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5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1/697

  九州岛外,还有长州藩的毛利家攻占了小藩津和野藩,直逼石见国和广岛藩。
  虽然如期顺利拿下九州岛,很是让汉军上下兴奋。不过看起来九州有二十多个藩,听起来似乎很厉害的样子,可换个说法,其实九州岛也就相当于山东半岛,或者是辽东半岛。
  一个九州岛,还没有浙江省的三分之一大。所谓的九州,意思是以前这里有日本的九个令制国,因此也称九州。而这九个国,其实也就相当于中国一个县那么大而已。
  半月攻占九国,听起来当然很拉风,可如果换成大汉天子亲征,集结了共十二个舰队,不下十万军队,结果半个月也只是攻占了八九个县,那就非常一般般了。
  但这依然还是超出了计划,在枢密院的计划里,他们估计日本人的反抗可能会比较猛烈,甚至会有什么自杀武士,农夫民兵,游击战术什么的,但实际上,仗没开打,就有好几个大名投靠了大汉,紧接着也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如福冈这样的大藩,大名居然未战而逃。唐津这样的小藩,倒是抵抗了,可一个时辰都没撑过。
  虽然超出了原计划,但这是好事。
  接下来我们计划分三步,其一,把各藩抓来的日本百姓,经过甄别登记后,装船送往中原安置。其二,兵分两路,我帝国海军从海上进攻日本的南海道,也就是四国岛。力争迅速拿下整个四国岛,对其实行绝对掌握。而日本归顺诸藩大名则率其所部在长州藩登陆本州岛,向本州进军,另外调佣兵在本州岛沿海登陆,实行袭扰作战。
  幕府这段时间反应很值得玩味,他们一面不断派人来求和,一面也完全放弃了九州。没有足够的海上力量,使得江户幕府根本不敢反攻九州。
  参谋们判断,幕府的策略还是退守本州岛,现在在本州西北端的石见和广岛,集结了一支大军。
  石见国如今是松江藩,其最有名的还是那个能年产一百万两银的石见银矿。石见四十年时间里,换了三家藩主,三年前,越前松平家移封石见,从此亲藩大名松平家成为石见的藩主。
  不过百年来各藩轮流争夺的石见银矿,则早已经被德川家纳入直辖,派了奉行管理。
  现在松江的亲藩大名松平直政领有十八万石高,他南面则是广岛藩的浅野家,拥有四十二万石高。
  在关原之战前,石见和广岛这些领地都曾是长州藩毛利家的领地,关原之战后,毛利氏领地被大幅减封。
  福岛氏入主广岛,不过二十年前,藩主私自扩建城池,被德川氏没收了领地,此后浅野氏入主,但石高已从五十余万石减到了四十二万石高。
  长州藩归顺汉军,还一举突袭拿下了三万石的津和野藩,兵锋直指广岛和松江,使得两藩大为紧张。
  两藩日夜不停的向江户求援,德川家也不肯再退后。他们不但不能再退后,而且还得夺回长州。
  长州藩处于本州的西北端,与九州相邻。这里是本州的西北门户,德川家必须夺回这里,把守这道门。何况,石见可还是日本第一大银矿,年产银百万,若是丢了石见,幕府将损失巨大。
  在这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幕府调集兵马,如今在广岛和石见集结了十来万人马,准备迎战汉军。
  “石见的银储量相当丰富,而且还有大量的伴生铜矿和铁矿,如今年产量达到百万两银以上。如果我们加大开采力度,并使用我们最新的银矿开采以及提炼技术,那么产量提升一倍,都不是问题。”
  一年两百万两白银,如果铸成各种银币,差不多能筑成将近五百万块银元。
  大汉当然不缺五百万,但缺的是银。如今大汉依然还采用的是银铜复本位制,银元券是可以随时兑换成白银的,这使得朝廷必须保证拥有足够的白银储备,才能维持日益庞大的银元券信用体系。
  而偏偏大汉的银储量极低,那点产出根本不够,在美洲白银经南洋输入大汉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日本的白银输入就非常重要了。
  如果拿下石见银矿,经过扩大规模后,一年维持两百万两的开采量,这就是一头源源不断的银钱树啊,对于大汉相当重要。
  白银这东西,已经不仅仅是货币这么简单了,而是一个信用的保证。有些类似于八九十年代时,中国对美元的巨大需求,缺的不是美元代表的那点货币数值,而是人民币在国际上无数发挥的重要作用。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拼命的去挣外汇,现在大汉也一样,需要拼命的去赚白银。
  可既然石见银山这么重要,那些参谋们却似计划让日本归顺藩主们打石见,而让帝国海军打四国岛,这里面透露着一股浓浓的驱虎吞狼的味道,这是要让那些日本皇协军为大汉火中取栗啊!
第六百五十三章
战争财
  当一个又老又瘦弱的倭国老头都被大汉官员接收,并如数的给了两块银元的时候,那些被称为皇协军的日本武士们是真的相信大汉了。
  两块银元,白花花的银元,而不是银元券纸钞,也不是江户幕府的庆长丁银、豆瓣银。
  德川氏开幕后,实行金银铜三货制,金有大判小判等七种,银有丁银豆瓣银两种,另外还有铜钱。
  日本金判是椭圆形的金币,类似于金叶子。而丁银则是海参状银锭,豆瓣银是小碎银,丁银和豆瓣银都是称量计重。在早些年,丁银还有百分之八十四的含银量,比较坚挺。可这两年,幕府的银座却开始制造劣银,含银量不断下降,去年新出的丁银更是只有了百分之五十七。
  许多日本人都更喜欢唐国的银元,从去年开始,许多大汉的银元流入日本。一开始是走私,后来刘钧发现此事后,算了下帐,发觉银币外流其实很赚钱。从日本输入银块,然后又回流银币,中间居然有很高的利润。
  毕竟大汉的银币,其实也不是百分百银,含银也只有百分之八十多。一进一出之间,刘钧利润不菲,因此刘钧一面打击地下银币走私,一面却又亲自拔款组建了走私队伍,直接垄断了这项白银走私。
  因此在汉军进攻日本前,日本商民更愿意用唐国的银元,而不愿意接受幕府越来越含银量低的庆长丁银。
  确确实实的拿到了两块银元,那些皇协军们都相信了大汉帝国天子的话了,果然每个日本人都能换钱,不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只要是活的就能换钱,死的则一钱不值。
  汉军占领了九州岛后,四藩之外已经陆续有好些个藩主投降归顺,比如福冈的黑田忠之,一开始弃城逃跑,结果在久留米城被俘后,果断的降了大汉,愿意追随汉皇共同讨伐幕府。另外熊本的藩主细川忠利也归顺大汉,熊本是五十二万石的大藩,可萨摩、福冈、佐贺等接连归附大汉,细川忠利也无法独抗大汉,细思之后干脆降了。
  细川氏在熊本的根基并不深,这里本来是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的领地,关原之战,两人都站错队,小西行长战后被处死,后来加藤氏也在数年前被德川家找到机会给迁封了,细川氏入主熊本,但毕竟外来,时间不长。
  也有一些宁死不降的,但都被攻破剿灭了,好些藩都不用汉军出手,归顺的诸藩就非常积极主动的把他们灭了。
  归附的各藩,手下的武士军队都按佣军的编制重新编制,大体上还是由原来的各藩主统领自己的武士士兵。他们的正式番号就是大汉皇协军,下编了十六个协,正是如今归附汉军的十六个藩,每藩给了一个协的编制番号,各允许保留五千士兵。
  九州的各个藩城,都由汉军进驻。
  皇协军组建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把九州的百姓都集中到几个主要的藩城中。刘钧已经把九州设为一个省,在原来的九国基础上设立筑州府、肥州府、丰州府、萨州府四府,共有十六个县。
  九州虽然面积很大,但在日本算是比较落后的地方,比北海道要好点,但远不如本州岛,更不如关东平原地区。
  整个九州人口也就一百多万。
  但是这一百多万人口,刘钧却是很看重。人口可是这时代最宝贵的一项资源,汉军进攻日本,图的不就是三样,财富、人口、土地。
  因此攻下九州之后,刘钧从各藩城得到了数十万人口,但依然还有大多数的人口居住在藩城外的乡村各地,刘钧便交给皇协军们任务,让他们把人都带回来。
  为了让这些蝗军更积极,刘钧宣布每带回一个人口,就给予最少两块,最多二十块的银元奖励。
  当第一批赏银如数发下去后,蝗军们彻底相信大汉皇帝的信用了,各协蝗军们也开始为了大汉银元而积极的四下扫荡。
  两块银元很多吗?对大汉来说,并不算多。可两块银元对于日本人来说,也并不少。不但对于那些农兵们来说,这两块银元能买到很多东西,就算对于那些靠采邑俸禄的武士们来说,也一样不少啊。
  许多武士连一百石的领地都没有,几十石领地而已,就算五公五民,一年才多少?四五十石的收入,真不如一个大汉的村级地主。
  加入了皇协军,他们就成了大汉皇帝的臣属附庸子民,他们的家人就不必被送进集中营。而每抓一个人回来,他们就能从这两块赏钱里分到部份。
  他们还能在抓人的时候,顺便抢上一把。虽然大汉皇帝对他们一再重申,禁止烧杀抢掠之类的事情,可只要不是太过份,私拿一点,汉军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这点好处,对于蝗军们来说,可是个很好的福利。
  有了银元,平户和长崎的商港里,汉人开设的商铺里什么都能买的到。粮食、布匹、衣物、丝绸、瓷器、玻璃、茶叶、盐糖烟酒等等。
  “其实我们根本不需要这些蝗虫。”
  刘允升向皇帝说道,他甚至觉得没有必要建这支协从军,大汉根本不需要他们。如今的海军实力足够,就算是兵力吃紧,也完全可以从帝国境内再调陆军过来。
  “他们还是很好用的,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九州上下已经被他们扫了好几遍了,目前为止,九州除了那八万皇协军和他们的二十多万家眷,目前我们各个集中营里,已经先后送进去一百五十七万多人了。”
  海军司令问郑彩问皇帝,“这些人真要全送往大陆?”
  随着蝗军们的热情高涨,扫荡的效果显著,或威逼或利诱或强迫,蝗军已经把九州岛上的日本人都差不多集中到了几个府城。
  一百五十多万的数量,确实有些吓人。
  一些大臣都觉得并没有必要把这些日本人送去中原,帝国直接派官员过来统治这里就可以了,这些日本人不一样得成为大汉的顺民?
  “这是早已经决定好的,朕不会中途更改。”
  刘钧看的比较远,两千多万人口的日本,必须将他彻底的肢解,拆分,汉帝国才能在这片列岛上真正的永久统治。
  况且,中原也确实很需要劳动力啊,开矿、修路,各种垦荒拓边等等,哪都需要力。
  “集中营该做的差不多都做完了吧,接下来,就要正式把人装船运走了。”
  这两个月来,九州各地的日本人都送进了集中营,不过这集中营并不是为了屠杀。刘钧可舍不得,那是浪费,而浪费可耻。
  集中营里进行的是防疫消毒以及登记甄别等准备工作,还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培训,比如教他们简单的普通话,另外最重要的还是分门别类。
  为了保持稳定,尽量还是把这些人按家庭归在一起,但大体上,又还要按照这些人不同的文化程度,以及职业技能,身份等等区分归类。
  其中最受重视的不是过去的那些什么领主、武士们,而是那些工匠,铁匠木匠船匠等等各行各业的工匠,都是重点关注对象。
  集中营里要把这些人的身份一一摸清楚,建立详细的档案分类,最后上呈到一个专门的衙门,这个新设的衙门,就是专门为了安置这些日本人的。
  朝廷会根本不同人的分类,给他们准备好安置地方,比如船匠尽可能会送去各个造船厂。铁匠可能进钢铁冶炼制造等行业,如果没什么特别技能,那渔夫可能被安排到沿海地区的一些捕鱼队安排,农夫则可能安排到边疆去拓荒。
  总之,每个人都得充分利用到他们的价值。
  所有十四岁以上的未婚女子,也被要求单独入档,她们将会被朝廷做主,给他们官配。将她们许配给大汉边疆那些移民中的未婚男子。
  许多人迁移到边疆,多是家乡条件较差,家境较苦的,为了生活才背井离乡。许多移民,都还是光棍一条,娶妻子的成本是很高的,尤其是在边疆的移民中,适合的女子更少。
  把日本花姑娘们官配给移民光棍,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既为移民们谋了福利,让他们安心实边拓边,也同样是消化日本人的一个好办法。这些女子现在是日本人,可当她们嫁给了大汉的子民后,将来生了儿子,也是随父亲姓,随父亲一样是大汉子民。
  十岁到十五岁的日本孩童,不论男女,则都要在登记后,由朝廷送往各个技术学校。现在大汉新开办了许许多多的技术学校,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兴起。这些学校,都是因为如今工商制造业的兴起,用工需要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对于技术工人的要求增加,而新兴起的。
  传统的那种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毕竟周期太长了。而大量工厂的迅速扩张规模,使得这种旧式的师徒模式难以赶上步伐,因此一些行业,或者一些大的工厂,便开始请一些年迈的老师傅,搞起了批量培训。既有半工半读的那种技术学校,也有全日制的学校。刘钧也很清楚这种技术学校,对于大汉的工商制造业有多大的助益,因此也是大力支持,现在就钧就准备把这些日本少年少女们全送去那些技术学校里,大点的,半工半读,白天在工厂里做学徒工,晚上就在学校里听课学技术,甚至学点文化课,学普通话认汉字。
  这些孩童正是少年之时,让他们和自己的父母分开,处于一个汉人的大环境下,用不了几年,他们就不再是日本人了。到时他们说汉话写汉字,一切都是汉式的,成为大汉的工人,为大汉添砖加瓦。
  女孩子们做几年工,长大点,还又能拉去官配,为帝国的那些老大难的男子们解决下终身大事的问题。
  至于十岁以下的孩童,则暂时继续让他们跟随在父母身边,但也必须在年满五岁后,就开始进学校读书,学习汉语汉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1/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