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3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3/697

  庙号谥号,算是给每位皇帝的盖棺论定。崇祯这一生,算是很悲剧的一生了。坐天下十四年,从继位之初到身死,大明帝国一直处于内忧外乱之中,外有后金,内有流匪和做乱的土司,天下从没太平过。
  甚至还让后金几次打到关内,甚至一度兵临京师城下。而且连凤阳的祖陵,都被流匪给挖了。
  若不是刘钧上次在辽东力挽狂澜,清军说不定都又一次打进关内了。
  “思宗配不上大行皇帝。”刘钧直接开口。他虽是四顾命大臣中排名最末尾一个,可也是顾命大臣。
  “郡王有异议?”周延儒望向刘钧,目光中甚至带着嘲讽,似乎在说,你懂这些吗?
  “思宗配不上陛下,陛下自即位之初,大明便陷入内忧外乱之中,可陛下在位十四年,殚精竭虑,宵衣旰食,未偿有一刻懈怠。我以为,庙号可用威。”刘钧缓缓说道。
  “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毅信正曰威!”刘宗周抚着胡须说道。
  “赏劝刑惩,猛以刚果,以责服远,强毅执正,曰威。”吴甡也点着沉吟道。
  周延儒有些意外,心想肯定是幕僚告诉他的。
  “威宗做庙号比思宗好,我看可以用威宗。”吴甡道。
  “嗯,就用威宗吧。”
  周延儒见他们两人都同意了,便道,“那就庙号威宗,尊谥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揆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谥号一般是得大行皇帝下葬之后再南郊请谥,不过却也需要提前议定好。
  按制,新皇帝只需守丧二十七天便释服,不过后宫妃嫔得守丧三年。而百官以日易月守三月之丧,天下军民,则只需要守三日之丧。
  议定庙号、谥号,崇祯的一生算是盖棺论定了,大明朝的历史又可以掀过一页,开始新的篇章。
  周延儒望着刘钧,“郡王,你上次说马上有三百万银元入京,究竟何时能到?”
  刘钧微微一笑,终于开始了。
  三百万银元,并算不了什么。刘钧现在手里很有钱,比银库空虚的朝廷富裕的多。不过周延儒想要从自己手里拿钱,可不会那么容易的,刘钧的钱,从来不是那么容易拿的。
第三百九十八章
总理衙门
  紫禁城。
  乾清门外,隆宗门内,乾清门前广场西侧,总理处堂院。
  总理处不是一个正式的官署衙门,是四顾命大臣辅政办公之所。因为顾命大臣在大明是头一回,因此新天子登基之后,便正式在宫内乾清门外设立了这处堂院办公,供四辅臣集中议事办公。
  这处厅堂也已定名总理处,为了代天子处政方便,以及保密所需,总理处特意设在了宫内而非皇城中。
  总理处厅堂过去就是乾清门,左右两边是皇帝的南书房和内书房,再往里就是内朝大殿乾清殿,也是如今新皇的寝殿。总理处设在乾清门外,方便皇帝听政。
  此时这个新挂牌的总理处厅堂里,摆着数个大铜盆,里面放着一块块冰块。八月中的紫禁城里白天还很炎热,可屋里摆着这几个大冰盆,立即让屋里清凉许多。
  厅堂里面,挨着北墙一溜四把黄花梨木圈椅一字并排。
  四位顾命大臣坐在上面,一个个都沉默着。在东西两侧,则各摆了一排椅子,左侧一溜长椅,前边坐着内阁除首次辅外的另四位大学士,往后面是以吏部尚书为首的大九卿,六位尚书加通政使、大理寺卿,左都御史则因是顾命大臣,坐在北面。
  在这四位大学士和八卿对面,则坐着的是几位大太监。坐在最上首的,是如今升任司礼监提督兼印太监的王承恩,他下首则是如今执掌东厂的东厂提督掌印太监王之心。再下面是司礼监的四名秉笔太监吕直、沈良佐、李凤翔、王应朝。再往下三个太监,则都挂着内臣提督衔,分别是禁卫大营内臣提督王德化、警备大营内臣提督刘文忠、卫戍营内臣提督唐文征。
  这九个太监,也是如今京中最有权势的太监。
  同样的,今天总理处列席的这二十五人,也是大明中枢握有最高权力的官员。
  坐在上面的周延儒其实心里很不满意如今这个局面,本来他堂堂首辅,崇祯在位之时,固然受皇帝掌控,但皇帝一死,他觉得他这个首辅就应当可以大展拳脚了,掌控中枢了,就如当初张居正那样。
  可结果却是现在有了这个总理处。如此一来,总理处就成了代天子执政的最高权利中心,内阁、六部和司礼监及五府,全都在它之下了。
  崇祯的遗诏中有四顾命大臣辅弼,赞襄一切政务的文字,因此总理处也就名正言顺的可以在皇帝亲政之前代掌一切政务。
  原来内阁大学士们不过是五品官,品级很低,可就因为后来有了票拟之权,可以审阅大臣奏章,并拟出意见呈给皇帝批阅,有代言之权,因此内阁一跃成为朝廷中枢。
  后来又有了司礼监批红之权,奏章太多,皇帝不能一一批阅。便在审阅内阁的票拟后做出同意或否决批复,并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为朱批,甚至有时干脆就让秉笔太监代为批阅奏章。
  皇帝把自己的朱批之权,转交部份给了司礼监的太监,让之分担自己的负担并削弱掣肘内阁大臣。
  正是有了这票拟和批红之权,内阁大学士和司礼监秉笔太监才如此权势炽手可热。而现在总理处代天子理政,有了一个后阅的权力,正是这个后阅权利让总理处可以凌驾内阁和司礼监之上。
  周延儒缓缓开口,对着两面的一众内外大臣道,“如今天子年幼,尚不能亲政,我等四人受先帝遗命,顾命辅政。从今天起,总理处正式成立,以后规矩就得更改一二了。”
  “从今天起,内外朝臣奏章都要先经通政司登记后,送入司礼监文书房登记,再交司礼监呈送总理处交辅政大臣审阅。”
  周延儒开始向诸大臣申告新规则。原来是呈送皇帝,现在则改为呈交辅政大臣审阅。
  “总理处辅政大臣阅后交司礼监再转送内阁审阅,然后给出票拟。内阁票拟后再经司礼监转辅政大臣审阅,辅政大臣同意内阁的票拟意见后,交司礼监代为批红,然后转给司礼监掌印太监审核、盖印。如有违失不当之处,可驳回重批。”
  批阅奏章,这正是权利的体现,环环相扣,是绝不能轻心的。
  “司礼监掌印太监审核通过盖印后,奏章再发回司礼监文书房,进行备份。然后原折转内阁发六科。六科审核无误,则发六部执行。如有违失,可驳回。”
  这是精心设计的流程,一环扣一环。
  任何内外奏折,不经通政司,就无法传递给司礼监和总理处,更到不了内阁。
  而所有经通政司送到司礼监的奏折登记后,都要先给总理处的四位辅政大臣阅览过,然后才发到内阁,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处理的意见。
  经过票拟这一程序后,还要再经司礼监登记再呈给总理处,对内阁的票拟意见,做出最终决定。如果总理处辅政大臣不同意内阁票拟的意见,可以发回,重拟。一回不行,还可以二回,甚至三回,辅政大臣除了可以发回重拟票,还可以直接朱笔改票,直接做出处置意见,不必再发回给内阁重拟。
  辅政大臣对于票拟做出最后处置,而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就相当于辅政大臣的秘书,他们根据辅政大臣的意见,做出批红。最后还要交给司礼监掌印太监。
  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相当于辅政大臣的秘书,而掌印太监则相当于秘书长,他要最后把关,看是否与辅政大臣的决定符合,如果批复结果与辅政大臣的审核决定不合,就不能通过,要发回重批。
  秘书长掌印太监通过后,奏折连同票拟与朱批都要存档,然后发回内阁,再由六科进行最后一次审核。
  六科给事中们如果审核通过,就能正式发出,按朱批意见处置了。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就能发回,可能得再走一遍流程。
  在这个流程中,通政司是第一道关卡,只有合法的奏折才能送上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上奏折,只有按朝廷制度,有此身份资格的官员的奏章才能经通政司送上去。
  通政司把关上奏的奏章。
  然后司礼监先登记,总理处查阅一遍,再发给内阁拟票给出意见。通政司不把奏章直接送往内阁,而是先经司礼监和总理处走一遍流程,也是很重要的。这能保证所有的奏折都不会缺少,既不会被司礼监扣压,也不会被内阁扣压。
  有这几个环节的相互监督,就能保证奏章不会被故意失丢、隐藏、扣压等情况发生。
  内阁在这个流程中也处于相当重要的一环,他们必须对奏章先阅,并拟出处理意见。这既是他们的责任,也是他们的权利体现所在。
  按这套流程,顾命大臣代天子执政,发出的政令一样要经过内阁票拟。连皇帝的诏令,也一样得经过这一流程,而且由于现在天子未亲政,因此皇帝的诏令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诏?
  现在小皇帝虽登基,权利却受限严重,除了总理处、内阁外,通政司和六科,对于皇帝的诏令,也都有随时复奏封驳之权。
  现在加了一个总理处,虽然是总理各处,但按制度,也一样是要受制约的。
  总理处、内阁、司礼监、通政司、六科、六部诸部门,处于一个相互制约的状态,防止出现权力一家独大的现象。
  不过这只是理想的局面,真正的状态,肯定不会这般理想。就如司礼监本来只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是辅助皇帝批红,用来制约下内阁权力。可实际上,司礼监一度凌驾在内阁之上。
  就连皇帝,也往往在与内阁意见不和时,直接下达手谕到内阁,发这种制度上属于无法效的中旨。
  可最终的情况,内阁或者六科都很难拒绝这种中旨。
  就如现在,总理处一成立,便立即凌驾于内阁、司礼监、六部、五府等之上。
  不过说来,总理处能有这么权威,也与首辅周延儒和次辅吴甡都是顾命大臣,大九卿之一的左都御史刘宗周同样是顾命大臣,再加上一位统领着京畿九镇的直隶总督,四位顾命大臣个个都来头不小。
  再加上吴承恩虽升任司礼监提督和掌印太监,但他不是魏忠贤等那种贪权之人。在这件事情上,他没有丝毫的阻碍,反而持大力支持态度,这才有了如今局面。
  总理处算是个临时议事机构,不算正式衙门,也没有固定吏员,四位顾命大臣也都兼有其它要职。
  今天,总理处正式理事,召集这些内外朝重臣前来,自然是为了开门红。而且,今天也确实要商议一件重要的事情。
  朝廷去年辽西用兵失败,加之边关和京畿整顿兵马,再西北又爆发匪乱,东南又有抗税,加上因去年灾荒导致今年的饥荒,朝廷早已经国库空空。
  连皇帝的治丧费用,都还是刘钧带来的两百万块银元先顶住了。可朝廷接下来,还处处要用钱,各地的军饷发放、辽西的防御恢复,甚至西北剿匪等等,哪一样都要花钱。
  周延儒等人也没有什么好法子,现在只期待能够继续让四海银行发债券,期待东南的关税、商税能够收上来。
  而这些,都得指望朱慈烨。四海银行那边,只卖他的帐,其它人,连皇帝都从那里要不到钱。而东南各地,更是楚党天下,一样需要朱慈烨。
  要不是如此,周延儒和吴甡也不会容忍朱慈烨和他们平起平坐了。
  今天这个会议的重点,就是要从朱慈烨手里要来真金白银。
  “阁老,这是自然的。”王承恩满脸堆笑的接道,“天子年幼,亲政之前,朝廷就靠四位先帝的托孤重臣主持朝政了。”
  “哎呀,先皇龙驭宾天,遗诏让某等辅佐当今,我是深感惶恐,生怕有半点差池,将来地下都无颜面对先皇啊。”周延儒一口吴地口音,“就说这现在,刚经历先皇的丧礼和陛下的登基仪式,如今国库空虚无比,内帑银也都是为之一空啊,现在诸事纷杂,可我却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吴甡这时在一边接话,“朝廷财政情况确实是雪上加霜,不过好在咱们还有郡王在。先帝在时,都常称郡王既能征善战,会练兵更会打仗,还会经济生财之道。原先朝廷也是靠着郡王,发行债券,筹集到大笔资金,这才免除了三饷。”他一边说着一边对着刘钧笑了笑,“若是郡王也弄不来银子,那朝廷就只能重征三饷了,否则不但将士们的饷发不下来,就是你我在座诸人的俸禄也发不了了。”
  “郡王肯定是有办法的,前几天不是说过马上能再筹集三百万银元入京嘛。”王承恩在一边连忙笑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3/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