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3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4/697

  “这是百货商贸,不是杂货铺,跟一般的杂货铺不一样的。据说南货北货,甚至东洋西洋南洋的货物,各式都有,吃的喝的用的,样样皆全。不但零售还搞批发呢。我还跟你们说啊,这里面还有烟酒茶叶,米面油盐呢,而且价格据说通通都比市面上的低,货更好。”
  “就说这大米,从南洋用大帆船海运来的,那种大帆船你们知道吧?万里迢迢的运来的南越大米,珍珠似的大米,你知道他们准备售价多少吗?”
  “多少?”有人问。
  另一人接道,“现在京师的米可不便宜,若是上好的大米,起码得四块一石,普通的米也得两块以上。”
  那商人嘿嘿几声,“我告诉你们,皇家百货商场正式开业后,他们商场里的南洋珍珠香米,每石售价只要两元,另外还有盐呢,上等的雪盐,一担百斤只有四块银子。”
  “这么便宜?天啊,那不是只有半价?”
  “也算不得半价吧,如今的粮价明显就是偏高的,正常年景,一石粮也就一块半,好的时候,甚至顶多半两银子。不过我估摸着这商场的大米供应有限,一般人没机会买到。”
  “这你就错了。”胖商人一甩手中折扇。
  “我跟你们说,听说商场的各种物资很充足,京师内外城要开十八家店。他们店还没开,可各类货物早就调齐备了,天津那边有着一个好大的货仓,各种商货堆积如山。现在通州和宣德门外都有一个大货仓,全是准备的各种货物。据说啊,光是米面,就足有数十万石,那可是相当充分了,要不然,哪有魄力定这样的价。”
  “这么多的粮食?真是好大的手笔啊。不过做生意的哪嫌钱多,好好的干嘛降这么多价钱?”有人不解。
  做生意的当然希望货物越值钱越紧俏越好,就算有时降点价,那也是为了和同行竞争,或者是商品过剩。可现在粮食这东西绝不会过剩,百货商场要争市场,也没必要降价降的这么狠吧。
  胖商人左右观望了一下,然后小声的对同伴们道,“我跟你们讲,你们可别传出去啊。据说郡王说过一句话,说是如今各地粮价腾贵,都是粮商们故意囤积粮食,哄抬粮价,大发黑心财。郡王曾经让那些粮商把粮价下调点,可他们根本不听。结果郡王一怒之下,从朝鲜、日本、东南以及南洋等地,调了数十万石粮食入京,无数海商都争相为郡王运粮入京,无数海船一趟趟的往天津运粮呢,郡王一句话,那些海商们那是相当卖命的,短短半年多的时候,这不就运来了几十万石的粮食。”
  “郡王这是要干死那些粮商啊。”
  有人惊呼,大明的商税虽然一向收不上来,但大明的商业却很繁荣的,各行各业还都有行会。这些同行的行会,往往会保持进退一致,掌控市场。就如这些京师的粮行商人,他们联合一致,控制了市面上的粮食供应,把握着粮价的价格,说涨就涨。
  很多时候,京师并不真的就那么缺粮,只是这些粮商不肯把粮食放出来,他们控制着供应量。当粮食投放的少时,那么百姓争抢粮食,自然就容易把粮价抬高。凭借这种方式,他们大赚特赚。
  而当刘钧想要调控粮食市场,降低粮价,也减轻百姓负担的时候,粮商们根本不买帐。粮食都在他们手上,他们表面上答应降价,可实际上又减少市面上的粮食供应,反而拿的粮价节节上升。
  这终于惹怒了刘钧。
  粮商们对于普通的百姓,也许是大山一样庞然的存在。但对于握有极大资源的刘钧来说,他们这是在螳臂挡车。
  刘钧直接在京师筹备开了十八家大商场,经营各种商品。其中最主要的一些民生物资,如米面油盐等,都订了一个平价。
  “这下可有热闹瞧了。”有人笑道。
  “只怕郡王不一定能赢啊。郡王订下这么低的价格,只怕他这边一出售,那边粮食就吃进了。”
  “你以为郡王会如你这般傻,听说商场里买东西,那些米面油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都要凭居民证登记购买,每个人每月都有限量的。好像一个人一个月最多只能平价买两石。买两石粮食以下,价格是最便宜的,也就好比珍珠米一石才两块银元。”
第四百五十四章
服务费
  “每人限购两石?”
  “也不完全,但超过两石价格就不一样了,比如珍珠米两石以下是两块银元一石,两石以上到五石是两块半一石,五石到十石是三块一石,十石到百石就是四块一石,如果你要买超过百石,那就得五块一石。”
  “嘿,这招倒是不错,普通百姓都能低价买到一家所需的粮食了。如果粮商们想要来买进商场的粮食屯积,那价钱可就很高了。”
  “那是,郡王是什么人,战神啊。打仗都是用兵如神,战无不胜的,难道要对付区区几个粮商还不是易如反掌?”
  这是有人更关心盐的问题。
  “盐是四块银元一担百斤,也限制供应吗?”
  “盐不限量,统一价四块银元一百斤,而且还可以零售也能批发,甚至你若是买一千斤以上,还有折扣呢。”
  包间里的商人们都纷纷感叹,京师变化好大。若是以往,鞑虏进犯,疫病蔓延,京师肯定恐慌无比,各种物价定然会不断上涨,可现在物价居然还会大大下调。
  “京师现在治安好多了,流民乞丐也少了,小偷强盗也少了,流氓地痞子都少见了。”
  “那是因为郊外建了许多工坊,这些人多被招过去做工了。其实那些人也不是天生就想乞讨盗窃,不过是为了生存罢了。以前想凭力气赚钱养活自己和家人也没机会,现在有了机会,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去做工赚钱的,真正一心想要不劳而获的只是少数。”
  “是啊,都是郡王给了他们这个机会。”
  胖商人摇了摇折扇,“最近外城改造,京师的青楼、赌场都迁到那边去了,单独建在一片坊区,好多酒楼茶饷和客栈也都开到那边去了,一会饭后,我们去那边玩玩怎样,这段时间天天呆在家防疫,真是闷坏了。”
  “好啊,不过你得请客。”
  “没问题,我做东,下次轮到你就是了,哈哈。”
  “那还等什么,现在就走吧。”有人迫不急待的道。
  几人叫来小二结账。
  小二很快捧来一场帐单,“各位爷,这是你们今天在小店花费,一共是二十二块银元。”
  胖商人很潇洒的拿出皮夹付钞,他抽了两张十块银元券又抽了两张一块的交给小二。小二接过钱仔细的察看了一番,确认不是假钞后刚要走,另一个商人喊住了他。
  “不对吧,我刚刚算了一下,这顿饭连酒带菜明明只有二十块,你怎么多收我们两块?”
  “哦,客官你有所不知,从本月起,我们酒楼要向税务署上缴营业税、城建税、教育附加费、所得税等税费。客官在我们酒楼花费,我们会按帐单的一成附加收取服务费。这笔服务费,其实等于客官们向朝廷缴纳税收。”
  “什么,我们吃顿饭还要缴税,而且一顿饭就缴了两块银元的税?”
  小二在一边点了点头,“按官府的最新规定是这样的,几位客官,我们这里是高档酒楼,税收不比一般小店,所以要收取一成的服务费,其实我们回头向上头缴税,也相当于为你们代缴了。”
  “等等,我怎么听不明白呢?”
  这时酒楼的掌柜上来,亲自向胖商人一伙解释。按最新的税法,酒楼属于服务业,要交纳的有营业税、城建税、教育附加费、所得税等好几个税项。其中营业税是营业收入的百分之五,城建税则是营业税的百分之七,教育附加费是营业税百分之三,还有一个地方教育附加费是营业税的百分之二。这间酒楼作为经营场所,也是要缴房产税的,因为是他们家的产业,因此他还得交纳房产税,这个税是按酒楼房产价值七成的百分之一计算年税,另外他还得交酒楼的所得税,这个税是酒楼利润的百分之十五。
  胖商人这顿饭花了二十块银元,这也是酒楼的营业收入,百分之五的营业税就是一块钱,然后还要在这一块钱基础上征百分之七的城建税,百分之五的教育和地方教育附加费,这三项相加就是一角二分。
  这还没有算上酒楼每年要交的酒楼房产税以及酒楼的所得税。
  按消费百分之十加收服务费,也是上面的规定,这笔钱实际上就等于是客人向朝廷交纳的税,他们消费时交百分之十服务费给酒楼,然后酒楼所交的那些税里面,其实也包含了客人交的这部份。
  真要计算起来,酒楼最终上缴的税是不止两块的,客人的这笔服务费,等于是为酒楼分担了部份税费。
  一顿二十块钱的用餐,胖商人他们吃了二十块,交税两块。酒楼营业收入二十块,另两外是服务费,他要向官府交的税则包括一块钱的营业税,以及一角二分的城建税和教育附加费等,另外每年还得交房产税,酒楼所得税,还得交些治安费,卫生费等费用,算下来,这笔钱不少出。不过所有的税费都是有正式的名目,还会有正式的税单,比起原来胡乱的摊派索要白吃白喝等,却也不会多。
  胖商人一伙听了半天,算是终于弄明白了。
  “弄了半天,你开店我们来吃饭还要帮你交税啊。”
  “新税法,确实是酒楼和客人都承担部份税费。”
  胖商人也是个商人,不过他们是行商,不开店的,一时倒还不清楚这新的税制。但胖子还是很精明的,他立即发现了这个新税法里的一个问题。
  “掌柜的,你收了我们这百分之十的服务费,等于我们就向朝廷交过了税。但是,我们怎么知道你会如实的把这个税交给朝廷呢?”
  营业税这东西,官府也不可能知道的一清二楚啊。你明明营业额一千块,你说只有一百块,那岂不是就少交了许多税?
  而客人用餐过后却是交了服务费的,如果店家没交税,岂不是把他们交给朝廷的税给贪了?
  掌柜的连忙道,“客官你放心,我们绝不会偷税逃税的,而且我们会给客官开一张发票。”
  “发票?这是什么?”
  “发票有三联,一联存根,是我们留存备查用的。第二联是发票联,这是你们付款后的凭证,第三联是记帐联,是我们用来做为记帐凭证的。”
  掌柜的笑着解释,“你们消费付款,我们给发票。我们这发票都是要先从税务署买的,每本还要另交印花税,每本发票都是税务署特别印刷的,有独一的标记和序号。我们开了发票,以后税务署就以此做凭证核对营业税,并依此收税的。”
  “嘿,原来如此。不过我们要这发票有什么用啊,掌柜的,要不我们也不要发票了,你给我们免了这服务费如何?”胖商人脑袋精明,一下子就打到了漏洞所在。
  掌柜的咳嗽一声,“客官,这不好,这纳税是每个商家的义务,若是我们这样干,被发现了的话,可是会很惨的,轻则罚银,重则吊销营业执照呢。要知道,如今开业做生意,人人都得去办营业执照,可不容易。”
  胖商人付了二十二块银元券,与同伴离开,一路上渍渍不已。
  “吃顿饭纳税两块,以前可不敢想。”
  “是啊,那酒楼缴的税也不少,我们吃顿饭,他营业税等就要缴一块一角二,一年酒楼的房产税和所得税也不会少,这样算下来,他们一年起码得交上千甚至更多。”
  “我倒觉得这种税制不错,不是简单粗暴的摊派征收,起码也是按营业额和利润比来纳税,再怎么缴税,首先商家自己还是赚到钱的。”
  胖商人却啧声道,“好是好,可收税太麻烦了啊,如果全靠这个发票,我觉得不太可靠。有多少人买东西吃饭还记得要发票呢?若是店家对客人说,不要发票可以打点折,甚至送点礼物什么的,我估计得有许多人都宁愿不要发票。”
  “嗯,这确实是个问题啊。”
  “你们这纯粹是咸吃萝卜淡操心,我觉得吧,既然朝廷能想出这样的税收办法,难道他们还想不到如何预防偷税漏税?咱们只是群小商人,又何必操那些朝廷大臣们要操心的事情呢。”
  胖商人摇着扇子,“我倒觉得啊,如今朝廷放开了盐禁,官产官运,允许商销。价格还不贵,四两银子一担的价格着实不错,这可不是掺了泥沙的官盐,也不是没精加工过的粗盐,都是上等好盐,你说咱们也去购进一批盐,然后运销到下面的府县去,如何?”
  “家家户户人人都得吃盐,既然放开了盐禁,我倒觉得这买卖可以试试。”
  “那咱们就一起试试?”
  “试试!”
  胖商人一伙,都是些行商,做的都是倒卖的生意,走南闯北,把北边货运到南边卖,从东边贩运到西边,反正就是到处跑。虽说也赚了点钱,但买卖都算不得大。
  如今这盐务改革,打破了旧有的大盐商们的垄断,虽然官产官运,他们只能算是小批发商,但盐这东西那是生活必需品,辛苦点购了盐往下面府县跑销售,完全是一条新的商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4/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