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4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8/697

  一名老者抚须,眼睛望着那几颗死不瞑目的首级,南疆要变天了。
  刘侨一挥手,四个首级就摆在一众土官的旁边,放在厅中末席。
  “吾皇陛下的旨意不容抗拒,朝廷天威不容抗拒。敢抗拒者,水西安氏就是前车之鉴,此四人,就是前车之鉴。”
  “本帅已经按皇帝旨意,将龙里等四卫设为四县,并派驻兵马,建立县衙。接下来就是在四县内丈量田地,派遣官员,建立学校等。”
  刘侨笑笑,“县以下还将设立乡镇,任命乡长镇长,建立里村、编设保甲。”
  对于归附的这些小土官,刘侨表示朝廷将保证他们的财产安全。
  言外之意,其它没来的,这财产安全可就不见得会保证了。
  参谋适时的把龙里四卫的那些抵抗的汉官结局说了一下,曹勋等人被处死后,他们的财产通通被没收,家眷将被押往海外流放。
  那参谋还说了一句,“按朝廷制度,废除奴隶制,不允许蓄奴。所有奴隶,都要给予自由。”
  土官们通通愣住。
  土司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奴隶制。土司们,都是奴隶主。他们下面,自由民不少,但奴隶更多。
  现在朝廷一句废除奴隶制,不许蓄奴,那可是一拳打在他们的七寸根本上。
  而朝廷还要清丈田亩,按田亩征税,更加是打破了过去朝廷与土司之间的约定。
  以后,这土司还是土司吗?
  “接下来,朝廷将发兵进剿所有抵抗天兵的叛逆,诸位可以立即派人回去送信,如今本部人马前来协助朝廷天兵剿匪。本帅在这里向你们保证,你们协助朝廷平叛,攻破贼寨后,会给你们丰厚的战利品分享。”
  “斩杀叛乱青壮夷人或者生擒一青壮者,赏银元两块,老少妇人一块。”
  贵州之地,地处偏僻,尤其是五十年内,经历两次大叛乱后,更是人口锐减,经济凋敝。两块银元,对于他们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的。杀一人就赏二块,哪怕一个老少都有一块,这个赏格,让他们怦然心动。
  更何况,刘皇叔还承诺攻破叛军寨堡后,还有战利品能分享。
  刘侨说完,二十几个土官都眼里冒光。
  其实该如何选择,已经很明显了。
  一面是抗拒天兵的安位和四卫汉官,如今都成了刀下之鬼,财产没收,妻妾子女流放。而如果合作,性命能保住,财产也能保住,还能跟着强大的汉军大大的去捞一笔,何乐不为。
  一个接一个的土官都举起了手中的酒杯,向刘皇叔致敬。
  龙里县。
  龙里卫已经正式改名为龙里县,县下的四所三长官司,改为七乡,原来的龙里卫城改为龙里镇,成为县城驻地。
  王同安这两天跟做梦一样,总觉得有点不太真实的感觉。
  他过去是曹勋的佃户,也曾是龙里卫的军户,他上有一个残疾的老爹,在奢安之乱中断了一条腿,另外还有三个弟弟,姐妹也有好几个。除了大姐出嫁给本卫的一个军户子弟,几个妹妹还年幼外,他们兄弟四个,他都已经二十多岁了,四弟也都十五六了,可却一个也没娶亲,以往太穷,一年到头都混不到一个饱,更别说娶亲了。
  而且贵州这里,汉民本来就少,想娶个合适的汉女做妻子就更难了。
  而现在,他突然觉得自己翻身了,要时来运转了。
  朝廷破了龙里卫,杀了曹勋,改县设镇,他分到了二十亩地,一家五个男丁,因此分到了足足一百亩地。
  一亩地一年连租带赋,只需上交一块银元,折算起来,还不到五十斤谷子。而且朝廷的将军还给他们办了一个什么零首付按揭赎买官田。
  每年每亩地多付一块银元,然后七年后,这田就属于他们自己了,他们种地就不用再付租子,只需付田赋和丁银就行。
  这简直让人难以相信,可他们一家人都在那张契约上按过手印,新建起来的县衙甚至把一百亩的地契都写上了他们的名字。不过契约最后没交到他们手上,交到了新开设的银行分里。
  这等于他们一分钱还没花,朝廷就提前把地给他们了。而他们不过是每亩地价五块银元上多付两块利息而已,但这样一亩地也不过七块银元,价钱绝不算贵,何况还是现在不花钱就能拿到地?
  以后七年,他们家每年须向银行缴纳按揭,一亩地一块钱,七年后,七块钱缴清后地就会交给他们了,以后那地就真正属于他们了。
  除了这件仿佛天上掉下的大陷饼的好事外,军队还把他们家过去欠曹勋的债务一笔钩销全都免除了,本息皆免,按那军官的话说,过去他们家缴纳的利息,已经超过本金两倍了,因此债务免除。
  不但如此,那军官还给他们发了一笔钱,足有十来块银元,他们说这是过去曹家多收的利息,现在还给他们。
  如他一样的,还有好些个军户,他们过去都欠曹勋家债,年年滚,就是总也还不清,这次汉军免了他们的债,还给他们清算后还了多出的利息。
  另外,官军还给他们每户发了二百斤粮,又把曹家的牛和农具等免费租借给了他们。
  “从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官军,王师啊。”王同安的父亲,在拿到汉军军官亲自送到他手上的一笔二十块钱的抚恤金,说是对他当年参加平定奢安之乱的奖赏,以及受伤的抚恤补贴。
  当年彝人叛军攻龙里卫,王同安父亲受召抵御,作战时断了一条腿,曹勋事后连一文钱抚恤都没有给,甚至王家欠的那些债务里,就有一大部份是因为父亲腿伤医治而向曹家借的债券。
  龙里卫的那些军户,都感觉翻身做了主。
  曹勋过去还有不少彝苗族的奴隶,这次官军向他们许诺,只要他们参与这次平叛战争,为官军服役满两年,就可以得到自由之身。
  若是他们能杀死一年叛军,就减一年时间,若能杀死两个,就能提前得到自由之身。若是能拿到三个以上叛军首级,那么两个以外的第三个,就按每个两块银元折赏。
  那些奴隶们听到这个宣布后,全都兴奋的眼睛都红了。许多人恨不得官军立即就发他们一把刀,然后他们立即就杀向那些对抗天军的土司。
  对于那些军户和奴隶们的兴奋,得到报告的刘侨笑的很灿烂。
  朝廷付出不多,给几块田,给一个自由的许诺,再颁一个赏格,就能让无数的人心向朝廷,让无数的人愿意为朝廷冲锋陷阵。
  至于那田,本来就是在那些卫所武官,那些土官们的手中,朝廷过去连税赋都拿不到一粒,现在分给这些军户奴隶们,朝廷还能拿到税,二来还得能得民心拥护。
  至于自由,对朝廷来说,只是一个承诺,但对奴隶们来说,这却值得拿命去相拼。
  两块银元一个叛军首级,刘侨还觉得太便宜了点。如果那些愤怒翻身的佃户和奴隶,还有那些小土司们,能砍下十万颗首级送来领赏,那也不过二十万块银元而已,对于刘侨来说,二十万块银元,算什么?
  出征之前,皇帝已经拔给了东路军一千万银元做为军费,甚至皇帝还说了,只要是必要的军事开支,尽管开口,不够再拔。
  刘侨觉得自己已经赢了这场战争,西南夷们,拿什么来跟他斗。
第五百三十九章
留中不发
  晨曦微露。
  刘钧已经开始在上书房批阅奏章,处理朝政。最近朝廷最主要的几件事情,一是新朝第一次科举已经开始,县府院试已经考完,今年的童试也是历朝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据下面的奏报的数字统计,大汉全国各地下场参加今年童试的考生,突破了百万大关。这个数字让刘钧也不得不感叹大汉人口众多,读书人也多。
  有的县下场考试的考生多达数千人。
  其中皇帝的家乡黄州麻城,县试者达三千余人,而上海县的考生比麻城县还多,但考生人数最多的却不是这两县,而是河南的汝阳县,参考的人数多达八千余人。
  大汉的童试也如前明一样,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不过略有更改,改过去一年两次考为集中考试,县试府试院试,每次相隔半月,五月开考,七月结束。
  多数的考生会在第一轮的县试被刷下,然后有的在府试刷下,能够通过三轮数场考试,成为秀才中,相当少。
  童试的录取率比进士的录取率还要低,童试中最难的一关是府试。
  今年的科举,虽然刘钧有意改革,不过童试依然是照顾了多数官员们的想法,童试沿用明朝时的办法。
  童试三考的考试内容大致相同,以四书义、本经、论、策为主。府试的题少于县试,县试要求学生写以四书和本经为题的八股文各一篇,论一篇、策问一道。
  但府试仅需写一篇八股文和论一篇。院试考题包括“《四书》、本经、策、论”,考题数量、形式与县试基本相同。
  三试中以府试最难取,考生也最多。童试中,以往参考的考生,如果以前考过了县试,下科就能直接参加府试,而府试最难,因此以往每年有无数人在府试这关被拦下,也就导致每年童试,参加府试的考生总是最多的。
  考过县试和府试,最后还得经过院试一关。
  到了院试时,百万考生已经大量被拦下。院试的录取率不到百分之十,如这次上海县试四千余考生,录取了近三百,而一般县只录取六七十名。
  大汉今年的童试,刘钧让地方学官加大录取率,如汝阳、上海、绍兴、麻城这样的考生数量极多的县,录取数为三五百,一般的大县为一二百,普通县为五六十。
  最后今年童试录取的生员总数为五万人。
  这意味着今年新产生了五万名秀才。相比起过去,起码翻了一翻。
  不过对于朝廷来说,多录取点秀才也没什么影响,除了每县秀才的前二十名,能享受廪米资格,每月发点禀米,其余的秀才不需要朝廷额外支付什么,他们也不再享受优免待遇。顶多就是有个功名,多点荣耀,能见官免跪罢了,朝廷不在乎多给增加些秀才。
  据统计,以往天下就有不下六十万秀才,现在增加五年,也算不得什么。
  在明代,读书人通过童试后就成为了秀才,而秀才是得在官学进学的,称为生员。每府县的官学,都规定了生员数量,一开始每县只有二十人。后来又扩招,增加了增生,再到后来,又扩招,增加了附生,而且附生没有名额限制。
  这也主要是因为秀才的功名一般都是终身的,虽然在县学中,秀才们也要参加月考岁考,规定了考试成绩生为六等,最末等则要取消秀才功名。但基本上,很少发生把成绩列为末等,革除功名的情况,这就导致秀才数量一直在增加。
  到了明中后期,许多县的附生,都已经是固定名额的禀生和增生的几十倍,多达几百人。甚至一些大县的生员已经多达近千,府学往往有几千人。如明末时上海县学的生员就多达近七百人,包括上海县在内的松江省的生员更多达三千余名。
  浙江一省的生员,更多达数万。
  大汉朝现在取消秀才们的特权后,更是扩大了录取规模,一科就录取了五万人。
  新进五万秀才,加上原来的六十万秀才,已经参加完了今年的乡试资格考试,也就是科试。
  今年的科举参考人数也达了六十万,其中有大约五万生员因各种原因未参与科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8/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