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校对)第2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2/1605

  李建成不解,怎么张超酒坊还跟朝廷大事扯上什么关系?
  魏征放下茶杯,“殿下,如今天下一统,地方虽还有些叛乱,但也已经无法改变大局。先前,朝廷为了一统天下,在各地设立了不少行台,每个行台统领数十州之地,军政民事人事等皆领之,如此前秦王征讨中原,陛下特设陕东道大行台,秦王任大行台尚书令,整个关东地区,尽皆其统辖。”
  陕东道初设在蒲州,总领河北、河东军马,去年平定王世充后,将陕东道大行台置于洛阳,统领的是整个陕东的军事民政,地位在其余行台之上。
  魏征此时说起此事,李建成以及其它东宫僚属都不由的点头。
  行台制度,魏晋始有。
  本来是出征之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到北朝后期,才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
  有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以及六部尚书等。
  可以说行台省在地方上拥有极大的权力,本来这种制度在战乱之时,比较实用。可以免得凡事都要向朝廷请示汇报,等候批复,贻误时机。
  但行台毕竟是权宜之计,如今天下一统,再保留行台,那就对中央是个威胁了。尤其是对于太子来说,秦王当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统管着那么大地方的军政,就更加危险了。
  魏征听了灞上酒业在全国搞经销商,还把天下划分为十五个经销区,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对于太子来说,秦王早就成了心腹之患。
  这个皇嫡子,军功赫赫,手下不但有数万直属精锐,而且谋臣如云武将如雨,偏偏还担任着无数要职,不但是中央的尚书令,还担任着天策上将,总领对外征讨,另外又领雍州牧,又担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总领陕东军政。
  半壁江山都握在李世民的手里了。
  “玄成之意是?”
  “殿下,我们可以仿这灞上酒业的十五经销区啊!”
  魏征的想法很简单,让太子上奏皇帝,说如今天下一统,行台无再保留之必要,裁撤所有的行台。但是呢,一下子就裁撤掉,也会大大降低朝廷对地方的管控,毕竟如今刚一统,许多地方也刚归附没多久。
  因此,魏征建议,裁撤各地行台之后,把天下分为十五道,每道任命一个黜陟大使。
  “黜陟大使?”李建成有些意外,不过他还是听明白了这个官职的用意。
  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是晋升。黜陟大使唤,很明显是一个能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并将他们政绩上报中央,并提出推荐或贬黜建议,使进行对地方官吏的职务升迁或者贬黜的长官。
  甚至黜陟大使唤还能不上报就直接处置一些违法犯忌的官员,可以罢官,甚至入狱等。
  这样的官职,其实在汉朝时就有了,这是监察官。
  汉武帝时就曾把全国分成了十几个监察区,称州或部,每州设置刺史或牧一人,监察所有郡国。
  隋朝大业时,杨广也曾设立过司隶监察州。
  现在魏征提出把全国分为十五道,每道派出黜陟大使唤,这其实就是进行派到地方的钦差,让他们巡察地方。
  说白了,叫黜陟使也好,按察使唤也好,巡察使、观察使也罢,甚至采访使唤,安抚使唤,抚慰使等等,其职责都是巡察御史的性能。
  他们不是真正的地方行政长官,道也不是真正的行政建制,只是一个监察区和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巡视而已。
  相比较起行台这样军事民政一把抓的地方实权衙门,职责完全不一样。
  用监察道取代行台省,这无疑对于朝廷来说,更有利于把控地方。而对于东宫来说,这招若能实行,那么就能给予李世民重创,没有了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这个官职和陕东道大行台这个衙门,李世民的实际权力可就大大降低。
  他就没有了地盘。
  李建成完全明白了过来,眼睛都不由的睁大了许多。这几年,他看着李世民的功绩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高,官职也越来越高,甚至高到无法封赏,还需要特别给他设个天策上将的时候,他经常夜不能寐。看着灭掉郑夏后,李世民更掌握着关东广地方的军政大权,更加寝食难安。
  他做梦都想着削掉这个兄弟的权,可却无从下手。
  如今魏征一席话,真是惊醒梦中人。
  对啊,天下都一统了,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萧铣等都败了,杜伏威、冯盎等也都归降大唐,朝廷完全没有必要再保留这个行台制度了,此时换成监察道制度就很好。
  “玄成高明,孤马上就起草奏章。”李建成激动地说道。
  魏征笑着道,“其实臣也是从张文远的酒坊经销区想到的。”
  李建成哈哈大笑几声,“这个张文远,满脑子聪明却从不用在正事之上。孤向陛下奏请为他复职,如今旨意都下了许多天了,这张文远却到现在还没有来上任,真是懒散的很!玄成,听说你如今是他对门的邻居,今天你回家后去趟张家,告诉张文远,明天孤要在东宫见到他人。”
第266章
开张吃三年
  长安,西市。
  崔莺莺张罗了许久,张家的当铺开张了。当铺名字取的也简单,张记当铺。
  张超一大早就换了身简单的白袍,然后带着栓子柱子这两个长随,一步一晃的来到了西市。
  虽然朝廷有明文规定,五品职官不得入市。但张超可不管这些,反正他也没穿官服。他也没有骑马坐车,就这样一步一摇的逛着西市。
  西市还是非常热闹的,尤其是刚刚年后,如今天下一统,西市这个金市也越发的热闹了。最明显的,就是西市店铺增加了许多。
  隋开皇中后期和大业前期,长安最繁华的时候,西市最多有两万多家商铺,经历隋乱,店铺少了许多,年一过,又增加了不少。
  一大早上,西市里就已经人流如织。
  长安的东西市不仅仅是供应长安城,甚至长安周边,以及天下各地的许多商人,都来长安进货。长安城,更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货物集散中心,来自天南海北的土产货物汇聚于此,然后又流往全国各地。
  张记当铺就开在醉仙楼的旁边,和东市的张记书坊一样。
  本来当铺应当开在金银铺那块的,但张超最后选在了醉仙楼旁边,因为这家当铺和金银铺是不一样的。
  醉仙楼左边是张记当铺,右边是张记钱庄,一左一右。
  离当铺还很远,张超就远远的看到醉仙楼旁边,那个铺面前树着一根高高的木杆,上面挂着一面杏黄旗,上写一个大大的黑色当字。
  当铺门面两边的墙壁上,也各有一个大大的当字。
  “三郎,怎么好像没人啊。”
  柱子因为是红线的哥哥,现在也成了张超的贴身长随之一,跟栓子成了张超的哼哈二将。
  当铺确实有点冷清的样子,外面并没有看到人。这可和张家其它的生意大不一样,张家的其它生意哪个不是客人在门前排着队啊。
  “你们懂什么,当铺这个行业,可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
  有句俗话叫一酒库,二染缸,三当店,四钱庄。卖酒开染坊当铺和钱庄这都是最赚钱的买卖。
  张记当铺的入门不远处立了一道插屏门。
  进屋,里面是一个高高的柜台,这比较一般的柜台要高的多,足有近五尺高,人站在柜台外,都只能仰视。
  而柜台上,还有木栅栏,这和银行的窗口有些类似。
  一个戴着幞头的老店员坐在里面,倒像是坐牢的。
  张超三人进了店,那人也只是瞧了一眼而已。
  张超打量了下,这店看着倒也不小,一排大柜台,栅栏后有三个店员。另外店里还设了一排长椅,可供来典当的人坐下。另外还有一道门通往后面,里面就是贵宾室了,典当重要的物品,就会请到后面去谈。
  后面也还有掌柜的房间,再后面是个院子,那是当铺的库房。
  “嘿,这人怎么也不招呼生意!”栓子不太乐意。
  “典当行嘛,就是如此。”张超道,来典当的,都是要抵押换钱,多数是境遇不好,若是一脸笑意的招呼他,这肯定会让人越发不高兴。再说了,典当其实是放债的,放债的那是大爷。
  “栓子,把包袱拿来。”
  张超以前没来过当铺,这当铺里的人自然也不认识他,他今天就是要来亲自视察下当铺的情况。
  提着包袱,张超当做一个来抵押典当的人。
  “貂皮大衣一件,能当多少钱?”张超把一件上好的貂皮大衣放到柜台上。
  窗口里的那个老店员把袍子拿进去,抖开,上下打量,仔细的观察。张超也在打量着这个店员,看的出,这人眼光很精。当铺里的这些伙计是最重要的,因为来当的东西各种各样,估值很重要,要是看走了眼,估错了价,那当铺就亏本了。
  老伙计看了一会,然后拖长着音喊了起来。
  “虫吃鼠咬,光板没毛,破皮烂袄一件!”
  张超听着这话,差点笑了。这不是自己教给崔莺莺的话吗,没想到崔莺莺还教给了这些伙计。
  那边栓子一听不乐意了,蹭的跑到柜台前,若不是那柜台太高,还有栅栏挡着,说不定他都要去揪这老头的衣襟了。
  “你说什么虫吃鼠咬?你眼瞎啊?这可是上等的貂皮,而且还是新的,你哪看到光板没毛了?这件袍子,买来时可是花了十八贯,刚穿了一次而已!”
  老伙计却坐在柜台后面,面色无波。
  “你当还是不当?”
  “不当。”
  张超拉开栓子,笑着对伙计道,“当,可怎么个当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2/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