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校对)第13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90/1605

  “以设立成文宪法,来确定大唐的政治制度,明确权力划分。这就如周礼设立制度,此后千百年来一直为各王朝所推行一样。”
  “宪法能限制皇权吗?”房玄龄表示有些怀疑。
  “立宪是为了让内阁和议会拥有治国的法理依据。”
  说到底,其实有没有成文宪法都不重要,哪怕是口头上的不成文宪法,只要大家都能维护,那也是一样的。
  就如现在,大多数人有了共识,认为内阁宰相们领导朝廷,比皇帝直接管理朝廷要更好。
  “内阁和翰林院辅佐皇帝治国,可如果内阁宰相和翰林院学士都要由皇帝任命,那么一切不就都还是空中楼阁吗?”
  “文远的意思是以后宰相和学士的任期为五年一任,可连任两届,但每届要改选三分之一的宰相和学士。新宰相和学士的人选,由内阁和翰林院提名推荐,皇帝选用。”
  张超和马周也早意思到宰相和学士的重要性,如果任由皇帝掌握任命宰相和学士的大权,那所谓的大唐特色宪政不就是空谈吗。
  所以,这个权力其实并不会直接交给皇帝。
  九位宰相九位学士,每隔五年各换掉三个。每次宰相和学士们向皇帝举荐候选宰相和学士名单,各推荐六人。
  最后皇帝从中各选三人。
  皇帝选择的余地较小,侯选人是宰相和学士们提出的,他并不能在这些候选人之名提名。
  “以后三品以上官员的荐举权在内阁和翰林院,由他们举荐候选人,皇帝选择任命。”
  人事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权力,握住人事权,才可能握住权力。
  三品以上高官职位,也一样由宰相和学士们举荐,皇帝还是二选一。三品到五品官员任命权,则直接则于内阁。五品以下文官任命权直接在吏部,五品以下武官任命权在兵部。
  而立宪,就是要把这些写成成文宪法,以使内阁和翰林院能够抓住这些权力不再交出。
  “我感觉我真的老了,已经跟不上你们的脚步了。也许你们是对的,但我希望每步迈出的时候能够更稳重些!”房玄龄叹道。
第1394章
何不代唐
  开元三年。
  五月。
  一条大帆船自汉江驶入御河,船帆上那巨大的红色九头鸟纹章,是那么的显眼。
  张超站在船头,抚着船舷感叹,他还是回来了。
  一个月前,他接到家中急报,老铁枪重病。
  张越兄弟几个,将老铁枪从燕北送回了汉京医治。
  可就连汉京最好的御医也宣布束手无策,爪哇郡王已经七十多岁了。早年间征战不休,身上留下太多创伤,虽然后来保养不错,可此时也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老铁枪倒是很洒脱,用他的话说,本来他早死在河北了。是张超千里迢迢赶到河北用神药治好了他,让他又续命快二十年。
  这辈子对他来说,足够了。
  什么福都享过了,了无遗憾。
  接到信后,张超立即交待好吕宋的事务,然后乘船回京。
  一路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终于回到了汉京。
  这几年,张超和老铁枪相处的时间比较少,老铁枪大多数时间都在经营着他在辽西青龙的领地。
  “御河沿岸,越发繁荣了啊。”张超感叹着。
  从汉江到汉京的这二百余里,那条河已经疏浚的越发的宽阔和深了,白帆点点。沿岸也到处都是一个个的村子、乡集、城镇。
  遍布码头。
  这段河流,被称为御河,称的上是最繁华的一段水路。
  汉京以及周边的大量商镇,使得这块平原上人口众多,有数百万之巨。这么多的人口,必然消费极大。
  而在这个时代,由于交通运输的问题,使得许多商品都是本地生产加工。
  甚至别的不说,蔬菜瓜果和肉禽蛋等,就主要是在京畿生产的。
  尤其是紧邻着御河的这一线,交通运输方便,使得这周边的田,现在基本上都是种菜种瓜果的,养殖业更是大兴。
  据说这一线有数百家养猪场、养鸡厂、养鸭、养鹅场,为京畿提供着充足的猪肉、禽蛋。
  没有冷冻技术,想从更远的地方运猪肉进京,这是不现实的。而运活猪,同样艰难,成本高。因此在紧邻京畿,靠近运河的地方搞养殖,是最划算的。
  而因为这些养殖业的大兴,京畿周边的土地除了种菜以外,种的最多的就是土豆、玉米、红薯、大豆,因为种植这些可以喂猪。
  规模化的养猪场,不同于家庭养殖,还能随便哪扯点猪草就能养猪。规模化的养猪场,必须得有饲料,而大豆红薯这些养猪,是成本较便宜,又比较能让猪有营养快速出栏的。
  一个并不算大的京畿地区,每天消耗掉的粮食还能从远些的地方运来,可新鲜的蔬菜瓜果,以及猪羊肉、禽蛋等却得就近供应。
  工坊林立、商镇遍地,沿河到处都是码头,河上船来船往,岸边都是蔬菜瓜果种植还有那遍地的养殖场。
  过去没什么人愿意吃猪肉,如今京畿的猪肉消费却远超过羊肉。
  “都是市场规律,有需求就会有供应。京畿百姓发现种菜比种粮划算,于是就都种菜。不靠河的地方,卖菜不方便那就种土豆红薯卖给养猪场。河里船多,于是码头也就多了起来,大小的商镇也多起来。许多商人,都直接在京畿附近建立工坊,生产各种商品供应京师,节省运输费用,同时这边的需求也更大,甚至可能材料更充足,生产成本也低。”
  很多东西,并不需要太大的干涉,他们有自身的规律。
  听说有御史曾经上奏,说京畿肥沃的平原,现在却没有几亩地种粮食,说大家都追逐商利云云,还说要禁止京畿的土地去种植太多的水果蔬菜,禁止养太多猪羊鸡鸭等。
  结果他的奏章,被许多官员喷的体无完肤。
  朝廷现在粮食是充足的,加上东西运河以及长江、黄河还有许多新开通的陆上道路,许多粮食运输要方便的多,到处都是粮仓,朝廷还得经常把吃不完的旧粮拿出来平售,卖给商人酿酒,甚至是喂牛马喂猪喂鸡鸭呢。
  京畿地区的工商大兴,市场繁荣,朝廷一年都不知道要从这里面收多少税。甚至正因为有了这些大量的工坊以及养殖场等,汉京这么大的都城里,生活的成本才没有太高。
  汉京百姓的菜篮子很丰富,每天都有充足的果蔬肉蛋供应,价格还不便宜,各种其它的生活用品也很充足不贵,汉京百姓的生活幸福度可是很高的,而这些低生活成本,正利益于京畿的这个庞大的供应链。
  “最近朝堂上不是很太平。”
  柯庆在一边道。
  他比张超先回来,对汉京的局势有更清楚的了解。
  “什么时候朝堂又会太平,这是权力的中心,自然永远不会停止斗争。”
  张超虽在外,但对汉京局势很清楚。
  其实他不在意承乾时不时的要搞点事情,对张超来说,现在局势一直都还在掌控之中,因此承乾闹就闹,反正不会危害大局。
  “我知道,苏烈其实一直都想支持你代唐,和他一样想法的人不少,军中不少将校都会支持你。”
  张超笑笑。
  “孟子曾经和齐王说过一段话,当年齐国趁秦楚交战之时,在燕国内乱期间,发兵攻燕。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燕国。本来一开始燕国的百姓很高兴齐国出兵,因为当时有个传统,诸侯会干涉别国,在别国内乱之时出兵,那叫禁乱队暴,恢复太平。”
  “正常情况下,平定内事后,会扶立一位该国新君,然后撤兵。可是当时齐王攻下燕国后,却并不撤兵,而是要吞并燕国。这在当时可是极少见的,毕竟燕国是大国,大国之间,往往只削弱而不吞灭。”
  “本来齐军入燕的时候,燕国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认为他们是仁义之师。可当齐王不撤军后,燕国百姓却都纷纷起来攻击齐军。孟子对齐王说的那番话,就是针对此事。如果齐王在攻破燕国后,立一个燕国新君,然后撤兵回国,则燕国百姓会一直感激齐国,甚至齐国也能因此获得对燕国的控制影响权。”
  但齐王没有听孟子的,而是想吞并燕国,结果最后非常狼狈的撤出。
  “我曾经与大家两度扶立天子不假,但我只是那个策划者。”
  苏烈等一部分人认为,张超有实力代唐,自己称帝。张超却很清楚的看到,事情绝不是这么简单的。
  护法之战,南军势如破竹,那并不是他的声望大,而是保扶太子承乾。
  眼下张超能控制大唐局势也不假,但又不完全如此,褚遂良、岑文本甚至是秦琼、程咬金等这些人,都支持他,是因为眼下这种局势对大家都有好处。
  就比如推行分封。
  张超和大家的关系,不是主从,而是盟友。
  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
  “教头,你说大家是更愿意看到现在这种局面,还是愿意看到一个如太上皇那样的强势皇帝出现?”
  柯庆想了想,“对诸侯们来说,眼下的局面当然更好。”
  “没错,对诸侯来说,眼下这种皇权受到限制的局面对大家的利益更有保障。而另一方面,支持皇帝的人,忠于大唐的人依然有不少,甚至是百姓商人们,也对如今的太平很满意,没有几个人真愿意打仗。”
  张超现在是最大最强的一路诸侯,是诸侯领头羊,大家跟随他没错。
  可那是因为他是诸侯,为诸侯们一起努力限制皇权,维护大家的利益。
  如果张超自己要当皇帝,那么诸侯中有几个真正会支持他的就不好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90/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