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5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9/697

  不过后来暹罗三大帝之一,充满传奇色彩的黑王子纳黎萱又中兴了大城王朝。
  纳黎萱在大城王国都城第二次被破后,被带往缅甸做为人质,大城国沦为缅甸东吁王朝的附庸。
  1571年纳黎萱被放归,回国后立为储君,此后他开始领导暹罗军反抗缅军。并在后来打败缅军,恢复大城王国。此后又打败缅军的反攻,并在随后继位。
  他继位后,率军入侵柬埔寨,并大败再次入侵的缅军,杀死了统兵的缅甸太子。此后,再次入侵柬埔寨,攻陷其首都,又从缅甸手中夺取马来半岛大部。
  在此后,泰军反占据战争主动权,屡次出兵进攻缅甸,纳黎萱甚至两次率军包围缅甸都城。
  直到二十多年前,纳黎萱再次率军攻入缅甸后在阵中病亡,泰军撤退。在此之后的这二十多年时间里,缅甸与泰军激战于缅甸南部和泰国北部,互有攻守。
  缅甸东吁王朝如今虽然号称是刚刚中兴,但其实短暂中兴过后,又开始衰弱。泰国则在传奇大帝纳黎萱死后开始衰弱,两国征战不断,都伤痕累累,两败俱伤。
  就是在这个时候,刘钧为了收复六慰,把西南的那些叛乱土司溃兵有意的赶到了缅甸。这些败兵数量不少,携家带口的有不下十万人口。
  本来刘钧是想做戏做足,多赶些乱兵过界,也正好以追剿叛军的名义入境。若是叛军少了,那岂不是被缅军直接解决了,哪还有入境借口。
  二来,刘钧也打算驱使这些叛军做为前驱,好借叛军之手,在缅甸北部造成些破坏。
  但是阴差阳错之下,刘钧却是误算了缅甸此时的情况。
  缅甸军正在南面与泰军激战,结果大批的西南叛军冲入缅甸北部,四处烧杀劫掠,留守的缅军和土兵居然打不过这些叛军。
  西南的土司败兵在汉军手里不堪一击,结果到了缅甸却反而把缅甸北部的官兵和土兵打的落花流水。
  这些叛军一路烧杀南下,现在居然已经围了缅甸都城阿瓦。很明显,这些土司想要鸩占鹊巢,准备在缅甸再起炉灶了。
  锦衣卫发现这个事实时,都有些不敢相信。
  缅甸军不是很强吗,不是曾经把明军打的节节败退,不是把明朝疆土夺走许多吗,不是号称中兴吗,怎么这么弱。
  缅甸军本不应当这么弱的,只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缅甸前些年也经历了内部的叛乱,以及泰国的反攻,早不复当年强盛之时。他们一度丢失了半壁江山,只保留了一个上缅甸。要不是阿那华隆勇武,收复了缅甸,又击败驱走了葡萄牙人,他们都差点亡国了。
  如今是他隆王时代,可又因为与泰国的连年战争,而重新衰弱。
  当西南的溃兵被汉军驱赶着进入缅甸北部时,缅甸的主力正在南部地区与泰军大战。北方空虚,一时被打的措手不及,被一群大汉西南叛乱土司直接给围了都城阿瓦。
  这已经是几十年来,缅甸都城第三次被围了。
  前两次是被泰国大帝纳黎萱大军围攻,勉强没有失守,现在却又被一群西南土司败兵围攻,真是落架的凤凰不如鸡。
  听到这样的一个结果,刘钧眼里露出两道惊喜之色。他原本还在猜测这个缅甸人在搞什么阴谋,然后想诱敌深入,却不料居然是这样的一个实情。
  如此一来,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趁他病,要他命啊!
  “回军机处!”刘钧迫不急待的道。
第五百九十三章
放逐
  吴三桂心情极好,“这次我们一定能大赚一笔。”他笑呵呵的跟船员们宣布。“江户幕府禁止银铜出口,这是在自寻死路,我估计要不了多久,朝廷就该发兵征讨了。趁着眼下这个时候,我们抓紧时间多跑两趟。”
  吴襄从儿子手里接过账目,仔细的看了一下,上面的数字记录的很是详细,一笔笔都一清二楚。
  “七万六千余斤铜块,一千多万枚日本废铜钱,不错。”
  祖大寿捻着自己的胡须,“加起来十多万斤了,再装上几万斤的日本鱼干海鲜等就满了。若是能把这批铜货顺利运到越南南河,获利起码十倍。”
  日本银多铜也多。
  由于大汉用大炮轰开了日本的国门,日本无法再闭关锁国。且大汉与日本签订了独家贸易权,因此垄断了对日本贸易,原来的荷兰也无法再与日本通商。日本商人甚至已经不再出海,他们只能与大汉到日本诸开放港口的汉商贸易。
  在这种独家垄断贸易之下,本来就是一直入超的日本对外贸易,贸易逆差越来越大。而按大汉与日本江户幕府签订的协议,大汉与日本的贸易,除了以日本出口的商品抵价外,其余的以白银支付。
  巨大的贸易逆差,使得日本白银大量外流。有日本人甚至向德康家族进言,称如此下去,百年之后日本的金将减半,而不到百年,日本将无银可用。
  在这种情况下,最终日本江户幕府开始缩减与大汉的贸易额度,禁止日本商船出海,同时禁止银铜出口。
  不过一面是日本的缩减贸易额度,禁止银铜出口,可另一方面,却是如今日本国内的银铜矿山大开发的时候。
  日本的石见银山,因采用了吹灰法炼银,白银产量大增,而日本现在拥有年产数十万斤铜的大铜矿二十余座,每年产铜数百万斤。
  日本人不是真正的银铜不够,而是巨大的贸易逆差,加之大汉的独家贸易权,让他们心里十分不爽,而日本人知道现在大汉对日本银铜需求巨大,因此便有了这玩火的动作。其目的,还是想让大汉修改那苛刻的条约,改成更优惠条款。
  现在官方贸易银铜出口量已经大减,连贸易量也大为缩减,可中国依然对银铜需求巨大,日本国内的许多铜商其实也希望把铜卖给中国商人,以换取中国海商运来的各种生丝、蔗糖等商品。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已经全族移居台湾的吴三桂父子和舅父祖大寿祖氏一族,开始做起了日本走私贸易。
  他们与日本的铜矿主暗中勾结,吴祖两家从台湾采购各种中国商货运到日本长崎,然后从长崎交换走日本铜商的铜料。
  大家各取所需。
  “一百斤铜才二十块银元,这个价格真是公道。”
  祖大寿如今也不带兵也不打仗了,他们当初被迁到台湾后,发现朝廷果然守信,并没有来个斩草除根之后的。
  凭着从中原带去的财产,他们向台湾的那些土著购买了山林平原,建起了庄园,甚至还购买了不少南洋的昆仑奴。
  在台湾站稳脚后,拥有许多资金的吴祖两家,干脆又向造船厂订制了商船,然后跑起了海上买卖。
  他们的这些动作,都是在官府报备过的,因此台湾地方官员对此也都准许。如今台湾跑海上做贸易的人多的是,都知道跑海商能赚钱。胆大的都向银行,甚至向有钱人借钱,或者干脆集只入股,大家凑钱买船办货,然后由船长招募船员跑船,得了利后再给股东们分红。
  吴三桂不需要贷款也不需要借钱,他们自己有的是钱。
  中原他们无法再立足,关外的财产虽被充分,但中原的不少还都被留下了,交掉了契税欠税后,两族依然可以在台湾富甲一方。
  用这些钱,两族购买了数条船,既有新船也有旧船,然后招募了不少有经验的水手船员,在官府报务登记,取得牌照,又交过了税费后,吴祖两家的这支船运行就算正式成立了。
  一开始,吴三桂是跑福建到台湾,从福建采购各种商品,如布匹铁器工具等,运到台湾出售,再采购台湾的特产粮食、甘蔗、鹿皮、硫磺、蔗糖等物运回福建或者浙江。
  不过跑了一段时间海运后,他就发现跑台湾海峡,利润虽然不少,但远不如跑南洋或者东洋。
  尤其是跑日本,路途比去南洋近,可大汉却独家垄断贸易权,日本的银铜又正是中原最需要的,中国商品在日本也需求量大,这种贸易是最赚钱的。
  虽然对日贸易,由大汉东印度公司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可他们吃肉,别人还是可以喝汤的。
  吴三桂改跑日本,几趟下来,他又发现了名堂。
  最后一番折腾后,胆大的吴三桂干脆搞起了走私。不过他这个走私只是相对日本幕府而言,在大汉这边是不敢走私的。
  船队从台湾基隆出港时,都是报过关的,到了日本偷偷的交易运着铜料等回去的时候,一样还要报一次关,照常缴税。
  但就算如此,可在眼下银铜紧张的时候,走私铜料,依然利润极高。
  “可惜我们的船只能回台湾,这些铜料也只能卖给大汉。”吴三桂的兄弟三辅叹气道。
  二十块银元一百斤铜,这个价格并不高。南洋地区对铜料需求极大,尤其是越南的阮氏家族,本身不产铜,可他们要对抗北面的郑氏,需要大是的铜铸炮,因此铜料价格高。
  甚至他们连铸钱的铜都不足,吴三桂他们把从日本收购来的旧铜钱,运到越南阮氏地盘上,直接就能当货币流通。
  日本在德川家族统一江户后,也统了日本战国以来混乱的货币,实行金银铜三货币流通,铸了金判银判和宽永通宝铜币。铸造了新钱后,幕府便废除以往的旧钱,禁止流通。这些旧钱数量众多,无法流通,便价值大大降低。
  精明的吴三桂并不是第一个收购日本废铜钱的商人。以前许多日本商船去南洋的时候,便会带上许多旧铜钱。不过如今日本商船不得出海,这些旧铜钱便都由中国商人收购。收购来的铜钱自然是不能运回中国使用的,融铸的话则划不来,因此依然还是运去南洋地区,继续做为货币流通。
  若是吴三桂收购的这批铜块和铜钱能直接运去南洋,利润极高,若能运去越南南部,甚至有得十倍毛利。
  但他们这船是在台湾官府登记过的,他们这船队只能跑日本台湾航线,没有申请批准,根本不能随意的跑南洋。
  更不用说,现在银铜都属于朝廷急需物资,这些从日本购买到的银铜等物,到了台湾,会被官府直接收购。虽然不会让他们吃亏,还留有不少的利润空间,但终究比不上直接运去越南十倍之利。
  能有五倍毛利就不得了。
  “朝廷收购,也还算比较良心价了,一来一回,获利好几倍,这样的买卖,比过去贩卖私盐还赚钱呢。也就是现在日本人作死,要不然,正常情况下,我们跑一趟,这贩铜利润顶多能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现在卖给官府,几乎是翻了十倍了。”吴襄算是一个比较清醒的人。
  商人逐利是本能,但他们不是普通的商人,他们算是被放逐者,被从中原赶到台湾来。若没有当年燕北之战临阵倒戈的功劳,只怕他们吴祖两族都没有好下场。如今被放逐到了台湾来,朝廷对他们还算很不错,除了不能回中原,其它的都很好。
  现在台湾岛上有庄园,有田地,还有工坊,这海上还有一支小船队,日子是当初他被关押在京师大牢时不敢想象的。
  “咱们还是抓紧时间回台湾,趁着眼下好机会多跑几趟才是正事。大家也别不知满足了,这样轻轻松松没半点风险跑一趟也有两万多块银元,足够了。”
  跑一趟船能有两万多块银元,这样的生意确实是不错了。虽说去南洋赚的更多,但南洋也更远,时间更长,且那边就不如东海这带,东海这带是大汉海军的后院,别人不能过来。但在南洋,就是鱼蛇混杂,那边可是还有许多海盗,以及不时客串海盗的西班牙荷兰英国葡萄牙等各国军舰和商船的。
  “也罢。”吴三桂有些意兴索然的道。
  其实他心里并不太在意赚多少银子,他们虽到了台湾,可真不缺银子。他只是有时觉得寂寞,他还如此年轻,曾经也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可现在,却只能扬帆海上,带着几条小帆船,不到百个船员水手。
  “父亲,你说朝廷真会发兵打日本吗?”吴三桂忍不住问。
  “谁知道,咱们如今只是平头百姓,跑跑海上赚点辛苦钱,管那么多干啥。”吴襄看似平淡的道。
  祖大寿扯着胡子,“我觉得肯定会打,但就是不知是大打还是小打。日本人卡着银铜不肯出口,这朝廷能忍?不过只怕到时朝廷派支舰队过来,直接开到江户港,炮轰一阵,只怕日本人就得缩卵子认怂。”
  “我说你们真是淡吃萝卜闲操心,打也好不打也好,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咱们还是早点赶回家去,再跑一趟然后准备过年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9/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