的重要影响力,崇祯撤除吴襄总兵职的同时,又不得不加封吴三桂为游击将军,而仅隔一年后,又让吴襄恢复总兵之职。
  在吴三桂升任辽西提督之时,崇祯也加吴襄都督府职。如今吴三桂兵败辽西,并没有被降罪贬职,在设立五大军区后,原辽西提督吴三桂成为了辽西、宁锦军区的提督总兵官,兼任宁远总兵。
  而吴三桂的父亲却更不降反升,从无实权的五军都督府升任了京营警备大营的文臣协理,与另一名勋贵国公提督和一名内臣提督共同统领警备大营,节制着警备大营的昌平、通州、密云三镇。
  崇祯很清楚,辽西兵败之后,朝廷损兵十余万,关外仅剩下宁远一城。吴三桂和祖大寿本来都应论罪责罚,但辽西只剩下宁远,宁远又以吴三桂和祖大寿的宁锦两镇兵马实力保存稍好,无论如何,这个时候朝廷都不能处罚他们。
  他不但不能处罚吴三桂和祖大寿,甚至还得加他们的官职,好言慰问。
  今天,崇祯召吴襄入见,就是想与他商讨关于辽西的事情。
  崇祯问吴襄关于辽西局势的看法。
  “陛下,祖宗之地,不可弃也。”这位商人出身,后来考取武进士,被辽东王李成梁招揽入麾下,最后又与辽西将门祖氏联姻的警备协理回答道。
  听到这个回答,崇祯不置可否。
  “爱卿觉得令郎还可再战否?”
  吴襄猛然明白过来,皇帝这是想要趁辽东大捷的时机,让宁远兵马反攻辽西。他很清楚宁远现在的情况,儿子吴三桂已经与他通过书信,告诉过他宁远现在的真实情况。宁锦两镇损失惨重,而朝廷新设立五大军区,又把山海关从辽西提督中分出,归入了京营卫戍大营。
  如今吴三桂虽然依然还挂着辽西提督之职,但事实上,整个辽西、宁锦三镇,只剩下了宁远一座城池,吴三桂这个辽西提督总兵官,驻地被定在广宁,那里现在还被清军占据着,祖大寿这个锦州总兵,同样防地被清军控制。
  吴三桂在宁远收拢败兵,把这些别镇的败兵都整编进了自己的军中,现在辽西宁锦三镇勉强又编满了九万兵,但实际上只有八万,有一万空额。这八万还多是败兵,缺甲少械,军心不振。
  这些人勉强守着宁远还可以,若反攻辽西,肯定不行。
  吴襄伏地,小心谨慎的道,“辽西新败,督抚被擒,如今军心不振,士气低弱。而且原本大军粮草器械都屯于笔架山、塔山,现在俱都失落。虽宁远名有满编三镇兵马,但实只有八万,其中还缺将少械,真正可堪战者不足三分之一。”
  “况且,各镇兵马已经许久没有发饷,也没有粮草,若要发兵,须得筹集粮草,补给器械,然后可战。”
  说到底,还是要钱。
  崇祯皱了皱眉头。
  “朕收到奏报,鞑虏主力已经回师沈阳,如今辽西松锦由清虏镶蓝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统领,有三万满蒙兵马。如果器械粮足,宁远兵马可能出战?”
  崇祯今天与众大臣商议,想来想去,觉得都不能任由清军回师打辽东军。他想,如果宁远军能够在这个时候发动反击,若能趁机收复松锦那是最好的,万一不行,也希望能够把松锦的清军牵制住,好减轻辽东方面的一些压力。
  “只要粮饷器械充足,辽西兵马可发动反攻。”
  “那要辽西出兵,需要粮饷多少?”崇祯问。
  吴襄跪在地上,报出一个数字,“至少需银元三百万,银钱到后,器械补充后,一个月后即可出兵。”
  崇祯听到这个数字直吸冷气,“三百万银元?”
  吴襄缓缓答道,“辽西新败,器械损失大半,必须补充器械马匹。此外,新整编兵马,也需要发给粮饷,要出兵,还得发给开拔银和行粮,因为刚历新败,因此这笔钱还得增加,如此才能让兵马出战。此外,还得征召民夫运送粮草器械到前线,也需要征召民夫车马,皆需用银。”
  总之,吴襄详细的给崇祯列了一个开支表,要让宁远兵马出战,三百万银元开支只多不少。
  崇祯暗自摇头,别说三百万银元,现在让他拿一百万银元,他都拿不出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6/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