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4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2/697

  不过许多事情,也不得不过问,刘钧还做不到把所有事情都扔到一边去。
  忙碌了一天,刘钧也不免有些疲倦,他伸了个懒腰,起身活动了下。
  “什么时辰了?”
  “回陛下,将至晚膳时间了,是否传晚膳?”一旁的太监王坤连忙说道。
  王坤是刘钧还是郧阳总兵时就担任他的总监的旧人了,自那以后这几年一直跟随着他,对刘钧的发展起过很大帮助作用。刘钧称帝之后,便也让他担任了司礼监掌印太监之职。至于原来的王承恩,则让他去伺候周太后张太后等前朝嫔妃们了。
  原东厂提督王之心则被任为秉笔太监,但不兼东厂提督。东厂提督改由另一个刘钧的老人太监卢维宁担任。
  王之心虽然担任了秉笔,但刘钧却把秉笔由原来的四位,提升到了七位,跟内阁大学士数量一至。
  虽然他保留了司礼监秉笔太监,但这些太监并不会有太大危害。虽然许多大臣一直上书,要求罢除司礼监批红之权。
  可刘钧没有同意。
  并不是刘钧昏庸,听信奸佞。而是司礼监太监们的批红之权,并不如外面大臣们所说的那样可怕。实际上,除非皇帝是那种几岁的孩童,要不然,司礼监太监们虽有批红之权,其实这个权利也是受到极大限制的。
  内阁和司礼监,一个有拟票之权,一个有批红之权,在刘钧虽然保留了总理处,但没有了辅政大臣后,总理处只是相当于一个廷议。
  内阁大学士们的品级提升,更加言正明顺的拥有宰相之权,不过却是群相制度,互相之间有监督制约。
  但司礼监不同,他们哪怕有批红之权,但也只是代批之权。司礼监秉笔太监其实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他们根据皇帝的要求,对奏章代批。实际上,他们每一个批示,那都不过是在传达皇帝的旨意而已。
  皇帝政务繁忙,光靠刘钧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而宫中有又特殊性,不能有外臣入内。因此在前廷,会有大学士、中书、翰林们协助刘钧,可到了后廷,就只能依靠太监们协助了。
  虽然史书上太监们的名声最恶,可实际上,太监乱政固然有放纵之恶,但太监们也是给予皇帝很大的协助的。只不过太监跟朝臣们天然是敌对关系,而史书又是由官员们书写,因此才有此恶名。
  刘钧倒也没有想为太监们洗白的意思,事实上,刘钧登基之初,就已经下过旨意,将天下各地的太监召回,不再派太监监军、收税、打理皇庄、皇店、官店、官田等。
  太监只负责宫内事务,宫外也只保留了一个东厂。
  宫内的二十四衙门,都大为压缩裁减,许多并非特别重要的机构给予裁并,对于部份业务,能交给外面的就直接交给外面。
  而现在,刘钧正在计划着一个新的决定。
  准备进一步精简裁并太监机构,同时裁撤大部份太监,让那些年老的、有病的都出宫。有家人的送回家乡,以后每月给养老金,没有家人的,则由朝廷出钱建立养老院,安置他们。
  甚至部份年青的,同样也要裁减大半,有家人的,允许自谋出路,给遣散费。没家人的,朝廷安排工作。
  刘钧这个时候要裁减太监,也实在是因为太监数量太多。
  宫里太监过万,而最近各地的前朝宗室王府废除,各王府里的太监也纷纷被送回京,加起来数量甚至过两万,比宫里的还多。按规矩,本来各王府太监是有定数的,可许多王府都是违制。
  因为明末之时生活艰难,许多活不下去的人就自宫。毕竟比起饿死,自宫后进了宫,起码还能混口饭吃,甚至说不定还能混的很好。
  往往朝廷要招太监的时候,民间就动不动有数千人自宫求进。
  有一次甚至因为朝廷只招了千余人,结果有四五千人自宫了,名额太少选不上,还引发了净身者的暴动,迫使朝廷不得不又招了许多,然后分送各地。
  这么多太监,已经严重超编了。
  刘钧打算以后太监只是在宫里执役,那么皇宫里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太监。
  他只打算裁撤大半,眼下太监加起来好几万之多,这还是有不少宗室造反,府里的太监没有送回京。
  现在京中有大约三万五千名左右的太监,刘钧准备先直接裁掉三万人,剩下五千人先用着,然后再慢慢精简太监衙门,再裁撤部份太监。刘钧觉得,宫中有千余太监其实就足够了。
  毕竟除了太监,宫里还有宫女和女宫,而他们要服务的并没多少人。刘钧以及他的父母妻儿,也就是一家子人而已,三四千人服侍远远足矣。
  宫女的情况要比太监好些,各地王府也有部份送入京的宫人,但大多数刘钧都让地方官员就地将她们遣散了。毕竟宫人不是太监,太监是一个特殊群体,但宫女出宫后依然就是个普通女子。
  现在宫里的宫女加起来不下五千。
  刘钧打算裁减三千,留下两千人。
  如此一来,太监裁三万,宫女裁三千,剩下太监五千,宫女两千。
  以后可能还要裁,裁到太监千余,宫女千余人就好。一个皇宫,有三千人服务,已经不少了。
  裁减掉多余的太监,也能减少宫中花费。同时,也能加强对太监宫人们的管理,尤其是不再让太监出宫,避免他们干政。
  “都这么晚了?那就传膳吧。”
  皇帝的膳食,并不如后世人想象中有多夸张。就如禁紫宫里的御膳,就有很严格的规定的,比如皇帝一天的膳金,也不过三十六两。这还是皇帝的伙食标价高的原因,正常学问下,皇帝的早餐和午餐是不得喝酒的,但晚餐则必须备酒。
  刘钧当了皇帝后,也没怎么更改原来的规矩。
  午餐和晚餐依然是水陆必陈,现在刘钧的早餐有十二道菜,其中会有猪、牛、羊、鹅、鸡、鱼等,还会有青菜和茶。午餐则有二十道菜,会有一道海鲜。
  什么名种燕窝鱼翅熊掌鲍鱼之类的,就是皇帝也并不是餐餐吃的。事实上,刘钧当了皇帝不比崇祯吃的更好,只是多了牛肉而已,以前朝廷是禁私宰耕牛的。但如今大汉得塞上诸蒙古部族归附,各种牲畜、皮毛贸易很顺畅,因此牛羊肉酥油奶粉等也不是什么稀奇东西了,比较珍贵的还是那道海鲜,毕竟得从几百里外的天津运来。
  一般情况下,刘钧都是一个人吃饭的,其它的妃嫔们也大抵如此。根据每人的品级,会有相应等级的膳食,每顿多少钱,都有规定,御膳房按着做。如果妃嫔们另有要求,那就得自己掏银子提前订做。
  很快晚膳已经传上来,依旧是二十道菜,十三道萦菜,七个素菜,还有茶和酒。
  每道饭菜都已经有专人试吃过了,因此菜都已经不是很热乎,好在是夏天。
  王坤见皇帝端起了饭碗,连忙挥手,立即有一队宫人捧着各色乐器上前,坐到一边开始奏乐。
  素雅的音乐响起,确实很不错。
第五百零五章
翻牌子
  刘钧吃了两小碗饭,喝了两杯酒,便也吃饱喝足了,那二十道菜也只各动了几下筷子而已。
  “好了,朕吃好了,饭菜赏赐给这些奏乐者吧。”
  王坤连忙对那对乐女道,“还不快谢陛下赏赐。”
  一群俏滴滴的女子连忙捧琴抱笛上来谢恩,刘钧挥手让她们退下。
  乐女刚退下,王坤又带了一名女官上来。
  “陛下,今天翻哪位主子的牌子?”
  王坤身后的女官捧着一个木盒,里面躺着一排的象牙牌。这些象牙牌一字排开,每面牌子上头还各有不同的颜色。黄色代表着皇后,紫色代表着四妃,绯色代表着九嫔,然后后面还有蓝色和绿色、青色等。
  各个牌子上还写有名字,比如黄色的牌子上就写着陆皇后,紫色的那张写着李贵妃。
  翻牌子,也算是宫中的一个特色了。毕竟皇帝嫔妃众多,宠幸哪个女人,也是需要有专人负责的。
  毕竟女人多了,总有些会有来例事或者生病的,万一皇帝去了某妃处,结果某妃又身体不适,岂不是扫兴。
  更有最重要的一点,皇帝某天临幸某妃嫔,这也是要详细登记的,日后妃嫔们若有孕,也能立马查对。
  据说在唐朝的时候,不用翻牌子这么麻烦,那个时候是按等级分配。从初一到十五,是从后妃低级到高级分配,从十六到月底,同是从高到低。
  因此,皇后每月拥有皇帝两晚时间,皇后及三夫人有优先权,九嫔以下则“九九而御”,即每九个人共同承恩一夜。
  详细一点来说,初一到初九是八十一御妻,每九人共享一夜;初十到十二是二十七世妇,每九人共享一夜;十三是九嫔;十四是三夫人;十五就是皇后独享。同样,十六也是皇后独享;十七是三夫人;十八是九嫔;十九到二十一是二十七世妇,每九人共享一夜;二十二到三十则是八十一御妻,每九人共享一夜。
  这样对妃嫔们倒是很公平,可皇帝不公平了。
  现在宫里就有专门设置的女官,专管嫔妃们入侍寝宫的顺序。她们提前就掌握好了后妃们的身体情况,有不适或者月事来的,就不把牌子送给皇帝挑选。只有身体适合的才会把牌子送到皇帝面前。
  牌子会在每天晚膳的时候送到皇帝面前,供皇帝翻选。翻到谁,那么女官就会马上去通知这名妃嫔,让她做好准备,按皇帝的要求,或者晚上接她过来,或者皇上过去。
  如果皇帝不想有人侍寝,也会提前说明。
  刘钧看了眼那些象牙牌,今天牌子不多,皇后陆雪琪和李贵妃牌子都不在,还有陈圆圆的沈曼三个的也不在。
  上面只有陆瑶、宝儿还有那十个蒙古女子。
  陆雪琪是又有了身孕,李贵妃则是刚产后不久,身子在调养中。陈圆圆柳如是沈曼三个,则也都有孕在身。
  也许是因为刘钧终于不再常年领兵在外,有了时间跟妻妾们在一起,因此这段时间一下子四个女人有了身孕,这让目前还只有两个儿子的刘钧大为高兴。
  刘钧的后宫妃嫔等级,按的是隋唐时的制度,一后四妃九嫔,婕妤、美人、才人各九,是为二十七命妇,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合八十一,是为八十一御妻。
  四妃分别是贵妃、德妃、淑妃、贤妃。
  如今陆雪琪是皇后,朝鲜公主李惠封贵妃,沈曼是德妃、陈圆圆是淑妃、柳如是是贤妃。新来的这些蒙古,则都是封婕妤,女真公主则封的是美人。
  不过这些人进宫来,刘钧却还是一天都没有临幸过她们。
  至于说后宫的那几千宫女,刘钧更没有乱采过。
  没那么多精力。
  “陛下,博尔济吉特氏自入宫后,陛下还未曾临幸过。”女官这时忍不住道。
  刘钧笑了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2/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