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校对)第16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00/1605

  越来越多的小伙子已经不愿意留在家种地了,种地也只能糊口,发不了财,更攒不起高额的彩礼钱,他们背井离乡的去打工。
  不过也有些人并不愿意去打工,给人打工始终没有个底,总觉得以后干不动了的时候,担心没有退路。
  有些人移民去了别的地方,有的是边地,有的是诸侯领地,都是土地更富裕的地方。
  现在,更有吸引力的招募移民计划下来,本来还有许多犹豫的百姓,也都心动了。
  问询的百姓越来越多。
  有问路上安排的,有问安家费的,还有问那边气候土地情况的。
  王大富反反复复的问了好半天,把心中疑惑的都问了一遍,然后兴冲冲的挑起空柳筐往家里跑,他今天是挑着小猪崽来赶集售卖。早早卖完了,正要回家,遇到告示,听了半天。
  连答应给家里买的其它一些东西也顾不上了,直接就往家跑。
  一到家,他扔下柳筐,直接冲到父亲面前。
  “爹,俺想好了,要移民。”
  父亲在编着柳筐,嘴里叼着一个旱烟斗。神情专注的编着筐,并不抬头,吸了口烟,问,“移哪去?”
  “移到高加索去。”
  “高加索在哪?”
  “在西边,说是在里海和黑海之间。”
  “没听说过。”老王没有什么兴趣。老王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老农,年轻的时候父母死的早,是兄长和大嫂拉扯着长大的,少年的时候给地主家放牛做工,做大了佃田耕种,快三十的时候才经人说合,娶了一个丧夫的寡妇,好在婚后刘氏给他生了三儿四女,一家人倒也齐整。
  苦日子过惯了,也就胆子小了。
  如今的王家,家里四个男丁,种着百多亩地,都是自给的,平时养点鸡鸭猪羊,家里还有两头牛,还有这么一片院子,老王觉得非常满足,感谢皇上让他们家翻身过上了好日子。
  想当年,他放牛的那地主家,也并不比他家现在日子更好,又没欠债,年年有余,自给自足,每年卖了粮食或者卖了牛崽羊猪后,还能扯些新布做些衣裳,几个小孙子甚至还能在村里的小学堂免费读书。
  这日子足矣。
  现在村里的好多年轻人总是不知足,总想着发财挣钱。好好的地不种,好好的家不呆,非要跑到外面去打工赚钱,有些人带着媳妇孩子跑到城里去,有些人则干脆把自家的婆娘孩子扔在家。
  像什么话,这哪还有家的感觉。
  老王就不许儿女们出去打什么工,之前有商家来村里招过几次工,有招男人去探矿的,也有招女人去做工的,但老王一次都没同意。
  他不允许。
  只要他还没死,那这个家就还是他当家。
  一家人团团聚聚的就很好,何必总想着大富大贵。
  “爹,这次移民的条件真的很好,只要报名,朝廷给安家费还给路费,另外如今全家搬走,这边的房屋田地等,朝廷还出钱收购,此外,到了那边,按口分地,每口不论大小男女都给地二百亩,若是带奴隶过去,每个奴隶也能分到一百亩。除了分田,还每口给二百亩的山林地呢。”王大富越说越激动,“爹,你想想,咱们家现在还没分家,三个妹妹还没出嫁,加起来一共二十一口人呢,虽然孩子们还小,可也一样能分田,二十一口人,能分四千二百亩田,加上四千多亩山林呢。我们家一下子就成为大地主了。”
  四千多亩地,加四千多亩山林,那不就成大地主了吗?他们村的地加起来,都没四千多亩呢。
  老王继续编着他的筐。
  “哪有这样的好事?一家就分地四千多亩?哪来这么多地分,你若说一个成丁分二百亩地,我还相信,边疆嘛,地可能不肥沃,可能还得开垦。可你说不论男女老少一人二百亩,我不相信。”
  “爹,这可是朝廷的旨意,是皇上的圣旨,这些年,皇恩浩荡,咱们日子越过越好,朝廷什么时候骗过我们小老百姓啊。而且到了那边,头三年免田赋,后五年半赋。如今这田赋本来就低,一亩不过十五文钱,若是再这么一免,更没多少了。”
  老王把旱烟杆在鞋底上敲了几下,“四千多亩地,就算朝廷真给,可我们家种的过来吗?现在我们家五个成丁,加上你娘还有你们媳妇还有你们三个妹妹,家里能干活的也才十三个人,但女人不比男人力大。就算再怎么粗耕,甚至是轮耕,可也种不了那么多。”
  老王算了另一笔账。
  现在的田赋是按田亩征收的,不按丁口了。四千二百亩田,一亩十五文钱,那一年的田赋也是六万三千钱,固定不变的。前三年免,后五年半,那后五年一年也得三万一千五,八年一过,以后每年至少六万三千。
  光靠种地,这六十多贯钱赋可不少。
  再者说了,朝廷就算给地,可怎么能够开垦的出来这么多地呢。垦荒可比种地更难。
  而且,这背井离乡的,去那个什么高加索,老王还是不愿意。祖宗坟地都在这里呢,以后清明冬至的时候,谁来祭扫。
  “爹,你怎么还是那么古板啊。咱们家二十一口人,能干活的确实不多,可不是还有政策吗,有一口人就送一个奴隶。二十一口人,就送二十一个奴隶,这可是最大的好处。现在的奴隶多贵你又不是不知道,若是能分到二十一个奴隶,哪怕其中只有一半是成年能干活的,那我们家以后也有二十个能干活的人了,买牛马耕种,四千多亩地,轮耕,甚至农忙的时候再雇佣点人,肯定能种完。税赋是不算少,可我听说现在那边还在打仗,粮食可是很金贵的,比中原价格高,种出粮食来不怕卖不出价来。”
  “打仗?那更不能去了,都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打仗的地方绝对不能去。再万贯家产,良田千亩,也不稳当,一遇战事,兵过如匪,什么都不可靠。”
  反正不管王大富怎么说,老王是打定主意不去什么高加索。
  他不相信什么一人二百亩地,也不相信朝廷还给移民发奴隶,而他最担心的还是那边居然还在打仗。
  经历过战乱的老王,对战争有着本能的恐惧。
  “不行,绝对不行。”
  “爹,你要是不同意,那我就带着媳妇孩子自己去。”王大富急了,也说了狠话。
  这种贫苦的日子他是过够了。
第1594章
金凤凰
  “陛下,真送奴隶啊?”
  郑善果都对张超的大手笔震惊了,一个中原百姓移民来高加索,居然就给二百亩地,还白送一个奴隶。分田分山什么的,郑善果倒不觉得有什么,反正都是那些蛮子们的,拿他们的地分给汉人移民,朝廷也不心疼。
  可奴隶贵啊。
  地是不值钱,但奴隶这年头在哪都是硬通货,仅次于黄金了。
  从地中海到江汉,在哪里奴隶都值钱,非常值钱。
  “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张超倒是不在意,奴隶确实贵,但贵又如何,这东西就好比钱,只要钱花对了地方,那么张超是从来不在意花钱的。钱嘛,放在那里存着,其实一钱不值,只有用出去了,才能体现出价值。
  朝廷要接管高加索,要控制高加索,一个高加索,连通里海和黑海,同时也是西亚和南欧的门户。
  更是中亚和中东之间的通道。
  对于大华来说,控制高加索,那就相当于扼住了阿拉伯的咽喉,甚至也将一把剑抵到了欧洲的背后。
  这样的地方,必须得掌握在手。
  但仅靠武力征服,是不够的。打下来之后,还得统治还得占领,光靠那些土著蛮子,是不长久的,那里就是火药桶,没有外来人的时候,他们自己都能打上几千年。
  华夏开疆拓土,有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方式,就是移民开拓。凭借着汉家强有力的繁衍能力,靠着人口优势,来拓张。
  最初的时候,华夏也只是占有黄河流域,后来扩张到下游的淮河流域,再汉江流域,再长江流域,再到岭南,可以说,都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殖民扩张过去的。
  华夏的历史,其实就是一种开拓征服殖民史,只不过是一点点的蚕食,而不是鲸吞。
  只有移民,才能真正的让高加索永久的掌握在大华手里。
  扼住了高加索,再控制三海,大华才能将广袤的西疆给牢牢掌握。
  “反正这次要在高加索来几次大行动,先威后恩,恩威并济,才能让那些蛮子知道厉害,懂得臣服。把那些不服的都给削了,到时贬为奴隶,直接送给来移民的汉民。”
  “陛下这是又一次分封啊。”
  李靖由衷的赞叹张超的这种策略。
  这是一次不给爵位的大分封,用广给土地送奴隶等方式,吸引汉民移民过来。那些移民来的汉民,拖家带口来,然后朝廷再送他们一批奴隶,手里握有大量土地,几乎每个家族就相当于一个大的庄园,相当于一个地主或者说是领主。
  只不过相比于授封爵位的领主,他们没有爵位,不能享受贵族的待遇,不能免税等,但这样一来,也确实能更吸引百姓愿意来到这遥远的高加索。
  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成片土地的庄园,能让移民来的百姓有更强的能力守住自己的家业,以及开垦耕种。
  比起把地直接授封给贵族,这种模式对朝廷来说更有利一些,一来朝廷控制权更高,二来税赋更多。
  贵族虽然权力也有限制,但贵族在封地上还是享有许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特权的。
  “当然,如果那些蛮子中有比较识时务的,我们也不是就要打击他们。对那些识时务明大体的,我们可以授封他们官职、土地,将他们纳入我们大华的体系之中,让他们也成为登记在籍的子民。”
  秦琼也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们应当鼓励驻扎在这里的军队将士,把自己的家眷亲友接来。给将士们分田授地,给他们的家眷们也分田授地,这样一来,士兵们也能经常见到自己的亲人,而且也会更好的守卫这方土地。”
  这类似于军屯。
  一般来说,张超是不太支持这种方式的。大华的军队不是府兵,而是常备军,士兵以士官和义务兵为主,义务兵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甚至大华的各军,实际上也不是完全固定不动的。
  各军每隔几年,都会换调驻地,将领们也一样时常对调。
  这都是避免军队在一地久了,与地方勾连不清,甚至是将领长期在一军中,会形成山头。
  驻地调防和将领调换,都是为了军队稳固,以及让各军都能很好的磨砺。不能因为某一方面的军队因为长期备战或打仗,就很精锐,而有的地方因为长期无战事压力,结果日久后松驰糜烂。
  这样就会导致军队的不平衡,比如历史上北方军队大都强于南方军队,一旦北方军队出事,南方军队就算调过来,也无法制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00/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