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6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0/697

  虽然在侍卫亲军里,刘成功仅是右军校,但大家都明白,人家在皇帝那里影响力不比那些将军们弱,甚至一般的将军还没这么多机会天天跟皇帝见面呢。说来,这右军校,都有上将军的影响力了。
  何况,这位国姓爷的亲爹最近还刚在缅甸又打了一个大胜仗。
  就在不久前,在缅甸雨季到来之前,郑芝龙率领的南征军在马来城与东吁军对峙僵持许久后,却突然来了一个声东击西之战,郑芝龙以小部份继续虚张声势包围着马来城,吸引着东吁军和其援军主力,然后自己率领着主力偷偷的离开,绕了一个圈,直接杀到了后方的东吁国都阿瓦城下。
  之前的几个月对峙僵持,郑芝龙成功的让东吁国王错误的以为自己的大军成功的挡住了汉军。却不知道,那不过是郑芝龙在钓鱼,一直给东吁军演戏,给他们传达了错误的信息。其目的,只是为了尽量把东吁军和其盟友兵马调虎离山,吸引出阿瓦,调到马来城来。
  结果最后郑芝龙成功了,东吁人在汉军“不断增兵,拼命进攻”下,也一点点的往马来城增兵,最终使得全国精锐尽集中到了马来,而后方的阿瓦渐成一座空城。
  等到时机成熟,尤其是雨季即将来临之时,郑芝龙不断的散布着假消息,做着要在雨季到来前收兵撤退,以待十一月雨季结束再战的样子,结果马来城的守军以及阿瓦城的东吁国王,都越发的松懈下来。
  谁也料不到,当他们都以为郑芝龙真的准备要撤军的时候,郑芝龙却早已经制订了一个偷袭计划。他利用晚上的时间,一天天的把主力偷偷撤出,最终来了一个空城计。
  当郑芝龙率领两万精锐突然出现在阿瓦城下时,东吁国王傻了,城里的大臣们也懵逼了,谁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汉人不是要撤了吗,马来不是固若金汤吗,这些该死的汉人从哪里来的,难道是从南面海上来的?可英格兰人不是已经在帮他们防守仰光等沿海,还在准备给他们运炮运枪来吗?
  郑芝龙精心谋划了几个月的一个大招,当然不是只为了吓吓东吁人。面对着防空空虚的东吁国都阿瓦城,郑芝龙没有浪费半点时间,一出现就立即展开攻城,各种大小火炮集中猛轰城墙,步兵们更是一鼓作气的展开线阵列顺着炮兵轰开的缺口杀入城去。
  东吁人守马来城守了小半年,没让汉军越过雷池一步,真以为他们的象阵,他们从英格兰人、荷兰人手里买的火炮火枪就非常厉害,不弱于汉军了。可当汉军潮水般发起对阿瓦城的攻击后,他们才发现,卧槽,不对劲啊。
  为什么汉军的大炮能在那么远的距离就开始轰击城墙,为什么他们的炮那么多,打那么远,而且居然还有能够直接打到城墙上守军头顶上然后猛然爆炸开的炮弹,为什么还有那种能够把数百斤石头轰入城中的短身巨口炮?
  东吁人有太多的为什么。
  为什么汉军的火枪射的这么远,射的这么快,为什么他们的枪下细雨刮风都不受影响?
  没有人回答他们的为什么,郑芝龙的两万人马奇袭阿瓦,仅用了半天时间就攻入了城中。然后再用了半天时间,就肃清了城内的反抗,阿瓦国王都没能逃出去,直接被堵在了宫中,然后逮了个正着。
  郑芝龙从年前腊月发起的进攻,在马来城受阻,没有一鼓作气,兑现他要打进阿瓦城里吃除夕年夜饭的口号,如今虽然晚了近半年,但他还是杀进来了。
  突袭拿下了阿瓦后,郑芝龙又顺势对马来城来了一个前后夹击,四下包围。
  马来城的东吁大军接到阿瓦被攻破,国王被俘的消息还不肯相信,可当他们看到本来应当一直还呆在他们对面的汉军一部份突然出现在了他们的后面时,他们终于明白他们被耍了。
  这下马来城里的东吁人急着想要决战,想要突围南下,郑芝龙又不急了。
  他们现在一前一后的把马来城围困死了,夹在这里,他急个什么。马来城兵马不少,各种各样的人马,大象,盟军,拼凑了十几万人马,但每天消耗的钱粮也是相当惊人的,之前还有东吁国王想办法为他们筹集粮草,但现在,后面的阿瓦城都已经被汉军占领了。
  他们的北面、西面、东面、南面全是汉军,水路陆路也都被封锁了,这样的一支大军,进退不得,又失去了补给,郑芝龙根本用不着与他们决战,只要困着他们,要不了多久他们就要粮尽而绝,各部只要守住军营、城池,河道,这些人根本突不出去。
  郑芝龙现在胜券在握,已经在追求以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战果了。
  捷报传进京,呈到夏宫的皇帝面前,很快就为夏宫上下都知道了。
  郑芝龙在中南取得如此战果,接下来只要迫使那支被围马来城的东吁军弹尽粮绝崩溃投降,那时整个东吁都再难有一支反抗力量,郑芝龙灭掉整个东吁国,都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现在宫里已经有消息传出,听说皇帝要给刘成功晋封伯爵,还要晋升他为左军校,提升他为侍卫亲军的标长。
  大家都觉得刘成功是以他父亲的战功晋爵加衔升职。
  “恭喜兄弟了,令尊中南大捷,而兄台又要晋升伯爵,二十不到就要晋升为左军校标长,兄台到时肯定是我大汉军界最年青闪耀的将星,三十岁之前,肯定能升到将军,说不定四十岁就能当上战区司令,五十就能成为枢密使呢。”
  同僚的恭维,没有让刘成功欣喜,反而让他觉得心里一阵翻腾。
  “烦请右军校入内通报一声。”
  刘成功有时很讨厌这些同僚们,不管他多努力,他们都只会把他的晋升看成是他的出身好。他也曾经多次上过战场,甚至手刃敌军,但这些同僚们似乎永远看不到。慢慢的,他也已经习惯了这些议论,可他无法认可。
  因此当他听说皇帝要晋封他为伯爵并给他晋衔升职的时候,他没有高兴,反而只有一股没来由的愤怒。
  侍卫亲军做为皇帝的近卫军,都是从全军中选调的最优秀的将士。而且近卫军里的军官,尤其是那些中低层的军官们,基本上都是来自于那些勋贵之家。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背景,不是某位将军的子侄,就是哪位尚书或者总督巡抚的子侄。
  他们出身好,且都比较优秀,只是好出身,没有能力也是进不来侍卫亲军的。可一大群这样优秀的勋贵子弟在一起,平时也总免不了有个对比竞争。在这些优秀者中,一样显得无比优秀的刘成功,无疑就有些难以合群。
  过了片刻,那名年青军官走了回来。
  “陛下让你进去。”
  刘成功抬起左手腕,看了眼那只腕表,这个时间皇帝一般都是在看书。他放下手腕,抬起脚向内走去。
  经过几道岗位之后,刘成功看到了那位年轻的皇帝正坐在那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报纸。石榴树正开着火红的花,灿烂的阳光为石榴花和枝叶摭挡了大半,只留下碎金般的阳光在皇帝身上。
  皇帝斜靠在藤椅上,一双脚架在面前的一张脚凳上,他没有戴冠,露出了只及耳后的短发。皇帝的头发这几年越留越短,原来还是披肩及肩,到现在已经只及耳后了。若哪天,皇帝把头发剪的跟板寸一样,他也不会惊讶。
  其实他自己也一直紧跟着皇帝的步伐,如今他甚至已经走到皇帝前面去了,头上留的是军中普遍的板寸。
  皇帝听到了他的脚步声,甚至以对他的熟悉,肯定只听脚步声都能听出是他来。不过皇帝依然津津有味的看着手里的报纸,连头都没有抬一下。
  刘成功摘下大盖帽端在手里,然后向并腿向皇帝行了个军礼,大声了声报告。
  刘钧这时看完一个版面,翻过报纸后扫了一眼这个版,发现没什么让他感兴趣的内容,便把报纸放到了茶几上,然后不紧不慢的端起了不烫不冷刚温温的茶抿了两口。
  “我就知道你肯定会来,现在你真的来了,我真是不知道该感叹我猜的准,还是佩服你的执拗。”
  今年刚十九岁的刘成功长的十分高大,军伍磨砺几年,让他当年的秀才郎文儒气质尽去,一股英武气息表现在举手投足之间。
  “皇上,我请求调离侍卫亲军。”
  “哼。”刘钧轻笑一声。
  “你跟了我好几年了,不应当还这么幼稚吧,若事事都只顾着在意别人的看法,你不觉得活的很累吗?”
  “陛下,我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和议论,但我想要去前线部队,去战斗的前线,我想要上战场,想要轰轰烈烈的战斗,我希望能够指挥着军队战斗,亲手赢得功名!”
  “你还是太年青了,不过你这样的想法也不错,有股着年青人的冲劲和执着。看来你很不愿意整天跟在我左右,也好。”刘钧点了点头。想自己当初在麻城的时候,不也总想着要万里觅封侯吗,哪怕就是从乡团做起都很甘愿,从刘成功的身上,刘钧看到了过去自己的影子。
  “臣请陛下允许臣恢复本姓,复用本名。”
  刘钧只能摇了摇头道,“你是不是还想从头开始,从一个小兵干起啊?”
  “如果陛下能够许可,臣希望能从最低阶的军官右军士长做起。”
  “我还以为你想从小兵做起呢,哈哈哈。”刘钧忍不住笑道,“也好,从今天起,你可以恢复本姓本名为郑森,当然,你也一样还可以称为刘成功。就算你改回本名,但你依然还是朕的义子。你想去基层历练一下也没问题,也不必从右军士长做起了,这样吧,你就从一名陆军连长做起,军衔就是右都尉。不过,你现在的军衔职务都予以保留,对了,我已经给你签署过加爵晋衔和升职旨意了,你现在是开国伯爵侍卫亲军左军校步兵标长。”
  “从现在起,臣就是右都尉步兵连长。”郑森答道。
  刘钧起身,伸手在郑森的肩膀上拍了几下,“各军镇随你挑,你想去哪个镇?”
  “臣请求去安南,那里正在与南蛮叛军作战,我希望能够亲临前线,带头前锋。”
  “不去东吁么,那可是你父亲的部队。”
  “不去。”郑森毫不犹豫的回答。
  “想去安南也行,但现在安南的陆军都不是帝国正规军,既然你要去,那就去皇家海军第七舰队报告,加入陆战队,成为一名海军陆战队连长吧!”
  “是!”
第七百二十八章
绝不投降
  大汉开出的条件很霸道,尤其是对于荷、西两国而言,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朝中大臣对于这样的条件都很赞同,也充分感受到国家富强之后带来的那种自信感。不过对于英、葡两国开出的条件,则有不少人觉得太便宜他们了。尤其是议院里那年轻的参议员们,皇帝不久前刚下过旨意,把参议员的品级从正五品提升为正四品。
  不少官员都觉得这是皇帝对上次阁院之争的事情,给议院嘉奖。正四品,已经是朔望朝会时可以入午门御前朝参了。
  有不少参议员们都觉得对两国条件太好,尤其是英夷。英夷也是这次挑衅大汉三夷之一,现在大汉对他们的条件几乎是不予追究,荷、西两国好歹还得将他们在南洋的全部殖民地与权益都移交给大汉,而英夷不过是对大汉全面开放贸易通商,给予最惠国待遇,既没割地也没赔款。
  而给葡萄牙的条件也太好了,虽然这次葡萄牙人中立,没有参与对大汉的挑衅之中,可三千万贷款加两千万银元换葡萄牙在南洋包括马六甲在内的殖民地,都觉得划不来。
  东厂提督向刘钧奏报,说议院参议员们普遍对于这次的和谈协约不满,认为朝廷太过软让,居然给西夷如此好条件。不少议员都认为朝廷在南洋是大胜,根本不需要跟西夷谈,直接就能拿下南洋,他们认为朝廷应当在夺占荷西南洋殖民地后,向他们追究他们袭击大汉商船,屠杀大汉侨民的罪行,让他们赔款、交出凶手。
  “他们倒是挺能议论的。”刘钧对于这样的奏报也仅仅是笑笑罢了。
  一旁的左右枢密使王谦、张山以及总参谋长蔡远听了也只是轻笑。
  “若不给半点余地,荷、西两夷岂会开城投降?我们的目的是拿下南洋的控制权,并不是要跟西夷结成死对头。”
  “只怕诸夷未必肯签这协议。”左枢密使王谦道。
  刘钧无所谓的道,“协议本来就是用来撕毁的,关键并不在于签不签,有什么内容,而是还在于双方的实力。如今西夷与我们在大汉家门口争夺南洋利益,他们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在欧洲斗个不停,现在各家还都后院起火。因此这南洋之争,他们当然不是我们对手。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拿下南洋后也不可能就一路打到欧洲,或者打到南洋之外去。”
  对于大汉的扩张方向,刘钧是很清楚的。不管美洲、非洲如何辽阔富裕,也不管印度次大陆是如此的辽阔,起码现在对大汉来说是鞭长莫及的。
  大汉如今的战略重心是在中南大陆,其次才是南洋群岛。对中南大陆,朝廷将下来会全力以赴,扫平中南诸国,把这片广阔的地方彻底的纳入大汉统治,这是重中之重,不容更改,也是需要全力以赴的。
  至于南洋,现在要做的就是赶走诸夷,以达到独占的目的,朝廷现阶段只要在几个大岛占领几个重要的港口就行了,至于那些土著的木斯林马来人等,都可以先不急着打,朝廷可以慢慢来。
  既然是这样,那和英荷西葡萄牙等国当然也就没有继续敌对的需要,相反,若是能够这个时候跟几国达成一个和议,大汉与几国全面通商贸易,这对于大汉来说当然是大有好处的。这可以扩大出口贸易,为国内的加工制造业提供动力。也能从国外进口到更多的原材料,这都是看的见的收益。
  “西班牙人已经交出了马尼拉,接下来整个菲律宾群岛上西班牙人的据点庄园作坊等也都将移交给我们。他们在南洋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就算西班牙国王不肯签和约,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关系呢?西班牙国王也一直不承认荷兰独立,不承认葡萄牙独立,可有用吗?”
  事实已经这样,西班牙人不接受也改变不了什么。大汉这个时候不提什么索要赔款和追究战犯之类的,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西班牙国王估计连和约都不会签,更不可能来给你什么赔款之类的了。
  对于菲律宾的那些西班牙人,让他们离开,也是希望能够争取一下,哪怕西班牙国王不肯签正式和约,但起码也能默认一下,最好是大汉和西班牙还能够做贸易。毕竟西班牙人在南洋打不过大汉,可大汉也不可能跑到欧洲或美洲去跟西班牙开战,若西班牙人在美洲在欧洲封锁拦截大汉的商船,这也是很麻烦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0/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