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4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0/697

  说实在的,徐晋平时也算为官勤勉,他这年纪才五十不到,已经是四品知府,而且还是正经的两榜进士出身,他心里头也实是想在仕途上再进一步的。到了他这位置,若能找到伯乐,肯关键时候撑他一把,再往上不论是当分道还是布政使都有机会,甚至就是进京做过侍郎也非没有可能。
  若运气好,得贵人相助,说不定临到老致仕前,也能混个侍郎,甚至是挂个尚书衔,那也是能载入族谱,代代相传的大好事。
  只是,他实在是没什么贵人。
  徐晋不想丢官,他还想要升官,思来想去,也只有好好把总督大人交待的事情办好了,看能不能得总督青睐,以后得其相助。
  “这次全国普查,非常重要,是陛下亲自交待的事情,总督大人也三令五申,我们开封府一定要办好,还得办的漂亮,绝不允许有蒙混过关的念头。衙门里所有的官吏,也按抗旱的办法,划片包干,每一个官员,包一片地方,都给我下乡蹲点,带头普查。”
  “所有的田地都要量过,每亩都要量到,而且必须每亩都是二百四十步一亩,绝不许有什么大亩小亩糊弄。清量好的田地,要统一按上面给的表格形式登记好,田地的大小、位置、肥瘦、历年产量、田主等一一登记清楚,不许有一丝一毫的遗漏之处。”
  “所有的商行店铺,也要登记清楚,然后统一发放执照,要配合好税务署的人,把这些事务做好。”
  徐晋一旦拿定主意,也是行动果决,打定主意这次要坚决配合好总督大人完成任务。不但要完成,而且还得完成的漂亮,这样才能引起总督大人的注意。
  “诸位,如今是大汉帝国时代了,再不是前明时候。皇上圣明,总督大人睿智,容不得下面人糊弄,更容不得营私舞弊鱼肉乡里。谁敢怠慢松懈,那么我就请他卷铺盖走人。而且你们也别想着轻松走人,走之前,都得把各自的账目清理好,屁股擦不干净的,有牢饭等着。我徐晋丑话说在这里,若你们不肯让我徐某人好过,我也会拉上你们垫背!”
  “各位的述职报告抓紧时间写,各人账目上有问题的,不管是亏空拖欠挪用漂没等等,都不要再找借口了,尽早填补上。我不管你们是去银行取款,还是贷款,或者卖房子卖地,总之一句话,把这五年的帐都平上,若不然,差一分一文,到时得追究责任,各位莫要怀着什么侥幸心理,切莫敬酒不喝喝罚酒。”
  一通严厉的威胁放出后,徐晋开始把任务分包下放。
  “每个人都领到了各自的任务,谁要完不成任务,谁到时就得追究责任。”
  众官吏们一听,都不由的眉头紧皱,都感觉到了一股来势汹汹的压力。
  等众官吏退下,一名师爷向徐晋道,“东翁,这开封府的事情,不论什么都绕不过周王府。周王一系男丁就有五千余众,郡王三十六家,周王府的郡王就占了前明郡王的近四分之一啊。尤其是这清量田地,这开封府的田地倒有一半多都是他们占有,若是周王府不肯支持,只怕此事难啊。”
  徐晋哼了一声,“那是老黄历了,如今都是大汉天下了,他们这些前朝宗室难道还真想摆皇族宗室的谱?皇上善待他们那是天子仁厚,可若他们真的不识进退,那本官不介意跟他们拼一拼。”
  几乎在同时,中原总督衙门给辖下的二省诸府州县移文,通令各衙务必做好捍旱保麦工作,同时也要抓紧展开清理各衙亏空,以及大普查的事项,各衙不得出半点差错,须积极配合开展。
  开封府的知府徐晋反应最为积极,他最先动手清丈田地,并且第一个就找上了开封朱家。
  徐晋亲自带着人一地地清丈周王一系的田地,严格按照上面的要求,一块块的清量,如实登记,统一按二百四十步一亩的标准登记。
  不管朱家的管事们如何送礼,怎么说好话,也不肯少登记一亩一分,更不肯搞大亩小亩的鬼。
  “大人,清量出来了。”
  “哦,已经清理好了吗?多少?”
  连续多日的奋战,让徐晋销瘦了许多,甚至脸也晒黑了不少,可他精神头却很足。钱粮师爷把报上来的表格呈给徐晋。
  “开封朱家一族,就在开封府境内拥有田地六百三十八五千六百五十七亩。遍及整个开封府四州二十八县。而且据我们所知,开封朱氏在周边的几个府也置办有大量田地。”
  “六万多顷。”徐晋啧啧有声,摇头惊叹。这差不多都有开封府半数田地了。
  “这些田地他们都有田产契约吗?”
  “大部份都有,不过这些地来的也不怎么正。这六万多顷,其中只有不足十分之一是前明朝廷所赐,剩下的部份是侵占的军屯、官屯,还有些是奸民投献,另有不少则是历年灾荒之时,王府乘机低价买进。经过二百余年的不断积累兼并,终于占了开封府半数之地。”
  “这些前朝的宗室蛀虫。”徐晋一掌拍在桌案上,“占据开封六万余顷田地,却从不曾缴纳一粒粮食。就算按每亩三升五合算,一年也要欠缴二十二万三千四九十七石田赋,若再加上每亩的丁银等,这是偷漏了巨额的税赋。”
  “一年就算三十万石粮,追缴五年积欠,那就是一百五十万石粮。”
  师爷惊了一下,小声劝道,“大人,这个怕是不合适吧,前朝之时,开封朱家可是享有优免特权的。就算要征税,也是从今年才开始吧。”
  徐晋冷哼一声,“就算是前朝之时,也有明律规定,宗室和勋贵们受赐的公田载于金册,并不报官入籍,享有免除税粮和差役的特权。可这仅指赐田,赐田以外的田土,是要齐民一体当差纳粮的。而周王一系,赐田不过其所拥田产的十分之一,剩下的五百余万亩田地,他们却是一直没有交税当差的。”
  师爷有些无言以对,虽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可前明之时的事情谁不知道,别说室藩勋贵,就算是官员士绅,都在无视国条律令,享受着这种优免特权。
  “减去可优免的那几千顷赐地,剩下的我们依然要追欠,减去十五万石,开封朱家依然得补交五年积欠一百三十五万石粮食。来人,给开封朱家下道公文,让他们务力于三个月内补充这一百三十五万石欠粮。他们也可以折银上缴,就按眼下市价,每石粮四块银元好了,共计五百四十万块银元。”
  “告诉他们,过期不缴,后果自负!”
第四百八十二章
单骑入营
  拂晓时分,潮河清军大营的东北方向,突然传来了喧哗的声音。
  山谷里的雾浓的化不开,喧哗声引得值守的清军一阵紧张。
  “谁!”
  鳌拜恼怒的冲着雾汽中切那隐约的哨探道,“我是梅勒章京鳌拜,快去通知英亲王和豫亲王。”
  做为满清第一勇士,鳌拜的大名无人不知。听到是鳌拜自报名字,哨探连忙松了一口气,跑了过来。
  等他看到鳌拜一脸狼狈的模样时,震惊不已。
  鳌拜瞪了他一眼,“看什么看,还不立即回营去通报两位王爷。”
  那哨探咽了下口水,小心的问了句,“发生了什么事,肃亲王呢?”
  “轮的到你来啰嗦吗,赶紧去禀报,就说我们撤军的半路上遇到汉军伏击。”
  “是。”哨探不敢再多问,连忙走回雾中,从后面牵出战马,翻身上马往大营里跑去。鳌拜听着蹄声远去,向后一挥手,“走。”
  清脆的马蹄声打破了营地清晨的宁静。
  多铎被刚听到的消息吓了一跳。
  “豪格半路遇伏?”
  闻讯赶来的阿济格有些兴灾乐祸,“他娘的让这个怂货孬种只知道逃跑。”
  多铎却没有如兄弟这般轻松,他盯着那哨探问,“是鳌拜回来报信?他带了多少人回来,豪格呢?”
  “鳌拜只带了大约不到三千骑,样子都很狼狈,身上不是泥就是血的。没见到肃亲王,也没看到他的旗帜。鳌拜不肯多说,只让我先赶回来报信,他稍后就到。”
  多铎捻着下巴的胡须一头迷雾,难道豪格遇上了大股的伏军?可这又怎么可能,但若只是一支小股游骑,豪格可是带着三万人啊。
  不过现在乱想也没什么用了,只能等见到鳌拜再问个清楚了。
  “传令下去,打开营门接鳌拜和其部下入营,替他们准备一些食物和药品。”
  这个时候,不是看笑话的时候,多铎还是希望以大局为重。
  多铎拉着兄弟阿济格亲自赶到营门口迎接鳌拜。
  过了片刻,多铎果然看到鳌拜万分狼狈的带着部下出现在营门前,虽然先前听到部下禀报,可真见到鳌拜此时的样子,他还是惊讶万分。
  看那样子,鳌拜可是刚经历了一场惨烈的大战,就算没输也肯定是惨胜。
  “鳌拜,发生什么事情了,豪格呢?”
  鳌拜看到多铎过来,从马上跳了下来,对着他施了一礼,脸色难看地回道,“我们随着肃亲王撤军,到达喀喇河老营的时候,遇到了汉军伏击。”
  “多少汉军?”
  “起码三万人,一个整编镇的规模,十分精锐。标准的刘继业新军编制和火力配置,一上来就是千炮齐发,打的我们不成阵形,然后步骑全围绞杀。他们依仗着炮铳之利,又是突然袭击,我们的勇士措手不及之下,吃了大亏。”
  “肃亲王带着我们且战且退,我们跟他们反复撕杀,足足冲杀了一天,才勉强击退了这些汉军。”
  多铎惊讶的无语。
  鳌拜叹息一声,“其实,这仗是我们败了,大败特败,最后若不是汉军缺少骑兵,只怕我们都逃不出来。”
  “豪格现在哪?还有多少兵马?”
  “肃亲王现在后面休整,伤亡的弟兄实在太多了,起码损失了五六千兄弟,受伤的更是无计其数。王爷非常担心喀喇河的汉军不是独立行动的,很可能刘继业在全面反击。王爷很担心这里,特别让我先赶来一步,通知王爷,让你们多加小心。”
  阿济格冷笑着道,“怕是豪格现在没脸过来见我们这些叔父了吧,当初急匆匆的要逃跑,现在呢,先逃跑的却被打的落花流水。要是他能老实的留在这里,又岂会有今日之败。”
  “少说两句。”多铎制止了兄长的冷嘲热讽。“来人,马上去请吴三桂和祖大寿前来议事。”
  多铎没有阿济格这般头脑简单,豪格的遇袭,让他想到了一个极坏的可能。也许这些天汉军的按兵不动,只是在麻痹他们,现在汉军终于动了。
  而且一动就是一记凌厉的杀招,汉军居然调了一个镇的兵马绕到他们的后面去了。也许若不是豪格的撤退,只怕再晚些时候,就是汉军从四面包抄他们了。
  “鳌拜,你们也过来,我们想听你们把伏击的详细经过说下。”多铎向着中军大帐走去,一边向鳌拜和他手下的军官们说道。
  与清军大营隔河分左右立寨的是吴三桂和祖大寿的两支兵马。
  两人现在各统兵三万,隔着潮河与清军多铎大营对立,吴三桂和祖大寿的两营又各隔着十里下寨,三个大营就如同是三角形,互相依靠。吴祖两营更像是清营的两个拳头,护住了潮河这道防线,以保证清军大营的安全。
  多铎的传令兵分别赶到两个营地,把多铎的传令送到。
  祖大寿接到传令后,并没有马上过河回清军大营,而是先去了外甥的营地。而吴三桂也似乎早就料到舅父会来一样,也一直在营中等着他到来。
  两人见面,对视一眼,目光中都有一股浓浓的忧色。
  “帐中谈。”
  一进帐中,吴三桂就迫不及待的对祖大寿道,“我刚探听到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豪格在喀喇河屯老营遭遇汉军伏击,损失惨重,现在退了回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0/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