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6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4/697

  巴图尔珲台吉与他们之间的攻伐,那顶多算是狗咬狗吧,反正西域离中原十万八千里呢,只要他们不越过嘉峪关,不越过金山山脉,不越过昆仑山,随他们怎么打去就是。
  可大汉天子却要御驾亲征,西征卫拉特人。
  于是乎,许多官员都觉得太奇怪了,皇帝莫不是在京师呆的有些腻,想出去威风威风吧?
  在这件事情上,京官们出人意料的都态度一致,觉得西征卫拉特,有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之疑。
  有些官员话更直白点,漠西有啥啊?沙漠、高原,乌思藏的牦牛,吐鲁蕃的葡萄干?那点玩意,大汉缺?
  大汉有漠北漠南,根本不缺牛也不缺马,奶肉和皮毛,多的是。
  有那闲功夫,不如抓把劲把中南诸土著给干趴了,把南洋岛夷给灭了,中南那么多肥沃的土地,南洋上的香料、矿产,这些收入囊中多好。
  似乎现在大汉的官员们都比较务实不务虚了,大家都比较在意实利。
  说白了,这些官员都觉得漠西没油水,打仗划不来,搞不好会亏本。
  这么能算计,刘钧听到东厂的奏报后都不知道该感到高兴还是高兴。不过他起码没不满,毕竟这些官员很务实,也没有说是怕打仗,只是觉得不划算而已。
  厌武惧战,这才是最可怕的。
  大汉连年征战,但几乎都是对外作战,且连连胜绩,不但开疆拓土,也确实带来了许多战争红利,上到官员下到普通百姓,都不惧战,都不怕打仗。
  不过就算七位总理参赞都不支持西征,更反对御驾亲征,可哪怕整个京师的官员们都认为不该西征,可刘钧并不理会他们的反对。
  开国天子总是有这样的强势,尤其是对于刘钧这样掌握着绝对权利的皇帝来说,总理参政们的反对,也无法改变他的决定的。
  好在军方的将领们都出奇的保持了一致沉默,他们没有跟着文官集团们凑热闹。皇帝说要打仗,那他们就打仗,皇帝说要亲征,那他们就跟随皇帝一起打。
  皇帝指哪,他们就打哪。
  他们不插手政事,但军队的事情,打仗的事情,他们觉得也丝毫不用理会文官们。
  “朕现在倒觉得自己有种一意孤行,刚愎自用的感觉了。”
  军机处会议上。
  刘钧面对着一众参赞军务的大将,以及那些列席的大将,摇着头笑道。
  左枢密使加总理参政兼参赞军务王谦对着皇帝低下头,在这次的站队中,他无疑站错了队。
  右枢密使张山笑着道,“治理国家,我们武人外行不懂,但论到打仗,那些文官也是门外行。现在朝廷上下都讲民生经济,这些文官都快钻到钱眼里去了。打仗,除了开疆拓土,发战争财,也还得保家卫国。漠西蒙古崛起的如此迅速,我等身为帝国将领,必须防范于未然。”
  “漠西蒙古今日之实力,绝不能小觑,若不能趁他羽翼丰满之前灭他,只怕将来必成我大汉心腹之患。”
  许多文官们都只看到漠西没油水,却看不到卫拉特扩张之迅速。
  就如同当年隋朝之时,高句丽称霸辽东,严重威胁到中原王朝,杨坚杨广父子两人都有意征辽,可许多官员却反对征辽,认为辽东在关外之地,威胁不到隋朝。甚至到了后来隋灭后,都还把责任推到杨广征辽导致。
  虽然隋灭国,与征辽确实有关,但当时高句丽确实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原了。这也是后来李唐建立后,李世民也要亲征辽东,而且李世民死后,高宗李治也用兵辽东多年,最终灭掉高句丽为止。
  济济一堂的高级将领,都表态全力支持皇帝西征。
  “此次西征,朕将亲征。”刘钧站在沙盘前,直接放话,“朕的战略布局只有十二个字,先北后南,先迟后速,缓进急战。”
  西域的地形像一个巨大的葫芦,南阔北窄。
  因此北疆易守难攻,南疆易攻难守。
  深入西域作战,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大汉的海军发挥不了作用,而且补给运输也是个问题。如果大汉直接拿下北疆,就可以做进军南疆的后勤基地,进退自如,还可以截断沙俄可能的支援。
  而先迟后速,缓进急战这两条,则是因为西域路途遥远,后勤供给困难。
  缓进是为了保障后勤,急战则是要快速击破叛军,大汉再财力丰厚,可打大规模的决战,后勤粮草不是问题,但运输的压力也极大。
  这场战争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场战斗,这将一场大战。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钧准备调集一支大军,兵力少了,根本没有胜算。如今的卫拉特,那可是中亚霸主。调集个三四十万人马,估计都不成问题。大汉主动进攻,客场做战,兵少人不够人塞牙缝的。
  刘钧准备调三镇汉军,六万精锐,另加上护驾的两万侍卫亲军,这次将出动八万精锐野战军。
  此外,还将召漠北漠南蒙古诸侯率部从征,刘钧准备征十万蒙古骑兵出战。此外,还要征召两镇日本军六万出战。
  另调十万西北地方守备部队负责运输军械粮草。
  全部部队将达到三十四万人马,大军分为三路。三路的统帅都已经选好了,傅山、刘允升、郑芝龙三员大将各统一路。
  作战的核心战略思想已经制定了,但具体的战术制定,则还需要由蔡远统领总参谋处负责。
  “给诸位四个月的时间准备,明年夏各路兵马出嘉峪关。在此之前,兵部负责准备粮草器械,总参谋处负责收集军情,制定战术,五战区负责调兵遣将。”
  进攻的时间选在夏天,也是因为秋高马肥,秋天时对游牧型的漠西蒙古诸部最有利。但是夏天的时候,刚经历了一冬一春后,此时的骑兵还没恢复到最盛之时。
  军机处会议结束,刘钧单独留傅山说了几句话。
  “你回来后还没有去见过太师吧?”
  “回陛下,是的。”
  “你是太师的亲传弟子,当年太师蒙冤,你率山西数百生员入京奔走营救。你们师生的感情是人所共知的,就算如今他是内阁首辅,你也不用那么顾虑,该走动还是要走动。你出宫后就去太师府上一趟吧,见见太师,陪他吃顿饭,顺便也与太师说下西征的必要性。”
  傅山提着两坛绍兴女儿红来到袁府,酒是御酒,皇帝让他带上的。
  袁继咸在书房里看着书,听说弟子青主来拜访,便披着一件大氅站在书房门口,等着傅山进来。
  傅山一手提着两坛女儿红,一手拎着两个荷叶包。
  他慢慢的走进来,站在门前对着老师笑笑。
  “陛下赐的御酒,真正的十八年女儿红,这个是我路上买的五香酱牛肉还有香干。”
  袁继咸接过,对下人道,“把牛肉拿去切下,把蘸料拿碟装下,香干也切下,再拿两个杯子来。”
  家人把牛肉和香干切好装盘送进来,便退出去了。
  袁继咸给弟子倒上酒,上下打量着他,“出外统兵一年,变瘦了,也变结实了。”
  “在外面带兵,确实挺锻炼人的。”傅山笑笑。
  看着自己的得意门生,袁继咸十分感慨。“想当年,我在山西做学政之时,能收你这弟子,真是三生有幸。”
  “学生能拜入先生门下,才是真正的三生有幸!”
  师徒两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却一时不知道从何说起,不由的沉默着。
  “你原是生员,此后我推荐你随陛下从军征战,之后一直都是陛下统兵的左膀右臂,一转眼,你都已经从朝中枢密使,到地方总督,都做了个遍了。青主,有没有打算退出军政转回文职?”
  “暂时没有想过。”
  袁继咸道,“我今天五十五,你今年应当是三十三了吧?”
  “是,弟子今年虚岁三十五了。”
  袁继咸点点头,“我觉得你留在军界有些可惜,以你的才能,应当转为文职。若你有意,现在内阁就有个合适的职位,兵部尚书正空缺待贤,我觉得你十分合适。以你文武全才,又是陛下妹夫,兵部尚书做一两任,完全可以担任次辅,等干满两任,那时你也不过刚五十岁,正好可以接任首辅重任。”
  “多谢恩师,不过陛下已经授我为西征军一路统帅之职。”
  “陛下还是决定了要西征?”
  “是的,陛下将御驾亲征,明年四月兵出嘉峪关,计划发兵三十四万。”
  又是一阵沉默。
  袁继咸叹息一声,“陛下决定了的事情,无人能够更改,青主,你真的也觉得这一战非打不可?”
  傅山沉吟了一下,才答道,“是,准噶尔势力扩张的太快,已经吞并了哈萨克,若再让他灭掉叶尔羌,那时必然东犯。现在我们不先发致人,到时必后发制于人!”
  “你说的也是,就算大汉不主动出手,准噶尔也终有一日犯我大汉。空抱着一丝侥幸,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打吧,早打早安定。”袁继咸终于算是对西征表达了赞成态度。
第七百五十四章
下海潮
  午门外,袁继咸的马车缓缓停下,次辅李邦华立即走了过来,和以往一样跟首辅打招呼。
  “眼睛通红,元辅昨晚没睡好吧?”
  袁继咸看了眼自己的这位本省同乡副手,点了点头,“睡不好啊,皇上已经决定明年夏天御驾西征,要发兵三十多万。而到明年夏季前,朝廷还得完成首次官吏大考,这事赶事的都碰一块了,哪能睡的着啊。”
  内阁的首辅和次辅都是江西人,首辅袁继咸江西宜春人,次辅李邦华江西吉安人,相邻的两个府,甚至连乡音都是差不多的。当初明末时,首辅周延儒和次辅吴甡都是江南人,一个江北一个江南,同在内阁,却矛盾重重,结果还弄出了江北党和江南党。如今的两位江西阁老,倒是配合不错,袁继咸天子老师,威望极重,李邦华新为次辅,也是极力辅助首辅,恪守本职,内阁上下倒是难得的上下一致。
  李邦华只是笑笑,没多说什么。皇帝在总理会议上的那番话,已经让他明白西征是必然,就是亲征也很难改变,因此现在听到确切的消息,他也不惊讶。两人并排着进入午门,后面一众官员随后。
  两人刚进入内阁衙门,结果就有内侍来传旨,召他们前往乾清殿。
  一同被传召的还有其它五位总理参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4/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