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校对)第12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37/1605

  风大起。
  雨稍减。
  长江北岸,许多百姓惊讶的看到,无数船只扬着风帆,汇集一起,首尾相接,不计其数,正往北来。
  蓝色的蛟龙旗。
  “是南军。”
  “南军水师来了。”
  看到这些战舰,那些百姓没有人惊慌,他们甚至感到高兴,那是希望的曙光。
  有人跳起来向着舰队挥手,高呼着仁慈的太子。
  舰队驶入宽阔的运河。
  向着扬州城而去。
  舰队后方,不时有船离开舰队,他们登上北岸,开始从船上卸下一袋袋的米和炭,然后开始搭帐篷,煮粥。
  “大家都排好队,粮食很多,每个人都有份。”
  “我们是监国太子麾下的海军士兵,是来救援江北的灾民百姓的。”
  “大家先排队,饭还要一会好,青壮者可以过来帮忙搭帐篷,青壮妇人也可以过来帮忙烧水煮粥生火!”
  灾民们在迅速的汇集过来。
  但他们没有人上来争抢。
  “我就知道,朝廷不会忘记我们这些受灾百姓的,肯定会救灾的。”一个老农看着那一袋袋从船上搬下的米,高兴的流眼泪。
  “爹,这不是汉京朝廷送来的米,这是南边监国太子送来的。汉京的那皇帝才不会管我们死活了,只有太子和赵王才是最仁义的。”有个年轻人大声说道。
  许多人都点头。
  是啊,这是南军。
  从长江到扬州,不过数十里。
  张超的舰队不停的分出船只,赶往运河两岸救灾。给百姓们施继,给他们建立安置营地,搭建帐篷,送煤。维持秩序,派医生给大家诊治。
  这送温暖的行为,赢得无数百姓的叫好。
  临近中午。
  张超的舰队到达扬州城下。
  他没有马上攻城,而是让跟随在后面的辅兵,先忙着安置难民。
  程名振和杨弘礼早就登上了城头。
  扬州城警钟大作。
  三万士兵都已经待命。
  城里凡每户抽两丁助守。若家中男丁不足,就派中男。若中男也不足,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也要上城。老人也没,那就青壮妇人上城。
  “张超的旗帜!”
  程名振感叹着道,当年平刘黑闼之战时,他第一次见张超。那时,张超以白丁之身进入洺州城策反成功,打开了洺州城,助唐军杀了刘黑闼。他见到张超时,是在秦王的庆功宴上。
  那时的张超,还只是个很稚嫩的年轻人。
  十六年过去,这个人已经威名震天下。
  搅动天下风云了。
  “数百条战舰,估计得有五万人。”
  杨弘礼面色也很不好。
  大水让他们成了孤城一座,现在淮南其它地方的兵马也无法来援。
  仅靠城里三万士兵,和城中青壮,只怕守不住。
  其实张超都不用强攻,决个堤,他们就得玩完。
  午后。
  终于有一骑士策马来到城下,对着城上射出一封信。
  太子承乾亲笔手书的一封信。
  “太子说他是来救灾的。”
  程名振一脸无奈。
  杨弘礼看过后,也是叹息。
  这救灾救到城下来了,不但带来了米粮帐篷药品等,还带来了五万大军。
  “太子的救灾舰队还不止这一支,还有一支舰队同样五万人,已经从海上绕到北面入淮河了去救灾了。”程名振说到救灾两字时,加重了语气。
  入淮河救灾。
  这是何等的卧槽。
  “这明摆就是去抄他们的后路,进攻楚州山阳和盱眙两城,甚至是可能去打泗州。”
  山阳和盱眙都是扬州北面的楚州城池,都位于淮河南岸,同时也是运河河口。山阳是楚州州治,联通长江和淮河的运河北端,正是在这里入淮。而盱眙的北面,正是连接黄河、淮河的运河南端入淮河口的淮河南岸。
  都是战略要地。
  现在南军趁着洪水,直接就从海上入淮,绕北包抄。
  这招太毒辣了。
  “老天都不助我们啊。”程名振大叹。
  若不是这场洪水,扬州有三万兵马,朝廷后陆从淮北、河南等地抽调的兵马还在陆续赶来,扬州能守,楚州一样不好夺。
  可现在,这场大水帮了南军。
  午后,风停雨歇。
  张超亲至城下。
  “杨宣抚使、程大都督,开开门啊,我们是来救援扬州受灾百姓的。”
  杨弘礼一口老血差点喷了出来。
  “张文远,扬州的百姓自有朝廷救治安置,就不劳文远你操心了。”
  “杨公、程公,太子殿下听闻扬州百姓受灾严重,特意让某带了许多粮食、薪炭、帐篷、衣物、药品等前来慰问,两位怎么能将我拦在门外呢,赶紧开门。”
  张超一面微笑着对城头上说,一面挥手,从船上运下来的大炮正在推过来。
第1268章
武才人
  此时,在扬州的北面。
  淮河入海口,太子承乾亲自率领着一支舰队正浩浩荡荡的驶入淮河。
  舰队前锋,正是南海舰队的李家坡分舰队司令薛仁贵,他旁边是分舰队陆战师长屠夫祝振东。
  这次不仅五万大军绕海而来,后面还带着一支很大的商船队。这是由各大航运商号和许多海商船主们在监国朝廷、议会和商会的号召下,组织起来的。
  携带着大匹的医药、粮食、衣服等救灾物品,随舰队前来。
  这一次南军的大举进军,对外的称呼是抗洪救灾。
  那些商品中,也有不少是南方各地百姓捐献的,但大头其实还是那些大商人们出的。
  这次出兵之前,其实许多人反对此时出兵。
  以杨师道为代表的一众大臣认为,眼下大洪水,此时出兵,有趁人之危的感觉。而且洪灾严重,出兵并不方便,尤其是大灾之时往往会有大疫,万一大军染上瘟疫,就得不偿失了。
  可张超却不这样认为。
  洪灾恰是一个机遇。
  百年一遇的大洪灾,江淮流域都成了灾区,无数百姓受灾,甚至也导致了许多朝廷控制的地区,那些大小城池或受灾被淹,或成了孤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37/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