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5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8/697

  总之,刚拿过厚红包年终奖的顺天府官吏们,上下一齐想办法。
  最后他们一致认为,还得引入赞助商,还要广告出租。灯节这么热闹的盛会,广告会不好卖?赞助商会不好拉?
  这样的盛会,广告效应肯定好啊。
  顺天府上下已经是从这广告和赞助里偿到甜头了,当然不会放弃这块肥肉。
  上次的会试赞助时间很仓促,可已经拉来了很多赞助,尤其效果还很好。现在那几大赞助商们,品牌一下天下知,生意不知道红火了多少倍。
  连那些供应商也借了把东风,火爆无比。
  有这珠玉在前,顺天府要再借正元搞个灯节,自然很容易再拉来赞助商和广告商。
  刘键很大手笔的直接在各大报纸上为灯节打了大幅广告,这鱼钩一下,立即无数的商人就赶来顺天府谈生意了,有那些大商会,财大气粗一来就要赞助的,也有那些精明买卖人,赶着来要抢广告位的,还有些商人则精明的提出要做供应商的。
  顺天府已经有过一次丰富的经验,这次办起来有条不紊。
  刘键和顺天府也确实没让刘钧失望,更没让商人们失望。
  今年的灯节很成功,从三十晚上起,整个京师每天晚上都是银花火树不夜天,各种各样的花灯那是争奇斗艳。
  整个城市,尤其是前门大街和东西两条大街,这最繁华的大街更完全成了灯街。路两边的灯柱上,行道树上,全布满了各种各样漂亮的灯。
  临街两边的商铺,也都不甘示弱的搭起了彩灯棚。
  就算是普通的京师百姓,也家家夜里在门前挂前了灯笼。
  整个京师新年里天天晚上犹如不夜城。
  亮如白昼的晚上,繁华亮丽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规划好的摊位,顺天府还专门规划了几个路段做为美食街。路边的一样样美味的小吃,后面是那些有名的饭店酒楼,百姓们逛完灯市猜完灯谜,来到这里美美的吃上一顿宵夜,确实爽快。
  京师的热闹吸引了无数京郊的百姓前来,甚至有那些远在保定、大同、天津、临清等地的士子百姓,都忍不住冒雪驱车前来一睹这盛会。
  京师各家报纸更是每天做专版进行报导。
  这样的气氛下,大汉确实充满了一种盛世的感觉。
  不过如今,确实有几分太平盛世景象,虽然边疆之地还在打仗,但那是大汉官军开疆拓土,并非外敌入寇。今年没什么大灾大难,各地还算丰收。尤其是秋季许多地方在官方的引导下,开始大面积的种植了许多土豆玉米等耐作物后,收获也确实喜人。
  原来许多百姓说这些东西难伺弄产量低,关键还是不懂其法。
  朝廷没有了那些加征,地方没有那些火耗,摊丁入亩之后,税收大大降低,直接用银元券交税,也免受了一道盘剥。收获过后,百姓们还或多或少的跟着官府组织出去,到附近参加修路、修堤、修城、修水库、修渠等活,这些活并非免费,而是包吃包住还有不错的工钱。
  大家忙了一冬,虽然辛苦了点,但却着实在回家的时候,拿到了一笔不菲的工钱。
  这个年是一个难得的高兴之年。
  家里的粮仓里堆着土豆、玉米,高粱米,甚至家家还留了不少的麦子,有些人家还换了些大米,满仓的粮食意味着来年不用再挨饿,不用再借债。
  而且基本上大家都不再有欠债,过去的那些债基本上都是高里债,朝廷帮着清掉了。现在大家就算要办个喜事用钱,也多会找乡镇上的信用社或者城里的银行,那里的利息低,不用担心还不起。
  家有余粮,外无欠债,手里还有点余钱,这个年就过的开心。
  许多人家把先前乡里官上记帐低价卖给他们的猪崽养成了肥猪,小鸡小鸭也早开始生蛋。不少人家都养了三四头猪,几只羊,一群鸡鸭。
  到了年底,大家卖掉几头猪,卖掉几只羊,基本上都还留了一头猪,定个好日子,请来亲戚朋友帮忙把肥猪杀了,卖掉大半,请亲戚吃上一顿杀猪饭,然后剩下的都腌起来,留着熏腊肉火腿,明年就能有肉吃了。
  赶着阳光好的日子,一群人相约着上街,买点布给妻儿做新衣裳,买支钗子给妻子,买点红头绳给女儿,给在小学读书的儿子买点纸笔,再买点糕点过年待客。
  回去的时候,背着沉重的篓子,心里却无比的愉悦,这样的年以往是不敢想象的。多数人到了年底,都是在过年关。因为到了年底,就得想办法却借钱还旧债。
  今年的年过的很肥,遇上人打招呼时声音也响亮了许多。
  有那些儿子在外当兵或者做官的,当老师的,今年考上举人、同进人、进士,更是喜气洋洋,早早备好了各式的年货,等着儿子回家过年。
  小学里也开始放假了,许多汉子自己一辈子不识字,但却对儿子相当严格,他们肯给儿子买很贵的红笔书包买糕点,却不肯看到儿子玩。
  “你爹我当了一辈子睁眼瞎,那是没有机会读不到书。你们现在还不好,圣上和朝廷花钱供你们读书,不收钱还给你们供午餐,给纸笔,请秀才老爷教你们,多好的机会。莫要辜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你若能读出来,将来做吏当官,就是当个老师,那也是吃公粮,再不用背朝黄土背朝天,赶牛屁股,风吹日晒雨淋,要争气!”
  对于送孩子去读书,没哪个不愿意,他们都很积极,他们多没读过书,却更知道读书人的好。当官当老师,吃公粮,拿高薪,受人尊敬,还不用风吹雨淋。
  “将来若是你能考中秀才,甚至去京师读大学,那真正是光宗耀祖,多下力啊!”
  许多女娃子看着自己的哥哥弟弟,每天能穿着干净的衣服去上学,还不用干活,羡慕无比。可当她们提出也要上学的时候,父母却没那么好脾气了,“你个女娃读啥子书,女子无才便是德,你早晚要嫁人,多学学女红,学织布刺绣学好做饭才是正事。”
  “我就是要读书。”
  “你读书有啥子用,你哥读了书能考秀才中进士,能当官当老师,吃公粮,光宗耀祖,你读书读了有啥子用?去,把牛牵出去放,顺便背个篓去,扯点猪草!”
  母亲毫不留情的打破了小女娃的梦想,女子读什么书,放牛扯猪草才是正事,等大点,就要学织布刺绣和做饭,再大点,就要嫁人了。
第六百三十一章
俄国强盗
  雪花飘飘,李信身上披着熊皮大氅并不算寒冷,他坐在特制的雪翘之上,甚至还可能烤火。
  索雷是个优秀的使鹿人,他赶的鹿是他亲手训的鹿,全是些雄壮的公鹿,长着长长的角。两只鹿拉一架雪撬,跑在雪地上十分的轻松。
  索雷亲自赶着他们这辆雪撬,其实并不需要怎么赶,鹿很聪明的拉着雪撬,跟着雪撬队行进着。关键还是第一辆车,那辆车必须选一头最强壮也最聪明的鹿拉着,还得有个最经验丰富的猎人驾驶。
  李信原本觉得狗拉雪撬肯定比鹿拉要方便,但看过这些鹿拉车后,他确实惊叹这些鹿的灵巧。
  这些鹿远比他曾经印象中的鹿大的多,除了头上的那长长的角,其实这鹿更像是一头大牛犊或者是一头骡子。
  若仔细的评价这鹿,李信觉得这应当是古书中记载的四不像。这些鹿不但能拉车,还能骑乘。
  每一人鄂温克人都是一个使鹿高手,他们驯鹿养鹿,鹿是他们的好帮手,既能骑乘也能拉车,在冬季的茫茫雪原里,也能拉着车飞驰,再厚的雪也不怕。
  “鹿比马更适应冬季的雪林。”索雷坐在前面,扭头对自己的师傅说道。他身上穿的是一套猎装,狐皮上衣,熊皮斗篷,但裤子和靴子,却是用鹿皮做成的。
  李信看着那短短尾巴和长长鹿角的鹿,总有种这是一头牛被砍了尾巴和戴了犄角。可他们确实不畏寒冷,灰色的毛帮他们抵御了严寒,它们的能够很灵活的拉着车奔驰在雪上。
  雪撬车犹如一条小船下面架着两根支架,车很轻便,坐着两个人依然能跑的飞快。
  “雅库特人的狗拉雪撬也跑的很快啊。”李信笑道。雅库特人是使狗的好手,每户人家都会驯养不少狗,最少也有十来只。他们用鱼和猎物养狗,狗是他们看家和打猎的好手。
  在雪林中,雅库特人的狗拉雪撬丝毫不比鹿拉雪翘跑的慢,这些雅库特人甚至能够边走边打猎,永远不用担心补给。
  甚至在许多蒙古人眼里,把鄂温克使鹿部也称为雅库特人,他们还将西波尔称为雅库区。
  雅库人比使鹿部人要多,不过索雷是不会承认自己部族不如雅库特人的,但是这次雅库特人很仗义的派人随他们前往救援索伦部,这让索雷也不好再说什么。
  雪花飘飘,李信带着鄂温克人、雅库特人、布里亚特人、喀尔喀人,还有部份汉人,组成了一支救援队伍出发。
  北海巡抚和总兵很重视索伦部的求援,也很重视使鹿部的请求。索伦两部,还要再加上鄂伦春、达翰尔等部族,在黑龙江上中游地区,人数不少。但比较分散,他们是渔猎部族,靠打猎和捕鱼为生,也少量种植一点粮食并驯养一些猪牛鹿羊等。
  在元代时,这些部族被统称为林中百姓。
  不过如今的季节,巡抚和总兵也不能贸然答应出兵。
  毕竟女真人虽退居兴安岭外的黑龙江畔,但他们的实力也还是很强的,最重要的还是太遥远了。
  北海的汉军驻军不多,且对于通往黑龙江的地形不熟,难以适应这种气候,武器物资运输困难。
  经过李信的提议,最终他们决定以飞鸽向车臣和兴安两省发信,请求两地派出部份兵马北上接应下诸部。
  不过仅是这样,并不够。
  最后李信请求,愿意招募一群志愿者,前往石勒喀河。
  “我们想办法找到索伦诸部,带他们退到车臣或者兴安省内。”
  对于这个提议,最后巡抚和总兵答应了,李信请求能够拔一部份枪支弹药给救援队,另外多带一些,到时支援索伦诸部。
  “现在索伦部被女真逼迫,十分危急,若是这个时候我大汉伸手援手,那么将来他们必定会站到我大汉这边,归附我大汉,并帮助朝廷歼灭女真。”
  巡抚和总兵和巡按商议过后,最后同意了这个计划。
  李信和索雷联络了北海诸部的领主们,提出了组建一支救援队去救援索伦部的想法,这个提议得到了支援。
  索雷父亲拿出了很多钱来,用以招募志愿者,每个愿意去的人都能得到一百块银元,这是笔丰厚的报酬,各部落中都有勇士愿意前往。
  北海省也拿出了悬赏,愿意去的每人赠送一把燧发枪和两支手铳,并三百发弹药,以及一张免费的枪牌。
  北海的风雪,让驻于此处的许多中原来的汉军们敬畏,但对于这些常年在此生活的各部来说,寒冬的野外虽然危险,但并不可怕。
  最终,李信和索雷招募了五百名志愿者,索雷的父亲提前给了每人一百块银元,并承诺回来后还会酬谢。省里也拿出了五百把步枪和一千支手枪,又另外拿出三千支步枪以及若干弹药,甚至还拔给他们十架山地榴。
  随行的人中,既有各部人马,还有一队汉人。这些人都是炮兵和枪械师,能够修枪,甚至还有两个筑城的工匠。
  用李信的话说,能够撤就撤,万一不行,到时就要在那边帮助索伦部修建城堡要塞,训练一支新军,跟女真人干。
  这支五百人的志愿救援队,带着这批枪械和补给就出发了。
  他们在出发前,就已经商议好了行进路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8/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