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3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5/697

  事实上,吴三桂得到详细的情报,豪格不是一个人来的,数日前,豪格带着一支三万人的部队一路从盛京赶来。这支部队主要是正蓝旗的兵马,另外还有两黄旗的部份兵马,以及不少海西部落和蒙古部落的战士,加上他们的包衣奴才,组成了三万人的大军。
  现在,这三万人就驻扎在辽河东岸的辽阳城内,豪格带着自己的护军营渡过辽河而来。清军在辽河一线的统帅济尔哈朗欢迎了豪格,豪格在济尔哈朗的城堡里呆了数天后,来到了广宁城,只带着二百人马。
  “豪格亲自来到广宁城,还只带了二百护卫,这是极大的诚意。”祖大寿对他道,“看来清人很喜欢我们的计划。”
  吴三桂抬头看着阴沉沉的天,他知道,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踏出,他就将再无后退的余地,从此只能在这条路上走到黑了。
  过了一会,吴三凤哼着曲满面笑容的走了进来。
  “客人已经到了,正在前厅喝茶。”
  吴三桂知道,到了最终决定的时候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他突然发现,其实选择并不难。他没有过多的犹豫,抬起头,很平静的道,“走吧,别让我们的客人等久了。”
  吴三桂特意穿上了崇祯曾经赐给他的大红蟒袍,系上了玉带,戴上了乌纱帽。
  “见客人穿这套不好吧?”吴三凤问。
  “我就是要穿这套,我们是要借清兵清君侧,又不是降清。”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特别加重了几分语气。
  吴三桂走在最前面,旁边是舅父祖大寿和兄弟吴三凤。他们从后院来到前厅,大厅里坐着几个大汉,每人身边还各站着两名健壮的武士。
  他们都没有丝毫掩饰自己身份的意思,每个人都身着绵甲,头上的帽子下脑后拖着一条金钱鼠尾。
  “诸位,恕吴某迎接来迟,恕罪恕罪。”
  坐着喝茶的几个大汉在他现身之时,都投来目光。
  这时一个人先站了起来。
  “父亲,表兄。”
  吴三桂目光落在他身上,这才发现,这个衣着打扮都跟满人一样,连额头也剃光,脑后同样拖着条金钱鼠尾的,居然就是自己多年不见的表兄祖泽润。
  然后,他发现祖泽润身后还有几个熟悉的身影,祖泽清和祖可法等祖氏子弟。这些都是大年大凌河之战后,随祖大寿降清的祖氏子弟。不过后来祖大寿以妻子在锦州为由,提出愿意回锦州替清军劝降锦州,结果祖大寿一跑回锦州,就再不理会清人。
  虽然祖大寿背信弃义,但清人方面并没有拿他留在清营中的儿子兄弟们怎么样,反而对这些人信任不疑,授予要职。
  如今祖大寿的长子祖泽润就是清军汉八旗中的正黄旗的固山额真,还是一等伯爵位,其余在清的祖氏子弟,也都任梅勒章京,授子、男等爵位。
  这次豪格前来,便把祖氏子弟尽皆带来。
  “我来替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我大清辅政和硕肃亲王,正蓝旗旗主。”
  吴三桂上前一步,“明清两国为兄弟之国,如今我大明主幼,奸臣窃权夺政,大清做为大明兄弟之邦,此时能够前来一起共商清君侧杀奸佞之大事,三桂不胜感激,请肃亲王先受在下一拜!”
  说完,吴三桂躬身向豪格下拜行礼。
  豪格起身,侧身让过了这一拜,他脸上一副和气,“既然明清是兄弟之邦,那这个时候我大清自然当出力。”
  当初吴三桂的密使到达盛京,递上了吴三桂借兵密信之后,一度使得盛京清延争议不休。许多人认为这是吴三桂的诡计,也有人相信这事情是真的,不过吴三桂之前有故意挑起边衅之举,因此清人对他并没什么好感。
  尤其是代善,反对在这个时候出兵。
  不过最终多尔衮说动了豪格,认为这是一个逆转清朝不利局面的大好机会。趁此机会,打着支持吴三桂清君侧的名号,借兵给吴三桂,让南朝内战。最好是把这场内战挑的越大越好,若是能联合南朝那些反对刘继业的人一起,那么南朝就可能陷入不休的内战。
  豪格考虑再三,同意了借兵吴三桂,插手明朝内战的计划。
  紧接着,多尔衮又提出让豪格统领清军参战,授他奉命大将军之职,全面统领西征之军。虽然豪格清楚多尔衮此举有将他挤出盛京朝廷中枢的打算,但他在盛京中本来就受多尔衮和代善的排挤,此时也有意想要出京。
  若是战事打的好,他完全可以借战机之机,好好的扩张自己的实力。
  最终他们达成了协议,豪格带着正蓝旗的兵马,另外调拔了不少两黄旗兵马,加上其它的部落兵和汉兵,最终凑起了三万人马前来。
  吴三桂有些迫不及待的问道,“不知王爷前来,是否带来了大清的正式答复?”
  “当然,经过我们的仔细商议,最终认为既然两国是兄弟之邦,我家陛下与南朝陛下,也是兄弟之称。既然如此,眼下南朝被奸臣刘继业窃权,欺压少主,我们大清又怎么能视而不见呢?幸大明有吴帅这样的忠义之臣,能在这个关键之时举起义旗。正所谓板荡见忠臣,疾风知劲草,我们非常钦佩吴帅的忠义。此次本王前来,已经率领了三万兵马前来,他们都愿意为了两国之义,全力支持吴帅打回北京去。”
  “太好了,多谢大清,多谢王爷。将来事成之后,吴某必定保证大明将以关外之地赠与大清,以为酬谢。”
  “那我们接下来就商议一下讨伐战争的具体事情吧!”
  吴三桂没料到事情会如此的顺利,心情大好。他兴奋的道,“我有十万大军。”
  “我带来了三万人马,另外郑亲王手上还在三万兵马,我们能够抽调五万八旗劲旅,加入讨伐大军。”豪格说道。
  “十五万联军,关宁铁骑加上八旗劲旅,足以长趋直入,横扫关内了。”
  “我们的联军就称为讨逆联军,打出的旗号就是清君侧除奸佞,保幼主杀刘钧!”
  “清君侧,除奸佞,保幼主,杀刘钧!”
第四百三十五章
瘟疫蔓延
  正阳门、崇文门和宣武门,京师内九城门的南面的三座城门。
  京师内城有四面九城,西北面缺一角。东西两面和北面城墙上都各开两门,唯有南面开了三座城门。
  自嘉靖之时筑外城后,这三座城门便成为了京师内外城之间的通道,成为围在城中的城门。三门往北,是内城范围,三城南面,则就是外城了。
  就是这一道城墙三座城门,便分隔开了天壤不同的两个世界。
  虽然内外城只隔着一道城墙,可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嘉靖之时筑的外城原本叫重城,是打算把整个京师包裹进去,结果最后却因为财力不足,最终便只包了京城之南,转换东西角楼。
  可就只修了南面这一块,外城也足有二十八里周长,拥有七座外城门。
  从此北京内外城相加,面积还大于做为陪都的南京城。在中国历代各朝的京师都城中,是仅次于唐长安城、北魏洛阳城的历代第三大城。
  北京的内城是在明成祖迁都北京时改建的,当时的大明正是如日中天,内城的建筑也因此显出一派博大雄强,泱泱天朝的宏伟气象。
  红墙黄瓦,画栋雕梁的紫禁城和皇城被包裹在内城中央,璀璨耀眼。
  外城的各个街苍胡同,也是纵横笔直,井井有条。
  能够居住在内九城里的,都是名门贵族,高官巨贾,是大明的上流社会,精英阶层。又有多个繁华的市场,百货云集,商贾齐聚,更添了许多热闹。
  而隔着一道城墙的外城,却完全不同了。
  外城从开始修建之初,就没有真正认真规划过,最终也因为规划不周,在只修建了南端一段后就不得不停顿了下来,然后就再也没有继续修建完剩下的各段。而且当年外城的修建,也是为了应对当时越来越严重的北方鞑虏和南方的倭寇,修建之时十分的匆忙草率。
  外城到处是旁逸斜出的街巷,寒伧低矮的简陋平房,以及那些肮脏杂乱的市集。
  外城,其实从一开始就是大明北京的贫民区,这里住的全是那些京师最底层的百姓工匠。到现在,京师外城里更是到处都是胡乱搭建的窝棚,遍地都是各地来的流民。
  外城有几个地方,更是聚集了大量的外来流民,他们是贫民窟中的贫民窟,这里有京师最多的暗娼,京师绝大多数的盗贼、流氓、骗子,三教九流多集中在这里。
  这里也是京师治安最差的地方,经常出现命案、偷盗、抢劫。
  同时,这里的卫生也是最差的,缺少公共厕所和澡堂,甚至连水井都极少,那些食不果腹的贫民们,也没有什么搞好卫生的念头,随地便溺,垃圾遍地。
  脏乱差,就是外城。
  到任直隶总督兼顺天巡抚之后,刘钧就已经在谋划着要清理外城。
  经过这段时间的准备,刘钧刚完成了对京师的普查,这次的普查包括了人口普查以及经济普查。在动用了禁卫军、五城兵马司、警备军和锦衣卫、东厂、五城巡城御史、顺天府等各个衙门的联合行动,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才终于算是完成了这轮普查。
  京师总人口达到一百二十八万余众之多,其中顺天府的户口十二万户,达到七十多万之众。另外还有属于皇家宫廷中的宫女、太监,教坊司的歌伎等等加起来也有不下五万,京军十几万。此外还有许多外来的商贩、僧道、流民等流动人口。
  换句话说,京师百余万人口中,有京城户口的也就一半左右,若除掉京军,依然还有不下三十万的北漂。
  这些北漂,绝大多数都是三教九流和一无所有的流民,他们靠着打零打帮佣,甚至坑蒙拐骗卖唱卖身乞讨等各种方式勉强维持。
  这三十万人,对于京师来说,其实作用不大,但却加大了京师的各种物资消耗,以及严重破坏着京师的治安和卫生等。
  针对这种情况,刘钧提出了一个外城改造计划。
  “在郊外建立几家大型的工厂,为京师制造提供诸多生活必须用品,减少京师对外面的商品依赖,同时也能提供许多工作岗位,解决一部份流民。初步将新建炭厂、铁厂、钢厂、面粉厂、纺织厂等。”
  “对于外城的这些街巷、窝棚,要分批逐步的改造,规划好后把那些窝棚拆除,重新建造新的里坊,建造市场、商街、以及居民住宅区等,通过出售出租市场的商铺摊位等,回笼资金,出售住宅房,并建设一些简易的住房,用来低价出租给那些在京的贫困百姓,妥善安置他们。”
  “另外,京师也必须将部份百姓分迁到周边的通州、昌平、蓟州、永平、保定等地方去,以缓解京师的人口压力。总之,我们得把京师的人口控制在百万之内。”
  刘钧在顺天府的衙门里,对属下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全面改造外城,在郊外建立许多大型的民生商品的工厂,减少京师人口等。
  顺天府的许多官吏们,从来没有想过,郡王会有一个如此庞大的计划。在他们看来,这甚至是一个有些不符实际的计划,这么大的计划,他们根本都不知道要如何下手。
  最重要的是,这么大的计划,得要多少钱?而钱从何来?
  许多官吏纷纷劝说刘钧,认为这计划不可取。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什么的。
  刘钧对于他们这种浅短的认识只是笑笑,后世的人都明白一个观念,那就是城市经济。在后世,官方早把城市当成了一项商品在经营,甚至是一项极有利的商品。
  经营好一个城市,那利益是极大的。
  固然,要启动这样的计划,需要不少的资金,可其未来的好处是极大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5/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