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4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3/697

  虽然朝廷也一度推广过种植这些作物,但却没有成熟的耕作经验,而当一次种植失败,百姓发现划不来后,便立即再无热情了。不知怎么的,一来二去,这些美州作物也就有了产量低,划不来等名声,更导致无人愿意再种植了。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这些新粮食,并不受百姓欢迎。
  这就和高粱比谷子和麦子产量高,但百姓不喜一样。高粱口感很差,涩味,一般都只用来喂牲口,也有人用来酿酒,但除非是灾荒之年,否则没有人愿意吃高粱。
  现在的这些新粮食,百姓们也吃不惯。
  刘钧觉得很冤,玉米、土豆、红薯可是真正的高产作物啊,中国就是在这些作物大规模推广种植后,才有了清时的人口爆炸。
  至于口感不好,这完全是技术问题啊。
  历史上小麦一开始种植时,大家也跟谷子一时蒸成麦饭吃,然后味道极差,当初那待遇跟高粱一个样。
  可后来经过研磨后,成了面粉,立即就变成了两种东西。
  玉米土豆和红薯,也可以改变吃法啊。不说红薯玉米土豆都能磨粉,而且土豆还能当菜吃呢。
  这些天,刘钧甚至亲自写了一本土豆、玉米、红薯的种植技术以及食用加工技术的书,后面甚至还用了不少篇幅加入了许多这几种主食的菜谱。
  比如玉米可以制成玉米面,还能和大豆粉、面粉混合成三合粉等,并不用吃玉米粒。而土豆,那更是有无数种吃法,土豆粉,土豆粉条,还能做成菜,土豆泥,土豆饼,炖土豆等等。红薯也一样能做成薯粉、粉条等。
  既好吃,还好保存。
  这几天,刘钧天天让御膳房照着他的食谱,变着法子用这些食材做成新菜。
  酸辣土豆丝,土豆饼,薯片,粉条,土豆泥等,刘钧觉得很好吃,连御厨们都大为惊讶,想不到皇帝不但能治国平天下,居然还能发生这么多新菜式。
  刘钧打算回头让御膳房把这些新菜式整理一下,再研究些新菜式,然后推广到宫外去,先让大汉的百姓见识下这些新粮食的新加工方式和吃法,让他们改变下过去的观念。然后再想办法把这些新作物推广开来,实在不行,就先在京师边上先试种一点,用新技术耕种。
  他相信到时只要这产量能提升上来,十几担一亩甚至四五十担一亩的产量一出,天下的百姓还不争相种植新作物?
  偿着酸辣土豆丝,刘钧浮想联翩,一旦这些高产作物得到全面推广,到时大汉各地都大面积种植这些产物,那个时候别说大汉两亿子民,就是翻上一倍,也一样不会让大汉的子民饿肚子。
  听说马喀塔求见,刘钧放下筷子,想了想,“让她回去吧,朕今日没空。”
  刘钧知道马喀塔求见要说什么。
  汉军正在召集蒙古诸部,对科尔沁的进攻即将开始,甚至可能会连着满清一起打。
  马喀塔不仅是清国王福临的姐姐,同时她的母亲还是科尔沁人。现在科尔沁左右两翼的两位亲王,也是她的亲舅舅。
  她既不希望汉军征讨满清,也不希望汉军攻打科尔沁。
  不过刘钧不会因为一个女人的请求,就改变自己的战略计划。打科尔沁是早已经定下的计划,打完科尔沁,汉军还会继续对满清用兵,这是不容更改的。
  “你告诉她,她虽是女真族人,母亲还是科尔沁人,但我们中国人有句老话,嫁夫从夫。她既然已经嫁入大汉,成为朕的女人,那她的身份就只剩下大汉婕妤了,她不再是女真人也不再是科尔沁人,她是一个汉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她现在叫刘爱新觉罗氏,而不是爱新觉罗氏。”
  “让她记住她的新身份!”
第五百五十六章
西门大官人
  广宁门,又称彰仪门,北京外城西面开设的唯一城门,也是各省陆路进京的必经之路。
  广宁门内的西门大街,也是早年仅有的两条全部用古板铺筑的道路之一。京师有句话,说彰仪门大街那是一尺道路五两三,大汉开国后,北京城改造,从广宁门到广渠门,东西十六里,的路段就花费了白银十二万九千多两,平均每修一尺长的道路就要花去白银五两三钱三分。
  因为这条石板路,交通便利的外城广宁门,便成了大汉京师比较繁华的地段。百姓常有一进彰仪门,银子碰到人的说法。
  石板路修好了,后来又在路面上嵌了马车轨道,开通了有轨公共马车。过去的那些低矮的铺面,以及后面那些脏乱的窝棚房屋也都迁掉了。到现在,广宁门不但有了青石板砌成的大街,有了轨道公共马车线路,街道更宽了,也更直了,街道两边还全都统一改建了标准的街边商铺。
  商铺后面不远更是一片片拔地而起的居民住宅楼房,街边的商铺多是三层楼甚至四层五层楼,后面的居民楼也有许多三四层的楼房。
  这是一条全新的大街,一条商铺相连的商业大街,购物大街。
  因为彰仪门是各省陆路进京必经之门,皇帝还下旨,提高广宁门的规格,仿外城正南门永定门城门加以改建。
  从外城西大门一直到外城东大门广渠门,两座东西对称的大门间,笔直的大道,长达十六里,沿街改造建成的沿街商铺多达数千家。比起正南门永定门到皇城南门承天门这条中轴大街,更长,更繁华。
  街铺后面的民居建成后,沿街人气越发好了,沿街的商铺也吸引了许多商家,争相够买租赁。朝廷在改造外城的时候虽然投入了不少钱,但一转眼,通过出售住宅楼和商铺,就已经回了本,甚至还大赚了一笔。
  之前许多官员反对在京师大兴土木,把许多还能居住的房屋商铺拆掉,认为这是劳民伤财,瞎折腾。可谁知道,朝廷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外城改造的一期工程完成了,而且又快又好,东西大街宽阔通畅,两边商铺相连,繁华无比,后面的那些杂乱的房屋,窝棚等也没了,代之的是整齐有序的民居。
  那些两三层,甚至三四层的民居,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更小的地方却能容纳更多的百姓居住。而那数千家商铺的出售租赁,更让朝廷把前期的投入都收回来了。
  许多官员都想不明白,明明就是个劳民伤财胡乱折腾的工程,怎么反而还能赚钱?他们也细细打探过了,商铺民居都不算便宜,可朝廷没强迫购买,反而是百姓争相购买,因为这些房子商铺整齐而又明亮,都有下水道,没有了明沟,没有了脏乱差。
  从西到东,这条十六里长的大街,商铺两边排,从针头线脑到柴米油盐、日用百货,再到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那真是应有尽有。
  商铺后面的民居也是一排排的笔直整齐,中间留着能通两辆马车的道路。居民区里不再是一条条小胡同,也成了四通八达的宽阔街巷。在民居区里,不许有作坊、仓库。作坊仓库都在临街商铺后面紧靠的几排,沿着街道商铺的几排楼房,都是作坊和仓库。
  再往后,才是居民区。
  在居民区里面,还有新设立的学校,初小高小初中等。
  另外就是一些较小的铺子,这些铺子多是些杂货铺,方便居民区里的百姓,并不需要为点针头线脑的就往大街上跑。
  没落贵族李存义就在这边有一座小杂货铺,铺子名叫永恒祥。不过这里的居民很少叫他大号,多喊他西巷小铺。有时,干脆就叫他小铺。
  其实这店铺也说不上小,三间房两间作为门面,最南边一间用帘子隔开,算是起居室。店铺内靠南头横向立着三尺多高的栏柜,把店房分出内外来。
  里头专卖烟酒茶叶、油盐酱醋糖和各种调料,外头占了一间半房子的地方,则是摆放着各种蔬菜和干鲜食品,既有关外的山货,也有南边的物产,甚至有时还会有些东西洋的洋物。可谓是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
  眼下大白菜萝卜正当季,李存义也已经开始联系城外的菜园子,大量的往铺子送白菜萝卜,他直接把这些鲜菜摆在门外的台阶上,借附近的居民开始购买回去腌制辣白菜干萝卜等。
  他还在柜台靠墙把角上摆了一个大酒坛子。
  不少在街面上干力气活的,在街后作坊里做事的,仓库里干搬运的,每天午间或者傍晚下工后,都喜欢回家前,来这里坐在柜台前的高凳上,打上二两地瓜烧或者是高粱白干,又或者是黄酒,就着花生、蚕豆儿,一边让他给大家读读报纸,一边滋滋有味的抿着小酒,然后天南地北的胡侃,指点江山。
  每到这个时候,大家也就忘记了一天的疲惫,成了最放松最享受的时候。
  曾经武清侯府的外室子,当年的花花大少,现在却呆在这个居民区的街巷口,守着这样一家小铺,跟一群苦力们混在一起。
  不过他对这种生活已经习惯,甚至喜欢上了。
  当武清侯府被抄家时,他惶恐过,当他父亲被送去耽罗时,他迷茫过。后来他交了税,还了欠,开始了新生活。那个时候,他还有一栋宅院,几家铺子,甚至城外还有两个田庄,身家也还不薄。
  不过前段时间,在朝鲜耽罗岛上的父亲,通过邮局寄了一封信回来,说是在那边日子太过艰难,一切得自立更生。
  他们那些移民,还暂时被监管劳动,虽然上面给他们分了田地。但因为都是荒地,因此最后是按千户设一个屯庄,每百户设一个生产队,十户设一个生产组。头五年,他们需要集体屯垦耕种,互相帮助,一起生产。
  朝廷有给他们一些种子、农具和口粮,但一切都得重新开始,没有现成的房子,没有耕牛,他们得自己盖房子,自己背犁,甚至还得伐木砍树,刀耕火种。他们一个屯庄的人,多是从京师迁去的,过去不是勋臣就是外戚之家,以前个个养尊处优,如今却得土里刨食,日子相当难过。
  有不少人甚至无法接受这种落差,找机会自杀了。
  李孝义的父亲李国臣不想死,最后他向成功留在了京师的私生子求助。希望他能寄些银钱过去,这样他们一家也能买两头牛,甚至还能买一两个女真奴隶帮着种地。
  李存义接信后,寄去了五百块银元券。
  可不到两月,李国臣又来信,说是妻子病了,需要看重,还要钱。李孝义并不喜欢那个女人,当初正是她不许李存义和母亲进李家门。不过他还是又寄了五百块。这次的五百块,已经是并了一个铺子后筹的钱。
  可李国臣却没停止要钱,隔半个月又来信要钱,这次是他的兄长病了,下次可能又是他哪个嫂子病了,再下次就又成了他的侄子病了,总之,李家去了耽罗之后,似乎轮流生病。
  李存义一次次的寄钱,到后来,他已经把自己的几处铺子都变了,乡下的田庄也都出手了,甚至那栋宅院也卖了。
  到如今,他唯一剩下的也就是这座靠近广宁门的小铺了。
  在月初,他最后向李国臣汇了一千块银元,然后在信中告诉他,他已经把剩下的那点产业都变卖了,再无法寄钱给他们了。
  这一次,李存义比之前李家抄家那次更干净了,除了这座小铺他别他其它了。不过,他却觉得自己更加的解脱了。
  彻底的放下了李家私生子的包袱,放下了过去,如今他就是个小买卖人,守着永恒祥号铺子,安静的过着日子。
  他觉得自己也对的起李国臣一家了,当初李家上下没人真正瞧的起他,他对他们也算仁至义尽了。
  现在,这间小铺就是他的一切。
  卖掉了其它的产业后,他仅剩这间铺子,他如今吃住都在这里,就守着这个铺子。铺子里除了他这个东家兼掌柜外,他还请了两个伙计。一个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主要是干杂活搬运,另一个是个十来岁主要的男孩,则是跟着他做学徒。
  两人跟着他干活,吃住都算他的,另外还开工钱。大伙计一月给两块银元,至于学徒,则每年五块银元,年节之时他还另包红包,但都不会太多。这也是如今的行情惯例,虽然那些官吏都涨薪了,当兵吃饷的待遇更优,许多吃公家饭的都涨了收入,但普通百姓,变化依然不大。
  尤其是当学徒,照惯例本来都是得学好多年的,从小学起,根本没有薪水,只管吃住。不过李存义给的条件不错,给小学徒还有一年五块钱,年节还另有红包,大伙计更是每月有两块银元。
  大伙计是个大高个,人很憨厚老实,对人总是和颜悦色的,寡言少语,但人很勤快,眼里有活,都不用他开口,总能找到活干,一天到晚不停着,从不偷奸耍滑。
  学徒则个是小个子,但人聪明,能说会道,跟着他还识字算账,学的特别快。来店里的熟客常说,这孩子天生买卖人,以后肯定能成大掌柜。
  虽然个子还小,但学徒人长的已经很俊秀,跟谁都是满脸堆着笑,嘴也甜。李孝义也很喜这个学徒,这孩子是个孤儿,是他原来租住那片一户穷人的孩子,死了老子娘,跟着叔婶过,可婶子总嫌半大小子能吃。
  李孝义见这孩子聪明,便动了恻隐之心,最后收做了自己的学徒,现在他就跟自己住在这里,吃住一起,那边也干脆不回了。他让李孝义把他每年的五块银元,都给叔婶家。婶子听说每年能得五块银元,自然是乐得一个负担脱手,也就根本不管他呆在这边不回去了。
  天还没亮,城外的庄子里已经送来了一大车的白菜和萝卜,这家庄子过去就是李孝义的,但如今已经卖掉了,买的人正是当年他的佃户们,他们向银行里贷款,然后把李存义要出售的地给买了回来。
  如此一来,他们依然还是种着那些地,但却已经不必再向李存义交租了,以前是交五成租,后来减租可也还要三成五。现在地成了自己的,则只需要向朝廷交税即可,交的田赋,还不到收成的十分之一,这个帐谁都算会。
  只是以前地难买,尤其是京畿的地,都握在勋戚皇帝太监等手中,轻易不舍得卖。二来,佃户们负担重,也没钱买地,更别说贷款了,以前的贷款利息太高,谁也不敢轻易借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3/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