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校对)第14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15/1605

  “我们师生也快二十年了,我岂能不知你心?别人不知道,说些这种离间之语,我当然不会信,不过你平时也要多注意一下。你现在可是堂堂亲王,枢密副使,地位不同一般,你的一言一行,都会有许多人关注,莫要让人误会的好。”
  “是,我以后一定多注意。其实我说换封,也只是开个玩笑的。”
  “你就算真有那想法,也没什么。赏功罚过嘛,这是应该的。你灭三国擒三国,这功绩够大了。虽然朝廷给你加封亲王,还授你一子爵位并辽北百里封地,但我认为还不够匹配你功绩的。”
  “我已经拟在信度为你增赐百里封地,再赐你一子为开国侯。”
  “学生不敢接受!”
  “这是你自己为自己挣下来的赏赐,有什么不敢受的。这份诏令稍后会送往议会表决。”
  张超曾听说一家单位发生过一件这样的事情,一位在关键岗位上的员工,因为急于处理私事,结果耽误了当天要做的工作,给单位造成了数十万元的损失。而领导却只是轻描淡写的批评了几句而已,未做任何处罚。
  于是,这位员工也觉得犯了错也无所谓,工作越发漫不经心,而其它的员工看了也纷纷效仿,在工作中疏忽大意,掉以轻心,大大小小的错误不断发生。
  同样还是这个单位,一个做文秘的员工,在完成本职工作外,还积极的一些主流媒体记者联系,宣传单位事迹,由此为单位化解了好几起危机,使单位树立了良好的形像。
  单位领导本来准备给他五千元奖金,文件拟好了,却没了下文。据说是财务上资金紧张,于是领导便只好放放再说,随后不了了之。最后这位员工愤而辞职,其它员工也觉得干好干坏一个样,人心涣散,各自天天混日子。结果,这个单位,自然很快就是一盘散沙的局面。
  其实古人早就讲究赏罚分明,有功赏有过罚。
  唐初的府兵,本质就是一群农兵,为何却能屡战屡胜,攻无不克呢?因为府兵制初期正是赏罚分明,能够及时的兑现军功。于是乎,府兵们为了军功为了勋赏甚至为了升官入仕,十分拼命。
  而后来,不过几十年,府兵制却崩溃了,府兵再也不能打了。则是因为,朝廷不能兑现那些承诺的军功赏赐了,地主自耕农子弟争相当府兵,本就是为了军功赏赐为了入仕的途径,可后来,府兵戍边无轮替,一当好几年。
  打了仗立了功也不能兑现田地钱财赏赐,甚至一般府兵子弟根本就无法晋升为军官。
  渐渐的,地主自耕农子弟都纷纷想办法逃避当府兵,最后被征召进去的,都是些穷的办不起装备,又不强壮的人当府兵。这些人当了府兵,也成了混日子的兵油兵痞,府兵再也不能打了。
  在张超代唐过程中,苏烈本来就是坚定的支持者,甚至在此前的护法战争中,苏烈也是最早起兵的。
  甚至因为皇帝杀了张超之子,他还杀了皇帝的三个儿子。
  一直以来,这位门生,确实对他忠心耿耿。
  更不说,他此前还灭三国擒三王。
  赏赐必不能少,但适当的敲打敲打也不能少,要不然万一他膨胀过头,居功自傲,干出什么傻事来,就悔之不及了。
  “最近李靖身体不适,已经请辞归家。如今是秦琼代任枢密使,我拟由秦琼接任枢密使,你出任兵部尚书,平阳则担任北衙元帅。你觉得如何?”张超问。
  李靖年纪大了,最近又腿疾复发,痛起来路都走不了,只能在家躺着。
  张超给他送了副轮椅,最后也同意了他的辞呈。
  枢密副使和兵部尚书,也不好说哪个职务高或低,都是朝廷重臣。
  “等新朝建立后,我会册立张璟为太子,到时你来担任太子太保一职。”
  东宫三师三少,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还有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这些都是东宫太子的老师。
  太子太师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则保太子安全。三少,则是东宫三师副职。
  这些三公三师、东宫三公三少等职,好多都成了荣誉加衔,没有实职。
  但张超现在跟苏烈说,让他担任太子太保,以后负责保护太子安全,实际上就是相当于过去统领东宫六率,这可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职务。
  若太子登基,他这东宫的统兵将军,太子老师,将来自然难得重用。
  苏家一国王两县侯,三块封地一千里,又给他加太子太保衔,还执掌兵部,确实是皇帝的重用恩赏。
  “烈谢过老师,烈定保护好太子。”
第1416章
朕的大唐亡了
  立秋过后,日变短,夜变长。
  天也一天比一天凉快。
  八月初七。
  夜。
  登基的前一夜。
  张超一家人已经搬进了紫禁宫,入宫第一件事,张超把紫禁宫,改回紫微宫。
  登基用的冠冕礼袍都准备好了。
  殿内省尚衣局女奉御带着一群局内宫女围在张超四周,为他试衣。尚书局的人手艺非常的高超,衣服袍冠鞋袜等都非常的贴身合适,不大不小刚刚好。
  这些人也是非常辛苦,她们负责宫中皇家的衣服,不但要制作,而且每天半夜就要开始熨烫衣物,等皇帝起来前,就要把衣服准备好送过去。
  衣服熨烫的很整齐,而且熏过衣。
  上玄下赤的龙袍,颜色偏暗,这种色调张超并不喜欢。赤是暗红,玄色,则是先染白再染黑,黑中扬赤。
  皇帝的这套大礼服,其实还是起身周,一直延续到如今,象征的是正统。
  奉御捧来旒冕。
  皇冠严格来讲,不叫冠。
  皇帝戴的叫冕,冕和冠算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虽然说这都是戴在头上的物件,但对于帝王而言,含义就带有唯一性和推他性了。
  就好比皇帝自称朕,朕虽然也是我的意思,但除了皇帝其它人不能用。
  冠,就好比我,很平常,谁都能用,甚至连猴子都能戴。
  但冕,则独显尊敬,彰显身份。
  所以加冕、卫冕也就拥有独特的含义。
  冕,天子、王侯、卿大夫才能戴的帽子,说文解字里专门注明,冕,大夫以上冠也。
  帝王冠冕,就是皇冠,皇帝才能戴的帽子。
  这个帽子也一样是千百年来都不曾改变的式样。
  大体由“綖”、“旒”、“缨”、“紞”、“纩”、“紘”等组成。
  綖,就是头顶上那块长方板,前圆后方,寓意天圆地方;旒,就是悬挂在方板前后的那个珠玉帘,一般用五彩丝线穿五彩珠玉串连而成;
  缨,冕板左右垂下的红绸绳;
  紞,有专门用途,也是丝做成的线绳,线绳下端有个黄色绵丸,专用名词叫黈纩;
  纩,其实就是挂在紞头上的玉,谓之瑱,因为两块瑱正好位于左右两只耳朵旁,所以又名充耳、塞耳;
  冠冕如何固定在脑袋上?用一根叫做玉笄的东西,其实就是俗称的簪子;玉笄的两端绕颔下系朱红丝带,这样才能把整个冠冕固定住,叫做纮。
  旒,就是挡在天子眼前的那个珠帘。
  天子冕十二旒,前后各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戴着冕,前面还有一排珠帘,这是会挡住视线的。
  魏征和房玄龄、马周、孔颍达等一群重臣站在旁边。
  孔颍达作为翰林学士,又是孔圣后裔,他问张超。
  “旒珠垂于眼前,会挡住君王视线,可陛下知道为何一直以来却要挂这十二串旒珠呢?”
  明日就将是登基御极,因此现在开始,大臣们也开始尊敬张超为陛下。
  张超当然也是知晓一这些这旒珠缘由的,不过还是笑着问,“学士定然知晓深意。”
  “旒珠确实大有深意,汉书东方朔列传里曾记载东方朔的一番言语。他曾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水太清澈了就没有鱼,一个人过于苛求明白就会曲高和寡,也就少了信徒和朋友。所以说,作为统治万民的帝王,头上戴个特制的帽子,帽子前面坠上珠帘,正是用来适当摭挡视线的,两耳旁边堵上玉块,正是为了适当降低听觉的。
  蔽明和充耳这两个词,十分形像。
  “陛下可知为何特意要摭住一些帝王的视线,堵塞一些他的耳朵呢?”
  张超明白这也是古人的一种思想体现,要求当皇帝的人,主要精力要用在嘉奖有德之人,忽视和赦免人的小过失,不能苛求完美。这体现的其实是一种中庸之道,凡可不可过于较真。而中庸,正是不走极端。
  该睁只眼闭只眼的时候,也要睁只眼闭只眼,难得糊涂。
  “学士果然学识渊博,一顶冠冕,也能说出这么一番大道理。不过这话确实对,身为帝王,统领万里河山,亿兆子民,应当有选择性的去看,有选择性的去听。目光应当去看到天下的不足之处,看到百姓的艰苦。耳朵要听到忠恳的建议,听的进那些治国的良言忠告。”
  张超几句话,让孔颍达等都称赞不已。皇帝心里能清楚这些,自然是社稷之福。
  明天的禅让大典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15/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