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5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3/697

  大汉的军队越来越强,犹如一把锋利的宝剑,可这样的宝剑也更需要掌控好。刘钧的掌控之法,就是文武区分,不互相越界。
  军区最高长官总督由文臣担任,但是大汉的总督职权又不如明朝之时,总督负责总督一军区数省军事民政,但对于军队,他们更多的还是监督权。
  军区之上还有战区,不过战区司令、参谋长们都在京师办公。军区总督之下,则有一员大将任提督,专门负责提督军区内数省军务,提督例兼本军区内最重要一省的总兵官之职。
  总督和提督之间的关系,有些类似于后世政委和司令的关系。总督是一号首长,提督算是二号首长,提督受总督领导,但军事上的具体事务,却是由提督说了算,总督无权过多干涉的。
  总督和提督之间,是相互牵制监督又相互合作的关系。总督管着提督,又管着巡抚与各省布政使、按察使们。提督却只能管军,不能插手地方民政,甚至连装备粮饷这些,也是归总督管的。
  一直以来,除了郑芝龙和刘允升出任了总督外,刘钧其它诸将,哪怕是张山这样的绝对心腹,都不曾出任总督,他们最高也就是担任提督之职。这也是刘钧有意的安排,张山等将领,刘钧不打算让他们越界,他们将是纯粹的军人。
  如张山等军界将领,除非他们脱下戎装,转为文职,否则就不能担任文职,只能在军界中晋升任职。
  将军们在晋升到总兵、提督后,地方上就算是当到顶了。接着他们就得入京在兵部或者枢密院中任职,担任各种司令和参谋长等职。
  兵部尚书和左右枢密使,这三个职务都是能加总理参政衔的重臣,也是将领们能担任到的最高军职。
  而同样的,文官能担任总督,却绝无可能出任总兵、提督,也不可能出任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左右枢密使、总参谋长等顶级军职。
  大汉的军队是职业常备军,因此不能允许外行指挥内行,以文驭武,也仅仅是文官领导监督军队,而不是直接指挥。
  蔡远已经出任了西南提督,原来的川湖提督之职也已经裁撤,因此张山这个前川湖提督转任岭南提督,是刘钧早做好的安排。
  “原两广总督方孔炤将担任岭南总督,他在岭南任职官声不错。两广和海南的地方经济发展的很快,依靠着海贸,现在岭南的经济提升迅速,尤其是广州等沿海大城,发展迅速。你到了那边,管好军队,为朝廷将来征讨越南做好准备,其余的任务就是为岭南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但也切记不要胡乱插手地方政务,明白吗?”
  张山点头,他知道皇帝最讨厌军人干涉地方政务。这是一条红线,谁也不能逾越。他虽是皇帝的结义兄弟,还娶了皇帝的妹妹,可越发不会大意。
  “这次安南莫朝的皇帝莫敬宇派使团入京,前来朝贺。莫使私下求见,曾向朕请求发兵助莫朝收复越南。”刘钧一边逗弄着儿子,一面道。
  莫朝的开国皇帝曾经是黎朝的大臣,后来篡夺了黎朝皇位,一度几乎夺取整个越南。只是后来黎朝的一些大臣们起兵反抗,很快黎朝复辟。
  不过莫氏也并未灭亡,他们退守北方,虽然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地盘越打越小,可也是跟后黎朝交战不断,始终撑着一口气。
第六百二十六章
坏消息
  莫氏败退北方后,曾经托庇于大明,向大明割地称臣,请求大明发兵。
  明朝下诏降安南国为安南都统使司,封莫登庸为安南都统使,轶从二品,世袭,银印。安南法理上成了内属明朝的自治属地。
  莫氏此后一直偏安北方。
  在十几年前,实际掌控着后黎朝大权的郑主郑梉派遣郑桥率兵攻陷高平,擒杀太上皇莫代宗莫敬恭和莫朝皇太子等,押往清化斩首。莫光祖莫敬宽则与次子莫敬宇遁入明朝。
  同年遣人向后黎朝上降表。在明朝的压力下,后黎朝封之为太尉、通国公,准许他回到高平。从此以后,莫朝的军事实力更加衰弱,并且向后黎朝进贡。
  由于后黎朝中央为郑氏控制,后黎朝南方又有阮氏和中部的武氏两大割据势力,后黎朝也一直无法彻底灭亡莫氏朝廷。
  哪怕如今莫氏朝廷仅守着紧靠着大汉广西的高平这一小块地方,但也还依然硬撑着。
  刘钧称帝后,莫敬宇就派人来朝贺过,刘钧当时也继续册封莫敬宇为安南都统使。
  因此从大汉的官方立场来说,如今的越南,大汉只承认莫氏是正统。同时,因为莫氏早就向明称臣,在汉又再次称臣,因此,越南并非一个藩国,而是一个都统司,是一个级别较高的土司而已。
  整个安南,都是大汉疆域的一部份。
  不管是后黎朝的郑氏还是阮氏又或武氏,都不被大汉承认,他们都是非法叛乱武装。
  “据报,后黎朝郑氏准备再次北伐莫氏,莫敬宇请求我大汉发兵救援,甚至帮他们除去黎朝,统一安南。”
  刘钧说到这里轻笑几声。
  那莫朝还真是打的好算盘,请大汉帮他们对付黎军。不过刘钧准备将计就计,既然莫请有请,大汉倒是可以做点事情。
  “高平莫氏终究是我大汉所正式册封的安南都统使,安南也是我大汉疆土,岂容叛军作乱?”
  “陛下,等我到了岭南,立即派兵进驻高平!”张山道。
  刘钧却是摇了摇手,“不必着急。”
  “现在若派兵进驻高平,肯定引起后黎的紧张,甚至会引发过激的反应。一个后黎朝不可怕,若是因此引得后黎朝几方势联合对抗我们,甚至让他们去联合东吁,那会影响我们的计划。”
  刘钧有其它的安排。
  “但我们可以帮助莫氏训练军队,提供贷款,售给军备。甚至,我们还可以帮他们从边境招募一些士兵嘛。”
  刘钧说招募士兵的时候,笑的很灿烂。
  张山却一下子听出这话里有话。
  如果让一些汉军暂时脱离汉军身份,以边民身份应募加入莫氏军队呢?
  当张山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刘钧给了他一个赞赏的目光。真不愧是老兄弟,闻弦歌而知雅意啊。
  他就是这个想法,不直接派汉军入高平,而是让一些汉军加入莫军。当然,实际上只是走个过场,军队还会是汉军,编制什么的也不会打敌,将领军官也不会更换。他们只不过是暂时换一身军装,换一面旗帜,连装备都不用换。
  如此摇身一变,他们就成了莫朝的军队。
  莫敬宇依然还是大汉的安南都统使,当年明朝强攻安南,但很快被赶走。那是一个很深的教训,刘钧认为要收复安南,不能太直接,得用些手段。比如先扶持莫氏与黎朝对战,这表面上就将是安南人自己的南北内战。
  借着这战事之机,汉军可以把莫氏变成一个傀儡,用他的名号把黎朝等敌对势力先灭掉,然后再用莫氏的名义,对安南来几次清洗。
  这种手段,就是温水煮青蛙,等安南那些反汉势力被清洗的差不多时,到时再直接把莫氏傀儡扔一边,直接在安南设省置府就好了。
  “一定得保护好莫敬宇!”刘钧在保护二字上加重了音调。
  张山明白这二字的真正意思。
  “除了保护好莫敬宇,可以把莫氏宗室送到大汉来,送到北京来。”刘钧继续道,“连同莫氏的那些贵族和文武大臣的子弟,也一起送来北京,让他们到国子监大学读书。”
  “陛下高明。”
  这些莫氏子弟和莫朝大臣子弟到了北京,自然就成了人质。如果莫敬宇不听话,朝廷还可以马上换个莫氏子弟上台,反正都是汉军的傀儡而已,大汉需要的只是听话的傀儡。
  大家一起笑笑,这些事情确实很残酷,但本质就是如此。
  刘允升这时道,“我听说日本江户幕府德川氏已经下令让萨摩藩从琉球撤出,并将琉球转交给大汉?”
  “那又如何?他交不交还,琉球都将是大汉的。”刘钧冷笑两声,日本人现在终于知道怕了。
  大汉要打日本,并不是什么机密。
  江户、对马等租界岛上汉军正在储存粮草、军备,许多军舰也不断开来,进驻军港。这种种迹像都表明,大汉这次是要对日本动真格的了。
  江户幕府没想到大汉说动手就要动手,他们仔细的评估了一下双方的实力后,终于有些绝望的发现,战争一旦开打,他们肯定毫无胜算。
  日本人后悔了,他们想要求饶,为了表明诚意,他们主动令萨摩藩从琉球撤兵,并将琉球转交大汉。
  他们还派人带着许多礼物来京,请求大汉原谅他们。
  德川家表示,他们愿意放开金银出口,不再设限。只是,刘钧岂会答应。
  “目前天津的雇佣军数量已经达到了八千余人,几乎都是夷人,主要是欧洲西夷。”刘允升向刘钧禀报道。
  用夷人为雇佣军,让他们开战后深入日本劫掠,这是刘钧提出的计划。如今涌入大汉的夷人越来越多,雇佣夷人去日本劫掠,也算是神来一笔。
  用夷人打前锋,成本低廉,既不用粮饷也不用赏赐和抚恤,他们得靠自己去抢,抢到了大汉还要抽成。死了伤了,大汉也不负责,更不用心疼。
  正说笑着,内侍过来送上一道急报。
  刘钧打开一看,脸上的笑容就全没了。
  这是锦衣卫来自缅甸的奏报,目前正率彝苗溃逃缅甸叛军的沙定洲,正式接受了东吁国王他隆王的招安。
  他隆王将女儿嫁给沙定洲儿子,并封沙定洲为王,还赏赐了大量的钱粮给沙定洲。
  “沙定洲因为久攻阿瓦城不下,粮食将尽,而大汉军又攻入缅甸,沙定洲因此最终选择了接受他隆王的招安。”刘钧长叹一声,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实还是发生了。
  东吁国与沙定洲叛军的联手,必然会使得眼下中南的局势大变。
  “陛下不必担忧,就算沙定洲与东吁王联手,那又如何,败军之将,再败他一次就是。”
  刘钧摇头笑笑,“这并是最坏的消息,最坏的消息是占城出兵攻打安南黎朝阮氏,而吉蔑王国也趁机攻打他们的宗主国大城王国。”
  占城在越南阮氏的南面,而吉蔑就是柬埔寨,这两个国家夹在泰国和越南阮氏之间,都是曾经祖上阔过如今过的很惨的国家。尤其是柬埔寨虽然疆土很大,但现在却得靠着认大城做宗主才能混的下去。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如今整个中南半岛都处于动荡之中,大城与东吁打的热火朝天,东吁又在北面跟大汉和汉西南的土兵打仗,阮氏跟郑氏在打。
  占城和吉蔑两个弱者凑到了一起,决定雄起一把。
  于是,他们背靠背互为依靠,然后各自找经常欺负他们的大城和安南阮氏出兵复仇了。
  大城本来跟东吁打的难分难解,还处于下风,结果突然大批被汉军击溃的云南土兵逃到东吁,围着东吁都城阿瓦就是一通猛攻。东吁军连忙北撤,大城终于逮到机会,追着东吁军就是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3/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