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5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4/697

  “再盖一个马棚。”
  院子里有树要石头桌椅,还有一口水井,唯一的缺点是没有茅房,也没有马棚。刘钧不愿意以后住这里的时候,每次上个厕所还得跑去胡同口的公厕。
  听说小院换了主人,隔壁的邻居都过来。见到新房主是位年青的读书人,都大为客气。其中一人拐弯抹角的打听刘钧的身份,刘钧因为在丽娜那里说过自己是翰林编修,此时倒不好再又另换身份,便把谎话又说了一遍。
  听说新邻居居然是翰林院里的老爷,一座卖菜的邻居都大为震惊,态度也立即客气万分,甚至带着几分谨慎小心。
  听说刘钧要盖一间茅房和马棚,一个中年汉子立即拍着胸脯说这个交给他就好了。原来他就是一个木匠,儿子还是个泥瓦匠,盖间茅房自然是小事一桩。
  刘钧直接掏出十块钱,“那就有劳了,这是点辛苦费,茅房和马棚盖好后,材料花费多少再另算。”
  木匠不肯接,推辞了半天,最后只肯拿五块钱。
  “五块钱买材料足够了,多的就算我收的工钱。”
  过了一会,邻居们便各自提了一些小礼物过来,算是庆祝。刘钧收了礼物,当然也得有所表示,看着饭点也快到了,便邀请大家去饭店吃一顿。
  “下馆子多贵啊,吃饭还得交税呢,咱们这就是菜场,白花那钱做啥。干脆就菜场买几样菜,自己做就好。”
  都是些普通百姓,也没大户人家那么多的避讳。因此邻居们便让自己的妻女去买菜,然后提了菜过来,正好这边屋里的厨具等也都是现成的,便直接在厨房开伙做菜。
  刘钧盛情难却,便让侍卫去买了坛绍兴黄酒,又买了酱牛肉和猪肚、油炸花生米等几样熟食,在堂屋里摆了三桌。刘钧和邻居男人们一桌,邻居女眷们一桌,还有刘钧的侍卫们一桌。
  大家杯筹交错,倒也好不欢快,一顿饭吃下来,立即就全成熟人了。
第六百零八章
兄弟同登第,一门五进士
  从菜市街小四合院回到宫里,刘钧换过龙袍,便又摇身一变成了神圣大汉帝国的神圣皇帝陛下。
  “拿朕的手谕去翰林院,让翰林院增加一个编修。”
  既然做戏,就得做全套。刘钧为了避免他翰林院编修的身份被戳破,便直接在翰林院增加了一个编修。于是,翰林院的编制名单上就多了一个八品编修郭文德,祖籍湖北,现居宣武门外菜市街口,崇祯十三年的进士。
  刘钧还在想着趁着明天周末,和丽娜一起去银行贷出款子来。
  枢密左使傅山却在外求见。
  “漠西蒙古联军已经开始进攻青海和西康!”
  傅山一进来,立即禀报道。
  听到这个消息,刘钧没什么惊讶之情。对这个消息,他是早有预料。此时他既没有愤怒也没有怀疑,只有平静。
  他身着龙袍,靠在椅背上,“漠西诸部出动了多少兵马,打到哪了?”
  “漠西诸部没有进攻甘肃,而是从南面绕过甘肃,直攻青海,他们目标是康区。”
  康区也就是康巴地区,大致包括后来的四川甘孜大部,以及青海的玉树、云南的迪庆以及青藏的昌都这片地区。现在这些地方,分别隶属大汉的青海、西康两省。
  处于昆仑山脉的南面,昆仑山北的河西走廊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汉王朝控制严密的地区,漠西诸部没有强攻那条防御森严,屯驻重兵的河西走廊,而是直接自昆仑山南,一路向东南进攻,直指大汉的西康省和青海省南部地区。
  漠西蒙古来势汹汹,卫拉特联军八万进犯,可谓是倾巢来战。
  不但和硕特部固始汗倾部而出,而且准噶尔部也在巴图尔浑台吉的带领下,大举前来。就连远走伏尔加河的土尔扈特等部,也派了远征军来。
  这一次出战,对于卫拉特联盟来说,是一次重新划分势力的重要行动。
  准噶尔部在巴图尔浑台吉的带领下,实力越来越强,昔日的盟主和硕特部已经难以对抗,土尔扈特不得不远走西域,现在和硕特部也只能向西南青藏地区进军,以将天山西域这片地盘让给准噶尔部。
  在不久前的卫拉特联盟大会上,几家部落共同制订了法典。同时还已经达成了一致协议,土尔扈特和和硕特部离开新江,将这片以往卫拉特诸部共同的地盘让给准噶尔。
  而准噶尔独占新江的同时,必须出兵支持和硕特部夺取青藏,然后再支持土尔扈特在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建立土尔扈特汗国。
  按照协议,今后新江归准噶尔部,各部支持巴图尔在新江建立准噶尔汗国。而青藏归和硕特部的固始汗,各部支持固始汗在青藏建立和硕特汗国。
  他们甚至还共同约定,待三部各自建立起汗国后,支持土尔扈特占领哈萨克草原,支持准噶尔部占领东部蒙古草原,支持和硕特占领陕甘四川。
  三家野心勃勃,想要恢复蒙古四大汗国时期的强盛。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准噶尔部的巴图尔全力出兵支持固始汗争夺青藏。如果固始汗不能夺取青藏,那么和硕特部就会继续留在新江,这对于准噶尔来说是同样是极不利的结果。
  为了独占新江,便只能全力支持和硕特部争夺青藏。
  现在卫拉特联军大举东进,这不令刘钧意外。可刘钧有些意外的是,卫拉特联军既然已经出兵,那么他应当先打藏区才对,怎么反而先来打康区?
  这极可能只是联军的一个障眼法,吸引汉军的注意力。
  他们突然向玉树、昌都、甘孜等地进军,实际可能是为了阻止汉军西进,真正的意图肯定还是要先挺进藏区,夺取前后藏。
  “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为界,两山北面地区,坚守不让,玉树、昌都、甘孜一地也不能被他们夺占。至于两山以南的前藏、后藏以及阿里等地,先不要管他。”刘钧很快做了决断,卫拉特联军出兵很快,比刘钧预料的还要快一些。
  如今正是冬季,刘钧不急着跟联军交战。
  藏区先让他们攻夺,也无关系,但西康和青海,寸土不能让。
  “要在青藏高原上做战,并不容易,不但物资运输补给困难,而且高原气候也极为不利。”刘钧半年前设立青海与西康两省后,就已经调了几支兵马在这边,并招募了许多本地的百姓为民兵,让他们在那里慢慢适应高原的气候。
  普通的中原百姓,是很难一下子适应高原的,高原反应甚至会要人命。这只能慢慢适应,或者从当地招募兵员。
  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意味着需要时间。
  其实现在青海和西康两省的驻军,早已经出现过各种高原气候的不适应,许多士兵在高原上出现高原反应,两地的驻军,不得不增加当地募集兵员的数额,甚至中原去的驻军只是驻守城池,而巡逻、运输等任务,已经多交给当地民兵。
  现在匆匆开战,汉军并没太多优势。
  今年已经平定了东北,明年正好调蒙古诸侯西征,蒙古高原虽然不比青藏高原,可好歹也是高原,他们对于高原的适应性肯定要强的多。
  让枢密院密切关注漠西联军后,刘钧也暂时把此事放下。
  会试的阅卷已经完成,六千名考生的席卷按三个考场,分别阅卷。全都是糊名誊抄后交给主考阅卷。阅卷的考官实行交叉阅卷,每一张卷子都起码得有七名考官的阅卷并签名。如果同一张卷子,七名考官的阅卷评分出现太大的差异,就将启动第二轮重阅,由另七位考官再审阅,若最后重审发现有考官给出的分数太高或太低,过于异常,那么该考官将被追究责任。
  在这种尽量公平的制度下,六千份卷中最后评阅完,每个考场各录取了前二百名。
  录取的前六百份卷子最后汇集在一起,经过再一轮的评阅,核实没有异常外,就要做出会试录取名额的排名。
  录取时是分南北中三卷各录取二百名,而排名时,则是六百人不分南北中一起排名。
  考官们把排名定下后,呈送名单以及卷子入宫,交给皇帝。
  最终的排名,还得由皇帝亲自决定。
  刘钧有权利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调整排名。
  考官们拟定的会试贡士排名前三分别是杨延鉴、宋之绳和陈名夏。刘钧让人把这三人的卷子取来看过,发现确实都做的很好。
  不过虽然如此,刘钧还是直接调整了排名。
  刘钧把杨廷鉴和宋之绳的会试排名各延后一名,而把本来排在会试第七的黄宗羲直接放在了首位,钦定为会试第一名,会元。
  黄宗羲是复社社长,还是今次江南乡试的解元,而且还是刘钧已经内定好的本科状元,因此刘钧打算干脆让这次的新朝第一科更热闹一些,直接出一个连中三元。
  黄宗羲的会试卷子他也看过,同样很不错。其实前十名的这些举子的卷子,都不相上下,排名高低,全看主考官的个人喜爱。刘钧就算把黄宗羲从第七调到第一,也并没什么不对的地方。
  用朱笔又调整了几个考生排名,刘钧放下笔,把最终排名交给本次科举会试首席总裁官李邦华。
  “这按这个名单吧发榜吧。”
  李邦华接过调整后的名单一看,眉头不由的皱了皱,黄宗羲从第七调到了会元。黄宗羲确实有才,还是刘宗周的嫡传弟子,并且又是士林第一大社复社的社长。他的卷子他反复看过,做的不错。
  但正因为黄宗羲的身份背景,最后李邦华才决定压一压黄宗羲,太过顺利并不是好事。可没想到,他定了黄宗羲第七,皇帝转眼又提到了第一。
  “陛下,黄宗羲确有才华,然过于赞誉,只怕于成长不利。”
  刘钧却不予理会,“照此发榜吧!”
  李邦华只得叹了一声,但愿那个年青人能够承受的住这种赞誉。
  今后是会试发榜之日,整个京师都在关注此事。
  会试住宿合作商钓鱼台宾馆的各家店里,所有的考生们更是早早就起来了,全都换上了由各家供应商提供的崭新衣服靴帽,精神抖擞的坐在店里面。
  十年寒窗,就为了一朝金榜题名。
  按惯例,会试放榜,录取名单是要贴在贡院外。
  但考生们这一天并不需要亲自去榜下看榜,他们只需要呆在自己下榻的酒店里就好。会有专门的吏员们,早早就做好了报喜的准备。
  以往为了能得到报喜的这个差使,他们还得花钱竞争。如此,才有机会去报喜讨赏钱。贡院里有主考官们写榜,每写出一个名字,早就有人通知那些报喜人,名字还没抄到外面榜上,报喜人就会快马赶往中榜举子酒店吹吹打打报喜。
  黄宗羲和顾炎武等许多江南举子都住在同一家钓鱼台分店,大早上的大家全都穿戴整齐,精神抖擞的坐在大堂里面。
  大堂之中,全是一个个举子,他们表面上装的很镇定,谈今论古,喝茶品茗,实际上心里却激动万分,有些人手都在发抖。
  黄宗会对大哥道,“我估计我这科难了,大哥肯定能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4/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