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697

  “传统制作工艺,是采用三段接合式,也就是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说的这一种,其法是先制铳管,铳管用精炼后的熟铁逐节打成,一般两节或三节,最后悍成一体。”
  “这种工艺,先要准备一根长约一尺余长的圆形钢蕊做冷骨,先将做铳管的熟铁烧至红热,然后把烧至一定温度的坯料取出,用锤把炽热的熟铁敲在钢蕊外,卷成一根铁管。然后在包铁的过程中不停的抽出钢蕊用水冷却,防止钢蕊和熟铁焊在一起。卷成的铁管厚度也至少要在三分厚,这样的铳管才结实,经的起连续十数次的发射。”
  刘钧点头,赵顺说的很直白浅显,他听的很清楚。
  “第二步,则是焊接。因为三尺以上的长铳都是一节节焊合而成。因此焊接这一步非常重用,悍接不好的铳就很容易炸镗,能否把铳管悍接的天衣无逢,就是制铳成败的最关键一环。以往官府的工匠因为监管不严,制造之时往往偷工省料取巧,造成了很多事故,铁铜卷成粗细薄厚不均,一用即炸。因此,一根好的鸟铳,焊接这一步至为重要,必须得最经验丰富的匠人。”
  刘钧连忙拿起笔记录下来。
  “悍接这一步很重要,要由优秀的熟练匠人把先前制好的铁管放到炉火中烧至白烬,同样也要准备一根钢蕊,粗细同上,长度要长于成铳的长度。然后将已经烧至红亮的铁管套在钢蕊上,由大匠把铁管接口处用力的敲砸成一体,在打焊铁管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在铁管的焊接口处撒上白铜粉,因为白铜粉能使接口更结实,不会留下断层或虚悍。钢蕊也要记得随时抽出冷却同,冷却后的钢蕊同时和铁管回炉加热,最后打成的铁管,才算是铳管的雏形。”
  刘钧看着自己记下的工艺步骤,也不由的点头,“确实很复杂,没有更简便一些的工艺了吗?”
  “有。”赵顺的回答让刘钧有些意外。
  赵顺很自豪的道,“我父亲曾经传给我一种新的制铳工艺,是从赵先生处传下来的。刚才我说的是传统的制铳工艺,也叫三段接合式,而我父亲传给我的却是双层复合式。”
  “双层复合式?”
  “是的,其实双层复合式在戚少保少著的纪效新书手足篇中有载,鸟铳所贵在常时炼铁熟,两个相包。这个两个相包,其实就是双层复合式了。”
  “双层复合式更先进方便吗?”刘钧听了刚才的三段接合式感觉太过复杂了。
  “嗯,双层复合式与三段接合式完全不同,双层复合式的制管法,是直接在一根三尺多长的钢蕊上裹以红铁,当第一层铁包裹好以后,在这层铳体上再裹一层,使得内铳的接合口被外层铳体合裹结实形成复合体。”
  “这种方法打造出来的铳体接合会更坚固,不过这种铳管无法做出很长的铳管,但是铳口却可以做的比第一种的铳管更大,因此有效距离内的威力也更大。东瀛人把这种大口径的短铳体的鸟铳叫做铁炮,不过现在我朝很多匠人却还普遍的认为鸟铳越长威力越大,比如大人队中的抬枪,其实就是在这种观念下发展制造出来的。”
  “这个得到验证吗?”刘钧不管这些匠人是怎么争论的,他需要的是结果。
  “当然,赵先生对此都是亲自验证过的。鲁密铳和掣电铳,都是采用双层复合式方法打造的。”
  “那我们就用双层复合式。”刘钧拍板决定。
  不过刘钧还是高兴的太早了,虽然制管和焊接两道工序极为复杂,但这却不是最占时间的工序。
  鸟铳制造过程中最耗时的其实还是修整。
  一开始鸟铳造出来都是八棱形的,铳体一头粗一头细,粗的做铳腹,细的做铳口。准心照门火台都是在铳体焊接后,用同样的方法焊接上去的。准心和照门在未加工前只是两个凸起,没有作用。
  火台在打焊前铳体和火台上都预先钻好了传火也,要对准传火孔的位置焊上,不可堵塞。
  这时的鸟铳还只能算是个粗胚,还需要重新钻出铳膛,挫出准心。
  不过这个时候的工艺水平有限,钢蕊断面既不纯圆,蕊体也不直,镗内粗糙不平,还需要用钻头将铳镗钻大钻光。
  一开始只是纯手工钻膛,后来则有了钻床。
  按赵顺的介绍,这种钻床用木做框架,圆形石盘做惯性轮,系上皮条后用人力拉动,使石盘带动钻头旋转。钻头和挫刀都用的是硬钢制成,但钻铳膛后还要刮铳膛。纪效新书里也有记载,鸟铳原孔甚小,用钢钻钻之,一日刮寸许,至底为止,一月钻光为上。
  一个月钻完一根铳管,居然还叫快,可见这道工序有多耗时间。
  制约火铳生产时间的,最主要就是这道钻膛刮膛的工序。一个钻床一月居然只能钻一根铳管。
  刘钧想了想,“多弄一些钻床如何,一个铳床一月钻一根,那我们弄一百台钻床,一月起码能钻一百根,对吧,若是弄一千台,那就是一月一千根了。”
  赵顺怔了怔,没想到刘钧如此霸气,一百台钻床一千台钻床,都不敢想那么多钻床排在一起钻铳的场面。
  “光有钻床还不够,得有匠人。”
  “匠人不够我们可以招募,还可以自己教导。”
  “那得很多钱。”赵顺擦着汗提醒道。
  “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都不是问题。”刘钧大手一挥,霸气的道。“后面还有什么工序?”
  “铳膛钻好后,再用四棱的钢条将膛内刮光刮净,这样铳管就算完成了。接下来要做的是火铳的后门,也就是铳末端的塞子,又叫螺丝转,《纪效新书》有记:丝转,左转则入,右转则出。铳腹既长,如铅子在内或剋火门等项,取开后门丝转,以便修整。”
  这是火铳是最精细的部件之一,仅次于准心和板机构件。
  到这时,火铳大致已经完成,最后一步,就是机构与装配。
  在赵顺的仔细介绍下,刘钧了解到鸟铳的板机和龙头做为一整套机构,都要铜匠来制造,板机、龙头,罩壳、火门盖这几样也全都采用铜材料制造而成,而弹簧则是用钢。
  等铳管、机构等都制造好后,最后就是铳管和铳床的连接。铳床由木匠制成,选用坚韧吸水少,干后不变形不开裂的木材,采用的是两段铜箍固定方法。虽然清洗上会有所不便,但能加速生产制造的时间,有得有失。
  “一把鸟铳,铁匠、炭价、铜价以及木材料,还有工匠工食钱,总共耗费成本在三到五两银。”
  “造价倒不算高,可这时间太长了。”刘钧叹气道。
  想了想,刘钧对赵顺道,“如果把制造的各个工序分开来,不同的工序由不同的匠人来制造,比如焊接这样最重要的工序由最熟练的老匠人制造,而一些如钻铳、刮铳、敲管这样的工序,由一些经验稍低些的工匠来接手,你觉得可以吗?”
  刘钧说的是流水线操作法,分解鸟铳的所有制造工艺,让那些熟练的匠人只负责最重要的工序,而一些稍简单的工艺则交给一些经验稍低的匠人,甚至是一些学徒。如此一来,对熟练匠人特别是那些高级匠人的需求会降低一些,而且由这些高级匠人负责核心工序,也不会让生产的质量下降。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能提升生产的速度。
  “这样倒是可以,但听怕如此一来,质量得不到保证。”赵顺担心道,一根鸟铳经手十几个几十人,这肯定不如原先一个老匠人亲自把关制造的好。
  刘钧笑了,“这个你倒是不用担心,我有一个办法,每个部件上都要刻记上制造之人,事后还要造册登记,每把成铳也得标明序号数字,一一入册。最后鸟铳使用时,哪里出了问题,最后就找哪个匠人,追究责任。质量好,固然有赏,但如果质量低下,到时也要问责。当然,我们也要设置质检,对每道工序质量进行把关,对于不合质量的,拒绝进入下一道工序。既要有巡检,也得有总检,总之质量要严格把关。”
  赵顺很惊讶于刘钧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不过也确实觉得这些方法很有作用。
  “这样,我们马上去各地招募工匠,另外需要的钻床、钻刀等工具也派人去采购,先采购一百台过来,铜铁也直接采购过来。”刘钧认定了要自造火器,也是下了血本了。
第九十二章
索饷
  与赵顺的一番深入交谈过后,刘钧才知道自己先前有些太过天真。要想建立起一个高效高产的火器作坊,根本不是这么轻易的事情。现在看来,短时间内是别想自产自足了。
  和赵顺定好了作坊的发展方向后,刘钧就回了自己的公房,开始拿着账本计算起开支来。之前筹饷加上女王城乡绅们的助饷,还有剿匪时上面的赏赐,另外李春江一开始拿出了一万两银子入账,这些钱加起来不少,可花的也很快。
  给队员们的安家费,给剿匪的赏银,甚至是平时训练的赏银加上伙食开支,军械装备采买,真是银山也扛不住这样花。
  现在帐面上还有三千两银子,这点钱是支撑不住多久的。近六百个队员的九头鸟团,一月光是队员们的薪水就过千两,还有两百多匹马,人马嚼用一月也得几百两银子,何况每天训练消耗也不少。
  幸好,还有一笔横财。
  王谦已经带着夜不收队秘密前往歧亭,把那笔金银古董字画给悄悄带回来。有这笔价值三万多的金银,刘钧才有胆气敢这样大举扩张队伍。
  老丈人陆维章倒是跟他说过几次,用钱可以直接找他,但刘钧现在还不准备去用陆家的钱。不是他清高,而是暂时还不需要。
  “火器作坊得招募熟练的工匠,购进钻床等工具,还要采买精铁和铜料等,这方面开支不小,但不能省也不能断,初步估计,前期投入银子得几千两。”
  刘钧心里暗暗计算着,“另外九栋圆寨也已经开工,得赶工期,材料和人工钱也不少。”
  越算刘钧越是有些头疼,九头鸟团现在完全是只出不入,这样可不是长久的事情。
  “还得马上采购一批军械装备,这个不能等,新队员虽然编列成组,可却还没有相应的军械装备。”
  现在全团六百多人,其中正式队员一司三局一中军旗,就有近四百人。其中光是鸟铳手,就编了一百多个。其中骑兵局三旗九队,每队有四个鸟铳手,骑兵局有三十六个鸟铳手。而步兵局三旗九队,每旗有两个鸟铳队,每队十一个鸟铳手,一旗就有二十二个铳手,全局有六十六个鸟铳手。
  再加上中军旗配备不少鸟铳,在正式队员中装备最多的就是鸟铳了,大约三分之一是鸟铳手。而上次采购,梅之焕连卖带送给了他一百把鸟铳,明显不够。
  何况预备队也将大量装备鸟铳训练,预备队两局步兵将有一百三十二个鸟铳手。
  整个九头鸟团,将有两百多个鸟铳手。
  他起码还得再订购三百把鸟铳,这样才能保证鸟铳的充足,可以备换。
  此外腰刀、双手刃、盾牌、镗钯、钩枪、长枪、弓箭等也一样还要采购许多。这些装备的价格可不低,上次一把鸟铳他付了二十两银子,刘钧这次不想再花这么多钱了。
  既然现在是官军了,那么这价格自然得便宜一些。
  第二天一早,陆晋锡来了,刘钧原本正想去一趟县里,倒不料他先过来了。
  陆晋锡是来看那些流民的安置情况的,同时也是要来看看九头鸟团练的情况,他可是对刘钧寄以很大期望的。
  刘钧没让他失望,特意把近六百号队员全部集结,请陆晋锡一众前来的官员和乡绅们一起检阅了队员们的分列式队列。
  不得不说,虽然这支队伍里有大量的新兵,可经过短短的集训,新兵们其它的还没学到,可这步伐队列排的已经不错了。当九头鸟队员们都穿着统一整齐的作训服,按着司局旗队,一队一队的在各自队旗下整齐走过时,陆晋锡这些外行的官员乡绅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在他们看来,九头鸟团很威武,那统一的戎衣,整齐的步伐,那响亮的口号,一面面火红的旗帜,特别是最后表演的鸟铳队排铳三段击发,和抬枪队齐射,再加上虎蹲炮的齐射,那简直是地动山摇,惊天动地啊。
  “好好好,非常好!”陆晋锡晃了晃还有些嗡嗡作响的脑袋,对刘钧不断称赞,在他看来,不用说训练个三五个月,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接受上官的检阅,都完全能够过关了。
  刘钧满脸微笑,也并不说破刚才那些只是个样子货。他不会去主动说破,其实今天他安排的这一出“汇报演出”,本来就是为了震动陆晋锡,然后好提出自己的要求。
  刘钧的要求很简单,第一,他现在已经把团练拉起来了,五百练勇只多不少,没有滥竽充数的。因此现在陆知县得兑现他的承诺了,县里得支付九头鸟团的薪水月粮,其二,县里得支付九头鸟团的装备。
  九头鸟属于县团练,虽然朝廷这次加征了几百万两的练饷,但这笔钱不是给县团练的,而是给各边镇总督巡抚总兵们的练饷,县团练的饷银得由县地方自己筹措,说白了还是得靠摊派加征和向地主富商们筹款。
  陆晋锡也是早有准备而来。
  “每勇月饷五钱,月粮四斗。”
  刘钧摇头,这点钱太少,一月五钱一年不过六两,说起来比弓兵还少,弓兵一年还有七两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